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结构转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高等专科学校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达到392.8万人和1162.0万人,占高等教育总规模的相应比例为49.17%和45.95%,已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等较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是人才汇聚的高地,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不足三年,如何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切实做好学生党建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大学生的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我们能否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学生党建工作被边缘化,运行体系和机制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扩大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对学生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较为忽视。办学理念上的功利主义倾向,培养目标上的重智育、轻德育倾向,价值取向上的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教育评价上的重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直接导致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地位的下降与边缘化。许多学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是校系两级管理体制,一般以校学工处、团委牵头,系部参与为原则,实行分层分级管理。各系部往往没有设立学生基层党支部,学生党员的教育和考核均由校学工处、团委直接组织。由于系部学生党组织不够建全,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未能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院系一级的党组织也可能不健全,辅导员中非党员为数不少,校学工处、团委与院系党总支(支部)在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和培养方面意见相左的情况也是常见的现象。这些观念的落后与体制上的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与制约了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学生党建队伍力量不足、人心不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扩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带来师资力量的不足,更带来学生党建工作量的迅速加大和队伍的严重短缺。学校现有的学生工作机构通常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的常规日常管理上,学生党建工作往往被忽视、被边缘化。有些校级领导对学生党建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认为高职高专学生不同于普通院校的本科生,只要把他們管住不出事就行了;而又由于学生党建工作机构中的人员大部分由年轻教师兼任,他们很多没有经过相关专业党建知识的培训,加上受本身年龄、党龄、政治理论水平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对在学生中发展党员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和具体明确的工作目标,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建工作研究也严重不足和不够深入;有的学生党建人员和辅导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相当一部分的院校在进行教学与人事改革的过程中,把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或后勤职工派到党建队伍中来或担任辅导员,还有的或者聘请一些退休教师担任辅导员或党建工作人员;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方式落后,保姆式的管理方式较为普遍,缺少有针对性的工作方式,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形成了较深的代沟,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上这些情况和做法必然会对整个学生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和后果。
(三)学生入党动机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倾向明显。随着经济市场化、信息网络化、高教变革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对高职高专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冲击。大学生是社会中对变革感触最敏锐的一个群体,容易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同时也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高职高专生大部分是高考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其总体素质不是很高,比较容易受市场经济大潮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申请入党往往会因对党认识不足而导致入党动机不端正,出现入党动机模糊化、功利化等现象。经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入党动机错综复杂、参差不齐,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和功利化的趋势。部分学生把入党作为向别人炫耀的一种资本,作为增加自己评优评奖、择业竞争的重要砝码;部分学生受社会上明哲保身等风气影响较为严重,党性原则不强,政治分辨力不够,党员先进性体现不明显,有的甚至还出现违法乱纪现象。
(四)学生党员数量少,分布不平衡,入党后的再教育力度薄弱。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生党员数量偏少、比例偏低、发展速度偏慢、分布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基数很大,但学生党员数量却很少,比例极低,且基本上分布在高年级,分布不平衡现象很突出,这些情况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和要求严重不相适应。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3年,这对于严格完善的党员发展程序来说相对较短。加之入校的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在对党的认识、入党愿望等方面还需要大量的“启蒙”教育。这样,经过申请入党、团组织“推优”、党校培训、入党前考察、确定发展对象、群众评议、支部会讨论等一系列入党考察程序,一般要到大三上学期才能发展为学生党员,因而学生党员发展速度偏慢、数量偏少、比例偏低。
二、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团委协调配合,院(系)党总支(支部)贯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党委书记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学校党委领导班子中要有一名副书记分管学生党建工作,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学校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对院系党总支(支部)的工作指导,要从抓制度建设着手,完善并规范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制度、预备党员的接受制度、管理教育考察和转正制度,及时把符合条件的学生中的优秀分之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院系党总支(支部)书记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应自觉加强与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团委的联系与协调,积极主动地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二)充实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务工作干部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骨干力量,因此必须抓好党务工作者的配备和使用,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严把入口关,选配党性强、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知识,同时又具有高度敬业奉献精神的同志作为党务工作者。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党务工作者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学习、考察,使他们在不断的学习培训中打好理论功底,拓宽知识视野,拓宽工作思路,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创新本科院校的模式,挑选优秀的年轻党员教师担任团总支书记并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加强指导支部工作,这样有利于促进党建和团建的和谐发展,发挥团组织的助手作用,避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脱节,努力开创学生党员发展新局面;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要切实提高学生党建队伍的政治与经济待遇,使党务工作者觉得有奔头,从而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把学生党建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三)努力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确保学生党员的高质量。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考察和评价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根本标准。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按照原则性、政策性、规范性的要求,制定出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培养、教育、考察等各环节的业务规范。通过上党课、举办业余党校培训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形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新党章学习和经常性的入党动机教育,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真正入党的问题。学生党建工作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加强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及原因所在,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进行教育与解决。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要多层面、多角度考察,既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考察,同时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让入党积极分子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牢记党的宗旨,并积极自觉践行党的宗旨。
(四)合理调整学生党员结构分布,加强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校院(系)党组织要在保证党员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在低年级中发展党员的步伐。在低年级学生中发展党员,能发挥他们在培养联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达到发展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入党积极分子的效果;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保持在校生党员数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高年级学生毕业后,在校生党员人数大减,形成发展空心化现象。因此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低年级,建立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早使用的创新工作机制,校院(系)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好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的机会,通过开设党课、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进行启发引导,增强低年级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尽快树立入党意识。院(系)党总支部要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早吸收新生入党,便于他们在组织中受到更及时、更直接的教育,便于他们早日接受党外群众的批评与监督,这样才能有利于做好学生党建的延续工作,使得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员结构分布更合理、更科学。
加强对大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与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再教育、再培养、再锻炼的机制,分阶段、分层次地及时对已经入党的学生开展后续教育。通过加强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会、思想汇报等形式,使党员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提醒他们处处要做群众的模范,时时起到先锋带头作用。促使学生党员时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各项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党性素养。其次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学生党支部要制定和完善各种有关学生党员的监督考核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党员从思想素质、政治立场、学习态度、工作实践等多方面进行自我加压,切实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与代表性。最后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做好毕业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结构转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高等专科学校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达到392.8万人和1162.0万人,占高等教育总规模的相应比例为49.17%和45.95%,已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等较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是人才汇聚的高地,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不足三年,如何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切实做好学生党建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大学生的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我们能否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学生党建工作被边缘化,运行体系和机制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扩大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对学生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较为忽视。办学理念上的功利主义倾向,培养目标上的重智育、轻德育倾向,价值取向上的重经济效益、轻教育质量,教育评价上的重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直接导致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地位的下降与边缘化。许多学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是校系两级管理体制,一般以校学工处、团委牵头,系部参与为原则,实行分层分级管理。各系部往往没有设立学生基层党支部,学生党员的教育和考核均由校学工处、团委直接组织。由于系部学生党组织不够建全,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未能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院系一级的党组织也可能不健全,辅导员中非党员为数不少,校学工处、团委与院系党总支(支部)在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和培养方面意见相左的情况也是常见的现象。这些观念的落后与体制上的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与制约了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学生党建队伍力量不足、人心不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扩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带来师资力量的不足,更带来学生党建工作量的迅速加大和队伍的严重短缺。学校现有的学生工作机构通常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的常规日常管理上,学生党建工作往往被忽视、被边缘化。有些校级领导对学生党建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认为高职高专学生不同于普通院校的本科生,只要把他們管住不出事就行了;而又由于学生党建工作机构中的人员大部分由年轻教师兼任,他们很多没有经过相关专业党建知识的培训,加上受本身年龄、党龄、政治理论水平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对在学生中发展党员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和具体明确的工作目标,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建工作研究也严重不足和不够深入;有的学生党建人员和辅导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相当一部分的院校在进行教学与人事改革的过程中,把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或后勤职工派到党建队伍中来或担任辅导员,还有的或者聘请一些退休教师担任辅导员或党建工作人员;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方式落后,保姆式的管理方式较为普遍,缺少有针对性的工作方式,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形成了较深的代沟,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上这些情况和做法必然会对整个学生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和后果。
(三)学生入党动机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倾向明显。随着经济市场化、信息网络化、高教变革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对高职高专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冲击。大学生是社会中对变革感触最敏锐的一个群体,容易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同时也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高职高专生大部分是高考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其总体素质不是很高,比较容易受市场经济大潮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申请入党往往会因对党认识不足而导致入党动机不端正,出现入党动机模糊化、功利化等现象。经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入党动机错综复杂、参差不齐,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和功利化的趋势。部分学生把入党作为向别人炫耀的一种资本,作为增加自己评优评奖、择业竞争的重要砝码;部分学生受社会上明哲保身等风气影响较为严重,党性原则不强,政治分辨力不够,党员先进性体现不明显,有的甚至还出现违法乱纪现象。
(四)学生党员数量少,分布不平衡,入党后的再教育力度薄弱。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生党员数量偏少、比例偏低、发展速度偏慢、分布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基数很大,但学生党员数量却很少,比例极低,且基本上分布在高年级,分布不平衡现象很突出,这些情况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和要求严重不相适应。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3年,这对于严格完善的党员发展程序来说相对较短。加之入校的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在对党的认识、入党愿望等方面还需要大量的“启蒙”教育。这样,经过申请入党、团组织“推优”、党校培训、入党前考察、确定发展对象、群众评议、支部会讨论等一系列入党考察程序,一般要到大三上学期才能发展为学生党员,因而学生党员发展速度偏慢、数量偏少、比例偏低。
二、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团委协调配合,院(系)党总支(支部)贯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党委书记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学校党委领导班子中要有一名副书记分管学生党建工作,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学校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对院系党总支(支部)的工作指导,要从抓制度建设着手,完善并规范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制度、预备党员的接受制度、管理教育考察和转正制度,及时把符合条件的学生中的优秀分之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院系党总支(支部)书记作为学生党建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应自觉加强与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团委的联系与协调,积极主动地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二)充实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务工作干部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骨干力量,因此必须抓好党务工作者的配备和使用,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严把入口关,选配党性强、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知识,同时又具有高度敬业奉献精神的同志作为党务工作者。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党务工作者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学习、考察,使他们在不断的学习培训中打好理论功底,拓宽知识视野,拓宽工作思路,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创新本科院校的模式,挑选优秀的年轻党员教师担任团总支书记并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加强指导支部工作,这样有利于促进党建和团建的和谐发展,发挥团组织的助手作用,避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脱节,努力开创学生党员发展新局面;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要切实提高学生党建队伍的政治与经济待遇,使党务工作者觉得有奔头,从而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把学生党建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三)努力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确保学生党员的高质量。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考察和评价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根本标准。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按照原则性、政策性、规范性的要求,制定出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培养、教育、考察等各环节的业务规范。通过上党课、举办业余党校培训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形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新党章学习和经常性的入党动机教育,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真正入党的问题。学生党建工作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加强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及原因所在,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进行教育与解决。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要多层面、多角度考察,既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考察,同时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让入党积极分子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牢记党的宗旨,并积极自觉践行党的宗旨。
(四)合理调整学生党员结构分布,加强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校院(系)党组织要在保证党员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在低年级中发展党员的步伐。在低年级学生中发展党员,能发挥他们在培养联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达到发展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入党积极分子的效果;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保持在校生党员数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高年级学生毕业后,在校生党员人数大减,形成发展空心化现象。因此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低年级,建立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早使用的创新工作机制,校院(系)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好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的机会,通过开设党课、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进行启发引导,增强低年级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尽快树立入党意识。院(系)党总支部要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早吸收新生入党,便于他们在组织中受到更及时、更直接的教育,便于他们早日接受党外群众的批评与监督,这样才能有利于做好学生党建的延续工作,使得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员结构分布更合理、更科学。
加强对大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与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再教育、再培养、再锻炼的机制,分阶段、分层次地及时对已经入党的学生开展后续教育。通过加强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会、思想汇报等形式,使党员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提醒他们处处要做群众的模范,时时起到先锋带头作用。促使学生党员时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各项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党性素养。其次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学生党支部要制定和完善各种有关学生党员的监督考核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党员从思想素质、政治立场、学习态度、工作实践等多方面进行自我加压,切实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与代表性。最后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做好毕业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