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的概念厘定、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veadv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17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出:“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并明确提出了“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因此,厘清议题式教学的概念、分析议题式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探寻议题式教学实现路径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议题式教学的概念厘定
  议题(Issue),一般指会议谈论的题目。笔者通过对新课标的文字检索,发现新课标并没有对议题及议题式教学作出明确的概念界定;以“议题”或“议题式教学”进行文献检索,可知部分专家学者及一线名师结合教学实践,从不同角度提出议题及议题式教学的概念。李晓东认为:“议题是以活动形式呈现的、承载学科内容的问题。”沈雪春则认为:“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引线,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素养培育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法。
  有别于西方盛行强调价值冲突的议题中心教学法,新课标则强调以议题式设置为形态,并明确“以议题的方式提示课程内容”。这里所倡导的议题式教学吸收和改造了议题中心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没有把争议性议题作为唯一选项,而是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下,依据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重难点、课程资源、学生认知水平等方面来选择议题。
  综上所述,议题式教学是围绕具有政治性、学理性和活动性的议题,通过设置典型、真实和开放的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议学活动,多元评价学生的教学方式。议题式教学是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价值引领、落实素养要求和服务于活动型课程的最优教学法选择。
  二、议题式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认知困境:尚未树立起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新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由于“议题式教学”概念提出的时间较短,在实践中仍处于探索阶段,思政课教师对于思政课堂开展议题式教学能否有助于学生素养提升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存有疑虑。尚未建立起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本、学习者为中心、打造活动型课堂教学理念的教师们习惯于以高考考什么,课堂就讲什么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选择的方向。广东省清远市一项面向高中思政教师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问卷调查)表明,在参与调查的232名教师中仅有3.02%的教师表示“对议题式教学非常了解”,有16.38%的教师表示“仅仅在培训或公开课时听过”议题式教学。“理念不变,教学方式就不会改变”,传统思政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纸笔考试为终结性评价,致使素养培育目标难以效实现。
  (二)实践困境:尚未找到议题式教学实施的有效路径和策略
  问卷调查表明,67.67%的教师认为“实施议题式教学比较重要”,但在教学实施中只有24.14%的教师“会经常采用”议题式教学。教师们认为“教师备课任务繁重”“议题设计难度大”是开展议题式教学的主要障碍。担心学生“知识落实不到位”“课堂小组讨论耗时太多”等为由怀疑甚至拒绝采用议题式教学。也有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议题式教学理解比较浅,形式上虽然是议题式教学,但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本质没有达到核心素养培育的效果,失去议题式教学的意义。
  (三)创新困境:思政教师尚未走出教学“舒适区”
  所谓舒适区(Comfort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长期以来,以讲授法为主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理论知识。尽管有很多教师也在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视频教学法、讲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但是从总体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能力仍有待提高。议题式教学意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引领者,这不可避免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问卷调查显示,有78.88%的教师“觉得议题式教学设计难度比较大”,还有8.19%的教师“觉得议题式教学设计非常难”,这也是议题式教学研究层面轰轰烈烈,一线教师却“敢想不敢动”的主要原因。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开展议题式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入领会新课改的核心内涵,把握新课标的价值指向,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意味着需要教师们走出“舒适区”,而实现教师们主动走出“舒适区”显然是困难的。
  三、议题式教学的实现路径
  尽管议题式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境,一批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依然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尝试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议题式教学,积累了一些可行的方法,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以建构主义思维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建构主义这一思维方式适用于议题式教学设计,其核心点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精选议题。议题应有议的价值和空间,精选的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关注人类,从更高层面引导学生成为心中有爱、胸中有国、眼中有人的时代新人。例如,在“征税与纳税”框题教学中,可以“2019年我国政府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为背景,以“减税,如何让人们走向美好生活”为议题,设计“带来了哪些红利”“如何守住减税红利”“如何再创红利”等一系列的议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与学的循序进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思辨等高阶思维能力。
  二是设置情境。通过文字检索比较,我们发现2004年版课标有2处提及“情景”、1处提及“情境”,而2017版课标“情景”的表述完全消失了,“情境”表述则有69处之多。什么是情境?陈友芳认为,情境是若干条件综合在一起構成的一个世界,即情境就是若干条件的综合。情境的设置应引导学生思考热点问题产生的条件有哪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伴随着情境问题的解决,既提升了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相关知识的系统化。
  三是问题设计。长期以来,“教条式”“口号式”的无效问题充斥思政课堂,学生习惯于看到问题马上翻书找答案,或喊出空洞的口号。议题式教学强调运用大概念、大单元、跨模块知识的整合与运用。问题设计不限于单一框题教学内容,不限于单一设问维度,而是指向多方面知识、多维度分析和多层次思考,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认知到深度思考的逻辑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以深度学习理念重构课堂教学内容
  深度学习理念摆脱了事实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和知识观,走向了理解本位的知识观。议题式教学致力于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力促重构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重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如何呈现、问题如何设计、情境如何设置等一系列问题,以实现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例如,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框题教学中,可设置“了解清远、把脉清远、建言清远”三个情境,设计系列化的情境问题把静态的知识融入到动态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在知识重构中成长,既感受到清远乃至全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也感受到清远乃至全国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的迫切性、挑战性。
  (三)以指向核心素养培育打造深度课堂
  议题式教学不是横空出世,自立门户,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汲取其他教学方式优点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传统教学方式重视教师讲授,往往把知识传授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以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具备价值高度、内容效度和思维深度是深度课堂的基本特征,也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阵地仍然在课堂。议题式教学不是否定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强调教师引导主体地位,侧重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立足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文系广东省2019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强师工程)重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ZQJK058】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教学策略的应用  在不同的学科和课堂中,教师通常会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达到教学目标。如今教学策略的种类繁多,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要结合自身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学生的实际特点等方面。教学策略的恰当使用,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考,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编者  我校从三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充满好奇与兴趣。他们虽然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期刊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的践行也给中国画带来了革新与转变的契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中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艺术家的主题选择与表现技法都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
什么是语文味呢?就如看京剧,当有人评价很有京剧味,那肯定是从脸谱、服饰、唱腔,到身段、眼神等都是纯粹的北京戏曲传统,原汁原味。语文味,应该就是在整一节语文课上,听课者能感受到文本字里行间的语文元素,听课者更多的语文味的感受力与冲击力来自于授课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教态所展示的语文元素,它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反映教师深邃的语文基本功、学养底子、教学能力。语文味还来自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在老师
期刊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是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促进语文素养提高  1.信息技术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师整合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源,使课堂教学资源更形象、生动。教学《花钟》时,根据课文描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
期刊
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关注基础课程对核心素养的浸润,形成科学的学科价值观念的同时,通过课外活动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深化,在跨学科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动手意识和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可行之路。  一、学科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阵地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课堂这个主阵地,科学素养培养与学科教学活动的融合必然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期刊
一、明意象,定基调  理解诗歌形象,可以从感受意象开始。意象虽然即诗中的人物形象,但不仅仅局限于其他的人物形象,更多地是用来泛指诗中人物所写出来的景、物,它们都包含着创造性地表现出作者的各种思想、感情,是诗人自己抒情言志的依据,是诗人自己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完美结合。  我先通过引导大家针对性地分析古诗词曲常见意象中所蕴涵的意义,并对其中的几个具有深刻现实价值的素材,比如折柳表示惜别,梅子
期刊
心理学中对于个性有这样的描述:“每个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事物、事件都各有自己的倾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有不同的动机。”精彩的作文离不开有个性的表达。三年级正是指导写好习作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引导学生“我笔写我心”的同时,若是能够遵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调动兴趣,激活习作的源头  我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坚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期刊
陈治康  陈治康,1994年生于湖南怀化,现居武汉。本科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现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9级研究生,师从陈孟昕先生。作品发表于《美术》《荣宝斋》等期刊。其作品《城南旧事》入展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并獲优秀传承作品奖;《武汉记忆2020》入展百年辉煌·武汉记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消逝的记忆》入展第八届青春心印——关山月青年工笔画展;《石头记》入展
思维导图是思考过程的记录,是学生思维的具体体现,思维导图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理清绘本内容的发展路线,能增强学生复述故事、联想词语、按一定句型组织句子的能力。  一、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思维导图已在全球广泛得到应用,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它能帮助我们将扩散思维展开、梳理思路。  思维
期刊
读著名画家陈志精先生的山水民居画是一种享受.画中那种厚重的人文气息、浓郁的徽乡情怀、温润的秋浦情结、透彻的人文观照,通过精致浑厚的笔墨风韵、高雅秀丽的设色品位,以静穆的姿态打动着观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