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融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性情的陶冶。而如今古诗词更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在多年的教学中及课改浪潮的推进下,我认为古诗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感受诗的韵律美——古诗文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不管是何种句式,它们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儿童非常喜欢。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古诗,不是重在“阅”,而是重在“读”,这种“读”不是一般意义上读其他文章的“读”,而是放开情感高声朗读的“读”。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個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及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古诗适合于吟咏,一首抒情较浓的古诗,如果在探索中感受诗的韵律美。
运用多媒体创设诗境——诗歌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兴趣浓厚,师生迅速进入诗歌境界,这样才能领略诗歌的美,才能与作者共鸣。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应努力创设诗境,激发学生兴趣。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诗歌的教学,一方面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的展示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文的意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循序渐进——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就是采用先让学生自由读,再让学生结合诗下面的注释,理解诗的意思。比如“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能很快地就理解了,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风景,都是各种各样的形象。然后让学生亲生体会站在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景色也是不同的。由此感悟到:看事物的时候要看全面。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再让学生读诗,特别是带着理解去读效果要好一些。教学后两句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意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主要是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蹲下去看教室的同学,你自然而然就会发现,你看不到全班的同学。由此感悟到因为作者本身就在这烟雾笼罩的群山之中,确实是当局者迷啊!教师只有对这些诗句中的哲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哲理美,使学生鉴赏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得到提高。此时让学生读诗效果也会比较好。这种读悟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
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诗歌中最喜爱、最有感触的部分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总之,古诗教学只要本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品”、自己去“悟”,就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能够让学生逐步走进绚丽的语文审美殿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用诗一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用诗一样的凝练锻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意蕴徜徉课堂,用诗一样的激情澎湃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因诗歌教学而充满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让每一个精神生命在诗情画意中栖居。(单位: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第一小学)
感受诗的韵律美——古诗文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不管是何种句式,它们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儿童非常喜欢。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古诗,不是重在“阅”,而是重在“读”,这种“读”不是一般意义上读其他文章的“读”,而是放开情感高声朗读的“读”。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個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及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古诗适合于吟咏,一首抒情较浓的古诗,如果在探索中感受诗的韵律美。
运用多媒体创设诗境——诗歌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兴趣浓厚,师生迅速进入诗歌境界,这样才能领略诗歌的美,才能与作者共鸣。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应努力创设诗境,激发学生兴趣。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诗歌的教学,一方面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的展示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文的意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循序渐进——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就是采用先让学生自由读,再让学生结合诗下面的注释,理解诗的意思。比如“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能很快地就理解了,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风景,都是各种各样的形象。然后让学生亲生体会站在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景色也是不同的。由此感悟到:看事物的时候要看全面。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再让学生读诗,特别是带着理解去读效果要好一些。教学后两句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意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主要是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蹲下去看教室的同学,你自然而然就会发现,你看不到全班的同学。由此感悟到因为作者本身就在这烟雾笼罩的群山之中,确实是当局者迷啊!教师只有对这些诗句中的哲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哲理美,使学生鉴赏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得到提高。此时让学生读诗效果也会比较好。这种读悟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
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诗歌中最喜爱、最有感触的部分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总之,古诗教学只要本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品”、自己去“悟”,就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能够让学生逐步走进绚丽的语文审美殿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用诗一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用诗一样的凝练锻造课堂,用诗一样的意蕴徜徉课堂,用诗一样的激情澎湃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因诗歌教学而充满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让每一个精神生命在诗情画意中栖居。(单位: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