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逻辑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U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记背,但是死记硬背又不是非常科学的方法,那么怎么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呢?或者说怎么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通过几年教学的摸索,我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  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
  我从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多年,在同时教授这两门课的过程中,结合这两门课各自的优点,积累了一些经验,逐渐摸索出运用信息技术的逻辑思维来经行语文教学。
  学过信息技术的人都知道,信息技术的任何东西都是有逻辑性的,而且是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态度,因为只有这样,编辑出来的程序或者软件才有可操作性和无纠错性,才能满足消费者或者用户越来越高端的需求。如果是随心所欲的粗制滥造,这样的软件或者程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完全就是在浪费编程人员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说是在浪费这些辛苦付出者的生命。
  那么什么是逻辑呢?我个人的理解是步骤或者程序。我就运用这样的信息技术逻辑来教授语文,把两门课程穿插起来,取各自的优点和长处,把它们结合起来。信息技术课程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生动的课堂教学技巧;语文课程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严密的逻辑性,多彩的图片场景的展示性。这样强强联合,就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生认识生字、练习作文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首先是“认识生字”。生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崭新的、完全陌生的,
  也是一个不小的体力和脑力活,我就用计算机编程那样的框架图,把生字按照不同的结构:上下、左右、里外等分类,不断优化、实践,对孩子记住生字有了很大的帮助。
  其次是“习作练习”,对我和学生来说都是个 “大事”,如何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然后用文字表述出来,而且要表达得流畅通顺,具有合理性,这些都成为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想到能不能在学生刚接触阶段,按照一定的模式,或者说按一定的程序进行观察、練习呢?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就在教学中不断强化时间、空间;或者更具体谈到昨天、今天、明天;上、中、下等,让学生通过建立逻辑技巧、逻辑方位、逻辑思维方式等,通过掌握这些方法,达到能够高效写作的目的。
  除了这些,我还尝试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带的画图功能,教会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在电脑上画出来,或者有些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和用语言不能表达清楚的,都用绘画功能描绘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加形象、生动,也具有感染力,学生就不再觉得写作是枯燥的、乏味的、难写的,而是像动画一样能够跳跃到脑海中,更进一步活跃在书本、作业本的小小方格里。学生喜欢上了作文,我也爱上了教作文,而这一大难题,我和学生都不再感到伤脑筋了!我们都乐在其中了!
  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我一直在不断尝试运用计算机和语文各自的思想推动另一方面的教学。我深信,知识都是相通的,只要不放弃,我和孩子都会进步的。
其他文献
【摘要】谈到语言学问题,许多人会想到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以及由他的理论编纂而成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这本书里,它解释了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言语,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以及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等语言学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使得结构主义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由此深深的影响了许多其它流派,开创了语言学的新天地。而在这些理论中,我们主要谈一下语言的同一性问题,以及语言同一性对解决语言问题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对
【摘要】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而这种“过去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种隔膜感和距离感。如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远为近,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是初中历史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根据作者自己的实际应用,简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提高了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 多媒体技术 教学效果 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国家的大力投资
印度枣近几年引入闽南地区种植后,表现出速生、早结丰产性好,经济效益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漳州市重要经济栽培作物.通过选种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控制主干回缩修
【正】我们的教育总是十分强调其目标性、目的性。如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些都是学生成长、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