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态度与价值观研究

来源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s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具有社会稳定“安全阀”、发展政策“导向器”和意识形态引领“晴雨表”的功能。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态度总体积极向上,但对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冲突感认知较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度高,但情感认同与行为不太一致。应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对“两新组织”党建覆盖率,加强分类引导等途径,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坚持积极健康的社会态度。
  关键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价值观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3.009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3-0056-09
  中共中央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规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目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数量约为7 200万人,其中95.5%为党外人士,约6 900万人[1],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进一步深入了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其思想状况,更好地引导他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与价值观的功能分析
  (一)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社会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政治稳定、经济形势稳定、思想情绪稳定和社会秩序安定四个方面[2]。思想情绪稳定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心理状态,而社会态度是反映人的思想情绪稳定的重要指标。社会态度是个体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价值观是社会态度的核心。据统计,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占全国中产阶层的比例略高于四分之一[3]。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多数是中间阶层,而不断扩大的中间阶层形成的“橄榄型”结构有利于社会稳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现实的态度能预测其对未来社会问题的理解力和可能发生的行为倾向,如果他们对社会现实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其社会满意度较高,对未来也会产生较为积极的社会预期;如果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态度较为消极悲观,其社会满意度较低,则对未来产生不满情绪的可能性比较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自身政治地位认同比经济地位认同、社会声望认同普遍要低[4]。因此,深入探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其思想状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策发展的“导向器”
  国家政策的选择是在对社会各阶层利益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关注各阶层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以期更客观全面地整合他们的利益诉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群体,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參与有利于增进自身的政治认同,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促进人民民主发展,有利于整合全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稳定[5]。因此,要深入了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取向,调动其政治参与的热情,在政策参与中整合其利益诉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具有受教育程度高、思想活跃、流动性强等特点,对政策敏感度高,其社会态度和价值观能反映政策运行情况,有助于政策的修正与完善,是国家政策制定和创新的“导向器”。
  (三)意识形态的“晴雨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因其工作性质和思想活跃的特点,在思想舆论上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在信息占有上具有优势,其价值观念会影响社会大众,尤其是新媒体从业人员,其社会意见的影响力更大。换句话说,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感认同,以及其行为取向,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大众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引导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担负起“思想舆论导向器”的重担,从而增进社会大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研究方法与变量
  本课题的调查对象涵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 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等,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2份,问卷有效率为96%,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通过SPSS19.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问卷的描述性分析显示,男性占60.9%,女性占 39.1%;中共党员占 20.8%,非中共党员占79.2%;大专以上学历占87.5%,大专以下占12.5%;35岁以下的占79.7%,36岁以上占20.3%。
  (一)因变量的操作测量
  本课题的研究变量一:社会态度。将社会态度概念操作化为政治态度、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三个维度。政治态度主要包括对党的领导地位的认同、对国家制度的认同、对党执政能力的认同、对社会平等的认可、对社会冲突的认同五个指标;工作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认同、工作积极性、工作回报、工作人际关系四个指标;生活态度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生活价值观、幸福价值观三个指标。每个指标分为“非常赞同、比较赞同、不确定、不大赞同、很不赞同”五个等级,分别赋分“5,4,3,2,1”,采用总分法计算为每个人社会态度最终得分。
  本课题的研究变量二:普遍价值观。将普遍价值观概念操作化为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道德社会价值、法治价值观五个指标,每个指标分为“非常赞同、比较赞同、不确定、不大赞同、很不赞同”五个等级,分别赋分“5,4,3,2,1”,采用加总分法计算为每个人价值观最终得分。同时,单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进行测量。   (二)自变量的操作测量
  本课题的自变量主要有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主观阶层地位等。主观阶层地位主要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自我定位。采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模式进行测量,即根据收入水平、社会声望及权力地位三个维度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划分为底层、中下层、中间层、中上层及上层,分别编码为1、2、3、4、5,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归类,分别测量其对经济地位、社会声望及权力地位的认同,最后根据三个维度的分值评估其主观阶层地位。另外,还有性别、年龄、政治身份三个自变量。
  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测量分析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态度
  1.政治态度总体上倾向认同。政治态度是决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否支持国家方针政策的起点。如表1所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态度平均值3.23,介于“不確定和比较赞同”选项之间,表明总体政治态度适中偏上认同。其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最高(4.3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较高的认同(3.96),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给予中度偏高的肯定(3.54),但是对于当前社会公平感(2.92)和社会冲突感(2.19)不太满意,特别是对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比较担心。
  2.工作态度总体积极向上。工作态度决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表2可以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态度总体上较为积极向上(3.44),对目前自己所做的工作(3.75)和工作中人际关系满意度(3.72)认同度最高,对工作较有成就感,但是对工作积极性 (3.16)和工作回报(3.16)认可度较低,感觉工作压力大,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3.生活态度总体上乐观满意。生活态度能反映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发展的满意度。如表3所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目前生活状况比较满意(3.63),生活价值观非常积极向上(4.39),觉得良好的品德比能力更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幸福价值观倾向于以家庭为主(3.49),认为家庭幸福是获得幸福感的关键。
  
  (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的差异性分析
  1.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在性别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政治态度、工作态度、生活态度及总体社会生态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态度、工作态度、生活态度及社会态度都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
  2.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在政治身份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由表5可以看出,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中共党员和非中共党员,他们的政治态度、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及社会态度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社会大众普遍认为中共党员比非中共党员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更为积极的认识不太一致。
  3.其他个体特征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表6可以看出,最高学历、年龄及年收入状况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态度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他们的社会态度不受其学历因素、出生年代和收入水平的影响。
  4.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观阶层认同对社会态度有显著性差异。由表7可以看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自身收入水平认同与其政治态度、社会态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事后比较LSD法检验得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将自身收入水平认同为中间层的比认同为底层的政治态度更加积极向上,将自身收入水平认同为中间层的比认同为中下层的社会态度更积极向上,将自身收入认同为中下层的比认同为底层的社会态度更加积极向上。由此可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收入水平与其政治态度、社会态度有密切关系。
  由表8可以看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地位认同与其政治态度和社会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事后比较LSD法检验得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自身社会地位认同为中下层比认同为中间层的政治态度更为积极,认同为中层间比认同为底层的政治态度更为积极,认同为中间层比认同为中下层社会态度更为积极,认同为底层的比认同为中下层的社会态度更为消极。
  由表9可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权力地位认同总体上与政治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认同为底层、中下层、中间层各组之间与政治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他们对自身权力地位认同与其社会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权力地位认同越低,其社会态度越消极。但是收入水平认同、社会地位认同与权力地位认同与其工作态度、生活态度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他们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不受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
  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价值观分析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普遍价值观
  在经济价值观上,对于“您如何看待‘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理念”这一问题上,受访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有76.17%选择了“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平均分值是3.90,表明他们的经济价值观并不功利化,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理念。在政治价值观上,对于“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参加参政议政”这一问题,受访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有43.23%选择了“不确定”,36.98%选择了“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平均分值为3.26,这表明他们参政议政的意愿并不强烈。在社会价值观上,对“财富越多,责任应越大”这一问题,受访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有79.7%选择了“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表明他们有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应积极投身公益慈善活动”这一问题上,受访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有88%选择了“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表明他们倾向于做公益慈善事业,用自身的行动回报社会。在道德价值观上,在“在求职简历中造假”这一问题上,受访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有89.2%选择“不大赞同”和“很不赞同”,平均分值仅1.73,这说明他们坚决反对不诚信行为,很有正义感。在法治价值观上,他们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4.21),当利益受到损害时,首先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不够。认知是价值观的起点,是行为的基础。认知认同主要是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了解情况。如图1所示,在“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吗?”这一问题上,受访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有4.167%选择了“非常了解”,42.19%选择了“了解”,而53.65%选择了“不知道”“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这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甚至表示没有听说过。如图2所示,在“您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几个层面?”这个问题上,受访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有58.33%选择了“不清楚”,17.71%选择“一个”“两个”和“四个”错误答案,只有23.96%选择正确答案“三个”,这表明他们多数人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不清。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很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发展的具体化[2] ,有利于团结和凝聚力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多做贡献;价值取向是新时代判断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价值标准是新时代对个体日常言行的要求。由表11可以看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价值目标认同度平均值M为4.67,价值取向认同度的平均值M为4.40,价值标准认同度的平均值M为4.49,总体价值情感认同度的平均值M为4.51,都非常接近理论最高分值5。个体价值目标认同实际得分范围在3-10之间,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认同实际得分范围在4-10之间,这表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很高,但是个体之间的认同跨度较大。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与行为不太一致。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是行為认同的基础,行为认同是个体将价值观内化自身行为规范并付诸行动的过程。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心上认同,并将其付诸行动,是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从表12可以看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行为认同均值总分为3.288,标准差为2.69,得分低于均值占46.35%,这说明超过半数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近半数持观望的态度,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高的情感认同相比不太对称,情感认同与行为体现不一致。
  (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1.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性别、政治身份因素方面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没有明显差别的影响。由表13可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性别与其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及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男性与女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没有本质区别。由表14可以看出,不同政治身份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其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及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其他个体特征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没有显著差异的影响。由表15可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最高学历、年龄、年收入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影响。经统计分析检验,性别、政治身份、最高学历、年龄、年收入、收入水平认同、社会地位认同、权力地位认同与其价值观认同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价值观不受这些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
  五、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态度与价值观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价值观与社会态度的相关分析
  1.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社会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维度认同与社会态度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如表16显示,价值目标认同与社会态度及其各维度成正相关,而且与工作态度达到显著相关。价值取向认同与社会态度及各维度成正相关,其与政治态度、生活态度及社会态度达到显著相关。价值准则认同与社会态度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与社会态度及其各维度成正相关,其中与政治态度与社会态度成正相关。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政治态度、工作态度、生活态度及社会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政治态度相关系数是0.529,与工作态度的相关系数是0.186,与生活态度的相关系数是0.195,与社会态度的相关相关系数是 0.502。相关系数(R)值介于中的-1- +1之间,R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明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越紧密,R的绝对值越接近0,表明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越不紧密。可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越高,其政治态度和社会态度就越积极向上。
  2.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普遍价值观认同与社会态度呈显著正相关。把普遍价值观各维度与社会态度及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如表17),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法治价值观及总体价值观与社会态度及其各维度成正相关。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分别与政治态度、工作态度和社会态度达到显著相关。社会价值观与工作态度、生活态度及社会态度达到显著相关。法治价值观与社会态度及各维度都达到显著相关。道德价值观与工作态度、生活态度及社会态度成负相关。普遍价值观与社会态度及各维度都呈显著正相关,普遍价值观与政治态度、工作态度、生活态度及社会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9、0.419、0.204、0.403,这说明普遍价值观与社会态度关系紧密。
  (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价值观与社会态度的回归分析
  用主观阶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价值观认同三个因素预测社会态度时,三个变量全部进入回归方程式,多元相关系数为0.602,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362,这说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主观阶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价值观认同这三个变量能联合预测其社会态度36.2%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是25.80%,主观阶层认同和价值观认同的解释量分别为 6.60%和3.80%。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社会态度=0.37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0.270×主观阶层认同+0.222×价值观认同。这表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主观阶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价值观认同对其社会态度有直接重要影响作用。   六、对策建议
  新时代应结合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引导其树立健康积极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凝聚共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一)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主观阶层认同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观阶层认同总体上偏低,无论是对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还是对于政治地位,他们大都倾向于定位为底层或中下层。这与学者邓美玲的研究结论不同,其研究发现58%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观阶层认同自己为中间及以上的阶层,有42%认同为中下层及下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之所以将自身定位中下层或底层,这与其从事于体制外工作相关。研究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向上流动的空间很有限,而向下流动的可能性较大[6]。体制内是权力的象征,而只有6.2%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向体制内流动[7]。因此,国家应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畅通体制内外流动的渠道,提高体制外向体制内流动的机会,拓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渠道。一是以党委统战部门牵头,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席会议制度机制为依托,以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联谊会为平台,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的引导,注重团结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密切党和政府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二是成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四大群体联谊会,以职业的同质性激起政治参与的共同点和兴趣点,深入探讨、加强交流,增进自我认同,同时依托联谊会平台加强四大群体之间的联系,相互了解,增强阶层认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态度总体积极向上,但在政治态度认同方面内部存在不均衡,特别是对当前社会中的不公平感和冲突感认同极低。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民众收入差距较大,各类社会矛盾、风险点增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社会压力感增大。而他们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与他们的高收入和工作流动频繁有关。据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年收入进行调查发现,受访者中选择16万—20万元以上占12.5%,选择11万—15万元占24.5%,选择6万—10万元占35.4%,选择5万元以下占15.6%,可见相对其他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年收入还是较高的,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同时,据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换过工作的次数进行统计发现,有24.5%选择“换过3次工作上”,55.70%选择“换过1—3次工作”,只有18.8%选择“没有换过工作”,他们处于体制外,碰到不如意的工作多数人会选择跳槽,重新找到适合的工作,这也会提高工作满意度。因此,有必要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国家形势和政策的学习与培训。一是统战部门与网络媒体加强合作,采用报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充分宣传国家宏观政策、形势发展等,增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特别是对社会转型期必然出现和面临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其客观看待问题,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激发干事创业的使命感。二是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纳入培训规划中,通过专题报告、行动学习、案例教学等方式加强培训,推动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三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了解党和政府的“声音”和主张。
  (三)培育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阶层意识,提高其政治认同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普遍价值观都较为积极向上,但政治价值观认同有待提高。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迅速,在社会治理、法律援助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本阶层的作用、定位、归属等认识模糊不清,对政治参与热情不高。因此,要积极培育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阶层意识,提高其政治价值观认同度。一是将政治素质好、具有较大影响力、有较高威望和有发展潜力的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作为重点联系对象,培养吸纳进中共党组织或民主党派,以中共党员或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示范政治参与带动群体的政治参与,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二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政治认同。统战部门通过加强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社会态度、价值取向、思想状况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提高“两新组织”党建的覆盖率
  一是根据党中央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要求,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党建覆盖力度。对于符合党支部发展条件的,经过严格审核,根据实际成立独立党支部、联合党支部或挂靠党支部,提高党建在“两新组织”中的覆盖率,并着力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二是结合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接触网络较为频繁的特点,利用5H理论秀、微课等网络宣传方式,让他们更直观、更便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了解基本内容,到产生情感认同,进而自觉内化为行动。
  (五)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分类引导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各类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普遍价值观的认同不一,社会态度也明显不同。其内部的主观阶层认同和社会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民营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比外商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自由职业者的社会态度更为积极[4];民营企业和外商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的社会压力感最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安全感最低,自由职业者的社会安全感最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冲突感最高[8]。因此,统战部门要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态度,结合他们各自的特点,分类激励和引导。一是对于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开展精神感召和人文关怀,深入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多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归属感。二是对于自由职业者,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劳动成果,引导他们树立大局观念,提高价值取向的认同感。三是对于新媒体从业人员,应结合其思想活跃且在网络媒体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受网络影响较大等特点,采取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实现求同存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约7200万人[EB/OL].(2017-01-06)[2021-04-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06/c_129434180.htm.
  [2]张莉.我国公众社会态度的现状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
  [3]李春玲.新的社会阶层的规模和构成特征——基于体制内外新中产的比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4).
  [4]王甫勤.新的社会阶层的阶层地位与社会态度[J].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
  [5]黄天柱.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价值、特点及引导[J].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6]张海东.新社会阶层持续壮大,以及城市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特大城市“橄榄型”社会结构初具雏形[N].北京日报,2017- 03-13(14).
  [7]张海东,杜平.新社会阶层的生成机制及其再组织化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4).
  [8]中共江蘇省委统战部,南京师范大学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联合课题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
  责任编辑:朱   列
其他文献
出版第一部小说后,我的藏书家气派(或者恋书癖)收敛了一些。也许,潜意识里我下定决心,既然现在有了自己的初版书,就不太需要别人的了。我甚至开始卖书,这事搁以前似乎难以想象。不过,这也没降低我购书的速度:我仍然买书比看书快。话说回来,这再正常不过:身边的书只够你余生的时间阅读,这才是怪异得很。此外,我还是深深迷恋着实体书和实体书店。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党的建设问题,探索和回答了“谁对党忠诚”“对什么忠诚”“如何对党忠诚”三大问题,凸显出对党忠诚的最高追求,坚持对党忠诚与对人民、对国家忠诚相统一,坚持对党忠诚思想教育和制度规约相统一的理论特质。新时代践行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应着力提升“政治三力”,铸牢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  关键词:习
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教育学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讲话为新时代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以及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理清了思路。
摘 要:仫佬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目前,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教学教育活动中,一些博物馆、民族文化陈列室、民族知识网站、移动视频以及一些高校专业教师等在介绍仫佬族历史文化基本情况时,仍存在基本信息不准确或观点错误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并予以澄清、校正,以增进民族间相互了解,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深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关键词:仫佬族;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
摘 要:文化认同对统一战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认同出现了如“从众式”“个性化”“虚拟性”等新特征,给网络统战工作带来诸多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应进一步把握文化认同的形成机理,以构建互联网文化同心圆为方法,采取符合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认同特征的对策,使文化认同成为网络统战工作的助力。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文化认同;统战工作;网络统战  doi:10.3969/j.issn.1009-033
期刊
摘 要:习近平统战语言是新时代统战思想的外在表现和基本载体,具有高度凝练、内涵丰富、善用比拟、生动活泼、用词平实、温暖质朴、引经据典、寓意深远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统战语言风格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有着特定的依据,既离不开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华古典文化、人民群众话语三种表述方式的影响,也离不开实事求是、勇于担当、为人民服务、与时俱进四种精神的引领,还离不开信念、传承、学习、真理和情感五种力量的支撑。  关
摘 要:政党制度是中西政治话语交锋的重要场域,也是中西学术话语碰撞的一个关键节点。纵览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从四个维度归纳新型政党制度学术话语建构的内容。一是称谓规范性话语建构,形成六种制度称谓,体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交相辉映的特点;二是权威合法性话语建构,论证制度权威的理论、历史、法理、价值依据,解答制度何以使人民信服;三是功能有效性话语建构,诠释制度在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政治稳定、权力监督
摘 要:网络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应准确理解其内涵与时代价值,既要抓住傳统文化大规模数字化、大范围网络传播、全球共享文化资源的机遇,也要直面网络环境娱乐性、西方文化冲击、数据筛选困难等挑战。可从数字化建设、网络环境监测、健康网络意识培养等方面着手,探索出一条内容深、形式多、渠道广的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之路。  关键词:网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  doi:10.3969/j.iss
摘 要:党的农村社会保障实践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历史演进,从战争时期的社会救助到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和家庭保障,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人和家庭保障以及新世纪以来的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从保障人民生存权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为新阶段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关键词:探索;农村社会保障;生存权;人的全面发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