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在南极的中国鹰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eng198962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9月27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 “中国将派出考察队,前往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并在南极洲建立一个科学考察站。”时任驻青岛海军航空兵某部飞行一大队副大队长的于志刚有幸担任海军某型直升机机长,随考察船编队于11月20日出征南极参加考察建站任务,成为第一个在南极上空飞行的中国飞行员。
  如今已逾天命之年的于志刚,谈起当年远征南极的情景仍感慨万千“说实在的,当时还真有点打怵。去之前就听说南极那地方,冰天雪地,经常有12级以上的风暴,还有可十白的白光和下滑风,外国飞机在那里飞行时摔了不少架,我们的飞机到那里能飞吗?心里确实没有底。可又一想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还没有自己的考察站,心里就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
  南极洲素有”世界寒极”、“暴风雪的故乡”之称。自南极大陆被发现以来,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工作者,为了探索它的奥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有关资料介绍,从1935”1959年的20多年间,仅美国就有50余架飞机在南极上空遇难。南极平均每年至少要发生两起飞行事故。
  当时,于志刚是部队在4种气象条件下都可飞行的教员和指挥员。可是到了南极大陆,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他和他的战友们出了不少难题。一是南极气候变化无常,常常风雪交加,大雾弥漫,二是南极地形复杂,空域陌生,到处冰山雪地,不能进行正常通讯和导航,飞行员只能靠目测,三是没有正规的起降场地,执行任务只能在船上和野外起降,很容易发生飞行事故。在这种条件下飞行,自然要有点冒险精神,但冒险不等于蛮干。一到乔治岛,他就和机组人员一起爬雪山,越冰川,勘察地形,摸索气象变化规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飞行预案。
  南极只有冬、夏两季之分,乔治岛地区每年从3月15日起开始进入冬季。按计划,长城站建设必须在1985年2月20日之前完工,考察船队必须在3月初前撤离乔治岛。否则,就会被冰雪封冻在海上。可那几天的暴风雪,使从船上卸运物资的工作中断了5天,影响了建站计划,特别是两台发电机没有卸下船来运到岛上。这下可急坏了编队指挥员。因为发电机是保证南极长城站施工和考察队员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被誉为“长城站心脏”。
  这两台发电机分别重2.3吨和2.7吨,长2.6米、宽1.3米、高2.1米,在国内装船时是用两条船上的起重机吊装的。在南极,吊运发电机的任务就只能落在直升机身上。然而按人民海军的直升机安全飞行制度规定着舰吊挂物资飞行,最大风速不得超过每秒12米,云底高度不得低于200米,能见度不能少于5公里。在风大雾大的南极,再加上随船直升机从没有吊运过这么重的物体,难度确实不小。编队指挥员着急,我们的飞行员更着急。“为了建考察站,为了祖国荣誉,我们一定要飞,”于志刚郑重地向指挥员提出了请求。他何尝不知道,做出这样的决定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此刻,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于是,他们制定了科学严密的吊运电机方案,以保证万无一失。
  ”1985年1月15日上午10时05分,直升机起飞悬停,我稳稳地将飞机悬停在发电机停放位置的上空,地勤人员赶忙跑过去,系好吊挂钢索,根据起飞前机组协同动作要领,我慢慢上升高度,1米、2米,
  ‘状态好,可以增速’,我接到指挥员指令后,果断地操纵飞机飞离甲板,向长城站飞去,然后稳稳地将发电机放下。”
  一次前所未有的飞行记录由此诞生了,在场的人员顿时欢呼起来。
  紧接着又用同样的方法,将另一台发电机顺利地吊运到长城站,从此,“长城站心脏”开始了正常的脉动。
  一天下午,南极的民防湾骤然刮起了9级大风,海面上,浪借风势,像脱缰狂奔的烈马,浪花翻滚。交通艇无法靠近小岛,40名建站突击队员被困在岛上,岛上没有生活设施,寒冷和饥饿袭击着每个队员,指挥船上所有人都为此焦虑万分。
  “我们去,不能让突击队员中国南极长城站冻饿在岛上。”直升机指挥员吴火根向编队首长提出了请求。得到批准后,空、地勤人员迅速作好了起飞前的准备。于志刚和副驾驶刘力伟,在机上领航员任忠利的引导下驾机迅速离开飞行甲板,顶着怒吼的狂风向岛上飞去。“飞行中,机身在强大的气流中不停地摇晃,我竭尽全力稳稳地操纵驾驶杆,不停地变换飞行高度,飞过雪山、绕过云团,安全降落在小岛上,连续飞行三个架次,把岛上的40名突击队员全部接到船上,感动得突击队员们泪流满面。”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终于如期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南极上空第一次升起了中国国旗。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于志刚流下激动的泪水。
  在南极的63个日日夜夜里,于志刚和他的战友们克服了空域陌生、气象多变,单机飞行等重重困难,驾机飞了17个飞行日,安全起降104架次,吊运物资39吨,运载人员1050人次,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创造了中国直升机飞行史上的奇迹。回国后,他和他的机组被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授予一等功。
其他文献
美国从6月5日开始首次动员12个航母战斗群中的7个同时在大西洋、太平洋、波斯湾、红海和地中海的5个战略水域展开代号为”夏季脉动04”的军事演习,预计在8月份结束。此次演习因其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区域广,因而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他们认为演习选在当前这个时机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据美国防部透露,参加“夏季脉动04”演习的7个航母战斗群分别是母港在诺福克的“乔治·华盛顿”号航母战斗群、“杜鲁
期刊
2004年7月3日,新加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威武”级隐形护卫舰“刚毅”号下水。 “刚毅”号是新加坡海军6艘“威武”级护卫舰中的第二艘。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李显龙在新加坡科技船舶公司造船厂为“刚毅”号护卫舰主持了下水仪式。除了“威武”级隐身护卫舰的首舰“威武”号护卫舰是在法国舰艇造船局(DCN)制造外,其余5艘护卫舰则全部由新加坡科技船舶公司造船厂(STM)制造。“刚毅”号的下水标志着新加坡海军
期刊
俄罗斯海军退役的轻型载机巡洋舰(又称为”航空母舰”) “戈”号航母”赠送”给了印度海军。伴随着”赠送”,印度海军出高价向俄罗斯购买了舰载机并承担了航母改装的全部费用。  这艘俄罗斯退役的“戈”号航母被改装以后将不再具有它原来的面目。那么,它原来是个什么样子,这将成为人们关心的一段有趣的往事。  “戈”号航母建造于1984年,由前苏联黑海沿岸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南厂负责建造,3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
期刊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2004年3月9日,俄罗斯正式将“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转交给印度。目前,该航母正在俄罗斯北德文斯克海军船厂进行改装,52个月内,将完成改装工作。俄印航母交易历时10年,虽然双方因价格问题久谈不拢,但双方“痴心”不改,一个非卖不可,一个非买不行,其中有何玄机,值得探究。    历经十年俄印双方终遂心愿    据了解,“戈尔什科夫”号航母在1994年2月因锅炉舱发生爆炸引起大火
期刊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都将大力发展海军力量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位于东亚的日本和韩国同样进入了一个海军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两国都有一批新型水面舰艇陆续建成下水服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两国新建的两种新型多用途导弹驱逐舰——日本的“高波”级和韩国KDX—2驱逐舰。两型舰在作战性能及作战用途上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但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本文试对两者在整体作战性能上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对这两种新舰有一
期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日本制定了《日本国宪法》。新宪法向世界宣告“日本国民决心永不再战”,但现实已与它大相径庭。今天的日本,军事重新崛起。1996年,日本国防预算高达500亿美元,超过英、法两国,高居世界第二位。它不但重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陆海空军,而且还可能成为新世纪导弹、核导弹大国。      世界一流的固体火箭        二战后期,德国用新发明的V一2导弹越海攻击伦敦,造成重大伤亡。V
期刊
期刊
郑和,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创造的28年七下西洋航海的奇迹,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座丰碑,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自从国家决定在全国开展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纪念关郑和下西;羊600周年活动后,海内外各界人士反响强烈,特别是与郑和有关的省、市和地区,更是把纪念郑和当作大事来抓,并积极利用纪念郑和这个契机,造郑和航海文化大势,树海洋强国意识新风,打造各自的郑和文化和海洋文化品牌,因为,这是百年
期刊
中国99式主战坦克在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一亮相,就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它是继96式后,中国装备的最新型主战坦克。  日本90式主战坦克是继61式、74式后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在世界坦克排行榜中,它1997年排行第一,1998、1999年排行第三,最近几年也是榜上有名,其先进性不言而喻。日本90式坦克与中国99式坦克外形尺寸相似,重量都小于50吨级,均有3名乘员,因此,两者具有较强的可
期刊
印度前总统拉吉夫·甘地曾说  “印度的防务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控制通向印度洋的海上通道。”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把印度洋变为印度控制的“印度湖”。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曾指出,印度要具有控制从苏伊士运河到霍尔木兹海峡到马六甲海峡等印度洋水域咽喉要道的能力。为了这个目标,印度在几十年来大力发展海军, 自己建造导弹驱逐舰,租借核潜艇,购买航空母舰,着力打造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舰队。     拥有新航母,意在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