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8月,我校实行“分组探研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大胆尝试,在收获艰辛的同时,更多的是喜悦,我也有了一些不成熟的体会。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
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平均分组,每组8人。新学年伊始,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介绍,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然后大家投票选举产生组长,再根据组长演讲情况,班干部、老师的意见,确定正副组长。
课堂上,小组内分工协作,责任明确而具体。每个小组内除正副组长外,还有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各一名,采用轮流制,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组内人人都是科代表。整个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每2人还要结成互帮对子,互帮互助互学,在做练习时互批互改,真正体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组名,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誓言。每个组都是有自己文化和精神追求的团体。
在改革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是进行分组的依据。分组既要考虑每组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水平,还要兼顾男女生比例,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内容需要以及小组活动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人员结构,以确保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态,符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实践证明,分组学习,分出了竞争,分出了活力,分出了互帮互助、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分出了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更分出了责任,分出了智慧,分出了和谐,分出了高效,分出了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新境界。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看到,学生们对这种形式是很重视的。如果课堂的组织到位,学生就没机会懈怠。特别是小组合作时,如果任务明确,而且可操作性强,学生不仅有事可做,遵守纪律,而且各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主动,勤于思考,围绕问题,认真讨论,寻找答案,并争先恐后地回答,唯恐落后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成绩和荣誉。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被动转为主动,由过去的“观众”变成了真正的“主人”,课堂气氛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也都在跨越式的提高。
二、分组合作要有针对性,让课堂变成学生喜欢和向往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备课时,要明确分组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精心策划分组活动的形式、内容、时间等,准备分组活动的工具材料。课前有针对性地对各小组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又有一点竞争的气氛中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看成是“家”。
对于新授课,如果内容较容易理解的,就放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把握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尝试练习,小组内组员互评,互相解释所学知识;互相找出错误的地方和原因,及时改正;小结互相探讨学习心得,小组长作总结。各组派代表发言,讲述了本组中存在的疑问或存在错误的地方。教师则根据这些信息作指导和总结。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小组之间互评课堂作业。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如果内容较抽象,难理解,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理解新知,把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去探究并突破解决。让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小组中都得到表现,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最后取得共识,获得新知。
对于练习课,则让学生独立完成基础练习,小组合作互评改练习,互相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对于复习课,则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小结已学过的知识内容,并说明这些知识内容的特点,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再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关练习,然后各小组进行评比,看哪组设计的题目有针对性,能抓住学习重点。再择优进行练习。
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任务,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这就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人人动脑,个个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家”,是学生喜欢和向往的地方。
三、实施分组合作,改变教学方法,当好引导者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显重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交互性、生成性。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
分组合作,切实保证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于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每个学生都应该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将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后,各小组将本组的信息归纳、总结,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评价。
教师要及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时召开学生会议,分析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尤其是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自主评价等各环节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可见,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领者、指导者,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在合作中求知。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才会真正地体会到:我参与、我自信、我成长、我快乐。
四、适度调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分组合作,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是局外人,是旁观者,而教师应该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灵活调整学习环节;教师还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要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教师的表扬便是对学生最好奖赏和鼓励。在分组教学中,学生间相互交流,教师要全神贯注地去倾听,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表扬不仅能鼓励个别学生,更能激励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学生的探究出现“误区”的时候,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老师的正确引导,能使学生围绕主题去追求真理,不至于“跑偏”。
综上所述,分组合作学习能给课堂带来生机,它使学生的学习面貌焕然一新,意义深远。每一个学习小组是一个单位,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它给每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能够尊重学生个体,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合理发展,从而树立自信。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
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平均分组,每组8人。新学年伊始,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介绍,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然后大家投票选举产生组长,再根据组长演讲情况,班干部、老师的意见,确定正副组长。
课堂上,小组内分工协作,责任明确而具体。每个小组内除正副组长外,还有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各一名,采用轮流制,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组内人人都是科代表。整个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每2人还要结成互帮对子,互帮互助互学,在做练习时互批互改,真正体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组名,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誓言。每个组都是有自己文化和精神追求的团体。
在改革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是进行分组的依据。分组既要考虑每组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水平,还要兼顾男女生比例,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内容需要以及小组活动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人员结构,以确保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态,符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实践证明,分组学习,分出了竞争,分出了活力,分出了互帮互助、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分出了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更分出了责任,分出了智慧,分出了和谐,分出了高效,分出了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新境界。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看到,学生们对这种形式是很重视的。如果课堂的组织到位,学生就没机会懈怠。特别是小组合作时,如果任务明确,而且可操作性强,学生不仅有事可做,遵守纪律,而且各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主动,勤于思考,围绕问题,认真讨论,寻找答案,并争先恐后地回答,唯恐落后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成绩和荣誉。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被动转为主动,由过去的“观众”变成了真正的“主人”,课堂气氛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也都在跨越式的提高。
二、分组合作要有针对性,让课堂变成学生喜欢和向往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备课时,要明确分组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精心策划分组活动的形式、内容、时间等,准备分组活动的工具材料。课前有针对性地对各小组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又有一点竞争的气氛中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看成是“家”。
对于新授课,如果内容较容易理解的,就放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把握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尝试练习,小组内组员互评,互相解释所学知识;互相找出错误的地方和原因,及时改正;小结互相探讨学习心得,小组长作总结。各组派代表发言,讲述了本组中存在的疑问或存在错误的地方。教师则根据这些信息作指导和总结。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小组之间互评课堂作业。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如果内容较抽象,难理解,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理解新知,把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去探究并突破解决。让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小组中都得到表现,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最后取得共识,获得新知。
对于练习课,则让学生独立完成基础练习,小组合作互评改练习,互相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对于复习课,则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小结已学过的知识内容,并说明这些知识内容的特点,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再让学生自行设计相关练习,然后各小组进行评比,看哪组设计的题目有针对性,能抓住学习重点。再择优进行练习。
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任务,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这就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人人动脑,个个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家”,是学生喜欢和向往的地方。
三、实施分组合作,改变教学方法,当好引导者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显重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交互性、生成性。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
分组合作,切实保证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于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每个学生都应该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将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后,各小组将本组的信息归纳、总结,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评价。
教师要及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时召开学生会议,分析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尤其是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自主评价等各环节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可见,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领者、指导者,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在合作中求知。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才会真正地体会到:我参与、我自信、我成长、我快乐。
四、适度调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分组合作,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是局外人,是旁观者,而教师应该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灵活调整学习环节;教师还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要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教师的表扬便是对学生最好奖赏和鼓励。在分组教学中,学生间相互交流,教师要全神贯注地去倾听,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表扬不仅能鼓励个别学生,更能激励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学生的探究出现“误区”的时候,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老师的正确引导,能使学生围绕主题去追求真理,不至于“跑偏”。
综上所述,分组合作学习能给课堂带来生机,它使学生的学习面貌焕然一新,意义深远。每一个学习小组是一个单位,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它给每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能够尊重学生个体,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合理发展,从而树立自信。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