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我国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在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在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路径,弥补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的缺口,同时提高会计专业硕士的就业率,从市场和高校两个角度,研究会计专业硕士的“供需错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理清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思路,寻找现代会计专硕培养的最佳路径,以适应市场需求。
关键词:市场导向;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4.0030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深入地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级会计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因此,高端会计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热点之一。早在2003年12月,为了适应市场对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由于我国MPAcc研究生招生时间较短,缺乏培养经验,现行培养模式存在不少缺陷,特别是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当前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和应用性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矛盾。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为出发点,对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在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培养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于如何培养会计专业硕士人才,不少学者认为应用型硕士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关键在于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而现有的单一培养模式没有严格区分应用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差异。石如意[1]认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含糊、培养方案欠完整且执行过程监督不力、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影响会计专业硕士的质量,因此提出了融合“学科中心模式”和“能力中心模式”的多边培养模式。学者岳春玲[2],刘婧等[3]和高明等[4]均从市场的角度出发,认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而且都重视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
二、我国会计专业硕士供需现状分析
(一)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起步试点阶段、扩大改革阶段和创新优化阶段。
1.起步试点阶段(2004-2008年)。2004年4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04]28号),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2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试点工作。在这一时期会计硕士培养处于起步试点阶段,规模比较小,发展也比较平稳。
2.扩大改革阶段(2009-2014)。2009年MPAcc开始实行“双轨制”改革,教育部批准MPAcc教育试点单位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相比以往招生时要求考生在会计或相关行业工作2年或2年以上的规定,此次改革意味着会计硕士招生的扩大,随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发展极为迅速,办学单位数量不断增加,仅2010年一年就增加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7家,到2014年,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已达176家。当然,改革也会碰到难题,对于如何培养应届生的问题需要不断摸索,寻找合理的培养模式。
3.创新优化阶段(2015至今)。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起步较晚,时间较短,缺乏培养经验,多数培养模式都是借鉴西方,自“双轨制”改革开始,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又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如何培养毫无实践经验的应届生,以及如何区别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问题。我国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深入研究如何改进现行培养模式,尽管还没有权威的统一的改进标准,但不少学校开始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进行培养创新。
(二)我国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现状
在我国企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企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越来越成为稀缺的人力资源。根据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的数据,我国目前会计持证人员(即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已经达到2 000万,其中具备初级会计职称的占38.22%,具备中级会计职称的占10.67%,具备高级会计职称的占0.49%。根据测算,会计从业人员约1400万人。也就是说,有大约600万会计持证人员并没有从事会计工作。根据数据测算,600万改行的人当中,大约300万人是主动改行从事其他工作的,还有大约300万是过剩的。虽然会计人才队伍十分庞大,但目前会计人才市场上,初级会计人才严重饱和,供过于求;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相对较大,而供给严重不足;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紧缺。这与我国《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的“力争使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到2020年达到1:4:5,使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的目标还相距较远。
三、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当前市场对实务型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为我国高校探索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路径提供参考,进而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供需对接机制,课题组设计了题为“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影响因素调查”的问卷。问卷主要面向人才市场上招聘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用人单位和近几年的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试图通过对用人单位和人才自身的调查,了解市场对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的真实情况,探寻基于市场导向的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问卷的内容及发放形式
1.调查问卷的内容。现阶段,很多用人单位已经从人才招聘的误区中走出来,不再盲目看重高学历,而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招聘过程中,考虑到用人成本,企业更倾向于招聘会计专业的本专科人才。可见影响會计专业硕士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就是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会计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并得到长期良好的职业发展。因此,此次问卷的内容主要围绕市场对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的综合能力进行调查,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框架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工作单位、工作年限和工作性质等。第二部分是关于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的调查,课题组设计了包含图1中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三个模块的封闭式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对各模块下所有项目的重要性和实际掌握程度分别进行判断打分(分值范围为1-7分,在重要性上,1分为不重要,7分为至关重要;在掌握程度上,1分为几乎没有掌握,7分为全部掌握)。
2.调查问卷的发放形式。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发放形式分为两种:
一是发放纸质问卷,该方式主要针对人才市场上招聘会计人员的企事业单位,他们拥有多年招聘会计人才的经验,对实际工作中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因而更了解市场对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的真实情况。本次调查对选取的50家用人单位,每家发放2份纸质问卷,最终发放的纸质问卷为100份。
二是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问卷收集,该方式主要针对近几年毕业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群体,通过对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感受和反馈来了解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市场所需求的会计人才之间的差距和一些值得肯定和继承的因素与方面。最终在“问卷星”平台上发放的问卷为100份。
综合发放的问卷总数为200份,两种问卷发放形式的结合既保证了问卷填写结果的可参照性,又保证了样本形态的完整性,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问卷进行结果汇总。
(二)调查问卷的汇总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在招聘会计人员的用人单位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占85%;在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中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占97%。此次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
1.关于知识结构方面。本次调查了毕业生对现行法律法规、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和会计业务、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认知和掌握水平的自我评价,如表1所示。
企业是在市场环境下处理实际经济业务的组织,因此企业所需要的必定是熟悉市场环境、法律法规,更是懂得如何实务操作的专业型人才。表1的结果印证了这一观点,企业对会计专业硕士
的要求首先是熟练操作会计实务,懂财务管理和法律法规,这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课题组也发现企业的预期与会计专业硕士的自我评价总是存在一定差距。
2.关于职业技能方面。课题组在调查问卷里列出了职业判断、财务软件应用、财务分析、数理统计、信息获取、领导、沟通、应变共8项职业技能,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的分析,课题组发现所有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均显著高于掌握程度,且最重要的三项技能为财务分析、职业判断和财务软件的应用。首先,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技能是财务分析能力。离开了实际的财务分析是没有可信度的,课本上列示的财务分析都是简化的、标准化的分析,一旦用于实际业务,毕业生可能就无法应对。其次是欠缺职业判断能力。所谓职业判断,就是在有实践认知后的一种经验判断,会计学本身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认知相结合,而传统培养模式忽略了实践这一环节,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判断能力。毕业生第三欠缺的是应用财务软件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会计学科的发展,现代会计结合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所以现代会计人才必须要会使用财务软件,尽管不少高校开设ERP实训课程,但企业实际业务远比在学校接触的复杂的多。
3.关于职业素质方面。课题组在调查问卷里还列出了责任心、工作态度、团队协作、注重细节、独立思考、坚持原则、人际交往共7个方面的素质,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这些素质重要性的认知以及他们的自我评价,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所有要素的重要性均显著高于自我评价。这说明用人单位和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自身都认为目前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在职业素质方面做得离预期还有一段距离。企业认为责任心、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是最重要的素质,企业生活不同于校园生活,企业注重团队合作,沟通是基础,责任心是前提,而高校培养学生基本上是个人能力培养,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4.总结与分析。对比表1-3的数据发现,企业关注度最高的是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强调的是如何为人处事,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可以学习和培养,但如果一个人本质不好,无法相处,再优秀也会影响工作氛围,企业讲究的是团队精神,是整体协调,而非鹤立鸡群。
综上分析,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培养的会计毕业生确实存在差距,也不难解释一些企业招不到所需的人才,而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一现象。毕业生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标准,原因是高校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没有针对性地培养,输出的学生没有市场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不改革传统培养模式,这种“供需错配”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学生的毕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大。
四、传统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路径存在的问题
(一)“以产定销”的单向度培养弊端
以产定销,通俗地来说,就是根据生产来确定销售,也就是只考虑企业内部生产,而忽略市场需求,但是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以产定销最终可能不适应市场需求,反而是一种资源浪费。这里将“以产定销”来类比传统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高校不断投入教育成本,培养出不一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很容易造成输出的会计人才没有市场,进而降低就业率,引发社会不稳定。这里强调的单向培养弊端是指:在不知道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的情况下,盲目地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由此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和专业人才短缺。
(二)重数量、轻质量的培养规划
会计专业硕士的招生每年都在扩大,且招生门槛较以前越来越低,大量的应届生缺乏相关的从业经验,只能死板地学习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却无从下手,很显然,这种培养结果已经违背了會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万晓文[5]在谈到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问题上认为: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趋于“本科化”,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无法实现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目标。再者,低门槛、高要求也会造成大量学生无法毕业。 (三)缺乏“因材施教、因校制宜”的培养理念
美国是最先发展专业会计硕士的国家,拥有较为丰富的培养经验,其培养理念和培养手段也很符合美国的市场。美国的专业会计硕士项目通常强调培养学生在快速变化和激烈竞争以及日益国际化的环境中的应对技巧、知识结构和未来领导能力。我国MPAcc培养时间较短,有些培养模式也是借鉴西方国家,与中国实际教育可能会有偏差。各高校的培养模式千篇一律,或者照搬一流学校的培养模式,而忽略了自身的教育特色和地理优势,因此各高校对于如何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应该要有自己的计划,不能完全效仿做得好的学校,同时根据自身的特色来制定培养计划。
(四)教学质量不高,培养模式单一
传统会计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既混淆了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区别在职硕士与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方案,因此在相关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的配置上没有太大差异,这就造成了硕士毕业生的“双向欠缺”,即学术型研究生缺乏理论知识,应用型研究生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上由于培养对象的不同,教师的选择和相关课程及培养计划也应该有所差异和不同的针对性,否则只是名义上的区分而没有实际的分别。
五、提升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双向培养模式
1.建立校企合作。
目前,高级会计人才在企事业单位和各个领域都存在着较大的岗位缺口,市场对高级会计人才存在着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应当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市场接轨,与企业需求对接,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之路。因此高校可以加强与社会各类型企业和各种机构在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等多元渠道上的合作,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6]。
2.增加市场调研。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要求学生也要对整个市场环境或会计专业领域进行相关调研,了解未来发展方向,以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更好的规划。学生的考核应与市场参与度挂钩,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重在实务操作,必须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延长实習时间。
现在的会计专业硕士大部分是应届生,缺乏工作经验,在踏入社会时缺乏工作能力,怀有强烈的恐慌感,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可以延长每次实习的时间(至少半年),还可以增加实习次数,甚至可以与企业合作,在实习期间可以与学生签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习期结束后还要进行考核,可以以实习单位为对象撰写案例或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等,形式可以多样,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1.提高准入门槛。
现行会计专业硕士招生的门槛较低,对学生本科期间是否是本专业或是辅修本专业没有严格规定,对转专业的学生来讲,基础知识的缺乏是最大的劣势,也不利于后期的培养,更不用说毕业的压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会计专业硕士的招生应侧重有本专业以及与本专业相关度高的专业背景的学生,对于不是本专业的学生或是转专业过来的学生应强制要求学习1年以上本的专业基础知识或修满所有基础学科的学分,这样才能保证培养质量。
2.重视职业资格。
专业硕士是学历教育,强调的是素质培养,职业资格是认证,侧重的是能力,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同时在其培养过程中强调市场导向,突出会计职业资格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邱冬阳,吴斯[7]认为,一方面可以以行业协会为纽带形成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互通,在互通模式中要强化行业协会在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与职业资格认证部门之间的协调作用,加强与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的会员等的联系;另一方面还可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互通。现有的会计学专业硕士与职业资格互通良好的原因之一就是市场中有明确的职业,并且市场需求量较大。互通机制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除政府及主管部门代表政府的行业协会、高校以外,其余的均属于市场范畴,按照市场规律来开展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3.创新教学模式。
2000年在美国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 Mode),是利用网络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授课模式,学生在课前观看老师准备的教学视频,在课堂上注重交流讨论而非老师单方面讲授,课后还可以通过视频来复习巩固。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使无纸化教学成为可能,也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与知识的吸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学需市场需求接轨,老师可以搜集整理近期的真实案例制作成小视频让学生在课前熟悉,课堂上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这种模式能让学生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企业也可以与高校合作,同样也是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企业将自身的发展情况做成小视频,让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规划或者解决企业的困境,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一方面也可以对适合企业的人才直接进行招聘,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三)注重因校制宜、因材施教
梁毕明\[8\]在比较中美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发现,美国各院校的会计专业硕士在培养方向上都不相同,且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变化,大学院校根据根据自己所处社区和地理位置、资源、教学水平、顾客或服务领域的需要情况,因校制宜地设计培养方案,提升办学质量。美国高校受政府管制程度较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此美国各高校会因校制宜地确定会计专业硕士的职业导向,以利于符合自己培养领域的市场。中国与美国尽管在体制和教育制度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各地区院校可以借鉴美国的特色培养模式,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特有优势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来设计培养方案,制定弹性的培养模式,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进而提高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石如意.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2012(1):127128.
[2]岳春玲.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11):135.
[3]刘 婧,丁春玲,张丽芳,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商业会计,2012(19):116117.
[4]高 明,刘成立,刘凤阁.会计专业硕士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1):8384.
[5]万晓文.浅谈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J].财会学习,2015(4):6264.
[6]宋小敏,赵嘉薇,张慧,等.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机制创新研究[J].2016(23):4748.
[7]邱冬阳,吴 斯.专业资格培养与职业资格互通机制设计[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7580.
[8]梁毕明,贾 楠.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美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比较研究[J].中外职业教育,2016(2):3740.
(责任编辑 王婷婷)
关键词:市场导向;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4.0030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深入地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级会计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因此,高端会计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热点之一。早在2003年12月,为了适应市场对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由于我国MPAcc研究生招生时间较短,缺乏培养经验,现行培养模式存在不少缺陷,特别是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当前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和应用性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矛盾。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为出发点,对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在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培养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于如何培养会计专业硕士人才,不少学者认为应用型硕士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关键在于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而现有的单一培养模式没有严格区分应用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差异。石如意[1]认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含糊、培养方案欠完整且执行过程监督不力、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影响会计专业硕士的质量,因此提出了融合“学科中心模式”和“能力中心模式”的多边培养模式。学者岳春玲[2],刘婧等[3]和高明等[4]均从市场的角度出发,认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而且都重视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
二、我国会计专业硕士供需现状分析
(一)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起步试点阶段、扩大改革阶段和创新优化阶段。
1.起步试点阶段(2004-2008年)。2004年4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04]28号),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2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育试点工作。在这一时期会计硕士培养处于起步试点阶段,规模比较小,发展也比较平稳。
2.扩大改革阶段(2009-2014)。2009年MPAcc开始实行“双轨制”改革,教育部批准MPAcc教育试点单位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相比以往招生时要求考生在会计或相关行业工作2年或2年以上的规定,此次改革意味着会计硕士招生的扩大,随后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发展极为迅速,办学单位数量不断增加,仅2010年一年就增加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7家,到2014年,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单位已达176家。当然,改革也会碰到难题,对于如何培养应届生的问题需要不断摸索,寻找合理的培养模式。
3.创新优化阶段(2015至今)。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起步较晚,时间较短,缺乏培养经验,多数培养模式都是借鉴西方,自“双轨制”改革开始,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又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如何培养毫无实践经验的应届生,以及如何区别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问题。我国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深入研究如何改进现行培养模式,尽管还没有权威的统一的改进标准,但不少学校开始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进行培养创新。
(二)我国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现状
在我国企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企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越来越成为稀缺的人力资源。根据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的数据,我国目前会计持证人员(即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已经达到2 000万,其中具备初级会计职称的占38.22%,具备中级会计职称的占10.67%,具备高级会计职称的占0.49%。根据测算,会计从业人员约1400万人。也就是说,有大约600万会计持证人员并没有从事会计工作。根据数据测算,600万改行的人当中,大约300万人是主动改行从事其他工作的,还有大约300万是过剩的。虽然会计人才队伍十分庞大,但目前会计人才市场上,初级会计人才严重饱和,供过于求;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相对较大,而供给严重不足;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紧缺。这与我国《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的“力争使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到2020年达到1:4:5,使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的目标还相距较远。
三、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当前市场对实务型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为我国高校探索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路径提供参考,进而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供需对接机制,课题组设计了题为“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影响因素调查”的问卷。问卷主要面向人才市场上招聘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用人单位和近几年的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试图通过对用人单位和人才自身的调查,了解市场对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的真实情况,探寻基于市场导向的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问卷的内容及发放形式
1.调查问卷的内容。现阶段,很多用人单位已经从人才招聘的误区中走出来,不再盲目看重高学历,而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招聘过程中,考虑到用人成本,企业更倾向于招聘会计专业的本专科人才。可见影响會计专业硕士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就是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会计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并得到长期良好的职业发展。因此,此次问卷的内容主要围绕市场对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的综合能力进行调查,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高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框架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工作单位、工作年限和工作性质等。第二部分是关于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的调查,课题组设计了包含图1中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三个模块的封闭式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对各模块下所有项目的重要性和实际掌握程度分别进行判断打分(分值范围为1-7分,在重要性上,1分为不重要,7分为至关重要;在掌握程度上,1分为几乎没有掌握,7分为全部掌握)。
2.调查问卷的发放形式。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发放形式分为两种:
一是发放纸质问卷,该方式主要针对人才市场上招聘会计人员的企事业单位,他们拥有多年招聘会计人才的经验,对实际工作中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因而更了解市场对会计专业硕士人才需求的真实情况。本次调查对选取的50家用人单位,每家发放2份纸质问卷,最终发放的纸质问卷为100份。
二是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问卷收集,该方式主要针对近几年毕业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群体,通过对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感受和反馈来了解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市场所需求的会计人才之间的差距和一些值得肯定和继承的因素与方面。最终在“问卷星”平台上发放的问卷为100份。
综合发放的问卷总数为200份,两种问卷发放形式的结合既保证了问卷填写结果的可参照性,又保证了样本形态的完整性,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问卷进行结果汇总。
(二)调查问卷的汇总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在招聘会计人员的用人单位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占85%;在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中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占97%。此次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
1.关于知识结构方面。本次调查了毕业生对现行法律法规、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和会计业务、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认知和掌握水平的自我评价,如表1所示。
企业是在市场环境下处理实际经济业务的组织,因此企业所需要的必定是熟悉市场环境、法律法规,更是懂得如何实务操作的专业型人才。表1的结果印证了这一观点,企业对会计专业硕士
的要求首先是熟练操作会计实务,懂财务管理和法律法规,这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课题组也发现企业的预期与会计专业硕士的自我评价总是存在一定差距。
2.关于职业技能方面。课题组在调查问卷里列出了职业判断、财务软件应用、财务分析、数理统计、信息获取、领导、沟通、应变共8项职业技能,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的分析,课题组发现所有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均显著高于掌握程度,且最重要的三项技能为财务分析、职业判断和财务软件的应用。首先,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技能是财务分析能力。离开了实际的财务分析是没有可信度的,课本上列示的财务分析都是简化的、标准化的分析,一旦用于实际业务,毕业生可能就无法应对。其次是欠缺职业判断能力。所谓职业判断,就是在有实践认知后的一种经验判断,会计学本身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认知相结合,而传统培养模式忽略了实践这一环节,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判断能力。毕业生第三欠缺的是应用财务软件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会计学科的发展,现代会计结合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所以现代会计人才必须要会使用财务软件,尽管不少高校开设ERP实训课程,但企业实际业务远比在学校接触的复杂的多。
3.关于职业素质方面。课题组在调查问卷里还列出了责任心、工作态度、团队协作、注重细节、独立思考、坚持原则、人际交往共7个方面的素质,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这些素质重要性的认知以及他们的自我评价,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所有要素的重要性均显著高于自我评价。这说明用人单位和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自身都认为目前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在职业素质方面做得离预期还有一段距离。企业认为责任心、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是最重要的素质,企业生活不同于校园生活,企业注重团队合作,沟通是基础,责任心是前提,而高校培养学生基本上是个人能力培养,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4.总结与分析。对比表1-3的数据发现,企业关注度最高的是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强调的是如何为人处事,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可以学习和培养,但如果一个人本质不好,无法相处,再优秀也会影响工作氛围,企业讲究的是团队精神,是整体协调,而非鹤立鸡群。
综上分析,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培养的会计毕业生确实存在差距,也不难解释一些企业招不到所需的人才,而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一现象。毕业生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标准,原因是高校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没有针对性地培养,输出的学生没有市场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不改革传统培养模式,这种“供需错配”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学生的毕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大。
四、传统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路径存在的问题
(一)“以产定销”的单向度培养弊端
以产定销,通俗地来说,就是根据生产来确定销售,也就是只考虑企业内部生产,而忽略市场需求,但是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以产定销最终可能不适应市场需求,反而是一种资源浪费。这里将“以产定销”来类比传统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高校不断投入教育成本,培养出不一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很容易造成输出的会计人才没有市场,进而降低就业率,引发社会不稳定。这里强调的单向培养弊端是指:在不知道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的情况下,盲目地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由此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和专业人才短缺。
(二)重数量、轻质量的培养规划
会计专业硕士的招生每年都在扩大,且招生门槛较以前越来越低,大量的应届生缺乏相关的从业经验,只能死板地学习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却无从下手,很显然,这种培养结果已经违背了會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万晓文[5]在谈到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问题上认为: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趋于“本科化”,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无法实现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目标。再者,低门槛、高要求也会造成大量学生无法毕业。 (三)缺乏“因材施教、因校制宜”的培养理念
美国是最先发展专业会计硕士的国家,拥有较为丰富的培养经验,其培养理念和培养手段也很符合美国的市场。美国的专业会计硕士项目通常强调培养学生在快速变化和激烈竞争以及日益国际化的环境中的应对技巧、知识结构和未来领导能力。我国MPAcc培养时间较短,有些培养模式也是借鉴西方国家,与中国实际教育可能会有偏差。各高校的培养模式千篇一律,或者照搬一流学校的培养模式,而忽略了自身的教育特色和地理优势,因此各高校对于如何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应该要有自己的计划,不能完全效仿做得好的学校,同时根据自身的特色来制定培养计划。
(四)教学质量不高,培养模式单一
传统会计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既混淆了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区别在职硕士与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方案,因此在相关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的配置上没有太大差异,这就造成了硕士毕业生的“双向欠缺”,即学术型研究生缺乏理论知识,应用型研究生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上由于培养对象的不同,教师的选择和相关课程及培养计划也应该有所差异和不同的针对性,否则只是名义上的区分而没有实际的分别。
五、提升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双向培养模式
1.建立校企合作。
目前,高级会计人才在企事业单位和各个领域都存在着较大的岗位缺口,市场对高级会计人才存在着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应当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市场接轨,与企业需求对接,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之路。因此高校可以加强与社会各类型企业和各种机构在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等多元渠道上的合作,实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6]。
2.增加市场调研。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要求学生也要对整个市场环境或会计专业领域进行相关调研,了解未来发展方向,以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更好的规划。学生的考核应与市场参与度挂钩,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重在实务操作,必须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延长实習时间。
现在的会计专业硕士大部分是应届生,缺乏工作经验,在踏入社会时缺乏工作能力,怀有强烈的恐慌感,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可以延长每次实习的时间(至少半年),还可以增加实习次数,甚至可以与企业合作,在实习期间可以与学生签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习期结束后还要进行考核,可以以实习单位为对象撰写案例或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等,形式可以多样,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1.提高准入门槛。
现行会计专业硕士招生的门槛较低,对学生本科期间是否是本专业或是辅修本专业没有严格规定,对转专业的学生来讲,基础知识的缺乏是最大的劣势,也不利于后期的培养,更不用说毕业的压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会计专业硕士的招生应侧重有本专业以及与本专业相关度高的专业背景的学生,对于不是本专业的学生或是转专业过来的学生应强制要求学习1年以上本的专业基础知识或修满所有基础学科的学分,这样才能保证培养质量。
2.重视职业资格。
专业硕士是学历教育,强调的是素质培养,职业资格是认证,侧重的是能力,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同时在其培养过程中强调市场导向,突出会计职业资格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邱冬阳,吴斯[7]认为,一方面可以以行业协会为纽带形成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互通,在互通模式中要强化行业协会在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与职业资格认证部门之间的协调作用,加强与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的会员等的联系;另一方面还可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互通。现有的会计学专业硕士与职业资格互通良好的原因之一就是市场中有明确的职业,并且市场需求量较大。互通机制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除政府及主管部门代表政府的行业协会、高校以外,其余的均属于市场范畴,按照市场规律来开展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3.创新教学模式。
2000年在美国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 Mode),是利用网络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授课模式,学生在课前观看老师准备的教学视频,在课堂上注重交流讨论而非老师单方面讲授,课后还可以通过视频来复习巩固。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使无纸化教学成为可能,也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与知识的吸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学需市场需求接轨,老师可以搜集整理近期的真实案例制作成小视频让学生在课前熟悉,课堂上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这种模式能让学生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企业也可以与高校合作,同样也是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企业将自身的发展情况做成小视频,让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规划或者解决企业的困境,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一方面也可以对适合企业的人才直接进行招聘,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三)注重因校制宜、因材施教
梁毕明\[8\]在比较中美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发现,美国各院校的会计专业硕士在培养方向上都不相同,且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变化,大学院校根据根据自己所处社区和地理位置、资源、教学水平、顾客或服务领域的需要情况,因校制宜地设计培养方案,提升办学质量。美国高校受政府管制程度较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此美国各高校会因校制宜地确定会计专业硕士的职业导向,以利于符合自己培养领域的市场。中国与美国尽管在体制和教育制度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各地区院校可以借鉴美国的特色培养模式,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特有优势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来设计培养方案,制定弹性的培养模式,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进而提高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石如意.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2012(1):127128.
[2]岳春玲.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11):135.
[3]刘 婧,丁春玲,张丽芳,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商业会计,2012(19):116117.
[4]高 明,刘成立,刘凤阁.会计专业硕士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1):8384.
[5]万晓文.浅谈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J].财会学习,2015(4):6264.
[6]宋小敏,赵嘉薇,张慧,等.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机制创新研究[J].2016(23):4748.
[7]邱冬阳,吴 斯.专业资格培养与职业资格互通机制设计[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7580.
[8]梁毕明,贾 楠.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美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比较研究[J].中外职业教育,2016(2):3740.
(责任编辑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