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科学是研究关于环境科学发展的专业,主要针对环境领域内科学进行研究。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采取由老师授课、学生听讲座或相关专业老师联合授课等方式开展教学,这样势必存在着被动学习导致学生学习不积极、与其他学科没有系统科学性联系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本文就此提出要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以及其他教学因素等方面的改革,促进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改;实践
1 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现状
很多高校都开设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形式大致有三种:
(1)由本校的一位老师讲授整门课程。
(2)学生听取环境科学相关的前沿讲座,从而获得相应的学分。
(3)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联合授课,学生参与学科的讨论。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是通过第一种方式来进行的,通过授课老师把自己所掌握的研究领域内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这种做法的缺点在于如果教师用于此领域的研究精力有限,所认识的深度不够,涉猎的领域有限,那么就无法把更多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第二种方法中,学生只是单纯地听取讲座的内容,却不能形成整个的学习体系。第三种方式,容易造成教师对领域内涉猎不深厚。
这几种教学形式共同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得得到充分的调动。只是一味地通过课堂的灌输,而不考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注重对学生分析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因而学生的能力无法提高。在课程安排上,相关的学科之间,没有系统性科学性的联系,缺乏相应的沟通,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2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改
教学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较多,如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设施、管理等因素,其中,课程的教改要以课程的体系和教学的内容作为改革的核心,把实践作为教学改革內容的重点。在教改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牵连和影响作用,要做好要素的协调发展,达到整个课程系统的最优化目的。
2.1课程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科的内容和课程的体系没有结合现实实际的情况,因此需要对课程重组,以突出专业的素质与技能。在知识结构上,需要围绕培养专以技术型人才的目标,突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人才培养,且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按照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利用模块化的形式,将专业技术课程拓展为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环境监测和环保产业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环境管理等应用领域,使教学体系更具有专业化,更与行业的实际接近,所设课程涵盖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尽可能辐射到相关的专业。
2.2教学内容的改革
环境科学是门发展迅速的学科,随着环保的理论不断地推出,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处理好原有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最前沿的研究内容,彼此之间的关联,这是教改中首要的问题。因为课程的性质可以决定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内容深浅以及新旧等问题。培养环保人才,首先要确保扎实掌握基础的内容及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在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即可以在某方面具有针对性进讲授知识,以及案例和处理方法。环境科学快速发展的特点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事实使得环境科学的热点不断变更,在课堂上介绍热点问题、前沿动态及新思想、新工艺、新手段,可以缩短教学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的“时间差”。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的学科,各课程具有交叉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性。
2.3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这样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保证。实践包括三个方面:依附理论课进行的实验;与专业有关的单位实习;反映整个学习过程的毕业论文设计。传统的实验往往是对理论课上某些原理或现象而设计的简单型,绝大部分是验证性的。
针对需求,平时对学生开放所有的环境专业实验室,随时可以进入观摩高年级的同学实验,学习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作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如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指导帮助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充分掌握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依赖于教师和教材做实验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实践,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找到合适的单位进行实习,提前接触今后要工作的环境,熟悉工作内容,将现有的知识结构与今后要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进行对比,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以在毕业之前有针对性地对自身进行弥补和完善。同时,也通过在单位的学习和锻炼,争取到单位的认可,为自己毕业后能得到工作的机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2.4其他教学要素改革
无论是教学的方法,还是教学的手段,要以启发式、发现式以及讨论式为主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作为主推的方向,采取比较生动的学习方式,如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或者案例以及技术服务等的方式,使课堂上活跃起来,推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不断在发展,同样可以用于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可利用幻灯、实物以及CAI教学课件,从而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课堂上提交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管理的模式上,要进一步开放灵活的管理机制,使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有弹性和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上转变,完善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的开放灵活教育机制。加大在学分之中,实训项目、选修课和课余活动所点的比重,实行标准学制+弹性学制的原则。同时,改革专业课程的考试制度,考教分离,将实践放在与理论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可尝试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查阅环境资料、撰写环境调查报告、环保小论文等新的考核方式,取代过去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武断方式,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丹,王子波,许健,李明.《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37):118-119.
[2]周峰,吕慧华.环境科学专业中遥感课程教改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7):77-79.
作者简介:
曲滨鸿(1984-),女,汉族,黑龙江省集贤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从事环境工程与科学工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改;实践
1 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现状
很多高校都开设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形式大致有三种:
(1)由本校的一位老师讲授整门课程。
(2)学生听取环境科学相关的前沿讲座,从而获得相应的学分。
(3)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联合授课,学生参与学科的讨论。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是通过第一种方式来进行的,通过授课老师把自己所掌握的研究领域内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这种做法的缺点在于如果教师用于此领域的研究精力有限,所认识的深度不够,涉猎的领域有限,那么就无法把更多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第二种方法中,学生只是单纯地听取讲座的内容,却不能形成整个的学习体系。第三种方式,容易造成教师对领域内涉猎不深厚。
这几种教学形式共同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得得到充分的调动。只是一味地通过课堂的灌输,而不考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注重对学生分析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因而学生的能力无法提高。在课程安排上,相关的学科之间,没有系统性科学性的联系,缺乏相应的沟通,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2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改
教学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较多,如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设施、管理等因素,其中,课程的教改要以课程的体系和教学的内容作为改革的核心,把实践作为教学改革內容的重点。在教改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牵连和影响作用,要做好要素的协调发展,达到整个课程系统的最优化目的。
2.1课程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科的内容和课程的体系没有结合现实实际的情况,因此需要对课程重组,以突出专业的素质与技能。在知识结构上,需要围绕培养专以技术型人才的目标,突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人才培养,且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按照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利用模块化的形式,将专业技术课程拓展为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环境监测和环保产业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环境管理等应用领域,使教学体系更具有专业化,更与行业的实际接近,所设课程涵盖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尽可能辐射到相关的专业。
2.2教学内容的改革
环境科学是门发展迅速的学科,随着环保的理论不断地推出,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处理好原有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最前沿的研究内容,彼此之间的关联,这是教改中首要的问题。因为课程的性质可以决定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内容深浅以及新旧等问题。培养环保人才,首先要确保扎实掌握基础的内容及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在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即可以在某方面具有针对性进讲授知识,以及案例和处理方法。环境科学快速发展的特点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事实使得环境科学的热点不断变更,在课堂上介绍热点问题、前沿动态及新思想、新工艺、新手段,可以缩短教学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的“时间差”。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的学科,各课程具有交叉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性。
2.3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这样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保证。实践包括三个方面:依附理论课进行的实验;与专业有关的单位实习;反映整个学习过程的毕业论文设计。传统的实验往往是对理论课上某些原理或现象而设计的简单型,绝大部分是验证性的。
针对需求,平时对学生开放所有的环境专业实验室,随时可以进入观摩高年级的同学实验,学习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作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如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指导帮助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充分掌握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依赖于教师和教材做实验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实践,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找到合适的单位进行实习,提前接触今后要工作的环境,熟悉工作内容,将现有的知识结构与今后要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进行对比,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以在毕业之前有针对性地对自身进行弥补和完善。同时,也通过在单位的学习和锻炼,争取到单位的认可,为自己毕业后能得到工作的机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2.4其他教学要素改革
无论是教学的方法,还是教学的手段,要以启发式、发现式以及讨论式为主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作为主推的方向,采取比较生动的学习方式,如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或者案例以及技术服务等的方式,使课堂上活跃起来,推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不断在发展,同样可以用于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可利用幻灯、实物以及CAI教学课件,从而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课堂上提交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管理的模式上,要进一步开放灵活的管理机制,使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有弹性和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上转变,完善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的开放灵活教育机制。加大在学分之中,实训项目、选修课和课余活动所点的比重,实行标准学制+弹性学制的原则。同时,改革专业课程的考试制度,考教分离,将实践放在与理论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可尝试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查阅环境资料、撰写环境调查报告、环保小论文等新的考核方式,取代过去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武断方式,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丹,王子波,许健,李明.《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37):118-119.
[2]周峰,吕慧华.环境科学专业中遥感课程教改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7):77-79.
作者简介:
曲滨鸿(1984-),女,汉族,黑龙江省集贤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从事环境工程与科学工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