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民族丧葬的习惯与风俗,以教育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与解读丧葬仪式的教育功能,对当今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来讲应为助力。本文从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盘龙彝族乡响水龙村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中进行参与观察,并总结分析其所蕴含的教育功能。以期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丧葬仪式;教育功能;苗村调查
中图分类号: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36-01
丧葬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传统思想的一部分,是活在人们心中的制度与仪式。苗族作为云南省境内世居的少数民族而言,其丧葬文化底蕴深厚且对苗族人家具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故此本文从响水龙苗族村寨的实地田野调查出发分析与探索丧葬仪式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响水龙苗族村寨是一个由政府组织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于2003年11月份落成的苗族民俗活动体验示范村,同时也是由两千多人所组成的文山州最大的苗族村寨。通过响水龙村苗族朱姓人家葬礼的整个过程的参与和观察,笔者认为其中蕴含着很多教育功能和意义。对葬礼仪式的分析解读对于引导当前沸沸扬扬的殡葬改革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以下笔者将从民族风俗禁忌传承教育的功能、劳动教育的功能、品德教育的功能、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进行阐述分析。
一、民族风俗禁忌和仪式的传承教育
从村中大学生小朱的述说及笔者与苗族村民关于苗族葬礼这一事件的聊天交流中,笔者发现苗族的孩童大多从小就会对丧葬仪式有所接触同时对于丧葬仪式都有基本的认知。
对于葬礼的参与,小朱介绍,父母一般会算孩子的生肖等是否会和葬礼之人相冲,如果反冲是不宜参加的,尤其女孩特别需要回避,如果不小心进入葬礼那家则需要父母从自己家里拿一碗盛满大米并放上鸡蛋的物品去葬礼那家叫魂,然后在将此盛满大米和鸡蛋的物品拿回自己家中,寓意灵魂被自己喊回家不被勾走。小朱回忆并称自己当初就有一次参与了一家的葬礼但父母没有进行叫魂行为继而自己回到家中就生病了一个多月也不见好转,所以母亲专门请了神婆进行了叫魂,然后身体有所好转,继而就好了。所以现在很是注意葬礼的一些情况和自己是否有犯冲等禁忌。
对于丧葬仪式规矩的传承,苗族人家尤其是家中的男孩是必须要学习的。比如在葬礼中,男孩子要学习如何烧香如何在什么时间安排和做什么样的事情。比如杀牛和杀猪还有一些祭祀仪式,以及包括父母亡故后儿子的睡孝。此类种种对孩子的教习便是苗族人家丧葬仪式得以流传的基础。
二、劳动教育
苗族人家从亡故人亡故时间起,会有放三枪的行为。守灵时间会按照专门掌此事的长者算出的时间为准继而举行下葬仪式。在此期间,村寨中的男女老少皆有在此家吊唁以及帮忙做各项事情及准备工作,例如妇女一般在此期间需要帮忙摆放收拾碗筷,洗碗等,男性需要杀牛,杀猪,做饭准备松木等。因为逝者一家的悲痛和人单力薄,村寨的人都会互相帮助,所以基本上本家同姓亲戚都会来此帮忙劳动还有吹芦笙守孝等行为。一位陶姓女孩表示,自己就曾经在村寨里某家准备葬礼期间做过劳动,比如摆放碗筷和洗碗等工作,自己的哥哥则被安排去砚山购买制备一些葬礼所需的一些物品等工作,母亲曾教育过自己和其他兄弟姐妹,这些是每家都理应所做的事情,在此期间的她们也从未偷懒和抱怨过。对于此种在仪式中的劳动教育,对于苗族孩童的劳动素质、劳动技能、劳动行为塑造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苗族人民辛勤劳动的一种劳动教育的传递。
三、品德教育
响水龙苗寨的孩童在幼时参与村寨的葬礼仪式活动前、参与中以及参与后,父母对于孩童的一些品德教育均有出现。例如在准备葬礼期间在逝者家中,需要认真努力地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还有相关的行为表示自己对逝者的吊唁对亲属的抚慰。在此过程中,热情、真诚、善良、团结的道德品质是显露无疑的。每家去帮忙的人员都真诚地劳动和帮忙,团结、勤奋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整个期间的团结的凝聚力达到一种高度,以及每个人都能热情、真诚地对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外人。这其中美好品德的教育对于苗族孩童以及成人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也是民族美好品德的体现。
四、知识教育
在整个仪式过程中,我们询问了一位苗族孩童和另一位朱姓成年男子该仪式中所用到的桃木枝和棺木粘贴黄纸和套塑料袋等等问题,他们给出了相应的回答是神物的象征,驱鬼祈福保平安,还有防止散发难闻的气味和漏出液体等等。不难发现,在仪式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尤其是民俗知识、科学知识等的学习和掌握也是對仪式知识和生活常识的一种教育。此种知识性的教育对于苗族孩童和成人来讲具有现实性和心理性的认知解答和认知建构。在人的教育阶段中起到了知识性教育的作用,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五、价值观教育
在苗族孩童的成长历程中,价值观的教育一直潜伏在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之中。例如:学校里面对于书本知识、科学性知识的辩证认知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中对于钱物现实价值的估量与应用的价值观教育,在村寨社会活动中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价值观教育等。尤以此次的葬礼仪式中,每家的代表人物在逝者家中的强烈责任意识和认真团结的民族价值观等显露无疑。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价值观、责任意识强烈的价值观等等在此期间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对于民族的发展和延续有着现实的和发展的意义。
六、结语
不同的民族对待死亡有着不同的观念与行为,研究这些行为和观念就必然成为探讨民族性格和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角度。通过对苗村丧葬仪式的教育功能分析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这也是其传承发展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金开诚.丧葬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M].2012年1月.
[2]任继敏.滇东北苗族丧葬礼仪及其符号功能探析.[J].琼州学院学报.2013年6月.
作者简介:
1.赵雅,女,1991年生,河南郑州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教育人类学方向。
2.王梦,女,1991年生,河南许昌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教育人类学方向。
关键词:丧葬仪式;教育功能;苗村调查
中图分类号: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36-01
丧葬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传统思想的一部分,是活在人们心中的制度与仪式。苗族作为云南省境内世居的少数民族而言,其丧葬文化底蕴深厚且对苗族人家具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故此本文从响水龙苗族村寨的实地田野调查出发分析与探索丧葬仪式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响水龙苗族村寨是一个由政府组织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于2003年11月份落成的苗族民俗活动体验示范村,同时也是由两千多人所组成的文山州最大的苗族村寨。通过响水龙村苗族朱姓人家葬礼的整个过程的参与和观察,笔者认为其中蕴含着很多教育功能和意义。对葬礼仪式的分析解读对于引导当前沸沸扬扬的殡葬改革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以下笔者将从民族风俗禁忌传承教育的功能、劳动教育的功能、品德教育的功能、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进行阐述分析。
一、民族风俗禁忌和仪式的传承教育
从村中大学生小朱的述说及笔者与苗族村民关于苗族葬礼这一事件的聊天交流中,笔者发现苗族的孩童大多从小就会对丧葬仪式有所接触同时对于丧葬仪式都有基本的认知。
对于葬礼的参与,小朱介绍,父母一般会算孩子的生肖等是否会和葬礼之人相冲,如果反冲是不宜参加的,尤其女孩特别需要回避,如果不小心进入葬礼那家则需要父母从自己家里拿一碗盛满大米并放上鸡蛋的物品去葬礼那家叫魂,然后在将此盛满大米和鸡蛋的物品拿回自己家中,寓意灵魂被自己喊回家不被勾走。小朱回忆并称自己当初就有一次参与了一家的葬礼但父母没有进行叫魂行为继而自己回到家中就生病了一个多月也不见好转,所以母亲专门请了神婆进行了叫魂,然后身体有所好转,继而就好了。所以现在很是注意葬礼的一些情况和自己是否有犯冲等禁忌。
对于丧葬仪式规矩的传承,苗族人家尤其是家中的男孩是必须要学习的。比如在葬礼中,男孩子要学习如何烧香如何在什么时间安排和做什么样的事情。比如杀牛和杀猪还有一些祭祀仪式,以及包括父母亡故后儿子的睡孝。此类种种对孩子的教习便是苗族人家丧葬仪式得以流传的基础。
二、劳动教育
苗族人家从亡故人亡故时间起,会有放三枪的行为。守灵时间会按照专门掌此事的长者算出的时间为准继而举行下葬仪式。在此期间,村寨中的男女老少皆有在此家吊唁以及帮忙做各项事情及准备工作,例如妇女一般在此期间需要帮忙摆放收拾碗筷,洗碗等,男性需要杀牛,杀猪,做饭准备松木等。因为逝者一家的悲痛和人单力薄,村寨的人都会互相帮助,所以基本上本家同姓亲戚都会来此帮忙劳动还有吹芦笙守孝等行为。一位陶姓女孩表示,自己就曾经在村寨里某家准备葬礼期间做过劳动,比如摆放碗筷和洗碗等工作,自己的哥哥则被安排去砚山购买制备一些葬礼所需的一些物品等工作,母亲曾教育过自己和其他兄弟姐妹,这些是每家都理应所做的事情,在此期间的她们也从未偷懒和抱怨过。对于此种在仪式中的劳动教育,对于苗族孩童的劳动素质、劳动技能、劳动行为塑造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苗族人民辛勤劳动的一种劳动教育的传递。
三、品德教育
响水龙苗寨的孩童在幼时参与村寨的葬礼仪式活动前、参与中以及参与后,父母对于孩童的一些品德教育均有出现。例如在准备葬礼期间在逝者家中,需要认真努力地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还有相关的行为表示自己对逝者的吊唁对亲属的抚慰。在此过程中,热情、真诚、善良、团结的道德品质是显露无疑的。每家去帮忙的人员都真诚地劳动和帮忙,团结、勤奋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整个期间的团结的凝聚力达到一种高度,以及每个人都能热情、真诚地对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外人。这其中美好品德的教育对于苗族孩童以及成人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也是民族美好品德的体现。
四、知识教育
在整个仪式过程中,我们询问了一位苗族孩童和另一位朱姓成年男子该仪式中所用到的桃木枝和棺木粘贴黄纸和套塑料袋等等问题,他们给出了相应的回答是神物的象征,驱鬼祈福保平安,还有防止散发难闻的气味和漏出液体等等。不难发现,在仪式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尤其是民俗知识、科学知识等的学习和掌握也是對仪式知识和生活常识的一种教育。此种知识性的教育对于苗族孩童和成人来讲具有现实性和心理性的认知解答和认知建构。在人的教育阶段中起到了知识性教育的作用,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五、价值观教育
在苗族孩童的成长历程中,价值观的教育一直潜伏在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之中。例如:学校里面对于书本知识、科学性知识的辩证认知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中对于钱物现实价值的估量与应用的价值观教育,在村寨社会活动中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价值观教育等。尤以此次的葬礼仪式中,每家的代表人物在逝者家中的强烈责任意识和认真团结的民族价值观等显露无疑。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价值观、责任意识强烈的价值观等等在此期间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对于民族的发展和延续有着现实的和发展的意义。
六、结语
不同的民族对待死亡有着不同的观念与行为,研究这些行为和观念就必然成为探讨民族性格和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角度。通过对苗村丧葬仪式的教育功能分析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这也是其传承发展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金开诚.丧葬文化.吉林文史出版社[M].2012年1月.
[2]任继敏.滇东北苗族丧葬礼仪及其符号功能探析.[J].琼州学院学报.2013年6月.
作者简介:
1.赵雅,女,1991年生,河南郑州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教育人类学方向。
2.王梦,女,1991年生,河南许昌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教育人类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