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_lf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特点】
  2016年9套高考语文试题,除上海卷外,其他8套试题都专门设置了语言语用题。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一直坚持“稳中求新,守正出新”的原则。而语言语用题,又一直被视为语文命题中的一块试验田。所以,每年的语言语用题,总是能够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2016年的高考题也不例外,以下变化令人眼前一亮。
  1.传统题力求突破,尤其是在以下几道词语题上的变化,体现了命题者的创新意识。
  (1)成语题的变化。
  以往的成语题,主要是两种题型:一是四选一的辨析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二是填空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前者考查四个没有内在关联性的成语,后者考查三个或三组近义成语。2016年全国丙卷的第13题,虽然还是辨析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但增加了成语的数量,由原先的4个增加到了6个。
  (2)虚词题的考查
  虚词考查在以往高考题中多是作为近义实词辨析考查中的点缀,而2016年的高考题,虚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2016年全国丙卷的第15题(“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就将虚词(包括关联词)作为了主角。
  2.创新题体现文化内涵。
  在创新题上,应当首推江苏卷。2016年江苏高考卷的前5道小题,几乎题题有新意。其中第2道题,单独命题考查修辞,更是近年来少有的举动,多多少少减轻了多年来修辞手法一直是考纲中的考点,却只能沦为仿写题、表达生动、形象、得体题中陪衬的尴尬。而第3题、第4题、第5题,分别涉及诗词引用、文集命名、为文艺演出专场拟写对联,无不体现了命题者对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此外,天津卷的第4题,考查了古文中的年龄表述,也需要考生有古代文化常识的积淀。
  当然,总体上看,高考在这一板块上的考查,还是“稳”字当头,如新课标卷第14题对病句的考查、第16题对连贯的考查,都是继续沿用上年度的命题形式。此外,变化的题,也不是变得面目全非。多数题虽然在形式上变化了,但考查的知识点,并没有在本质上变化,坚决贯彻了“注重基础、注重能力、尊重大纲、贴近生活”的原则。在控制题量的大背景之下,个别考点采取了合并考查的办法。从考查内容上看,对字音、字形题的考查是注重基础,不刻意为难考生,字音多考查音近字、多音字、同音字等的辨识,字形多考查常见易混字,与考生平时的专题训练十分接近。词语(包括成语)题、病句题在提供语境时,尽量关注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有现实感、时代感。
  【命题展望】
  未来的语言知识题考查,将继续沿袭已有的考查途径与方向,稳步向前。具体表现为:
  1.守正出新。在考查知识点不变的前提下,形式上追求有一定的变化。比如,近三年的成语题,年年有变化。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考查的是四个互不关联成语的辨析;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变成了对三个近义成语的辨析;2016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又变成了对六个互不关联成语的辨析。不过,考生应明确,形式变化,只等于换了个马甲,改变不了的是它的本质。考生只要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是绝对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
  2.敢于突破。以往考查的冷点,也可能在高考题中出现,成为新的亮点。2016年的试卷套数相比往年有所减少,但语言语用题的考查覆盖面却丝毫未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标点、修辞等以往的冷考点,都在2016年的高考题中抢得了一席之地。尤其是2016年江苏卷的大面积尝试,可以说是为今后的命题突破吹响了冲锋号,广大备考者不可再胶柱鼓瑟,要有敏锐的感知力,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当然,对于使用全国卷的考生而言,也大可不必为此人心惶惶, 因为这毕竟只是命题人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而且比重较低,不会引发巨大的震动。
  3.文化味浓。题面十分讲究,力求雅致厚重。比如,今年语病客观题的表述规范简洁,内容厚实,不显单薄。考题的选择项以复句为主,也有复杂的单句,信息含量很丰富,时代感鲜明,兼顾了地方色彩。除此之外,更多具有文化内涵的题目将会现身高考题,考生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在备考中针对训练,未雨绸缪。
  【备考指导】
  一、字音题
  1.多音字,记少推多。如“艾”多数词中读ài,只在“惩艾”“自怨自艾”中读“yì”。
  2.形声字,记异弃同。如“真”读“zhēn”,用它作声旁的字,“镇”读“zhèn”,“缜”读“zhěn”,“慎”读“shèn”,“填”“阗”均读“tián”,“颠”“滇”均读“diān”。
  3.疑难字,汇总记忆。如“盥”(guàn)、“龋”(qǔ)。对于疑难字,最好整理出适合自己使用的《容易读错的字表》。
  4.易混字,分类整理。常见误读类型有:形似误读、俗读误读、多音误读、姓氏误读、古音误读、难读字误读、习惯误读等。对于易混字,也要分门别类,归纳整理。
  二、字形题
  任何语言都有语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高考字形的考查,总会设置一定语境,或词语、或句子,因此需要仔细揣摩,凭借语境,抓住关键字,达到辨别字形的目的。如:针砭时弊,常常误写为“贬”,如果借助成语构成的语境,“针砭”是指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自然会想到为“砭”。
  三、词语题
  近义词辨析要防止三误区:1.缺乏理性,仅凭感性,难免牵强附会,失之偏颇。2.思考脱离具体语境,难以从使用对象、色彩、程度以及语法功能等方面找出正确的解题途径。3.缺少积累,无章可循,只凭语感答题,跟着感觉走。
  虚词辨析要防止三误区:1.不能统览语段,不能瞻前顾后,导致顾此失彼。2.逻辑思维能力弱,不从逻辑关系入手进行辨析。3.缺少必要的知识積淀,凭感觉想当然地答题。   成語辨析答题三误区:1.掌握的成语数量明显不足,致使答题时只能靠猜、靠蒙。2.对成语没有高度的警惕性,习惯于望文生义。3.有思维定势,不对具体语境进行认真分析而灵活辨析。
  四、病句题
  病句题备考,既需要平时注意多阅读,增强语感,又需要掌握辨析语病的基本方法。
  1.语感审读。在审读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觉察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再作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
  2.结构分析。主要是成分分析,先找出主干,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 ,就再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或修饰语内部是否有语序、逻辑等方面的毛病。
  3.逻辑分析。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进行逻辑分析,要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不可一叶障目。
  4.造句类比。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从语法、事理等方面不好断定,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语病。
  5.标志辨识。有些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对于这些标志进行分析,就可以快速辨析句子是否出了毛病。
  (1)两面词。检查重点是:两面词的使用是否前后照应。
  (2)否定词。检查重点是:句子实际表达出的意思是否与本来要表达的意思相反。
  (3)数量词。检查重点是:约数使用时是否重复或自相矛盾,倍数的使用是否恰当。
  (4)文言词或成语。检查重点是:语意是否重复。
  (5)关联词。检查重点是:关联词与主语位置是否颠倒,关联词是否配套使用,分句使用的关联词是否合乎逻辑,关联词是否赘余或残缺。
  (6)介词。检查重点是:句首介词是否造成主语残缺,句中介词是否错用、赘余或残缺。
  (7)谦敬词。检查重点是:谦敬是否错位。
  五、连贯题
  连贯题,主要是瞻前顾后,注意话题的一致、句式的一致、关键词的暗示、前后的照应、事理的逻辑性。叙述语段,看陈述对象是解题关键;议论性语段,要考虑事理的逻辑性,观点和材料要统一;写景、抒情语段,应注意语境和谐一致,即景物的远近动静,色彩的鲜明暗淡,气氛的热烈、凄清,视角的高低俯仰,感情的悲喜,态度的褒贬在同一段文字里要一致。
  六、文化题
  文化题,主要指的是涉及节日民俗、古诗词、对联、古代文化常识等的语言语用题,对于这类题,答题时除了需要语言语用基本知识外,还需要文化、文学积淀,考生平时应注意积累,以备不时之需,这对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名作简介:《永远有多远》发表于二十世纪末,先后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和首届老舍文学奖,是铁凝笔下暖色调却又颇具悲剧色彩的小说,塑造了一个传统意义下善良、仁义的北京胡同里的一个普通女性形象。  《永远有多远》讲述的是“我”的表妹,一个老北京胡同里平凡善良的女孩儿白大省,总在爱情生活中败北,却依然如故。白大省关于“永远有多远”的追问,是对一贯加诸传统女性身上的超道德的一种控诉和呼号,也塑造了一个囿于传统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桂花是秋天美丽的象征。有了桂花的陪伴,秋天便成为一年中最值得珍惜的时光。  淡蓝色的清晨,轻轻地推开窗,霎时被屋前那一袭花香和满眼淡黄惊了心,不禁香香甜甜地叹了声:呀,桂花又开了!那是一棵几十年的金桂树,满树蓬勃的叶子,拨开翠叶,看到那盘虬卧龙似的枝干,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陪着我长大的桂子,早春里吐露细芽,仲夏里书写诗篇,金秋里满树繁星,暮冬里轻笑银装。地上的
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  ——顾城《美》  我自己虽然不是画家,没有亲手产生出美的力量,我却有审美的感觉、审美的理智,所以我才感觉到在我外面的美。  ——費尔巴哈  绝对的美的标准是不存在的,并且也不可能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美的概念无疑是在变化着的。  ——普列汉诺夫  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
2017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名单,至此,2017年诺贝尔奖六大奖项终于揭晓完毕。每一年我们关注诺贝尔奖的颁奖状况,其实也是关注我们自身。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一个人类之梦,有着人类探索自然界和自己精神世界的勇气。  10月初的斯德哥尔摩正处于最为绚烂的时光,植物五彩斑斓,由大大小小岛屿组成的城市或许是因为其地处高纬度的原因,混合着天空与海水的蓝色,反射着阳光,总体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广西西北山区的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平安村是一个偏僻却又令人神往的地方。村民自古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无论魏晋,不知有汉”,有长寿村之誉。山村一经出名,游人蜂拥而至。一些百岁老人,已经很会利用自身优势生钱,每天和游人照相,每次10元。  写作指导  从村民的角度:以百岁老太为代表的村民本是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但是游人蜂拥而至以后,村
一、建立审题意识,懂得用心聆听  试卷上的材料是有生命和个性的,它非常在意你是否尊重它,是否懂它。所以,你在与材料交流时,别一味去自顾自写你的故事,先得弄明白材料的心愿。一旦你领会到了材料的意思,再根据这个意思去发挥,用心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来,你也就赢来了材料对你的尊重。  至于如何才能精确领会到材料的意思,老师们会慢慢渗透给你很多策略和方法。不过,我认为所有外在方法的精髓应该在于:安安静静去聆听
烟雨潺潺,忆少年佳梦,清风醉酒,敬百年云烟后,至岁月尽头,寥落话骊歌。当我老了,经如歌岁月,丹心留,伤离别。  年老了,无事闲闲,愿往窗外看看,愿去书中走走。  看见窗外调皮的顽童,也看见自己儿时的模样。儿时,最让我魂牵梦萦的味道莫过于外婆做的糖饼。我记得外婆曾经问过我,有一天姥姥走了你最想姥姥什么?我说,才不会让姥姥走呢,姥姥能去哪呢?姥姥执意要我回答,我说,我最想姥姥做的菜了,最想最想姥姥的糖
现如今,一家实体店想紅火起来,比以前可难多了,更何况还是一家书店。不过最近法国波尔多一家叫Librairie Mollet的百年书店玩出了新花样:他们让员工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和心爱书籍的封面无缝合体,拍出了许许多多有趣的照片,然后分享在了Instagram上。传统书店在网络上圈粉无数,这才是真正的“脸书”呀!
开栏语:  世界太喧哗,聆听很稀缺。本期开始,我们推出“星计划”栏目,旨在寻找那些爱好写作的孩子们,感受他们灵动鲜活的生命,倾听他们有个性、有思想的声音。我们始终相信,每一个少年都有独特的个性,每一只手中都可以笔下生花。  来吧,只要你喜欢写作,就可以投稿报名,用激情的文字在绚烂的青春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自荐或者推荐他人报名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邮件中包括两篇文章以及作者
文题  根据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你和我各人拿各人的杯子  各人各喝各的茶  我们微笑相互点头  很高雅我们很讲卫生  你和我各人各说各人的事情  各人数各人的手指头  各人发表各人的意见  最后我们各人走各人的路  晋嘉怡同学从批评“各自喝茶”的角度切入,聚焦国民性,可谓高屋建瓴,既回顾历史种种,又聚焦当今社会现实,针砭时弊,颇有批判力量。文章主体部分通过“防风”“白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