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拟通过分析“企业内、外审计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企业内、外审计有效融合”的具体实施建议,为企业充分利用审计的监督、服务功能提供借鉴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融合;独立;专业;监督;发展
一、绪论
审计活动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根据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隶属关系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企业只有将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进行有效融合,方能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服务功能,达到规范企业自身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强免疫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本文将就内、外审计融合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内、外审计有效融合进行探讨与论述。
二、内、外审计融合的必要性
笔者曾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多年,多年的审计工作经验发现,在我国,除了政府要求强制审计之外,相当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不重视审计工作,轻视甚至排斥外部审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外部扩张固然重要,完善企业自身内部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也不容忽视,而审计的监督、服务功能则是保障后者有效实施的重要举措。由此,企业应重视审计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在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同时,充分引入并利用好外部审计,二者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以此确保企业稳步、持续、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内外审计融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企业未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并未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审计部门一般设置在某个职能部门之下或由其他部门兼任(如财务部门),不具有超越其他被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审计部门由此与其他各级部门的利益牵扯使得审计活动容易受利益驱使,失去其应有的公平与公正,审计工作最初定位消失殆尽。
(二)内部审计范围有限、专业水平欠缺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大多以财务审计为主,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也主要是侧重于财务领域,内部审计仅停留在报表、账簿、凭证等会计记录的事后审计之上,对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投资决策等重大领域涉及较少,就“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内部审計工作作用甚微。
(三)企业审计主动性差
思维定势容易造成当局者迷,因而仅凭内部审计往往不容易发现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或(和)缺陷;同时,人性中对监督的当然抵触更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主动性,被动审计的结果是相当多的内部审计最终流于形式。
三、内、外审计有效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领导重视
“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笔者认为,要实现内外审计的有效融合,领导重视是第一要务,此处所说领导应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只有在领导充分重视、转变思维的前提下,企业方能真正建立起内外融合的审计体系和审计机制,审计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
(二)建立完整、系统的审计制度
企业应建立完整、系统的审计制度,审计制度至少应包括审计目的,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权责,审计程序及步骤,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的要求及提交,审计复核与监督,外部审计的引入和成果的利用,考核与奖惩,审计资料归档及保管。
(三)建立外部审计引入制度
企业应明确所需外部审计的范围、目的,明确引入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要求、程序(如招标、比选)等,对于专业能力较强、具备良好职业操守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四)严格审计责任体制
马云曾指出:没有KPI考核,理想就会变成空想,责任体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审计责任体制的建立应贯彻权责匹配的原则,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企业独立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应由企业副总级人员担任,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各级各层人员应各司其职,其工作业绩纳入企业KPI或类似绩效考核体系。
(五)审计工作应立足于企业发展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无论追求净利润最大化,或者每股价值最大化,最外向、最直接的体现是企业的营业额、毛利率、净利润、投资报酬率等经营指标,表面上技术团队、生产团队、销售团队更有作为,技术上的先进性与排他性,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均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强有力的营销更是促进企业市场占有率、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催化剂,审计作为监督机构,在很多人眼里反而成了绊脚石,即便设置有审计机构也可能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
造成以上误解的,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审计自身的局限性所致。很多企业甚至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人员自己都把审计的功能定位成监督,简单说就是事后查查账,挑挑毛病,事实上事后监督具有滞后性,很多时候损失已经形成,机会已经丧失,事后就算追责也是于事无补。
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审计更应注重经济活动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借助外部审计的专业力量,内外结合,确保企业审计工作在监督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的基础上,更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免疫力,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严峻,企业要想发展壮大,突破管理瓶颈,就必须要重视并做好审计工作,转变传统的审计思维,引入专业、适合的外部审计机构,并对内外审计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应让审计工作渗入、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去,在充分发挥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和监督职能的同时,为企业的经营发展献计献策,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2010年第8号).
作者简介:
郭光梅(1974-),女,汉,四川广安,本科,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审计与内部控制。
关键词:融合;独立;专业;监督;发展
一、绪论
审计活动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根据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隶属关系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企业只有将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进行有效融合,方能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服务功能,达到规范企业自身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强免疫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本文将就内、外审计融合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内、外审计有效融合进行探讨与论述。
二、内、外审计融合的必要性
笔者曾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多年,多年的审计工作经验发现,在我国,除了政府要求强制审计之外,相当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不重视审计工作,轻视甚至排斥外部审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外部扩张固然重要,完善企业自身内部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也不容忽视,而审计的监督、服务功能则是保障后者有效实施的重要举措。由此,企业应重视审计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在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同时,充分引入并利用好外部审计,二者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以此确保企业稳步、持续、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内外审计融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企业未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并未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审计部门一般设置在某个职能部门之下或由其他部门兼任(如财务部门),不具有超越其他被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审计部门由此与其他各级部门的利益牵扯使得审计活动容易受利益驱使,失去其应有的公平与公正,审计工作最初定位消失殆尽。
(二)内部审计范围有限、专业水平欠缺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大多以财务审计为主,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也主要是侧重于财务领域,内部审计仅停留在报表、账簿、凭证等会计记录的事后审计之上,对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投资决策等重大领域涉及较少,就“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内部审計工作作用甚微。
(三)企业审计主动性差
思维定势容易造成当局者迷,因而仅凭内部审计往往不容易发现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或(和)缺陷;同时,人性中对监督的当然抵触更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主动性,被动审计的结果是相当多的内部审计最终流于形式。
三、内、外审计有效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领导重视
“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笔者认为,要实现内外审计的有效融合,领导重视是第一要务,此处所说领导应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只有在领导充分重视、转变思维的前提下,企业方能真正建立起内外融合的审计体系和审计机制,审计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
(二)建立完整、系统的审计制度
企业应建立完整、系统的审计制度,审计制度至少应包括审计目的,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权责,审计程序及步骤,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的要求及提交,审计复核与监督,外部审计的引入和成果的利用,考核与奖惩,审计资料归档及保管。
(三)建立外部审计引入制度
企业应明确所需外部审计的范围、目的,明确引入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要求、程序(如招标、比选)等,对于专业能力较强、具备良好职业操守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四)严格审计责任体制
马云曾指出:没有KPI考核,理想就会变成空想,责任体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审计责任体制的建立应贯彻权责匹配的原则,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企业独立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应由企业副总级人员担任,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各级各层人员应各司其职,其工作业绩纳入企业KPI或类似绩效考核体系。
(五)审计工作应立足于企业发展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无论追求净利润最大化,或者每股价值最大化,最外向、最直接的体现是企业的营业额、毛利率、净利润、投资报酬率等经营指标,表面上技术团队、生产团队、销售团队更有作为,技术上的先进性与排他性,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均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强有力的营销更是促进企业市场占有率、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催化剂,审计作为监督机构,在很多人眼里反而成了绊脚石,即便设置有审计机构也可能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
造成以上误解的,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审计自身的局限性所致。很多企业甚至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人员自己都把审计的功能定位成监督,简单说就是事后查查账,挑挑毛病,事实上事后监督具有滞后性,很多时候损失已经形成,机会已经丧失,事后就算追责也是于事无补。
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审计更应注重经济活动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借助外部审计的专业力量,内外结合,确保企业审计工作在监督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的基础上,更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免疫力,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严峻,企业要想发展壮大,突破管理瓶颈,就必须要重视并做好审计工作,转变传统的审计思维,引入专业、适合的外部审计机构,并对内外审计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应让审计工作渗入、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去,在充分发挥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和监督职能的同时,为企业的经营发展献计献策,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2010年第8号).
作者简介:
郭光梅(1974-),女,汉,四川广安,本科,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审计与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