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知觉原理的音频可视化设计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与新媒体行业发展、流行音乐盛行,导致音乐风格本就不被青年人青睐的楚州十番锣鼓逐渐萧条,甚至绝迹,其传承人与参与者更是老龄化严重。基于此,本文追根溯源、分析现状,并根据楚州十番锣鼓的风格特色,在视知觉原理的指导下,将其与目前新兴的音频可视化方式相结合,同时,以海报为载体,旨在将楚州十番锣鼓重新引入大众视野,激发大众的喜爱之情,推动楚州十番锣鼓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楚州十番锣鼓;视知觉原理;音频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1 楚州十番鑼鼓历史概况
  1.1 楚州十番锣鼓概述
  清朝时期,只要是官员举行庆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都会有十番锣鼓的身影,十番锣鼓成为上层贵族庆典等重要活动中特有的存在。在此之后,著名的民间作曲家孙育卿在音乐类型的研究中将昆曲与楚州地方特色相结合,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楚州十番锣鼓[1],又称“武昆”。
  楚州十番锣鼓根据演奏形式分为“素锣鼓”和兼用管弦乐器的“荤锣鼓”两类[2],演出形式也分文场和武场。各个场次类别也都乐趣横生,深受百姓的喜爱。
  1.2 楚州十番锣鼓与漕运
  楚州十番锣鼓的发展离不开漕运总督府。说到漕运总督府,又可追溯到隋朝时期的大运河开凿,它的存在推动了漕运的诞生。两宋时代,黄河改道,楚州成了三河的交汇处,同时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到了明清时期,淮安更是一度成了运河线上的政治管理中心[3]。而西方列国的入侵,致使其渐渐消失。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漕运在发展的同时,也为淮安楚州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更使得一批如王家营、河下等城镇兴起,还孕育出了楚州十番锣鼓。若不是漕运,苏南地区的十番锣鼓又怎会影响淮安楚州区域,只为宫廷演奏的昆曲又怎会传到平常百姓家。2019年11月,淮安市淮安区文化馆获得了“楚州十番锣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该文化馆坐落于河下古镇旁。
  1.3 楚州十番锣鼓与宗教的联系
  据记载,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楚州,这里坐落着许多寺庙。其中,龙兴寺最为有名。不论是祈求家人身体健康还是希望事事顺遂,人们都会来这里上香。历史上,佛教音乐内涵丰富,流传下来很多作品,《大悲咒》是目前最典型的曲目之一。其中,也有楚州十番锣鼓乐器的身影,如木鱼、号筒。
  秦汉时期,道教传到了楚州,并于晋代蓬勃发展。紫霄宫、玄妙关等道观也是在那时所建。只要是人多的地方,就会有道教的出现。在那时,每年都有十余次的庙会,比较著名的有高神庙会、东岳庙会、河下都天庙会和河北小都天会,每到这时,各个堂子都会带人进行表演,场面气派宏大,令人难以忘怀。
  由此看来,佛教与道教赋予了楚州十番锣鼓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仅如此,两大宗教使用的乐器也跟楚州十番锣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4 楚州十番锣鼓风格特色
  楚州十番锣鼓风格独特,受楚州当地风俗、语言、环境等影响,最早是宫廷音乐,十件打击乐的参与,更使它带有独特的音律韵味,其节奏以行板、慢板、锣鼓、声卡和音效为主[4]。楚州十番锣鼓拥有楚州当地丰富的人文内涵;锣鼓点子节奏平稳流畅;文本贴近生活,意义深刻而清晰。其中,《咏花》《咏蝶》反映了古代城池园林般的生态环境,《金盆捞月》则是劝导男子要诚实可靠,不要去青柳之地。十番锣鼓中的点子缓慢而稳健,层次递进,听起来典雅至极。融入了昆曲的楚州十番锣鼓,更是独树一帜。
  楚州十番锣鼓的另一个风格特色是武场的演奏形式,艺人身穿统一服饰、佩戴帽子,边走边演奏,另伴有踩高跷、打莲枪等,热闹非凡。搜寻楚州十番锣鼓乐器图片,丝竹管弦乐尤多,打击乐次之。
  1.5 楚州十番锣鼓传承谱系
  楚州十番锣鼓的第一代创始人是孙毓卿,第二代传承人是丁健刚、丁健科兄弟,第三代传承人是陈宝富,第四代传承人是周宝洪,目前周老已有56岁,仍没有新一代传承人出现。由此可见,在传承方面,楚州十番锣鼓人脉单薄,且老龄化严重,因此在此基础上发展楚州十番锣鼓,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1.6 楚州十番锣鼓现状
  根据对楚州十番锣鼓的调研,笔者发现,楚州十番锣鼓逐渐萧条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第一,楚州十番锣鼓与当代年轻人所追求的主流文化并不相关,加之互联网与新媒体行业的发展,促使流行音乐盛行,进一步加剧了楚州十番锣鼓的萧条。
  第二,项目保护与传承,缺乏创新意识,没有除音乐以外的衍生产品。
  第三,传承方式太过单一,参与者老龄化严重。
  第四,没有固定的演出成员、演出场所,同时参与者也没有受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演出中更没有与观众的互动。
  第五,唱词多为方言,受到了地理方言的限制。
  综上所述,楚州十番锣鼓在保护与传承方面还需下点功夫。笔者在调研分析时发现,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音频可视化的方式,以海报为载体,可增强与受众大脑皮层的互动性,引起年轻人的兴趣,推动楚州十番锣鼓的传承与保护,由此开展了研究与实践。
  2 视知觉原理下楚州十番锣鼓的音频可视化
  2.1 视知觉原理概述
  在现代学科分布中,视知觉是处理和分析视觉信息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这些信息包括图像、文字和颜色,到达眼睛后,进而规划,眼睛的接收器官在受到视觉刺激后转移到大脑[5]。一般来说,该原则包括视觉接受和视觉认知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又分为四个层次:视觉注意力、视觉记忆、图像分辨、视觉想象。视知觉具体原理和应用便是在这两大要素、四个层次中进行研究的。视知觉是通过人类感官的可预测性和及时性传递的,因此该原理已被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空间艺术设计、软件设计等领域。
  换言之,没有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和理解的是人类客观的视觉本能;用抽象的理性思维观察、处理和思考视觉所观察到的图像的行为,属于主体的内在感知。在当前的多元化市场需求下,视知觉原理的存在无疑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2.2 音频可视化概述
  所谓的音频可视化,也是在视知觉原理的指引下产生的,是指以视觉为核心,以音乐为载体,以受众为诉求对象,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图片、图像等方式诠释音乐内容的大众传播方式[6]。它是一种直观、易懂的视觉表现技术,通过对音乐和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内外部结构的分析呈现。而音频可视化正是基于音乐可视化的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所得出的成果。可以看出该技术的实现与发展,是视觉产业时代到来的体现,而视觉产业的形态又有产品视觉和服务视觉两种模式。由此看出,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是必然的,此后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项目出现。
  而楚州十番锣鼓的众多风格特色中,就有一点可采用视知觉原理与音频可视化结合的方式推陈出新。根据上述调研,已知楚州十番锣鼓受楚州地理、气候、环境、语言等的制约,最早是宫廷的音乐,融入了十件打击乐器,带有独特的音律韵味,而且锣鼓点子的节奏平稳流畅,文本贴近生活,意义深刻而清晰。因此,可将楚州十番锣鼓乐器的音频提取出来,在视知觉原理的引导下,让大脑皮层对音频产生感知,再利用抽象理智思维简化其音频固有的复杂性,得出音频简单运动轨迹。在这里,又不得不提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型组织法则。人们在观看事物的同时,视知觉组织活动会自动为视觉输入构建框架,让其成为有意义的整体。这也就是为什么将音频可视化之后提取出的抽象简化形,能够保留楚州十番锣鼓的韵律特点。
  2.3 视知觉原理下的楚州十番锣鼓的音频可视化提取
  经过上述研究及实践,为使提取出来的音频能与楚州十番锣鼓相结合,在设计中,又将每件乐器的造型外观进行简化。楚州十番锣鼓中的每件乐器的音频都是独一无二的,为显示专业性,笔者特意到漕运博物馆对乐器进行录音,包括单独的乐器演奏与管弦乐、打击乐的合奏。
  当然,在提取过程中,也或多或少遇到了麻烦。例如,提取出来的音频可视化线条要如何处理才能与乐器原型相结合,体现出楚州十番锣鼓的韵律。经过查阅资料与实践,笔者最终借助楚州十番锣鼓与漕运、宗教的联系,以海报为载体,将水纹、祥云纹、莲花纹等融入设计中。结合水纹是因为楚州十番锣鼓因漕运而生,结合祥云纹、莲花纹则是考虑到其与佛教、道教的渊源。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气候共同造就了楚州十番锣鼓。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其风格特色方面,锣鼓点子节奏平稳舒缓、渐进有序,因此最后一道工序则是将锣鼓点子置于海报中,赋予其人文内涵。
  视知觉原理下的音频可视化提取是一个契机,提取出的抽象线条元素,在人的大脑及视知觉组织活动下,自然会在人的脑部完善,甚至在力场的作用下,经过线与面、静与动的对比,在大脑感知皮层产生互动。提取出的音频线条本身是带有节奏与韵律的,而乐器的型是相对静态的。在设计过程中,为强调乐器演奏所带来的“动”,笔者对提取出的音频元素进行了重复置换,产生了流动的效果,此时的“静”则是将象征性的图案置于乐器本身组合成的新图案。为使海報整体有序,特将音频线条与乐器自身的型相结合,使二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才是楚州十番锣鼓的韵律所在,并不是单一、重复和孤立的存在。该实践的成功绝非偶然,是在充分的调研与文献查找的基础上,在人脑的视知觉活动以及视觉艺术审美经验的配合下得出的,才能有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从而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并且久久不能忘怀。
  楚州十番锣鼓的韵律就像漕运文化般,潮起潮落,永不停歇。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成果的展现,笔者特意将海报主题拟为“十番锣鼓·声声不绝”。该概念也是楚州十番锣鼓音乐风格特色的显现,打击乐的朝气蓬勃、丝竹管弦乐的轻盈柔美、锣鼓点子的平缓轻快,这些都是“十番锣鼓·声声不绝”的契机所在。人们见到海报的那一刻,即可感受到乐器的动律,线与面、点与面、线与点的结合更是衬托出了楚州十番锣鼓的动感之韵。而这也正是视知觉原理下的音频可视化根据大脑感知皮层的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完成的互动模式,是二维层面跨越到2.5维层面的表现。
  3 结语
  在互联网与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对于各项文化产业的保护迫在眉睫。但是机遇与挑战是并行的,办法总是比困难多。本研究在视知觉原理的指导下,采用与音频可视化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促进楚州十番锣鼓的保护与传承。人由于视知觉组织活动会自动对眼睛看到的事物展开结构构建,并且会传递到神经系统的感知层,将图形、形状和物体有关联地组织在一起,并不是将事物单独分割开,只留有边线和区域。这也正是本研究以海报为载体,对提取出的音频采用可视化抽象线条与乐器具体简约型相结合模式进行展示的原因。因为人们看到海报时,信息通过视觉接收传递到大脑感知皮层,并通过固有经验与视觉艺术形式达到力场的稳定,此时也会激发受众的愉悦之情,进而达到宣传楚州十番锣鼓的目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各种视觉原理、心理学的理论存在,正在为该时代遗落的文明提供创新的条件。作为青年,更应该有担当大任的意识,在快餐文化横行的今天,拿出勇气与气魄,摒弃糟粕,迎接新知识,创造辉煌的明天。
  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前期的调研还需更加扎实,成果的展现或许可以在技术的援助下进行动态互动。在当前一切都多元化的今天,受众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技术对于我们的制约已不似从前,我们大可放手一搏。同时,对楚州十番锣鼓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刻不容缓,跨界融合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希望之后的相关研究能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戎建怀.楚州十番锣鼓的传承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7.
  [2] 唐承文.民间锣鼓谱的“形声”——以江苏地区戏曲与合奏乐种中的锣鼓牌子为例[J].齐鲁艺苑,2020(06):28-34.
  [3] 陈涛.淮安漕运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4-125.
  [4] 唐承文.江苏淮安楚州十番锣鼓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21.
  [5]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24-125.
  [6] 曾嵘.基于仿生分形的声音艺术可视化动态设计[J].美术大观,2021(05):35-36.
  作者简介:薛涵文(1998—),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河道作为乡村的典型性景观,是地域文化、生态环境的载体,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连云港市东海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设以羽泉景区为主的美丽乡村示范带,然而其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以东海县龙梁河河道为例,融入共生理论,从文化共生、环境共生、时间共生三个层面探究乡村河道的共生机制,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为乡村河道
期刊
摘要:小米公司更换新标识形象引发了社会和行业的强烈反响,日本设计团队和新旧方案差别成为人们争相议论的话题。作为中国知名科技公司为何邀请日本设计师设计形象标识,遭到质疑的方案为何会被采纳,这些问题值得被分析和探究。本文以日本中生代设计大师原研哉为小米设计的新标识形象为例,从自然、历史和心理角度剖析,探寻日本设计在世界范围频繁获奖、广受赞誉,并成为亚洲设计代表和引领者的原因,旨在为中国的青年平面设计师
期刊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一场重大变革。秦王嬴政在丞相李斯的辅佐下完成了统一大业,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启了一个宏大而兴盛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极具张力、个性鲜明、气势磅礴的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景观设计中,人们不断提高对环境营造的要求,而文化元素蕴含了深厚的美学与历史意蕴,承载了人们的审美和理想。将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之中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州拙政园中的空间布局、艺术手法和运用的艺术元素等进行探析,探讨古典园林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中国古典园林中使用的造园手法如框景、借景等营造的不同氛围空间艺术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式园林;理水;框景;花窗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中国造园活动始于商周时期,造园艺术经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知识经济的不断更新,公共空间的种类和功能空前丰富,与公共设施相关的建筑不断发展更新。城市公共空间愈发美轮美奂,多姿多彩。如今商场、广场等众多公共空间都与公共艺术相结合,绘上了各式各样的壁画。壁画与建筑物是相辅相成的,其依附于建筑物,又使建筑物更有价值,壁画的装饰美化功能充分展示了空间的优点,将自身的艺术观念生动地传达给了公共空间环境中的人们。  关键词:现代壁画;城市
期刊
摘要:隨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装饰艺术品成为环境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其质和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导致当下市场对装饰艺术设计高端人才的需求较大。装饰艺术设计与制作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较强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学生,以满足装饰艺术品市场的人才需求,是艺术类高校该课程的新课题。本文基于对该课程当前教学情况和效果的研究分析,围绕现有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
期刊
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国特有的精神财富,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高校学生更具有重要的传承教育价值。本文分析地域红色基因在传承教育中的新形势,找到将地域红色基因融入江苏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契合点,有意识地激发江苏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为实践案例,从多元传承形式、拓展传播途径、提高师资素养三个方面,探究将地域红色基因融入江苏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新模式,以期为加快传承地
期刊
摘要:南都观察是南都公益基金会设立的思想平台,这个平台关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社会问题,就一些社会公共议题,请资深的专家、学者进行解读,所以也被称为“中国社会问题的十万个为什么”。三年多来,南都观察得到了广大优秀作者的支持,发表了非常多优秀、有深度的文章,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问题都能在南都观察中得到释疑解惑,而且也能引导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主要对2019年12月16日南都观察主题为“
期刊
摘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教育基地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供挖掘,本文对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旅游业发展和高校思政课改革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红色教育基地;红色资源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香水逐渐吸引众多国内消费者。香水评论是香水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其翻译方法的研究可为中西方香水文化互鉴提供帮助。本文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出发,分析《香水指南》中英汉翻译实例,以期为此类文本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香水评论;英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