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中国及美国高校钢琴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简要阐述,并将两国的钢琴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方面加以对比。本文是笔者通过在美国攻读钢琴演奏硕士学位的亲身经历来总结,着眼于将美国钢琴教育的先进理念融入进我国的钢琴教育并在钢琴教育方法上得以丰富,并通过本文的论述,为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美钢琴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下,中国正在迎接着钢琴教育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除了专业音乐院校以外,越来越多的综合性高校开始招收钢琴专业学生。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有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家们,经过长期的发展,美国的钢琴教育融合了各国的教育方法,形成了非常完善并且先进的钢琴教育体系。
一、教材的对比
在我国高校钢琴专业的教学中,教師的主要从作曲家的作品选集或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集里进行选曲,例如《巴赫十二平均律》《肖邦练习曲集》《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集》及《中国钢琴名曲30首》等。目前我国高校在钢琴教学选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追求经典,缺乏曲目风格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对钢琴文献缺乏整体性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的选曲难度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导致学生将所有精力集中在技术上而忽略了音乐的表达才是钢琴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美国高校的钢琴专业教育中,教师的选曲相较于我国而言,通常都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为主要目的,而非强调重复且枯燥的手指技能训练。教师在选曲上要求学生接触的曲目风格更为广泛,从巴洛克时期到20世纪现代乐派,每个时期的作曲家的作品学生都必须有所涉猎,尤其是20世纪钢琴作品的弹奏数量要远超过中国高校。作为钢琴专业的学生,必须全面掌握钢琴文献史上各个时期的作品,并且尽可能多的弹奏不同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才能够用更准确的触键方法演奏出每首作品。
二、课程设置的对比
在中国的音乐专业院校中,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等理论课程,以及钢琴、重奏课、伴奏课等。大多数音乐专业院校对钢琴专业学生每学期采取的测评方式主要有期中、期末考试,采用百分制。由于一学期时间较短,需要应试的曲目较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在短期内以较高的水平完成曲目的演奏,通常直接告诉学生弹奏方法,包括技术和音乐性的表达。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音乐自主思考的能力,而这恰恰是钢琴演奏者最需要学习的。作为钢琴演奏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前完成独奏音乐会也是作为能否拿到毕业证书的条件之一,专任教师会根据学生整场音乐会对曲目完成的情况进行打分,关于毕业前应完成的音乐会数量每个院校有不同规定。除了每学期的测评和毕业音乐会,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也会参加国内外比赛来证明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参赛也可以增加继续深造或就业的机会。
在美国的音乐专业院校中,学生所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与中国相似。以北卡罗来纳艺术学院(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chool of the Arts)为例,很多专业课甚至从高中(High School)就开设了,如室内乐课(Chamber Music)、管弦乐表演课(Large Ensemble)等。相较于中国音乐院校不同的是,作为美国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钢琴主课除了每周一节的“一对一”形式(Piano Lesson),还有“一对多”的钢琴表演课(Master Class或Studio Class),每周两节课,一般两节课连上,上课地点在学校内的各音乐厅,钢琴表演课的所有学生(从高中生到研究生)均来自于同一位钢琴教师。这门课的考核标准是要求每位学生一学期内上台背谱演奏的次数不少于三次,并且在其他学生演奏完毕后,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觉得乐曲中的某一乐句可以有更好的音色,也可以提出相应的练习或演奏方法。这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另一方面,听别人弹奏的同时除了可以互相学习,也是为培养他们今后成为钢琴教师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比较
(一)教学理念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看重的是应试型人才的培养,所以钢琴教学的理念大多极端强调基本功训练,也就是手指技能;而关于音乐表现力的锻炼,也是教师在课堂上直接以“填鸭式”的教育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并不擅长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关于音乐性表达上的自主思考,剩下的就是学生的勤奋练习。如果遇到技术难题,更多的时候都会把原因归为练得少,而非如何高效地练习,因此往往忽略了由于夜以继日的错误练习方法带来的弊端。
在美国,手指技能只是表达音乐的一种手段,而非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所练习的一切弹奏技巧,包括连奏、断奏、手指的快速跑动等,都是为了表达音乐服务的,否则再流畅的演奏形式也只是如同机器一般毫无生命。记得曾经在美国读硕士时的一节钢琴课上,我的导师Dr.Shteinberg说:“一味追求手指的极速跑动,就好像看电影时拖着进度条,一秒钟就可以‘看’到最后,但故事到底在说什么,没人明白。”。因此,关于如何合理地表达钢琴作品的音乐性,才是美国钢琴教育的重点。
(二)教学方法
音乐作为艺术中的一项门类,理应是饱含着强烈个人情感和认知的。但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钢琴专业的学生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照着教师课上教的内容去练,包括技巧和力度变化等等音乐性上的处理。因而学生在课后练琴的时间里很少会主动思考,长此以往,势必违背音乐艺术发展本该有的多样性特征。
钢琴作为一个具有交响乐性质的乐器(多声部),对教学方法有着更为综合性的要求,除了教学生“怎么弹”,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还应教会学生的是“为什么这么弹”,在这一方面的教学上,钢琴课的内容就不只是与演奏技巧相关,还应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和声学、曲式分析、配器法等相关联。
由于钢琴是能够同时演奏多声部的乐器,在演奏作品时,对不同声部的音色层次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不只是主旋律突出,伴奏弱化的简单概念。因而Dr.Shteinberg要求学生们平时不仅要听钢琴作品,还要加强对室内乐和交响乐的聆听,这样的练习能够使得学生对钢琴作品各个声部层次有着不同的音色理解。例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3第三乐章,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在各个声部依次出现,这种不断的旋律对话,就像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甚至在音色的处理上也可以模仿弦乐的连奏与断奏。
除此之外,Dr.Shteinberg曾在钢琴课上分析肖邦Op.10, No.8这首练习曲时说过,乐曲在第二部分转入d小调,此时的力度应是弱。因为小调的特点是抑郁哀伤,尤其是由第一部分的大调式转入,用弱的力度更能加强两个乐段间戏剧性的对比,从作品整体的音乐性安排而言,更能突显演奏的张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能演奏好这首乐曲,更是让学生学会了从分析作品入手,以最合理的理论知识,去支撑他们今后的演奏风格,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结语
现如今,中国钢琴作品日渐丰富,从海外归来并且从事高校一线教师岗位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在结合了全世界最先进钢琴教学法之后,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更加开阔。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无论是哪一种教学理念,最终也都是以音乐为衡量标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教育之根本。
【关键词】中美钢琴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下,中国正在迎接着钢琴教育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除了专业音乐院校以外,越来越多的综合性高校开始招收钢琴专业学生。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有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家们,经过长期的发展,美国的钢琴教育融合了各国的教育方法,形成了非常完善并且先进的钢琴教育体系。
一、教材的对比
在我国高校钢琴专业的教学中,教師的主要从作曲家的作品选集或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集里进行选曲,例如《巴赫十二平均律》《肖邦练习曲集》《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集》及《中国钢琴名曲30首》等。目前我国高校在钢琴教学选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追求经典,缺乏曲目风格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对钢琴文献缺乏整体性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的选曲难度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导致学生将所有精力集中在技术上而忽略了音乐的表达才是钢琴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美国高校的钢琴专业教育中,教师的选曲相较于我国而言,通常都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为主要目的,而非强调重复且枯燥的手指技能训练。教师在选曲上要求学生接触的曲目风格更为广泛,从巴洛克时期到20世纪现代乐派,每个时期的作曲家的作品学生都必须有所涉猎,尤其是20世纪钢琴作品的弹奏数量要远超过中国高校。作为钢琴专业的学生,必须全面掌握钢琴文献史上各个时期的作品,并且尽可能多的弹奏不同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才能够用更准确的触键方法演奏出每首作品。
二、课程设置的对比
在中国的音乐专业院校中,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等理论课程,以及钢琴、重奏课、伴奏课等。大多数音乐专业院校对钢琴专业学生每学期采取的测评方式主要有期中、期末考试,采用百分制。由于一学期时间较短,需要应试的曲目较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在短期内以较高的水平完成曲目的演奏,通常直接告诉学生弹奏方法,包括技术和音乐性的表达。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音乐自主思考的能力,而这恰恰是钢琴演奏者最需要学习的。作为钢琴演奏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前完成独奏音乐会也是作为能否拿到毕业证书的条件之一,专任教师会根据学生整场音乐会对曲目完成的情况进行打分,关于毕业前应完成的音乐会数量每个院校有不同规定。除了每学期的测评和毕业音乐会,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也会参加国内外比赛来证明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参赛也可以增加继续深造或就业的机会。
在美国的音乐专业院校中,学生所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与中国相似。以北卡罗来纳艺术学院(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chool of the Arts)为例,很多专业课甚至从高中(High School)就开设了,如室内乐课(Chamber Music)、管弦乐表演课(Large Ensemble)等。相较于中国音乐院校不同的是,作为美国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钢琴主课除了每周一节的“一对一”形式(Piano Lesson),还有“一对多”的钢琴表演课(Master Class或Studio Class),每周两节课,一般两节课连上,上课地点在学校内的各音乐厅,钢琴表演课的所有学生(从高中生到研究生)均来自于同一位钢琴教师。这门课的考核标准是要求每位学生一学期内上台背谱演奏的次数不少于三次,并且在其他学生演奏完毕后,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觉得乐曲中的某一乐句可以有更好的音色,也可以提出相应的练习或演奏方法。这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另一方面,听别人弹奏的同时除了可以互相学习,也是为培养他们今后成为钢琴教师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比较
(一)教学理念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看重的是应试型人才的培养,所以钢琴教学的理念大多极端强调基本功训练,也就是手指技能;而关于音乐表现力的锻炼,也是教师在课堂上直接以“填鸭式”的教育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并不擅长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关于音乐性表达上的自主思考,剩下的就是学生的勤奋练习。如果遇到技术难题,更多的时候都会把原因归为练得少,而非如何高效地练习,因此往往忽略了由于夜以继日的错误练习方法带来的弊端。
在美国,手指技能只是表达音乐的一种手段,而非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所练习的一切弹奏技巧,包括连奏、断奏、手指的快速跑动等,都是为了表达音乐服务的,否则再流畅的演奏形式也只是如同机器一般毫无生命。记得曾经在美国读硕士时的一节钢琴课上,我的导师Dr.Shteinberg说:“一味追求手指的极速跑动,就好像看电影时拖着进度条,一秒钟就可以‘看’到最后,但故事到底在说什么,没人明白。”。因此,关于如何合理地表达钢琴作品的音乐性,才是美国钢琴教育的重点。
(二)教学方法
音乐作为艺术中的一项门类,理应是饱含着强烈个人情感和认知的。但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钢琴专业的学生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照着教师课上教的内容去练,包括技巧和力度变化等等音乐性上的处理。因而学生在课后练琴的时间里很少会主动思考,长此以往,势必违背音乐艺术发展本该有的多样性特征。
钢琴作为一个具有交响乐性质的乐器(多声部),对教学方法有着更为综合性的要求,除了教学生“怎么弹”,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还应教会学生的是“为什么这么弹”,在这一方面的教学上,钢琴课的内容就不只是与演奏技巧相关,还应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和声学、曲式分析、配器法等相关联。
由于钢琴是能够同时演奏多声部的乐器,在演奏作品时,对不同声部的音色层次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不只是主旋律突出,伴奏弱化的简单概念。因而Dr.Shteinberg要求学生们平时不仅要听钢琴作品,还要加强对室内乐和交响乐的聆听,这样的练习能够使得学生对钢琴作品各个声部层次有着不同的音色理解。例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3第三乐章,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在各个声部依次出现,这种不断的旋律对话,就像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甚至在音色的处理上也可以模仿弦乐的连奏与断奏。
除此之外,Dr.Shteinberg曾在钢琴课上分析肖邦Op.10, No.8这首练习曲时说过,乐曲在第二部分转入d小调,此时的力度应是弱。因为小调的特点是抑郁哀伤,尤其是由第一部分的大调式转入,用弱的力度更能加强两个乐段间戏剧性的对比,从作品整体的音乐性安排而言,更能突显演奏的张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能演奏好这首乐曲,更是让学生学会了从分析作品入手,以最合理的理论知识,去支撑他们今后的演奏风格,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结语
现如今,中国钢琴作品日渐丰富,从海外归来并且从事高校一线教师岗位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在结合了全世界最先进钢琴教学法之后,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更加开阔。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无论是哪一种教学理念,最终也都是以音乐为衡量标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教育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