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调查数据分析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头戏。写作能力也一直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学生能写、会写,一直是语文教师努力的目标。2013年9月,为了确定教学思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实效性,笔者进行了一次有关写作的调查研究。现将部分题目摘录如下:
1.你对写作文是什么态度?
A.很有兴趣,经常自己练笔 B.偶尔遇到感兴趣的事才写一写
C.无所谓,老师布置我才写 D.怕写,每次都抓耳挠腮
2.进入六年级后,你的作文经常获得什么等第?
A.优 B.良 C.中 D.差
3.你写记叙文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不知道该写什么 B.不知道该怎么把一件事写清楚
C.没有文采和技巧
4.你写作时有没有想办法用一些写作技巧?
A.有 B.没有
5.你知道的写作技巧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
A.老师作文课上讲的 B.从参考书中读到的
C.从优秀作文中悟出的 D.从课本里学到的
数据分析:重点分析第一题和第五题。初一3班和8班共75名学生,第一题选A率为3%,选B、C率加起来是47%,选D率为5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试作文为畏途,谈之色变。第五题前三选项得分率为95%以上,选D的学生只有3个。由此得出结论:中学作文教学要以让学生愿意写为基础;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两者互为补充的作用不大。
当前写作教学现状
学生写作次数偏少,练笔大多没有形成常态化 现在基本上每个学校都规定了学生一学期必须写作的篇数。这个数目分散到具体的教学时数中去,其实还是偏少的。有时候有的学校一个月才会完成一篇大作文。这种写作速度,根本不能满足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需要。卖油翁尚且说过:“无他,唯手熟尔。”写作也要有“手感”。常写的人,自然而然就知道该如何写作了。
教师重写法的讲解,但往往纸上谈兵,落不到实处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多人进行了研究,但绝大多数研究是从写法入手,教学生如何提高写作技巧,比如教授文章开头的方法,展示比喻法、开门见山法、名言警句法、小故事法……这些做法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案例分析,或是就某一写作要点泛泛而谈,多是短暂性教学活动,搭建的多是空中楼阁,对学生作文水平的真正提高却没有多大帮助。
学生平时的小练笔缺少序列性,随意性过大 有一些语文教师会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起始年级。每隔一定时间进行随笔写作。大多是写写最近发生的人和事。教师一般不做详细批改,大多打个等第或评价一两句。这种小练笔多是随机的,甚至形成了鸡肋,写之无味,弃之可惜。有时教师灵机一动,布置的练笔题目会和单元主题或者某一课文的写法相关。但也没有形成常规训练。这种题目设置随意化、时间机动化的练笔形式,一般对课堂教学和作文水平的提升意义不大。总的说来,语文教师实际教学中,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关系并不紧密。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的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脱节了。那么,怎么把学生的文本学习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呢?
研究设想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也就是说,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要互相支持、互为补充。文本教学为写作教学提供方法、提供范文,写作教学为文本教学的拓展延伸。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这样文本教学才能深化,写作教学也才有丰厚的土壤,才能有目的性、方向性。所以,从这一届初一开始,笔者进行了课内文本教学与持续性小练笔相结合的研究。即在平时的文本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技巧,引导学生模仿他们的写作方法。与文本教学相结合的持续性小练笔期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让学生每天的作业有序可循。二是能对文本教学起辅助作用。三是能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训练,让学生言之有物,能对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学以致用。
这里面提到了两个关键词。一是“模仿”。模仿和借鉴贯穿于整个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贯穿于个人成长的历史。学作文的过程也离不开模仿和借鉴。事实上,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技巧训练就是让学生模仿范文教学中提供的立意、选材、表达方式上的技巧,来处理作文材料的过程。而这些范文最好的来源就是语文课文。这种“模仿”降低了写作难度,激发了学生兴趣,也让学生的写作更有“抓手”。二是“化大为小”,既不像平时写大作文那么郑重其事,让学生如临大敌。而是在平时上课间隙见缝插针,作为随文小练笔的形式出现。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防御”心理,让学生接受写作任务时比较淡然。
由此推知,如果教师在进行初中起始年级的教学时,就能发动学生从小处入手,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技巧,并在自己的小练笔中进行尝试,长此以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将大有裨益。于是,笔者在自己任教的班级进行了尝试。
具体做法
首先,确定各单元文本教学重点,明确每一篇文章的主题,从立意、选材、写法等方面,初步确定这些文章的能模仿的写作点。
其次,根据各文本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进行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上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文章时,在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分析形象、品味语句等主体内容讲完之后,教者总是会补上一句“魏巍笔下的蔡老师形象是怎么展现出来的”,这样让学生体会到,写一个人可以写这个人的好几件事,可以把其中的一件事情展开写,写得详细些,同时不要忘记“开门见山”手法,一开始就给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当然,这种写法上的引导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是属于文本教学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一般放在最后,在文本解读时一般费时不多,多建立在对文本分析后的水到渠成上。这样布置练笔就自然而然了。
最后,确定学生感兴趣的点,让学生自由模仿,进行一次小练笔。比如第一单元三篇文本教学,教者随之要求学生进行的练笔训练分别是“温馨的一刻”“‘家长和我’谈话场面描写”“妈妈,我想对您说”。第一个既能让学生捕捉自己生活中普通的画面,引导他们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又能弘扬亲情主题;第二个题目要求是在学完了《秋天的怀念》后,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情,尤其是后两者的角度去刻画一个人,通过外在的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第三个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要求学生写与妈妈之间的一次小误会、小分歧,并争取用上插叙手法。当然,这里的“妈妈”也可以改成任何一个长辈。结果学生兴致高昂,下笔入神,精品不少。
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练笔,教者所带的两个班级学生都能视写作为正常事。一般不会出现要写作文就唉声叹气的局面。而且学生写作速度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有事可写,也知道怎么去写。同时经过教师的大力宣传和推荐,学生的“美文”经常被范读、被张贴上墙,这也调动了他们练笔的积极性。这里有几个注意点:
一是课内文本教学时一定要捕捉好“点”,并把它引导到位。教师要有计划性,不能用随意的形式安排随堂作业。并要掌握好频率。勤练笔是好事,但最好不要每课必练,因为再好吃的饭菜吃久了也会厌烦的。另外从实际情况来说,现在的人教版语文书是按主题编排的,每单元主题相同,有时在练笔时也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同时初一学生的写作训练重点是“完整记叙一件事”,即把一件事写好了。这个要求一直到初三都是不变的。而课内文本有好多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记叙文,即使是在初一学段。所以教师要内心明确、有的放矢,不可操之过急。
二是教师在教学时一般会搜集同类文章,作文向课外延伸的示范。这类文章只用来阅读,并不用来分析。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文章,笔者的经验是当堂“诌”一篇。这样既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文本和练笔之间的距离。老师已经做出范例了,学生还会害怕吗?
三是反馈一定要及时。随文小练笔,重的是实效性。一般不超过两天就会批改发放。这就要求教师要略批,知其主要内容,评其主要问题。记住一课一得,切勿面面俱到。否则这个本来很美好的创意,就会因为教师自己的劳累而成为沉重的负担。
其实,基于文本教学的小练笔只是在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畏惧感,能让他们在仿写套用中有法可循。这样一种比较频繁的小练笔,本身就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开发。如果说文本教学是“墙内”,那么基于文本教学的小练笔就是伸出墙头的花,即使只是数枝,也昭示这墙内大树的繁密。将这样的小练笔坚持下去,学生们写作时将不再是“谈虎色变”,而是“有法可依”了,久而久之,也许有一天,会欣然下笔千言,会曰:“吾是写作小能手也。”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头戏。写作能力也一直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学生能写、会写,一直是语文教师努力的目标。2013年9月,为了确定教学思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实效性,笔者进行了一次有关写作的调查研究。现将部分题目摘录如下:
1.你对写作文是什么态度?
A.很有兴趣,经常自己练笔 B.偶尔遇到感兴趣的事才写一写
C.无所谓,老师布置我才写 D.怕写,每次都抓耳挠腮
2.进入六年级后,你的作文经常获得什么等第?
A.优 B.良 C.中 D.差
3.你写记叙文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不知道该写什么 B.不知道该怎么把一件事写清楚
C.没有文采和技巧
4.你写作时有没有想办法用一些写作技巧?
A.有 B.没有
5.你知道的写作技巧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
A.老师作文课上讲的 B.从参考书中读到的
C.从优秀作文中悟出的 D.从课本里学到的
数据分析:重点分析第一题和第五题。初一3班和8班共75名学生,第一题选A率为3%,选B、C率加起来是47%,选D率为5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试作文为畏途,谈之色变。第五题前三选项得分率为95%以上,选D的学生只有3个。由此得出结论:中学作文教学要以让学生愿意写为基础;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两者互为补充的作用不大。
当前写作教学现状
学生写作次数偏少,练笔大多没有形成常态化 现在基本上每个学校都规定了学生一学期必须写作的篇数。这个数目分散到具体的教学时数中去,其实还是偏少的。有时候有的学校一个月才会完成一篇大作文。这种写作速度,根本不能满足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需要。卖油翁尚且说过:“无他,唯手熟尔。”写作也要有“手感”。常写的人,自然而然就知道该如何写作了。
教师重写法的讲解,但往往纸上谈兵,落不到实处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多人进行了研究,但绝大多数研究是从写法入手,教学生如何提高写作技巧,比如教授文章开头的方法,展示比喻法、开门见山法、名言警句法、小故事法……这些做法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案例分析,或是就某一写作要点泛泛而谈,多是短暂性教学活动,搭建的多是空中楼阁,对学生作文水平的真正提高却没有多大帮助。
学生平时的小练笔缺少序列性,随意性过大 有一些语文教师会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起始年级。每隔一定时间进行随笔写作。大多是写写最近发生的人和事。教师一般不做详细批改,大多打个等第或评价一两句。这种小练笔多是随机的,甚至形成了鸡肋,写之无味,弃之可惜。有时教师灵机一动,布置的练笔题目会和单元主题或者某一课文的写法相关。但也没有形成常规训练。这种题目设置随意化、时间机动化的练笔形式,一般对课堂教学和作文水平的提升意义不大。总的说来,语文教师实际教学中,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关系并不紧密。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的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脱节了。那么,怎么把学生的文本学习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呢?
研究设想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也就是说,文本教学和写作教学要互相支持、互为补充。文本教学为写作教学提供方法、提供范文,写作教学为文本教学的拓展延伸。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这样文本教学才能深化,写作教学也才有丰厚的土壤,才能有目的性、方向性。所以,从这一届初一开始,笔者进行了课内文本教学与持续性小练笔相结合的研究。即在平时的文本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技巧,引导学生模仿他们的写作方法。与文本教学相结合的持续性小练笔期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让学生每天的作业有序可循。二是能对文本教学起辅助作用。三是能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训练,让学生言之有物,能对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学以致用。
这里面提到了两个关键词。一是“模仿”。模仿和借鉴贯穿于整个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贯穿于个人成长的历史。学作文的过程也离不开模仿和借鉴。事实上,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技巧训练就是让学生模仿范文教学中提供的立意、选材、表达方式上的技巧,来处理作文材料的过程。而这些范文最好的来源就是语文课文。这种“模仿”降低了写作难度,激发了学生兴趣,也让学生的写作更有“抓手”。二是“化大为小”,既不像平时写大作文那么郑重其事,让学生如临大敌。而是在平时上课间隙见缝插针,作为随文小练笔的形式出现。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防御”心理,让学生接受写作任务时比较淡然。
由此推知,如果教师在进行初中起始年级的教学时,就能发动学生从小处入手,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技巧,并在自己的小练笔中进行尝试,长此以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将大有裨益。于是,笔者在自己任教的班级进行了尝试。
具体做法
首先,确定各单元文本教学重点,明确每一篇文章的主题,从立意、选材、写法等方面,初步确定这些文章的能模仿的写作点。
其次,根据各文本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进行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上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文章时,在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分析形象、品味语句等主体内容讲完之后,教者总是会补上一句“魏巍笔下的蔡老师形象是怎么展现出来的”,这样让学生体会到,写一个人可以写这个人的好几件事,可以把其中的一件事情展开写,写得详细些,同时不要忘记“开门见山”手法,一开始就给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当然,这种写法上的引导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是属于文本教学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一般放在最后,在文本解读时一般费时不多,多建立在对文本分析后的水到渠成上。这样布置练笔就自然而然了。
最后,确定学生感兴趣的点,让学生自由模仿,进行一次小练笔。比如第一单元三篇文本教学,教者随之要求学生进行的练笔训练分别是“温馨的一刻”“‘家长和我’谈话场面描写”“妈妈,我想对您说”。第一个既能让学生捕捉自己生活中普通的画面,引导他们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又能弘扬亲情主题;第二个题目要求是在学完了《秋天的怀念》后,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情,尤其是后两者的角度去刻画一个人,通过外在的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第三个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要求学生写与妈妈之间的一次小误会、小分歧,并争取用上插叙手法。当然,这里的“妈妈”也可以改成任何一个长辈。结果学生兴致高昂,下笔入神,精品不少。
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练笔,教者所带的两个班级学生都能视写作为正常事。一般不会出现要写作文就唉声叹气的局面。而且学生写作速度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有事可写,也知道怎么去写。同时经过教师的大力宣传和推荐,学生的“美文”经常被范读、被张贴上墙,这也调动了他们练笔的积极性。这里有几个注意点:
一是课内文本教学时一定要捕捉好“点”,并把它引导到位。教师要有计划性,不能用随意的形式安排随堂作业。并要掌握好频率。勤练笔是好事,但最好不要每课必练,因为再好吃的饭菜吃久了也会厌烦的。另外从实际情况来说,现在的人教版语文书是按主题编排的,每单元主题相同,有时在练笔时也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同时初一学生的写作训练重点是“完整记叙一件事”,即把一件事写好了。这个要求一直到初三都是不变的。而课内文本有好多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记叙文,即使是在初一学段。所以教师要内心明确、有的放矢,不可操之过急。
二是教师在教学时一般会搜集同类文章,作文向课外延伸的示范。这类文章只用来阅读,并不用来分析。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文章,笔者的经验是当堂“诌”一篇。这样既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文本和练笔之间的距离。老师已经做出范例了,学生还会害怕吗?
三是反馈一定要及时。随文小练笔,重的是实效性。一般不超过两天就会批改发放。这就要求教师要略批,知其主要内容,评其主要问题。记住一课一得,切勿面面俱到。否则这个本来很美好的创意,就会因为教师自己的劳累而成为沉重的负担。
其实,基于文本教学的小练笔只是在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畏惧感,能让他们在仿写套用中有法可循。这样一种比较频繁的小练笔,本身就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开发。如果说文本教学是“墙内”,那么基于文本教学的小练笔就是伸出墙头的花,即使只是数枝,也昭示这墙内大树的繁密。将这样的小练笔坚持下去,学生们写作时将不再是“谈虎色变”,而是“有法可依”了,久而久之,也许有一天,会欣然下笔千言,会曰:“吾是写作小能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