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北京大北窑坐938路公交车,不到40分钟,就会来到宋庄镇,这个在国内外艺术圈内占有举足轻重地位、能在威尼斯画展一次性拿出10位参展者的地方。
“但是跟我想象的艺术村不一样,没有我来之前的神秘感了!”专程从西安跑过来看画展的莫凌峰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来宋庄。
俗气的宋庄
莫凌峰所说的不一样,是因为他觉得宋庄“俗,没有一个艺术村所应当拥有的气质”。坑坑洼洼的路面,轰轰烈烈的建筑改造工程,挤满人的彩票销售点,光着膀子在大路旁吃烧烤的大汉,甚至连工作区墙面上难得一见的涂鸦都被“办证”和小广告排挤,变得支离破碎。
如果不是有整条街的工作室和摆满人行道待售的工匠画,这里就和所有城郊边缘的农村没什么两样,这与他内心期望中的艺术氛围犹如天地之隔。
事实上,跟以前相比,现在的宋庄确实多了一些俗气。上世纪90年代中期,艺术家们入住宋庄,是延续了他们一贯的选择标准,清净、平淡、安全、低廉的房租以及大量聚集的同类等。在宋庄之前的圆明园艺术村就是因为混乱和不安,才在无奈中被放弃的。
“现在看来,除了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涌入和政府支持创作这两个条件对艺术家有利之外,宋庄的创作环境已经与当年的圆明园并无差别。”青年艺术家张若杰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大部分已经成名或者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总是鲜见于市井街头,以艺术创作为主要目的的他们更愿意在门口挂上“艺术创作期间,谢绝访客”的牌子,在自己的独院里“闭关修炼”。
不懂艺术却成艺术家的经纪人
2006年,北京市认定了包括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内的首批十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对于艺术家们而言,这意味着宋庄将成为一个可以长久滞留的地方,圆明园那样的“文化事件”在宋庄将不会重演。与此同时,这个信息也宣告了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将被带进宋庄。
“按平尺算,一个平尺500元,带画框装裱,再加280元。”记者以买画者的身份走进一家名为“凤祥斋”的工作室,老板崔女士向记者介绍一名叫崔景林的画家作品的价格。
当记者提出要了解一下崔景林老师时,她从厚厚的一摞画家介绍里翻找出了该画家的简介。
崔女士告诉记者,在她这里,有接近40位画家的画,都是寄售的,价格几乎都一样。并且,还可以按照顾客的要求定画。“画什么都可以,不过需要提前几天预订。”并希望记者现场交下订金以便订画。
这样的工作室在宋庄随处可见。所不同的是,一部分工作室是由艺术家本人开办的,教学、创作、卖作品都在一个地方;而另外一部分工作室则是由宋庄当地农民开办的,专门卖那些因宋庄房租过高而住在更偏僻地方的艺术家的作品。同时,此处还代售外地艺术家作品,其中尤以西安和济南艺术家作品居多。
张若杰租住在燕郊,他的画就交由当地农民开办的工作室代售。他告诉记者,其实艺术家们一般在卖作品前都会给一个底价,比如他给帮忙代售的工作室提出100元一平尺的价格,而实际上,工作室对外出售时,他的画价格是240元一平尺。他笑称,这是“不懂艺术的人成为了艺术家的经纪人”。
“地摊派”不是艺术家?
与张若杰这些“学院派”艺术家不同的是,宋庄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地摊派”艺术家。
张若杰说,所谓“地摊派”,一种是那些出身民间的艺术工匠,他们靠的就是临摹别人的作品;另外一种是由于一些原因,得不到成名艺术家认可的人。在同样的名称背后,他们也因为同样的目的而苦苦坚守在宋庄,那就是在这个遍地千里马的地方寻找伯乐。
“与他们相比,我很幸福,可以让老师带着迅速出师。”张若杰感叹道,“他们要想打出名气,简直太难了。”
记者看到,比起那些作品可以在工作室驻留的艺术家们,“地摊派”艺术家确实太清贫了。在路边支一辆三轮车,上面放块木板,就可以当街作画。画好的作品,就摆在马路边,等着别人欣赏或者购买。在外行人看来,这样的开放式艺术反倒更能取得人们的认可,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他们的画叫‘行画’,只能作为装饰品,而不具有任何的收藏价值。”在“辽西画家部落”工作室,一位姓樊的画家告诉记者,并且由于记者称呼“地摊派”为艺术家而认定记者是“行外人”。
在宋庄,“地摊派”不是艺术家。
艺术家是朵花,能招蜂引蝶
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地摊派”,在艺术家们选择宋庄的同时,宋庄也在极力挽留这些艺术家们。
莫凌峰所看到的“轰轰烈烈的建筑改造工程”就是宋庄镇政府为挽留这些艺术家所进行的“艺术创作”。按照规划,在未来,宋庄将会被打造成一个拥有7个区域板块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曾经以小农主义为根本的宋庄正在向后现代主义转变。
“后现代主义的宋庄每年将会带出10亿左右的年产值。”宋庄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1995年的那场迁徙彻底地改变了宋庄镇原住民的生活。现在的他们只需要和艺术家们搞好关系,就可以躺在“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牌子上收取佣金了。租房租地、开店建馆、服务旅游……每一样艺术家所带来的附属产业都可能让他们得到不菲的回报。在这里,艺术家就是传说中的“吸金石”。
而且,在物质方面得到回报的他们,似乎也在寻找自己的艺术梦想,就如同崔女士一样,利用开办工作室的便利条件,也会向那些艺术家们请教书法。“写得也还可以,从来没想过,我也有艺术细胞。”崔女士为记者现场写了几个字后,笑着说。
在他们的心里,艺术家就像是一朵花一样,在好看的同时,还“能招蜂,能引蝶”。
“但是跟我想象的艺术村不一样,没有我来之前的神秘感了!”专程从西安跑过来看画展的莫凌峰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来宋庄。
俗气的宋庄
莫凌峰所说的不一样,是因为他觉得宋庄“俗,没有一个艺术村所应当拥有的气质”。坑坑洼洼的路面,轰轰烈烈的建筑改造工程,挤满人的彩票销售点,光着膀子在大路旁吃烧烤的大汉,甚至连工作区墙面上难得一见的涂鸦都被“办证”和小广告排挤,变得支离破碎。
如果不是有整条街的工作室和摆满人行道待售的工匠画,这里就和所有城郊边缘的农村没什么两样,这与他内心期望中的艺术氛围犹如天地之隔。
事实上,跟以前相比,现在的宋庄确实多了一些俗气。上世纪90年代中期,艺术家们入住宋庄,是延续了他们一贯的选择标准,清净、平淡、安全、低廉的房租以及大量聚集的同类等。在宋庄之前的圆明园艺术村就是因为混乱和不安,才在无奈中被放弃的。
“现在看来,除了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涌入和政府支持创作这两个条件对艺术家有利之外,宋庄的创作环境已经与当年的圆明园并无差别。”青年艺术家张若杰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大部分已经成名或者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总是鲜见于市井街头,以艺术创作为主要目的的他们更愿意在门口挂上“艺术创作期间,谢绝访客”的牌子,在自己的独院里“闭关修炼”。
不懂艺术却成艺术家的经纪人
2006年,北京市认定了包括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内的首批十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对于艺术家们而言,这意味着宋庄将成为一个可以长久滞留的地方,圆明园那样的“文化事件”在宋庄将不会重演。与此同时,这个信息也宣告了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将被带进宋庄。
“按平尺算,一个平尺500元,带画框装裱,再加280元。”记者以买画者的身份走进一家名为“凤祥斋”的工作室,老板崔女士向记者介绍一名叫崔景林的画家作品的价格。
当记者提出要了解一下崔景林老师时,她从厚厚的一摞画家介绍里翻找出了该画家的简介。
崔女士告诉记者,在她这里,有接近40位画家的画,都是寄售的,价格几乎都一样。并且,还可以按照顾客的要求定画。“画什么都可以,不过需要提前几天预订。”并希望记者现场交下订金以便订画。
这样的工作室在宋庄随处可见。所不同的是,一部分工作室是由艺术家本人开办的,教学、创作、卖作品都在一个地方;而另外一部分工作室则是由宋庄当地农民开办的,专门卖那些因宋庄房租过高而住在更偏僻地方的艺术家的作品。同时,此处还代售外地艺术家作品,其中尤以西安和济南艺术家作品居多。
张若杰租住在燕郊,他的画就交由当地农民开办的工作室代售。他告诉记者,其实艺术家们一般在卖作品前都会给一个底价,比如他给帮忙代售的工作室提出100元一平尺的价格,而实际上,工作室对外出售时,他的画价格是240元一平尺。他笑称,这是“不懂艺术的人成为了艺术家的经纪人”。
“地摊派”不是艺术家?
与张若杰这些“学院派”艺术家不同的是,宋庄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地摊派”艺术家。
张若杰说,所谓“地摊派”,一种是那些出身民间的艺术工匠,他们靠的就是临摹别人的作品;另外一种是由于一些原因,得不到成名艺术家认可的人。在同样的名称背后,他们也因为同样的目的而苦苦坚守在宋庄,那就是在这个遍地千里马的地方寻找伯乐。
“与他们相比,我很幸福,可以让老师带着迅速出师。”张若杰感叹道,“他们要想打出名气,简直太难了。”
记者看到,比起那些作品可以在工作室驻留的艺术家们,“地摊派”艺术家确实太清贫了。在路边支一辆三轮车,上面放块木板,就可以当街作画。画好的作品,就摆在马路边,等着别人欣赏或者购买。在外行人看来,这样的开放式艺术反倒更能取得人们的认可,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他们的画叫‘行画’,只能作为装饰品,而不具有任何的收藏价值。”在“辽西画家部落”工作室,一位姓樊的画家告诉记者,并且由于记者称呼“地摊派”为艺术家而认定记者是“行外人”。
在宋庄,“地摊派”不是艺术家。
艺术家是朵花,能招蜂引蝶
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地摊派”,在艺术家们选择宋庄的同时,宋庄也在极力挽留这些艺术家们。
莫凌峰所看到的“轰轰烈烈的建筑改造工程”就是宋庄镇政府为挽留这些艺术家所进行的“艺术创作”。按照规划,在未来,宋庄将会被打造成一个拥有7个区域板块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曾经以小农主义为根本的宋庄正在向后现代主义转变。
“后现代主义的宋庄每年将会带出10亿左右的年产值。”宋庄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1995年的那场迁徙彻底地改变了宋庄镇原住民的生活。现在的他们只需要和艺术家们搞好关系,就可以躺在“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牌子上收取佣金了。租房租地、开店建馆、服务旅游……每一样艺术家所带来的附属产业都可能让他们得到不菲的回报。在这里,艺术家就是传说中的“吸金石”。
而且,在物质方面得到回报的他们,似乎也在寻找自己的艺术梦想,就如同崔女士一样,利用开办工作室的便利条件,也会向那些艺术家们请教书法。“写得也还可以,从来没想过,我也有艺术细胞。”崔女士为记者现场写了几个字后,笑着说。
在他们的心里,艺术家就像是一朵花一样,在好看的同时,还“能招蜂,能引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