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方有句谚语叫做“人如其食”,饮食的偏好和习惯影响着人们的性格特点。为了生存和成长,人们从出生开始每一天都需要多次摄取食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道偏好,人们的味道偏好与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味道偏好;甜味;苦味;人格特征
吃和喝可以满足基本的人类需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从出生开始,每一天都需要多次摄取食物和水分,从而获得存活和成长的机会。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感受系统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感觉。酸、甜、苦、辣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感受到的基本味道。不同的食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味觉感受,不同的人对食物的味道也有不同的偏好[1]。人类新生儿、婴儿以及成人通常会表现出对甜味的偏好和对苦味、酸味的厌恶。实际上,无脊椎动物和原生动物也是拒绝苦味的。这些偏好是从杂食动物的发展史进化而来的。生存取决于对甜食的消耗和对苦味物质的拒绝,因为甜食有高热量的特征,而苦味通常上是有毒的标志。
人格特征,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在特定的认知、经验和行为方面的差异趋势,是人格的基本单元。亲社会人格是以个体自愿做出的,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并促进相互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旨在使他人受益”,常常包括分享、安慰他人、提供帮助、捐赠钱物、志愿者行为或合作等。而反社会人格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人通常表现为忽视或侵犯他人权益,例如不遵守社会准则、欺诈、好攻击、不负责任、虐待倾向等,因此容易危害社会治安,并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
分析发现,无论是在人际问题,工作问题,还是疾病的症状与诊断方面,人格特征都有重要的预测作用。个体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也受到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对食物偏好也会受到基因的影响。另外,产前和早期的味觉经验在味道偏好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可能会贯穿生命过程。因此,味道偏好是以大量的基因和个体行为发生学为基础的。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的味觉敏感性、食物消费和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个体对味道的偏好也会影响人格特征的形成[2]。
在中国国土辽阔的背景下,各地存在着较大的饮食差异。饮食的味道偏好到底会对人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呢?
2012年,Meier和他的同事调查了味觉偏好与人格之间的联系,发现甜味偏好与亲社会人格特征正相关,有甜味偏好的人可能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人员要求55名大学生对苦、咸、酸、辣、甜五种口味共50种食物的喜好程度进行打分,之后要求他们填写宜人性量表。研究人员对这两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甜味的偏好与亲社会人格(宜人性)高度正相关。在Meier和他的同事的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让108名大學生对甜食的喜好程度进行了评定,之后研究人员结合那段时间当地的实际情况(红河水位膨胀),为这些大学生创设了一种志愿服务情境——搬运沙袋抗洪。研究人员通过询问大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来判断这些大学生的亲社会意愿。实验结束之后,研究人员还告诉大学生们,校园里另一栋教学楼里四楼的一个教授在收集媒体偏好的数据,也在寻找志愿者。研究人员通过大学生们是否去帮助这个教授来判断亲社会行为。结果发现,偏好甜味的那些大学生有着更高的亲社会意愿、更多的做出了亲社会行为[3]。2016年,Sagioglou和同事开始调查苦味偏好在多大程度上与人格的黑暗面相联系。于是他们对苦味偏好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发现苦味偏好与反社会人格特征正相关。研究人员要求500名被试对苦、咸、酸、甜四种口味共40种食物的喜好程度进行打分,之后要求他们填写相应的人格问卷。结果发现,人格问卷中测量马基雅维利主义、心理变态、自恋、每天的虐待倾向以及攻击性特质等恶意的人格特征与苦味偏好正相关。也就是说,偏爱苦味的人在人格问卷测量中报告出更多的反社会人格特征。
两项研究都证实了人们的味道偏好与其人格特征之间存在联系。偏爱甜味的人会有更多的亲社会意愿以及亲社会行为,而偏爱苦味的人则会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人格。犯罪人员或者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人在饮食上会更多的偏爱苦味食物,他们有攻击性倾向、不遵守社会准则、危害社会治安。人们对味道的偏好除了受到基因因素影响之外,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对味道的偏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对服刑人员以及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人的管理方面可以有以下设想: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促进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人慢慢喜欢上甜味,并在他们的饮食上适当增加甜味食物,以此矫正服刑人员的行为、预防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人犯罪。
参考文献:
[1]Rozin P,Haidt J,Fincher K.From oral to moral[J].Science,2009,323(5918):1179-1180.
[2]Eaton J M,Dess N K,Chapman C D.Sweet success,bitter defeat:a taste phenotype predicts social status in selectively bred rats[J].Plos One,2012,7(10):e46606.
[3]Meier B P,Moeller S K, Riemer-Peltz M,et al.Sweet taste preferences and experiences predict prosocial inferences,personalities, and behavio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2,102(1):163-174.
作者简介:高建伟(1992—),男,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关键词:味道偏好;甜味;苦味;人格特征
吃和喝可以满足基本的人类需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从出生开始,每一天都需要多次摄取食物和水分,从而获得存活和成长的机会。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感受系统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感觉。酸、甜、苦、辣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感受到的基本味道。不同的食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味觉感受,不同的人对食物的味道也有不同的偏好[1]。人类新生儿、婴儿以及成人通常会表现出对甜味的偏好和对苦味、酸味的厌恶。实际上,无脊椎动物和原生动物也是拒绝苦味的。这些偏好是从杂食动物的发展史进化而来的。生存取决于对甜食的消耗和对苦味物质的拒绝,因为甜食有高热量的特征,而苦味通常上是有毒的标志。
人格特征,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在特定的认知、经验和行为方面的差异趋势,是人格的基本单元。亲社会人格是以个体自愿做出的,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并促进相互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旨在使他人受益”,常常包括分享、安慰他人、提供帮助、捐赠钱物、志愿者行为或合作等。而反社会人格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人通常表现为忽视或侵犯他人权益,例如不遵守社会准则、欺诈、好攻击、不负责任、虐待倾向等,因此容易危害社会治安,并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
分析发现,无论是在人际问题,工作问题,还是疾病的症状与诊断方面,人格特征都有重要的预测作用。个体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也受到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对食物偏好也会受到基因的影响。另外,产前和早期的味觉经验在味道偏好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可能会贯穿生命过程。因此,味道偏好是以大量的基因和个体行为发生学为基础的。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的味觉敏感性、食物消费和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个体对味道的偏好也会影响人格特征的形成[2]。
在中国国土辽阔的背景下,各地存在着较大的饮食差异。饮食的味道偏好到底会对人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呢?
2012年,Meier和他的同事调查了味觉偏好与人格之间的联系,发现甜味偏好与亲社会人格特征正相关,有甜味偏好的人可能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人员要求55名大学生对苦、咸、酸、辣、甜五种口味共50种食物的喜好程度进行打分,之后要求他们填写宜人性量表。研究人员对这两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甜味的偏好与亲社会人格(宜人性)高度正相关。在Meier和他的同事的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让108名大學生对甜食的喜好程度进行了评定,之后研究人员结合那段时间当地的实际情况(红河水位膨胀),为这些大学生创设了一种志愿服务情境——搬运沙袋抗洪。研究人员通过询问大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来判断这些大学生的亲社会意愿。实验结束之后,研究人员还告诉大学生们,校园里另一栋教学楼里四楼的一个教授在收集媒体偏好的数据,也在寻找志愿者。研究人员通过大学生们是否去帮助这个教授来判断亲社会行为。结果发现,偏好甜味的那些大学生有着更高的亲社会意愿、更多的做出了亲社会行为[3]。2016年,Sagioglou和同事开始调查苦味偏好在多大程度上与人格的黑暗面相联系。于是他们对苦味偏好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发现苦味偏好与反社会人格特征正相关。研究人员要求500名被试对苦、咸、酸、甜四种口味共40种食物的喜好程度进行打分,之后要求他们填写相应的人格问卷。结果发现,人格问卷中测量马基雅维利主义、心理变态、自恋、每天的虐待倾向以及攻击性特质等恶意的人格特征与苦味偏好正相关。也就是说,偏爱苦味的人在人格问卷测量中报告出更多的反社会人格特征。
两项研究都证实了人们的味道偏好与其人格特征之间存在联系。偏爱甜味的人会有更多的亲社会意愿以及亲社会行为,而偏爱苦味的人则会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人格。犯罪人员或者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人在饮食上会更多的偏爱苦味食物,他们有攻击性倾向、不遵守社会准则、危害社会治安。人们对味道的偏好除了受到基因因素影响之外,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对味道的偏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对服刑人员以及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人的管理方面可以有以下设想: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促进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人慢慢喜欢上甜味,并在他们的饮食上适当增加甜味食物,以此矫正服刑人员的行为、预防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人犯罪。
参考文献:
[1]Rozin P,Haidt J,Fincher K.From oral to moral[J].Science,2009,323(5918):1179-1180.
[2]Eaton J M,Dess N K,Chapman C D.Sweet success,bitter defeat:a taste phenotype predicts social status in selectively bred rats[J].Plos One,2012,7(10):e46606.
[3]Meier B P,Moeller S K, Riemer-Peltz M,et al.Sweet taste preferences and experiences predict prosocial inferences,personalities, and behavio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2,102(1):163-174.
作者简介:高建伟(1992—),男,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