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己意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628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玉山,中学高级教师,曾议论文论证的重点在于阐明文章所说之理赖以成立的理由,这是常识。经过阐述、发挥、诠释、解说,道理才会越来越明白,所以要学会“解”己意,要善于“解”己意。也就是要能够巧妙地把自己的见解、看法给读者作分析、解释,让自己的论证手段更充实一些,这才是超越别人、拿高分的诀窍。在中学任教20余年,现任职于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发表学习指导类文章100余篇,散文、杂文、随笔近400篇70余万字,有文集《静夜行吟》出版。
  解题目
  即解说文章的题目以说明题意,明确题旨。这有些像八股文的“破题”,一般是用两句话把题目的大致意思说一说,扼要点明文题的本质内涵。今天仍可借鉴这种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解”题,把相关概念按照自己的用意进行界定与诠释,才能据题生议。这是后文议论的前提和基础,起着统领全篇、烛照全篇的作用。比如“人之常情”这个题目中的“情”可以理解为心情、感情、情绪,也可以理解为情理;“常”可以理解为通常的、平常的或者正常的。“人之常情”可有两种基本的理解:一指人们通常的心态、情感或情绪,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遇喜事而欣、遇难事而愁,逢名利而逐、临灾难而逃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人的本性或本能;二指人们所认可的或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一些规则、礼仪,以及世人所认同的品质、精神等,如礼尚往来、近水楼台先得月、为尊者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敬业爱岗等等。对“情”“常”所做的解释不同,文章的立意及思维走向也就不同,这样自然就能衍生几种不同的写作走向。比如可以对“人之常情”进行阐释解说,进而做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深层解读。可以比较分析,对属于同一背景下“人之常情”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表明自己的立场。可以因果追问,针对生活中有些人失去了正常的人之常“情”,追问原因,指出后果,给出对策,写成很有现实意义的评论文章。
  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的作文材料:“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有一位考生写道:
  “什么”是什么?既是物质的,如金钱、别墅、宝马、官衔;也可以指精神的,如梦想、温馨、理念、奋斗、安逸。“老想着”是一种必须否决的人生观,“要想到”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人生观。人既要快意于现实,珍惜已拥有的东西,又要不满现状,不断努力,执著追求。
  这样的分析,既明确了观点,又清晰了写作指向,同时还能缓解“万事开头难”的紧张,同学们不妨试一试。
  解观点
  大多数文章的论点是比较概括、凝练的句子,所以也就有必要把表述自己主张、看法的话,更加通俗地解释出来,使读者明白并接受其内在的道理。有时可用“所谓”“也就是说”“通俗一点儿说”“换句话说”等来领起。
  2012年高考福建卷有一篇习作的标题(同时也是中心论点)为“平凡人也能在‘人生的赛跑’中胜出”,“人生的赛跑”是试题所给材料中冯骥才的提法,但“人生的赛跑”到底指什么,包括哪些方面,需要在开篇点明。
  人生的赛场上有跑道若干条,如道德、品质、精神、意志等等,平凡的你,普通的我,可以成为道德上的高尚者,可以成为品质上的超拔者,可以成为精神上的充实者,可以成为意志上的坚韧者。
  用一个排比句,对“人生赛跑”的具体内涵与外延做了明示,下文自然而然地要从这几个方面重点论述“平凡人如何才能胜出”。这样就能避免泛泛而谈,使文章言之有物、有序。
  解理由
  即分析作者的观点赖以成立的理由。理由可以独一,也可以多个,但必须能对观点从“为什么”(包括原因、条件等方面)的角度做充分的、必要的解析。举个例子:
  对话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任何一个以为民众服务为宗旨的政府,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处理好与民众对话的相关问题。政府的决策是否实际需要,是否符合民众的意愿,政府机关与公务人员的工作是否有效,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等等,最好的评判员就是辖区内的民众。所以,只有经常听取民众的反应和意见,政府的工作才可能得到改进,走向完美。
  先明确观点“对话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接着对此诠释说明,指出对话的必要性,然后谈“为什么要对话”,从微观的几个方面将政府与民众间对话的重要性说得很具体。
  解事例
  文章的观点具有普遍性的、一般性的特点,而具体的事例往往都是个别的、特殊的,其本身并不足以证明普遍的、一般的道理。只有揭示出所举事例蕴含的与文章论点之间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要指出事例背后能支撑论点成立的一般性的事理逻辑,这样的事例及分析才具有论证的效力。
  因果分析是解说事例的基本方法。很多同学有这样的意识,习作中时有“某某因为如何,所以如何”,或者“某某因为未能如何,所以才没有如何”,前者是正向的因果分析,后者是反向的因果分析。还有的同学能够运用“反事实假设因果分析”,即“如果某某能够如何,就一定会如何”模式。应该说,这样的分析比“观点+例子”这种简单的论证模式要好得多,但要想让文章说服力更强,必须深入挖掘、丰富事例背后的“因”,使“果”的出现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看下面的例子:
  一部史家之绝唱,倾注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为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创一家之言”的宏愿,在身受腐刑、遭受诽谤的困境中,在多少个青灯黄卷的不眠之夜中,他那残缺的身体释放了超出常人的能量。于私,他是前太史公司马谈的儿子,父亲“一定要完成《史记》”的遗命时刻唤醒着他;于公,他是现任的太史公,秉笔直书以成“信史”是他的职责。这双重的“角色”赋予他的责任实在太沉太重,对把责任看得比生命、比尊严还要重的司马迁来说,他别无选择。理性的角色认同,强烈的责任意识,诞生的是大放异彩的千古绝唱。
  角色强化着人的责任感,能使人投入地进入到梦想中。
  紧扣“角色”与“责任”二者的关系,对司马迁所以能隐忍不死的精神动力分析得入情入理,使得结论的提出水到渠成。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人物言行动因及事件相关因素的解析,不必追求“历史的真实”,动因是多向的,因素是复杂的,只要你的分析相对合理就可以了。要在尽可能多的基础上有所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文章写作的需要。   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事件,分析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避免口号式的褒与贬。比如小悦悦事件出现频率很高,但大多数考生只是停留在根据写作需要对事件做选择性表述,或者对路人冷漠痛加指责与鞭挞,或者对陈贤妹的行为高唱同一调子的赞歌。看似慷慨激昂,但却缺少触及灵魂、引人思索的冲击力。下面的分析值得借鉴:
  不知怎的就想起了“小悦悦事件”。我不知道那18个路人从被摧折的小悦悦面前走过时,“视若无睹”的背后是否有过短暂的心理斗争与良心挣扎,我不知道在那一刻,他们头脑中是否蹦出过“这是一条生命”的念头,但我敢百分之百地肯定,他们都是热爱自己的生命的,他们都是珍视自己的生命的。但我无权责备他们。我曾经设想过,如果当时我在场,我会怎么办?是紧随在这18人之后成为第19个,还是像那位拾荒的妇女那样,毫不犹豫地伸出托起生命的手?
  口头上的探讨是一回事,行动上的果断是一回事。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能把宝贵的生命说成天下最美的云霞,能对如何珍惜生命甲乙丙丁ABCD条分缕析地阐述到极致,可每当“临门一脚”,往往顾虑这顾虑那,就是缺少勇气与决断。
  没有“再现”事件,人所尽知的材料,在表述上要尽量从略;对事件的分析首先采用的是“还原法”,将路人见死不救时的心理轨迹清晰化,“褫其华衮,示其本相”,这样的针砭效果绝对是强烈的;其次用“假设法”,表现出可贵的自我反思意识;最后用一段精辟的议论,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解引用
  作者引用的与所说之“理”相关的名言,那是别人说的,只能作为“旁证”,不能简单地照搬过来“教训”读者。不能阐释“理”的必然性,只是引用几句权威人士的话,似乎有以势压人之嫌。
  如何解名言?基本的方法是对名言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词语及关系,做出符合自己文章背景的解释。名言大都是普遍性的、共性的道理,只有对其中能支撑自己观点的相关因素予以明确、细化,“引证”的威力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示范如下:
  罗曼·罗兰说过:“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有怎样的心灵才可称得上伟大?我想,爱岗敬业,乐于助人,乐观向上,正直勇敢……这些都应是成为伟大的条件。有这样的心灵,才能让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每一分钟充满色彩,才能在关键的那一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如上的解释与罗曼·罗兰的定义并不完全重合,但作者要阐述的是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哪些人可以称为英雄,所以对“靠心灵而伟大”作了有自己特色的解读。在议论文写作中,这样的解读只要合理,就是允许的。
  (注:本文参考借鉴了徐江先生的相关成果,特此致谢)
其他文献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巧,就是准确、形象、音乐。要达到巧,达到好的文学语言,除了个人天赋,里边仍有许多后天要认识的东西。今天我讲的,就是这些认识问题。  一、一句话,好的语言是什么?能准确表达出人与物的情绪的就是好的文学语言。怎样准确表达出情绪呢?这就是搭配。汉文字大概有四千多个,四千个字由你搭配。  搭配是一种实用。好的语言都是实用的。世上任何东西都是实用的,为实用而存在。美就产生于实用中
期刊
史上最大的修复灾难  西班牙东北部博尔哈镇有一座教堂,保存着19世纪著名画家马丁内斯绘制的壁画《戴荆冠耶稣》。这幅壁画被当地视为无价之宝,但由于年久失修,壁画出现了颜料脱落,耶稣头像斑驳。当修复专家到教堂时竟发现,壁画已惨遭“毁容”:原本戴着荆棘头冠的耶稣,如今头冠跟头发合为一体,像极了猿猴;耶稣眼神也变得像卡通人物一样呆板,嘴巴则糊成一团,脸部严重歪曲变形。一幅原本十分庄严的宗教壁画,变成了“猴
期刊
排比,又称排叠,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是指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或段落连续排列,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排比使用范围广泛、极富表现力。运用恰当的排比整饬典雅,言简意赅,自由洒脱,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回味空间,也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排比的分类  排比的种类区分,有不同的标准。从排比的构成内容看,可以把排比分为短语排比、单句排比、复句排比和段落排比。  1﹒短语排比。  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
期刊
已逝的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在未成名前,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年少时,喜欢音乐的迈克尔经常抱着一把吉他,在家乡印第安纳州加里市的一个人流量很大的地下通道里卖唱。因为迈克尔每次都能又跳又唱,很多路人在看过他的表演后,都会觉得很过瘾,很享受,于是便纷纷慷慨地丢钱给他。每天下来,迈克尔都会有10至15美元的收入,这一度让他相当的自豪和满足。  一天,美国卓越的黑人音乐家同时也是一家大型音乐公司
期刊
世上有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生活在晴天?享受着亲朋好友的温暖,在和煦的阳光下,浪漫地与自己爱的人共舞,驱散一切黑暗与寒冷,纵情地享受太阳的恩赐。  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是的,在旧中国,女人似乎只配做男人的附庸,苟且偷生,只为等一个晴天。  徐志摩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像一份“礼物”一样包装华丽地被送往徐家。她知道她无法选择,她唯一的价值就在于为徐家继后续香。更可怜的是,她只是张家与徐家在商业上友好合作的一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据记载,魏国国君魏圉向孔斌询问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根本没有完美无瑕的君子,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话,那么鲁仲连勉强算一个。”魏王摇头道:“鲁仲连恐怕也算不上,此人表里不一,他的行为举止都是强迫自己做出来的,并非本性的自然流露。”这时,孔斌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即人都是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管他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我们正身处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列车速度不断提升,电子产品快速更新,蔬菜水果催熟上市……  很多人在追求快节奏的生活,他们吃快餐,发微博,速配闪婚……  但快节奏的生活有利也有弊,也引发了种种思考……  要求:请以“快节奏的生活”为话题作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快节奏的生活”这道话题
期刊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每每听到这首歌,我都深有感触。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为了理想的实现,咬紧牙关,在困境面前不放弃,往往才能等到一个晴天,收获美满人生,奇迹也才会发生。  公元前496年的吴越之战,越国败北,勾践请降。吴王夫差以越王质吴为条件,许降撤兵。勾践如夫差手下忠实的臣子,听凭
期刊
当潘多拉好奇地打开了充满妖魔鬼怪的魔盒后,仍有希望存在——让我们在阴霾中等一个晴天。  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当普朗克绞尽脑汁证明着黑体公式,当泰戈尔受尽排挤英国人的印度人民的批评,当罗姆尼花重金却还是在美国总统大选上失败……他们都需要等一个晴天。  有些人,他们等到了。普朗克经过6年的详尽调查、计算和探索之后,终于得出了量子化理论,诺贝尔奖金、鲜花、掌声,蜂拥而至。在他的伟大理论下,曾经统治着整
期刊
本期主题:经典重拍  片名:《悲惨世界》 导演:汤姆·霍珀 主演:休·杰克曼 / 罗素·克劳 / 安妮·海瑟薇  类型:剧情 / 歌舞 制片国家/地区:英国 / 美国  农民出身的贫穷工人冉·阿让为了养活姐姐的孩子,去偷面包,不幸被抓住,被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冉·阿让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走投无路的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他偷走了收留他过夜的主教米里哀的银器潜逃,被警察逮捕。主教声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