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继承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美术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美术教学被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活力,但在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理念误解的痕迹;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仍有机械和形式主义的倾向或不左就右的问题。因此要推进新课程,我们还必须提升理念,优化我们美术教师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防止走进误区。
  
  一、片面理解新课改倡导的理念
  
  认为“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唯一学习方式,所以在美术教学中,不是根据实际的学习内容去设计教学流程,而是生搬硬套,不管教什么内容,都叫学生去“合作、探究”。其实,多元的学习内容需要多元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技能和所学的新内容以及情感价值观、审美观自然地融会到一起;能不能为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中进行学习。而不是在于人为地搬进什么表面形式。
  所以不管什么类型的美术课,只要我们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就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智慧训练。那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要我们硬把“自主、合作、探究”套进每一堂课,非要搞个让人看得见的形式才行,这完全是对《美术课程标准》的曲解。
  
  二、分离“设计·应用”与“欣赏,评述”
  
  在教学中,“设计·应用”与“欣赏·评述”两类活动不是相互独立的,不是一节课要分两大环节逐一完成,而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学生获得审美与美术实践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过程。只不过“设计·应用”更倾向于外化,“欣赏·评述”则更偏重于内化。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要完成和掌握“欣赏·评述”与“设计·应用”,“设计·应用”是可以传授和检测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而“欣赏·评述”更多的是隐性的,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它既不是通过硬性的讲授来实现,也不能单靠某一节课来完成,而是依附贯穿于美术课堂的各种活动,即学习的全过程。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学校美术教育、人文滋养、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自身生长、成长的丰厚汇报。目前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教程中,过分强调“设计,应用”的传授,整节课都是围绕美术技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审美的重要性。而也有部分教师却走进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片面地强调审美,课堂教学中,从“欣赏·评述”开始,欣赏后就是创作了,学生完全是“瞎子摸象式”的创作,有的学生抓住了“尾巴”以为是绳子,有人抓住了“耳朵”以为是扇子……盲目性地“创作”,天花乱坠地想象。教师淡化甚至是放弃了技法教学,这样学生连最起码的构图知识都不懂,怎能创作?几年下来学生的应用设计水平还是“原地踏步走”。
  “欣赏·评述”正是为了审美,审美是在包括“设计·应用”在内的所有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培养和提高,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是为更好地“设计·应用”服务。没有一幅优秀作品不是建立在高层次审美基础之上的,因此,没有好的审美就没有好的“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与“设计·应用”的实现也并不是矛盾的两个环节,而是对立统一的,是靠教师对学生创作与欣赏能力的培养,当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教学行为,利用美术课程资源去熏陶,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获得“设计‘应用”的同时得到情感的体验,获得“欣赏,评述”的感悟,达到那种水到渠成的升华境界。
  
  三、片面强调“整合”,放弃了美术学科特点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新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然而,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理念,在美术教学中,一节40分钟的美术课,听下来不知上的是什么学科,什么“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全抛至脑后,正所谓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等等都是和谐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片面地强调“综合”而忽视学科特点就会使美术学科的课程目标难以实现,这必然是错误的。
  
  四、滥用探究性学习,否定接受性学习
  
  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探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知其所以然,还要知其必然。然而,我们一些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论什么类型的课都要让学生探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首先要找准探索的问题;探索的问题应有挑战性,答案是未知的,教材上也没有现成的解释;探索的问题要有适应性,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与他们的美术知识、生活经验有联系,学生经过个体的努力和群体的合作,能够取得成功。要找准探索的问题,根据现行的教材,应抓住以下一些切入点、发散点、空白点、模糊点、创新点。探究性的学习,真正的结果如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探究的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在进行中有所研究。因此,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它不是万能的,不能滥用,要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或再创造,要杜绝无病呻吟,否则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本次课程改革针对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方式单一这一问题,鲜明地提出了学习方式要多样化,要让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一些人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却因此而否定接受性学习。其实,非改不可的地方,并不是不该以接受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在于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方式是否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否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接受学习方式的短处和局限,它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如何在接受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更有难度,也就更需要我们在改进和提高接受学习上下功夫。
  
  五、过于强调自主学习,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1、把自主学习简单地视为自学
  当前有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做主,自己学习。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护纪律,充其量就是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欣赏,自己设计。这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误解,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具体表现。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善于独立提出、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职责重大,体现在教师要研究本班学生特点,并根据特点提出真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能够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难点,既让学生各显神通又能“殊途同归”。一方面学生美术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也需要教师由牵到扶再到放的过程。因此,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懂得自己学习。
  
  2、把“自主”当作“自流”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一叶障目、断章取义,在课堂上安排好创作的内容,让学生讨论、探究、自练,自己 便往旁边一站了事,似乎学生的讨论、探究、学练与己无关;有的甚至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乱哄哄的,教学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而教师却不敢“过问”和“干预”,生怕有悖学生的主体精神。他们认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而自己由过去教学的“中心”走到教学的“边缘”,甚至完全退出舞台充当起喝彩的“观众”。结果“自主学习”变成了一种“放任自流”。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表明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关心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不加以引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拱手让出来,学生表面自主,实际上学习成为一种自发和自流状态。这样的学习显然难以保证有效率。相反,越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越能真正发挥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越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有可靠保证。
  
  六、盲目合作,流于形式
  
  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被喻为21世纪的“通行证”。而这种“证件”无法在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的“设计·应用”中获得,而是在人与人交往、合作中通过感受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和倾听他人,在团体活动中感悟出来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做到以好带差、帮助学习、弥补一个美术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而且可以通过有充分交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知在现存环境里应怎样面对现实,怎样参与合作,怎样提高自己,积淀某种底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现实教学中,有的美术教师热衷于场面热闹,热衷于学生的欢呼雀跃,在有人听课时,带着“公开课”的微笑,例行公事地走一走,或到小组间看一看,做做秀;在无人听课时,当作一种教学中的“小憩”,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无所事事地在一旁观望,在学生吵吵闹闹中等待下课的铃声。这样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合作学习也只能流于形式,成为自由化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很难保证有正确的方向性。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深入到合作小组中去,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合作的途径与方法;俯下身来,当好一个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帮助者、共同学习者和发展的促进者,让学生不仅是在合作中学习,更是在弥漫、充盈于师生间的一种教育学习氛围中得到某种点化和润泽。在合作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管理者、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等多种角色,这样的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威——服从”关系也就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综上所述,《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美术教师要正确认识美术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全面地领会美术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及各领域的具体目标,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观,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促进美术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一个真实合理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语文作为学校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最富有生命意蕴,最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最能彰显人的生命力量的。相比其他课程而言,语文在提升人的精神和价值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程对生命的关怀,就是要达到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健康的体魄,是生命发展的基础,意义的追求,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基于此,语文课
期刊
从2005年开始,笔者从秦巴山区某市一所重点高中学校获悉,一进入高二年级文理分科后,理科班政治课被砍掉了,大约7/10的理科生不学政治课了,接着全市的一些一般中学进入高二的年级也都把政治课砍掉。是不是有上级教育部门取消政治课的红头文件,现在寻查还没有。那么这些高中学校砍政治课的理由是什么?回答是,因为高考理科生不考政治了。既然高考理科生不考政治了,那么学生学它有何用?砍掉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面对
期刊
在数学课解题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教师对一道题目分析得头头是道,讲解得精彩异常,毫无漏洞,但过一段时间进行测试,遇到同类问题甚至是原样的题目,卷面上依然是空白,或思路混乱,效果很差。此时,我们往往会主观地认为学生学习不用功,没有掌握,或归结为是学生太懒所致。诚然,学生自身的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做老师的就没有一点责任、无懈可击吗?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应强调学生自
期刊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应当是:使学生努力学会不断地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努力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就如何实施“改造学生经验”,结合自身的学科教学实践,谈点拙见。    一、课
期刊
多媒体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 其一是它可以包含图、文、声、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做到图文并茂 ,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其二是它可以将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展现出,既形象又直观。对此,近两年我对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有以下一些体会和大家交流。    一、多媒体能强化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讲课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研究进行充
期刊
2008年10月,山西朔州和浙江丽水两地各发生一起学生弑师事件。其中被害者均为班主任。一个是风华正茂的23岁高中教师郝旭东老师,才华横溢,曾考中两所院校的研究生,创作发表了20部小说和剧本。另一个是花开正艳31岁女教师潘伟仙老师,曾连续五年被评为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校级优秀教师。而杀害这两位老师的均为16岁的中学生。一个是李某,富家子弟,事发前父母正在闹离婚;一个是丁某,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照管。这
期刊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是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因此,化学实验改革在创新的前提下应扭转实验学术化倾向,拓展实验的多种功能作用,使化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一、化学实验简捷生活化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成为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教师应创设一些实验形式,如家庭小实
期刊
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语文老师上课非常喜欢用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段生动的视频……每一堂公开课,总要花上几小时甚至数十小时收集资料,做课件。一次教研活动往往把执教老师、电脑老师忙得苦不堪言。我不禁思索,如此伤财劳命的事情,究竟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什么帮助?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值得吗?     一、多媒体课件,会淡化语言文字中包含着作者的独特体验与思考    前些日子学校组织老师到湖边滩上烧烤。回来后
期刊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控制变量法的实验难度最大,老师怎样确定行军路线,把准方向盘,学生怎样掌握好这一方法,并且在探究实验中灵活应用,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怎么培养学生应用好控制变量法呢?    一、以“引”为主,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以学生的主体为出发点,不能脱离学生的背景去探究一些问题,而应该把这些探究问题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且具有相当的思
期刊
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便是布白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布白同样适用于社会课堂教学。即教师应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适时、有目的地留出一些时间、空间,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诚如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