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摄制的《渔光曲》,是第一部获国际奖的中国影片。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在国际上荣获奖项的影片,则更值得浓墨重彩一书。它就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51年摄制的经典黑白故事片《翠岗红旗》。
原型取材
《翠岗红旗》的原型取自1949年攻取翠微峰的著名战斗。翠微峰,位于宁都城西北5公里处,山峰陡峭,道路崎岖,易守难攻。以原国民党豫章山绥靖区司令黄镇中为首的土匪约2000人盘踞此山,构筑坚固工事,并将发电厂、修械厂设备及大批粮物搬进翠微峰金精洞,企图据险顽抗。
1949年8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东路部队第四十八军一四四师解放宁都后,奉命围歼该股土匪。30日完成包围部署,随即展开外围战斗。进攻部队采用小分队夜间突袭战术,逐个夺取外围据点。该师四三二团的几个连队先后攻占菜子山、莲塘凹、太阳山、美抗、赤足寨,歼匪一个团部及各据点土匪大部。该师四二八团强攻朝阳山,经一小时战斗,全歼顽匪。至9月19日,翠微峰的外围据点被全部攻占,余匪被压缩在翠微峰等几个孤立山峰上。至下午3时,黄镇中被迫率残部投降。这次战斗共歼匪1960余人,消灭了赣西南地区最大的土匪,被华中军区誉为剿匪战斗中攻坚战的范例。
尖锐矛盾冲突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根据这一战例编写成剧本,拍摄成影片《翠岗红旗》。
电影《翠岗红旗》主要描写的是:1933年,江西苏区江营扩大红军力量,青年农民江猛子率先报名参军。他的新婚妻子向五儿鼓励他顽强战斗、英勇杀敌。翌年,猛子随军长征北上。大地主、“铲共团”团长萧镇魁卷土重来,猛子的父亲、乡苏维埃主席江春旺、妹妹均遭杀害。五儿迫于无奈,改名换姓逃亡他乡,在一个荒凉的土地庙里,生下儿子小鸿。次日,由于孩子的哭声,她被萧镇魁的爪牙发现,迫不得已去地主封之固家当奶妈。一日,封之固得到走狗的密报,准备黑夜上山进剿游击队。五儿及时将这一消息传递给游击队,使匪军遭到挫败。1949年,人民解放军迅速南下。萧镇魁逃上翠岗山,妄图凭借险峻山势,负隅顽抗。五儿母子等群众也被裹胁上山。江营一带解放后,解放军了解到这一情况,便留下一个师负责剿匪,而师长正是当年的江猛子。五儿得悉解放军已来到山下,不胜欣喜,即将自己的身世向儿子小鸿倾吐,并叫小鸿悄悄下山去找解放军。小鸿来到解放军师部要求参军,父子得以相认。小鸿提供了进攻翠岗山的路径,并担任部队的向导,终于一举全歼敌军。向五儿一家人终得团聚。郁郁葱葱的翠岗山上,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
影片表现了老区人民在白色恐怖岁月中对红军的深情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其艺术上的重要特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摄影富有激情、诗意与创造性,在用光、构图等方面都比较讲究,下了很大的功夫。摄影师冯四知与导演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擅长运用运动、光线造型以追求色调、质感的功力及经验,大到千军万马的战斗场面,小至一个人物的特写,甚至一草一木的空镜头都精心设计,潜心创意。结尾则在解放大军开赴翠岗山的壮观场面烘托之中,借助高高飘扬的红旗与猛子、向五儿和儿子的三人中近景叠化,赋予影片以宏大气势与深刻意蕴。
由于视觉效果突出,该片在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摄影奖,这也是中国电影摄影首次受到世界影坛的褒赏。后来此片还曾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至1955年优秀故事影片二等奖,每个主创人员为此获得一枚奖章。
失之交臂
1953年,有一次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做报告。当他谈到我国拍摄的故事片《翠岗红旗》时,平素轻易不发火的他严厉地批评了当时电影部门的领导人。事情缘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不久前,我国电影代表团携这部影片去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在竞选放映的时候,这部故事片引起意外的强烈反响,产生了轰动效应,认为它形象地涵盖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影片中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离开江西老区的家乡,离别了妻子,踏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之路,十几年后,已是人民解放军将领的他又亲率大军解放了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
这么内容丰富、格调高尚的影片很受大家喜爱,口碑甚好。为此,由多国人员组成的评委、各国电影艺术的权威们几乎一致推选《翠岗红旗》荣获大奖。这么令人羡慕的殊荣本来是各国电影界求之不得的好事情。可是,令人惊讶不解的是,我国代表团的领导坚持不接受这个奖项,并再三向人家细述这部影片不配获得大奖殊荣的理由。
各国评委对此态度和思维无法理解,以至目瞪口呆,慨叹不可理喻:每个国家代表都在想方设法、据理力争地要让自己的影片获奖,不承想天下居然有像中国电影代表团如此的谦虚!
面对周恩来如此突然的声色俱厉,一时全场给吓住了,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接下来,周恩来以渐趋平静的心情详细地说明了这部电影的真实性是无可辩驳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当然,周恩来还客观冷静地分析说这部电影在艺术上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难道历届国际电影节所有获奖之作都那么完美无缺吗?只可惜《翠岗红旗》永远无法收回历史对它的亏欠了。
(据《世纪风采》孟 红/文)
原型取材
《翠岗红旗》的原型取自1949年攻取翠微峰的著名战斗。翠微峰,位于宁都城西北5公里处,山峰陡峭,道路崎岖,易守难攻。以原国民党豫章山绥靖区司令黄镇中为首的土匪约2000人盘踞此山,构筑坚固工事,并将发电厂、修械厂设备及大批粮物搬进翠微峰金精洞,企图据险顽抗。
1949年8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东路部队第四十八军一四四师解放宁都后,奉命围歼该股土匪。30日完成包围部署,随即展开外围战斗。进攻部队采用小分队夜间突袭战术,逐个夺取外围据点。该师四三二团的几个连队先后攻占菜子山、莲塘凹、太阳山、美抗、赤足寨,歼匪一个团部及各据点土匪大部。该师四二八团强攻朝阳山,经一小时战斗,全歼顽匪。至9月19日,翠微峰的外围据点被全部攻占,余匪被压缩在翠微峰等几个孤立山峰上。至下午3时,黄镇中被迫率残部投降。这次战斗共歼匪1960余人,消灭了赣西南地区最大的土匪,被华中军区誉为剿匪战斗中攻坚战的范例。
尖锐矛盾冲突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根据这一战例编写成剧本,拍摄成影片《翠岗红旗》。
电影《翠岗红旗》主要描写的是:1933年,江西苏区江营扩大红军力量,青年农民江猛子率先报名参军。他的新婚妻子向五儿鼓励他顽强战斗、英勇杀敌。翌年,猛子随军长征北上。大地主、“铲共团”团长萧镇魁卷土重来,猛子的父亲、乡苏维埃主席江春旺、妹妹均遭杀害。五儿迫于无奈,改名换姓逃亡他乡,在一个荒凉的土地庙里,生下儿子小鸿。次日,由于孩子的哭声,她被萧镇魁的爪牙发现,迫不得已去地主封之固家当奶妈。一日,封之固得到走狗的密报,准备黑夜上山进剿游击队。五儿及时将这一消息传递给游击队,使匪军遭到挫败。1949年,人民解放军迅速南下。萧镇魁逃上翠岗山,妄图凭借险峻山势,负隅顽抗。五儿母子等群众也被裹胁上山。江营一带解放后,解放军了解到这一情况,便留下一个师负责剿匪,而师长正是当年的江猛子。五儿得悉解放军已来到山下,不胜欣喜,即将自己的身世向儿子小鸿倾吐,并叫小鸿悄悄下山去找解放军。小鸿来到解放军师部要求参军,父子得以相认。小鸿提供了进攻翠岗山的路径,并担任部队的向导,终于一举全歼敌军。向五儿一家人终得团聚。郁郁葱葱的翠岗山上,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
影片表现了老区人民在白色恐怖岁月中对红军的深情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其艺术上的重要特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摄影富有激情、诗意与创造性,在用光、构图等方面都比较讲究,下了很大的功夫。摄影师冯四知与导演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擅长运用运动、光线造型以追求色调、质感的功力及经验,大到千军万马的战斗场面,小至一个人物的特写,甚至一草一木的空镜头都精心设计,潜心创意。结尾则在解放大军开赴翠岗山的壮观场面烘托之中,借助高高飘扬的红旗与猛子、向五儿和儿子的三人中近景叠化,赋予影片以宏大气势与深刻意蕴。
由于视觉效果突出,该片在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摄影奖,这也是中国电影摄影首次受到世界影坛的褒赏。后来此片还曾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至1955年优秀故事影片二等奖,每个主创人员为此获得一枚奖章。
失之交臂
1953年,有一次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做报告。当他谈到我国拍摄的故事片《翠岗红旗》时,平素轻易不发火的他严厉地批评了当时电影部门的领导人。事情缘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不久前,我国电影代表团携这部影片去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在竞选放映的时候,这部故事片引起意外的强烈反响,产生了轰动效应,认为它形象地涵盖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影片中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离开江西老区的家乡,离别了妻子,踏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之路,十几年后,已是人民解放军将领的他又亲率大军解放了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
这么内容丰富、格调高尚的影片很受大家喜爱,口碑甚好。为此,由多国人员组成的评委、各国电影艺术的权威们几乎一致推选《翠岗红旗》荣获大奖。这么令人羡慕的殊荣本来是各国电影界求之不得的好事情。可是,令人惊讶不解的是,我国代表团的领导坚持不接受这个奖项,并再三向人家细述这部影片不配获得大奖殊荣的理由。
各国评委对此态度和思维无法理解,以至目瞪口呆,慨叹不可理喻:每个国家代表都在想方设法、据理力争地要让自己的影片获奖,不承想天下居然有像中国电影代表团如此的谦虚!
面对周恩来如此突然的声色俱厉,一时全场给吓住了,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接下来,周恩来以渐趋平静的心情详细地说明了这部电影的真实性是无可辩驳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当然,周恩来还客观冷静地分析说这部电影在艺术上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难道历届国际电影节所有获奖之作都那么完美无缺吗?只可惜《翠岗红旗》永远无法收回历史对它的亏欠了。
(据《世纪风采》孟 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