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概念是用极其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化学事实、原理、方法、技能及化学变化规律等,具有严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概念不清将直接影响其他化学知识的学习,基本概念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并且在中考时占有重要的比例。初中化学教学要使学生能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虽然在新课标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的识记已淡化,但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而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对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讲清内与外
化学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确定的对象范围,是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关键,而外延则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比如: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的内涵:“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溶质的质量。”定义的外延是指“一切可以在水中的能溶解的物质。”又如:催化剂概念的内涵是:“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概念的外延是:“能加快或减慢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并且在反应过程中可能参加反应。”再如:在一些反应规律性叙述中“金属通常显正价,非金属通常显负价,”“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水,”其内涵是指在“普通情况下,常常是这样,”其外延是指“还存在着特殊情况。”因此,讲解这样的规律时,就要强调“普通”和“特殊”之间的关系。所以讲解概念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采取循序渐进或借助形象语言等辅助方法讲授,从而做正确、透彻、灵活、系统的讲授。
二、抓住关键点
化学概念是用简明、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一定的内涵,它既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又是与之易混概念的区别。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剖析概念,弄清含义,抓住概念中的关键性的字、词,找出概念的本质,排除非本质的干扰。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三、紧扣要点
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解:①“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应的那部分物质;②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③“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再如,剖析电解质这一概念: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I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
四、正反两面讲问题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通过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强调每一个字词,抓住特征,重视理解,不仅可以让学生探求概念的本质,更好地理解概念,了解不同概念的联系,巩固概念,而且还可以开拓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提高记忆能力都会有所帮助。
一、讲清内与外
化学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确定的对象范围,是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关键,而外延则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比如: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的内涵:“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溶质的质量。”定义的外延是指“一切可以在水中的能溶解的物质。”又如:催化剂概念的内涵是:“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概念的外延是:“能加快或减慢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并且在反应过程中可能参加反应。”再如:在一些反应规律性叙述中“金属通常显正价,非金属通常显负价,”“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水,”其内涵是指在“普通情况下,常常是这样,”其外延是指“还存在着特殊情况。”因此,讲解这样的规律时,就要强调“普通”和“特殊”之间的关系。所以讲解概念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采取循序渐进或借助形象语言等辅助方法讲授,从而做正确、透彻、灵活、系统的讲授。
二、抓住关键点
化学概念是用简明、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一定的内涵,它既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又是与之易混概念的区别。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剖析概念,弄清含义,抓住概念中的关键性的字、词,找出概念的本质,排除非本质的干扰。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三、紧扣要点
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解:①“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应的那部分物质;②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③“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再如,剖析电解质这一概念: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I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
四、正反两面讲问题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通过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强调每一个字词,抓住特征,重视理解,不仅可以让学生探求概念的本质,更好地理解概念,了解不同概念的联系,巩固概念,而且还可以开拓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提高记忆能力都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