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湘云是《红楼梦》中最令人喜爱的形象之一,她天真烂漫、憨态可掬,犹如一块刚出土的璞玉,散发着自然的光芒。她崇尚魏晋洒脱不羁的名士风度,乐观、真率、旷达的性格与不幸身世之间的反差,更是让读者看到了一种不拘于俗的自然之美。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时代和悲剧环境里,史湘云象征着远逝的诸神,象征着逐渐离我们远去的魏晋玄学,她所要铺垫的是宝玉人生旅途当中所考察的最深的一个层面,宝玉最终在史湘云这里唱着对理想的挽歌,走完了他对人生旅途探讨的完整过程。
关键词:魏晋玄学;名士风流;远逝的诸神
在大观园的女儿国之中,史湘云是林黛玉、薛宝钗之外一个别具性情的人物。一说起这位史大小姐,大多数读者都会想到她的金麒麟,她那声咬字不清的“爱哥哥”,她的醉眠芍药裀......不同于日渐激烈的钗黛之争,人们大都对史湘云抱有很大的好感,甚至于现在网上有一句十分流行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娶史湘云”,透过这句话,人们对她的喜爱程度就可略见一斑了。
那么,史湘云的身上究竟有什么“闪光”之处,能赢得大家的青睐呢?
史湘云是贾母的娘家侄孙女,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但是婶母待她并不好,后来史鼎迁任外省大员,贾母舍不得她,便接来大观园中与一众姐妹同住。这样的家庭出身与成长环境,不难想象,湘云的人生一定是充满坎坷与辛酸的。同是孤儿,又都寄人篱下,湘云的身世和黛玉很相似,但她并不像黛玉一般敏感孤傲、多愁善感,恰恰相反,这样一种艰辛的生活反而铸造了史湘云乐观爽朗的性格,她犹如一片霁月光风,总是能把自己的快乐传染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就像阴霾中闪出亮光一样,令人油然而生一种胸怀开朗、俗念俱消的感觉。”[1]曹雪芹在塑造这一形象时,特别突出了她的这种性格与其不幸身世之间的反差,从而使读者看到了一种不拘于俗的自然之美。这种美,在一定程度上抗拒了封建世俗对女性的压迫,使得湘云保有了那份洁然本质,并且外化为许多名士风流的行为。
在大观园的女孩子当中,只有一个人没有固定的处所。黛玉住在潇湘馆,宝玉住在怡红院,宝钗住在蘅芜苑,只有湘云,与迎春同住过,教香菱学诗时同香菱挤在一处住过,后来又在黛玉的潇湘馆里住过。在曹雪芹笔下,史湘云是一个天真烂漫、浑金璞玉类的人物,她在宁荣二府的来去如一片飘忽的云。曹雪芹创造的史湘云有这样一句台词,“是真名士自风流”,个中所包含的是玄学意蕴。
魏晋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与老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名教与自然是玄学的重要命题之一。“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其所谓“自然”,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玄学家郭象认为,只要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无所待,无所使,自然而然,就可以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玄学中这种崇尚自然的思想,其影响所及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并且影响了魏晋南北朝及其之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史湘云纯是晋人风味”[2],在她的身上既有作者所欣赏的魏晋风流,又有他所憧憬的理想人性内容。她崇尚魏晋洒脱不羁的名士风度,一任性情的自然舒展,她豪爽、洒脱、率真、自然。可以说,曹雪芹笔下史湘云的这种对名士潜意识的趋从心理往往为读者、为学人所称颂不已,而这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读者们经常拿她和她周围的人进行比较,目的就是为了感悟她的这种玄言意味的独特性。
比如,在《红楼梦》当中,有两个人的出场往往带有不绝如缕的笑声,一个是凤姐,一个是湘云。“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便是凤姐的鲜活写照,凤姐走到哪儿,笑声就被带到哪儿。但诚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凤姐是出于她的功利心理和八面玲珑的权势,而湘云则是出于她的天性。史湘云出场的次数在书中算不上多,但只要她一露面,必然会“大说大笑地走来”,总是让身边的人感到一股欢快的、热烈的、洋溢着生命活力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在《红楼梦》当中,有两个具有男子气质的女儿,一个是探春,一个是湘云。探春可谓大观园里的一朵“铿锵玫瑰”,她“才比熙凤,然凤不能文。文比钗颦,而颦逊其精干。诗社之创,关系全局”[3]。从她的书房布置之“大”,就已经让读者觉察到了一丝男性化气息,而这位兼具艺术才情与管理才干的美女更是志向远大,探春自己就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就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然而,探春流露出来的更多是政治气质,而湘云则是名士风度。她“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无论是芦雪庵割腥啖膻,宝玉生辰醉眠芍药裀,凹晶馆赏月联句,还是打扮成男子模样,都表现出她逍遥、飘逸、洒脱,特别是不着痕迹的性格特征。蔡义江先生点评《红楼梦》时也曾说道:“在大观园女儿国中,须眉气象出以脂粉精神最明显的,要数史湘云了。”[4]在《红楼梦》当中,作为才女来表现的最数林黛玉和史湘云。黛玉的才情是为大家所公认的,她的《葬花吟》、《题帕三绝句》、《咏白海棠诗》,还有第三十八回的那首《咏菊》,更是让林潇湘夺得魁首。湘云亦是不差,和《海棠咏》,填《柳絮词》,吟《菊花诗》,猜谜语,行酒令,在一众姐妹中也是拔尖儿的。小说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凹晶馆月夜联诗,一人“寒塘渡鹤影”,一人“冷月葬花魂”,一番讥评,一番叹赏,字字出人意表,叙来更得其神。但不难看出,黛玉多是刻意和呈才,而湘云则是始终如一的随意,“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乃是她这种性格的自道。许多学者都认为,在《红楼梦》当中,论“旷达”者,除了湘云之外还有薛宝钗,但宝钗的那种贤淑旷达更多是出于故意自怜、工于心计的因素,完全不是湘云的这种豪秀自在、闲云野鹤。在这位侯门小姐身上,不仅有不让须眉的豪爽,而且兼有诗人的真率和名士的旷达,尽得魏晋风度之精髓。
曹雪芹不仅写她的这种美的品质,还尽可能地捕捉她展示这种美的方式,即飘乎、不沾不滞,而对她所抱定的态度就是怜惜。因此,创造这个人物最终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几乎就是“愈真愈幻、愈沉痛、愈感伤”。
诚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金陵十二钗最终所指出的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道理。可以说,为了表现这个理,曹雪芹又将它分化成事与理、色与空、真与淫、情与理、执与空等等衡量价值的坐标系,使得全书对理的探讨展开在这些坐标系所编织的空间之中,特别是通过金陵十二钗将这些坐标时时处处展开在宝玉面前,从而创造了宝玉“以情悟道”的氛围,逗引着宝玉逐步于此处侦破人生的破绽。换句话来说,十二钗的形象可以不完整,曹雪芹也并不是想她们以形象的鲜明浮于读者面前,他的目标所致就是要通过这些人来呈其事理。也就是说,在她们的身上必须要有鲜明的理呈现,而宝玉正是要通过她们来开示悟入人生的种种环节。
我们认为,史湘云在《红楼梦》当中象征着远逝的诸神,她所要铺垫的是宝玉人生旅途当中所考察的最深的一个层面。所谓远逝的诸神,象征着玄学已经离我们远去,魏晋的名士作风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逝,人的自觉、人的个性解放也已經长眠不醒。不难看出,宝玉透过湘云所流露出来的豪气与玄学意味,更多感觉到的是一种寒塘鹤影式的淡淡的感伤,感到她那种豪气和理想已经被残酷的现实所囿。从故事情节看,宝玉不时对她也进行着深情的回望。应该说,这个细节也是有深层意蕴的。如果说,黛玉和宝钗是宝玉“以情悟道”所经历的两个人生阶段,那么,湘云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如果说,在史湘云的身上有着玄学气质,那么书中有关湘云的细节也就意味着曹雪芹在此是将宝玉的悟道安排到了超越隋唐的纵深之处。
总之,如果说全书是在“以情悟道”,那么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就意味着宝玉极其艰难地考论了人生之路的三个层面,而最终在史湘云这里唱着对理想的挽歌,走完了他对人生旅途探讨的完整过程。对于宝玉来说,史、薛、林无疑是摆在他面前的、需要他参悟的人生的三个层面:一个象征着远逝的诸神,一个象征着现实的尴尬,一个象征着理想的孤独。小说以没有结果来写史湘云,毫无疑问是有深层意味的——远逝的诸神。
注释
[1]白盾.红楼梦新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83
[2]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3,95
[3]周汝昌.红楼脂粉英雄谱[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26
[4]蔡义江.蔡义江点评红楼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102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著,脂砚斋评.红楼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2]潘知常.说红楼人物[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3]杜贵晨主编,何红梅编著.红楼女性(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孙李萱(1988-),汉族,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魏晋玄学;名士风流;远逝的诸神
在大观园的女儿国之中,史湘云是林黛玉、薛宝钗之外一个别具性情的人物。一说起这位史大小姐,大多数读者都会想到她的金麒麟,她那声咬字不清的“爱哥哥”,她的醉眠芍药裀......不同于日渐激烈的钗黛之争,人们大都对史湘云抱有很大的好感,甚至于现在网上有一句十分流行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娶史湘云”,透过这句话,人们对她的喜爱程度就可略见一斑了。
那么,史湘云的身上究竟有什么“闪光”之处,能赢得大家的青睐呢?
史湘云是贾母的娘家侄孙女,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但是婶母待她并不好,后来史鼎迁任外省大员,贾母舍不得她,便接来大观园中与一众姐妹同住。这样的家庭出身与成长环境,不难想象,湘云的人生一定是充满坎坷与辛酸的。同是孤儿,又都寄人篱下,湘云的身世和黛玉很相似,但她并不像黛玉一般敏感孤傲、多愁善感,恰恰相反,这样一种艰辛的生活反而铸造了史湘云乐观爽朗的性格,她犹如一片霁月光风,总是能把自己的快乐传染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就像阴霾中闪出亮光一样,令人油然而生一种胸怀开朗、俗念俱消的感觉。”[1]曹雪芹在塑造这一形象时,特别突出了她的这种性格与其不幸身世之间的反差,从而使读者看到了一种不拘于俗的自然之美。这种美,在一定程度上抗拒了封建世俗对女性的压迫,使得湘云保有了那份洁然本质,并且外化为许多名士风流的行为。
在大观园的女孩子当中,只有一个人没有固定的处所。黛玉住在潇湘馆,宝玉住在怡红院,宝钗住在蘅芜苑,只有湘云,与迎春同住过,教香菱学诗时同香菱挤在一处住过,后来又在黛玉的潇湘馆里住过。在曹雪芹笔下,史湘云是一个天真烂漫、浑金璞玉类的人物,她在宁荣二府的来去如一片飘忽的云。曹雪芹创造的史湘云有这样一句台词,“是真名士自风流”,个中所包含的是玄学意蕴。
魏晋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与老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名教与自然是玄学的重要命题之一。“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其所谓“自然”,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玄学家郭象认为,只要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无所待,无所使,自然而然,就可以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玄学中这种崇尚自然的思想,其影响所及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并且影响了魏晋南北朝及其之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史湘云纯是晋人风味”[2],在她的身上既有作者所欣赏的魏晋风流,又有他所憧憬的理想人性内容。她崇尚魏晋洒脱不羁的名士风度,一任性情的自然舒展,她豪爽、洒脱、率真、自然。可以说,曹雪芹笔下史湘云的这种对名士潜意识的趋从心理往往为读者、为学人所称颂不已,而这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读者们经常拿她和她周围的人进行比较,目的就是为了感悟她的这种玄言意味的独特性。
比如,在《红楼梦》当中,有两个人的出场往往带有不绝如缕的笑声,一个是凤姐,一个是湘云。“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便是凤姐的鲜活写照,凤姐走到哪儿,笑声就被带到哪儿。但诚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凤姐是出于她的功利心理和八面玲珑的权势,而湘云则是出于她的天性。史湘云出场的次数在书中算不上多,但只要她一露面,必然会“大说大笑地走来”,总是让身边的人感到一股欢快的、热烈的、洋溢着生命活力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在《红楼梦》当中,有两个具有男子气质的女儿,一个是探春,一个是湘云。探春可谓大观园里的一朵“铿锵玫瑰”,她“才比熙凤,然凤不能文。文比钗颦,而颦逊其精干。诗社之创,关系全局”[3]。从她的书房布置之“大”,就已经让读者觉察到了一丝男性化气息,而这位兼具艺术才情与管理才干的美女更是志向远大,探春自己就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就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然而,探春流露出来的更多是政治气质,而湘云则是名士风度。她“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无论是芦雪庵割腥啖膻,宝玉生辰醉眠芍药裀,凹晶馆赏月联句,还是打扮成男子模样,都表现出她逍遥、飘逸、洒脱,特别是不着痕迹的性格特征。蔡义江先生点评《红楼梦》时也曾说道:“在大观园女儿国中,须眉气象出以脂粉精神最明显的,要数史湘云了。”[4]在《红楼梦》当中,作为才女来表现的最数林黛玉和史湘云。黛玉的才情是为大家所公认的,她的《葬花吟》、《题帕三绝句》、《咏白海棠诗》,还有第三十八回的那首《咏菊》,更是让林潇湘夺得魁首。湘云亦是不差,和《海棠咏》,填《柳絮词》,吟《菊花诗》,猜谜语,行酒令,在一众姐妹中也是拔尖儿的。小说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凹晶馆月夜联诗,一人“寒塘渡鹤影”,一人“冷月葬花魂”,一番讥评,一番叹赏,字字出人意表,叙来更得其神。但不难看出,黛玉多是刻意和呈才,而湘云则是始终如一的随意,“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乃是她这种性格的自道。许多学者都认为,在《红楼梦》当中,论“旷达”者,除了湘云之外还有薛宝钗,但宝钗的那种贤淑旷达更多是出于故意自怜、工于心计的因素,完全不是湘云的这种豪秀自在、闲云野鹤。在这位侯门小姐身上,不仅有不让须眉的豪爽,而且兼有诗人的真率和名士的旷达,尽得魏晋风度之精髓。
曹雪芹不仅写她的这种美的品质,还尽可能地捕捉她展示这种美的方式,即飘乎、不沾不滞,而对她所抱定的态度就是怜惜。因此,创造这个人物最终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几乎就是“愈真愈幻、愈沉痛、愈感伤”。
诚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金陵十二钗最终所指出的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道理。可以说,为了表现这个理,曹雪芹又将它分化成事与理、色与空、真与淫、情与理、执与空等等衡量价值的坐标系,使得全书对理的探讨展开在这些坐标系所编织的空间之中,特别是通过金陵十二钗将这些坐标时时处处展开在宝玉面前,从而创造了宝玉“以情悟道”的氛围,逗引着宝玉逐步于此处侦破人生的破绽。换句话来说,十二钗的形象可以不完整,曹雪芹也并不是想她们以形象的鲜明浮于读者面前,他的目标所致就是要通过这些人来呈其事理。也就是说,在她们的身上必须要有鲜明的理呈现,而宝玉正是要通过她们来开示悟入人生的种种环节。
我们认为,史湘云在《红楼梦》当中象征着远逝的诸神,她所要铺垫的是宝玉人生旅途当中所考察的最深的一个层面。所谓远逝的诸神,象征着玄学已经离我们远去,魏晋的名士作风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逝,人的自觉、人的个性解放也已經长眠不醒。不难看出,宝玉透过湘云所流露出来的豪气与玄学意味,更多感觉到的是一种寒塘鹤影式的淡淡的感伤,感到她那种豪气和理想已经被残酷的现实所囿。从故事情节看,宝玉不时对她也进行着深情的回望。应该说,这个细节也是有深层意蕴的。如果说,黛玉和宝钗是宝玉“以情悟道”所经历的两个人生阶段,那么,湘云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如果说,在史湘云的身上有着玄学气质,那么书中有关湘云的细节也就意味着曹雪芹在此是将宝玉的悟道安排到了超越隋唐的纵深之处。
总之,如果说全书是在“以情悟道”,那么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就意味着宝玉极其艰难地考论了人生之路的三个层面,而最终在史湘云这里唱着对理想的挽歌,走完了他对人生旅途探讨的完整过程。对于宝玉来说,史、薛、林无疑是摆在他面前的、需要他参悟的人生的三个层面:一个象征着远逝的诸神,一个象征着现实的尴尬,一个象征着理想的孤独。小说以没有结果来写史湘云,毫无疑问是有深层意味的——远逝的诸神。
注释
[1]白盾.红楼梦新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83
[2]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3,95
[3]周汝昌.红楼脂粉英雄谱[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26
[4]蔡义江.蔡义江点评红楼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102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著,脂砚斋评.红楼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2]潘知常.说红楼人物[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3]杜贵晨主编,何红梅编著.红楼女性(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孙李萱(1988-),汉族,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