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回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与反应的处理,是师幼互动的方式之一。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教材与教学过程的研究,却忽视对“回应”的研磨推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这就好比是一场精彩的球赛,双方球员在争夺一个叫做“问题”的球的过程中,激起斗志与兴趣,最后想尽办法让球滚向自己的目的地。作为一名优秀的球员就必须知道只有知己知彼,冷静分析,灵活的应对才能达到目的,而也只有良好正确的“回应”才能启发幼儿思考,促进师幼互动,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然而,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回应行为还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存在回应方式单一、回应用词千篇一律。那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何应对幼儿的回应呢?
关键词:回应;教学;活动
一、 赛前热身——知己知彼,做足预设
(一) 补充能量——熟悉活动内容
俗话说: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自身经验直接影响到回应的有效性。如果教师自身经验缺乏,那她只能重复幼儿的经验,或者让幼儿获得的经验也是零碎的,回应是无效的。所以说,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对活动内容一定要吃透,对活动内容中有关的知识点和相关经验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活动内容,才能游刃有余的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才能对于孩子突发生成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回应。
(二) 赛前分析——预设幼儿回答
提问是可以设计的,同样回应也是可以预设的。预设越充分,现场的回应就越自如。教师要结合幼儿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的知识及对不同幼儿个性特点的了解全方位地设想:当自己抛出问题后,不同幼儿可能出现的反应会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思考面对幼儿的各种反应,自己应如何回应才是适合的、积极有效的?只有在预设充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幼儿,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
二、 激烈对抗——尊重幼儿,随机应变
(一) 开球——基于回答给予回应
教师在活动中要淡化脑海中的预设,紧紧追随幼儿,倾听幼儿的声音。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经常会词不达意,抛出问题后,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才能真正弄明白幼儿所要传达的意义与理由,采取合适的回应策略。孩子常会有一些奇思怪想,生成我们毫无准备的新问题。面对孩子的生成,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要胸怀活动大目标,紧紧追随幼儿,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耐心地与幼儿一起探讨、发现,要时刻准备接住幼儿突然抛过来的球,采取多变的回应策略,灵活有效地回应幼儿。
在小班艺术活动《长颈鹿的雨靴》中,老师原定的教育目标中是让幼儿用红黄蓝中一种颜料滴画,可有一名幼儿用红和黄两种颜料滴出了咖啡色,教师随机在评价环节中展示了他的作品,并说“红黄蓝还能变成什么颜色呢?下次我们来变一变!”让幼儿虽然活动结束,可意犹未尽。
(二) 控球——正确引导树立信心
在活动中,面对老师抛出的问题,有时幼儿会呆坐在那里,不去思考、自行其是、沉默不语,也有许多孩子乐于表达,可这些孩子的回答可能是片面的,甚至答非所问。面对后者,老师不能简单地否定,不然可能导致孩子对老师的提问不愿回答或者不敢回答。这样严重抑制幼儿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老师可以说“我们来听听别人怎么说的。”若其他幼儿回答得具体、全面,可通过鼓掌等给予表扬。还可让他再尝试一下,若还有困难老师可给予帮助,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老师对他的信任,每一次的回应能可能会让一个自卑幼儿从此自信。
在一次小班科学《认识圆形》的活动中,老师让幼儿想一想生活当中什么东西是圆形的呢?一个幼儿走神了,随口回答“小兔子”,很多小朋友听到就一起说“小兔子,小兔子”,当时老师灵机一动拉出黑板说“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兔子到底是不是圆形的呢”,说着在黑板上用大大小小的圆形画出了一只圆滚滚的小兔子,很快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就都被这只圆圆的小兔子吸引住了,随后老师带小朋友找出了圆形的兔子头,圆形的兔子身体,圆形的兔子尾巴等等,“哎呀,原来真的有这种圆形的小兔子呀,宝贝你真棒!”被表扬的“圆形小兔子”小朋友可开心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也听得很认真。
(三) 争球——积极追问激发兴趣
追问是指教师在回应中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抛向幼儿,它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并帮助孩子提升经验,激发幼儿的积極性。
追问一般可以在以下情形中运用:当孩子表述不清时,通过追问能帮助孩子表意明确。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通过追问能使孩子的回答找回方向。当孩子回答单一、思维从众时,通过追问让幼儿拓宽思路,找到更开阔的道路。当幼儿生成的问题有价值时,通过追问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时而是引导者,时而是合作者,时而又是支持者,师幼互动回应,引导着幼儿渐行渐近地通过“条条大路”到达教师的预设目标。
三、 总结经验——课后三思,总结提升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回应”能力的提高也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慢慢积累,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不妨针对以下几点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回应能力加以反思:在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注意倾听幼儿的声音?自己是如何回应的?回应有效吗?如果无效,该如何调整?是否公平地给了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是否抓住了幼儿有价值的生成?是否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采用不同的回应方式?自己运用了哪些回应策略?
分析“回应”的有效率,并进行调整,在一次次的反思与调整中积累经验,让幼儿在尊重、开放和激励中感受到快乐和自由,迸发更多的激情,我们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唐樱菲.浅谈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6(12).
作者简介:
丁玉红,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示范幼儿园。
关键词:回应;教学;活动
一、 赛前热身——知己知彼,做足预设
(一) 补充能量——熟悉活动内容
俗话说: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自身经验直接影响到回应的有效性。如果教师自身经验缺乏,那她只能重复幼儿的经验,或者让幼儿获得的经验也是零碎的,回应是无效的。所以说,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对活动内容一定要吃透,对活动内容中有关的知识点和相关经验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活动内容,才能游刃有余的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经验;才能对于孩子突发生成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回应。
(二) 赛前分析——预设幼儿回答
提问是可以设计的,同样回应也是可以预设的。预设越充分,现场的回应就越自如。教师要结合幼儿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的知识及对不同幼儿个性特点的了解全方位地设想:当自己抛出问题后,不同幼儿可能出现的反应会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思考面对幼儿的各种反应,自己应如何回应才是适合的、积极有效的?只有在预设充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幼儿,才有可能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
二、 激烈对抗——尊重幼儿,随机应变
(一) 开球——基于回答给予回应
教师在活动中要淡化脑海中的预设,紧紧追随幼儿,倾听幼儿的声音。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经常会词不达意,抛出问题后,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才能真正弄明白幼儿所要传达的意义与理由,采取合适的回应策略。孩子常会有一些奇思怪想,生成我们毫无准备的新问题。面对孩子的生成,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要胸怀活动大目标,紧紧追随幼儿,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耐心地与幼儿一起探讨、发现,要时刻准备接住幼儿突然抛过来的球,采取多变的回应策略,灵活有效地回应幼儿。
在小班艺术活动《长颈鹿的雨靴》中,老师原定的教育目标中是让幼儿用红黄蓝中一种颜料滴画,可有一名幼儿用红和黄两种颜料滴出了咖啡色,教师随机在评价环节中展示了他的作品,并说“红黄蓝还能变成什么颜色呢?下次我们来变一变!”让幼儿虽然活动结束,可意犹未尽。
(二) 控球——正确引导树立信心
在活动中,面对老师抛出的问题,有时幼儿会呆坐在那里,不去思考、自行其是、沉默不语,也有许多孩子乐于表达,可这些孩子的回答可能是片面的,甚至答非所问。面对后者,老师不能简单地否定,不然可能导致孩子对老师的提问不愿回答或者不敢回答。这样严重抑制幼儿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老师可以说“我们来听听别人怎么说的。”若其他幼儿回答得具体、全面,可通过鼓掌等给予表扬。还可让他再尝试一下,若还有困难老师可给予帮助,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老师对他的信任,每一次的回应能可能会让一个自卑幼儿从此自信。
在一次小班科学《认识圆形》的活动中,老师让幼儿想一想生活当中什么东西是圆形的呢?一个幼儿走神了,随口回答“小兔子”,很多小朋友听到就一起说“小兔子,小兔子”,当时老师灵机一动拉出黑板说“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兔子到底是不是圆形的呢”,说着在黑板上用大大小小的圆形画出了一只圆滚滚的小兔子,很快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就都被这只圆圆的小兔子吸引住了,随后老师带小朋友找出了圆形的兔子头,圆形的兔子身体,圆形的兔子尾巴等等,“哎呀,原来真的有这种圆形的小兔子呀,宝贝你真棒!”被表扬的“圆形小兔子”小朋友可开心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也听得很认真。
(三) 争球——积极追问激发兴趣
追问是指教师在回应中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抛向幼儿,它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并帮助孩子提升经验,激发幼儿的积極性。
追问一般可以在以下情形中运用:当孩子表述不清时,通过追问能帮助孩子表意明确。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通过追问能使孩子的回答找回方向。当孩子回答单一、思维从众时,通过追问让幼儿拓宽思路,找到更开阔的道路。当幼儿生成的问题有价值时,通过追问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时而是引导者,时而是合作者,时而又是支持者,师幼互动回应,引导着幼儿渐行渐近地通过“条条大路”到达教师的预设目标。
三、 总结经验——课后三思,总结提升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回应”能力的提高也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慢慢积累,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不妨针对以下几点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回应能力加以反思:在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注意倾听幼儿的声音?自己是如何回应的?回应有效吗?如果无效,该如何调整?是否公平地给了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是否抓住了幼儿有价值的生成?是否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采用不同的回应方式?自己运用了哪些回应策略?
分析“回应”的有效率,并进行调整,在一次次的反思与调整中积累经验,让幼儿在尊重、开放和激励中感受到快乐和自由,迸发更多的激情,我们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唐樱菲.浅谈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6(12).
作者简介:
丁玉红,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示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