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川良一的奇点和阈值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94918572317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次黑川良一作为首个参与民生美术馆“第零空间计划”的艺术家,他与基本定律研究协会(CEA-IRFU)研究员文森特·米尼俄(Vincent Minier)合作,将法国宇宙基本定律研究协会(CFA IRFU)的天体物理学家们基于欧洲航天局(FSA)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及赫舍尔空间望远镜收集的数据作为蓝本呈现给观众,《反向折叠》,这是一件大型沉浸式作品。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数据的不可控性和星辰演化的宇宙史。原始科学数据通过重构这一方式本质上是严谨可控的,这种通过外层空间纯粹能量转化为可度量的声音和视觉通过现场将“感知”与“运动”同时达成,不同于戏剧的间离效应,预设“动作”相伴而生,感官联觉本身是一种转易过程,这种试图通过机械来将声音信号视觉化的源头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的电子合成器和太空迷幻文化,80年代初为解决电声乐器之间的通信问题“MIDI”应运而生,它是英文“musical 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乐器的数字化接口)的缩写,整个MIDI系统包括合成器,电脑音乐软件、音源、电脑、调音台等,电脑可以将来源于键盘乐器的声音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存入电脑。MIDI是一种数字接口,而计算机正是数字世界的统治者,计铮机理所当然地成了MIDI乐器们的统帅,当我们将计算机连入整个音乐系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它的统帅的地位。系统中的其他MIDI设备将按照它的意志行事,去创作或演奏各种风格不同的乐曲。但计算机始终不能取代人的地位,可以这样说,无论多么先进的音乐系统,最终的指挥中枢只有一个,那就是人脑。而现代计算机的逻辑智能运算程度再一次得到提升,将这种抽象的几何图像更智能的转化为声音语言。黑川良一自2000年开始投身創作便已经遵循这一程序,在软件协助下采集自然环境中的图像和声音并使其扭曲和几何化扁平。这种抽象化以后的解构通过再重构是极具诗意的脉冲,艺术家的造物逻辑类似引力奇点(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这个“点”即“大爆炸”的起始点,时空从这一“点”的“大爆炸”后而嘭胀形成的。它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点失效了。
  同日系重型迷幻衍进到噪音相比,黑川的作品无疑更具感染力,后者的语言本身还停留存情感强度上徘徊,噪音声学力度兴奋感——从迷幻爆破进入曼荼罗世界,绽放出升华意味的迷幻图像分布图到渗透太空飞翔的玄幻历程和自制宗教洗礼所达成奇迹的瞬间。河端一是其中一个显著代表,这个被乐迷称为自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以后最伟大的和最高有激情的吉他手在后期的创作中更喜好利用单弦和铂配合效果器进入冥想状态,趋向于岑,在一次采访中表露,他最初的音乐灵感,完全是来自一次仰望天空,存还是男孩的时候他听见了来自天空的声音,并且相信这是幽浮(UFO)存试图与自己联系。从19/0年的春天到秋天,存河端一出生的城市大阪,作曲家卡尔亨茨·斯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通过电波传送了他献给大阪世博会的太空祭曲。存一个专门建造的穹庐里,灯光复制出成群的灿烂星云。斯托克豪森在调音台前根据音乐的律动,调出可以掀翻天空的音效。而在过去二十年的数码艺术的模块里,技术再一次发生变革,声音艺术在今天发展纷繁且歧路众多,苏珊·非利普斯《你不孤单》(单频无线电传送31分3秒2009、2016 0CAT上海馆定制版本)采用更直接的方式将各国电台的插播信号罗列出来,电颤琴音的挽歌让人想起库布里克电影里的太空。你不孤单吗?是的;全世界孤独的人陪伴你左右呢。大友良因存采访中说:“昨天我用的不是一种传统的器材。我并不能控制它,我用手指按下按钮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改变的。我的演奏是与一种物理性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我认为从按下按钮和喇叭之间的这个过程是会发生一些物理变化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人说噪音音乐已经死亡,因为它被定义了,颇有格林伯格将抽象表现主义纳入到穷尽的意思。确凿无误“实验音乐”是先锋派,但同观念艺术相比似乎还存古典主义里徘徊着。就像蝙蝠不是用高频去联络,而是靠它来观察。后现代以来,技术已经不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模样了。
  黑川良一的作品《流变:五个视野》是一个由五个多声道扬声器的平板显示器组成的视听艺术装置,取材于比利时的自然海岸线,声音与图像在其震中回归奇点,与黑特·史德耶尔为坏图像所作“辩护”不同,坏图像的前世与今生充斥着文化变迁后的驱逐和数宇化迭代变迁孕育无人荒地上失去署名的流亡者。而黑川之于作品则是极简的暗示,这种深刻的激发和细腻的声光电调度是为创造无懈可击的现场,完整性相对于可能性而言,现代主义反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好”,“好”意味着词穷了,无话可说。诚然;当我们区分彼此也就是分出主客,“动情”是顺理成章地介乎于感知与动作之间的。黑川是一位无法忍受边界的艺术家。在尝试去粉碎边界的过程巾,提升了事情发生的动机;融入了各种崽外、突变以及随时间产生的细节增添;而黑川的介入仅仅是编辑不稳定的媒介来表现自然的韵律,这是审美范畴。某种程度上他们之间类比就像入世和出世。
  在黑川早前的视听作品,例如《UNFOLD》和《SIRFNS》中,他试图模糊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边界。这同拥有高超群技艺的古典艺术创作者在处理元素时的游刀有余是一致的,空间、光和声音,其本身是同一“门类”不同质感,这是统一单元融合进空间和时间的过程,语言的稳固性通过外在零部件的触发变得完满。其属性无法被扩容。即使黑川变得更直觉化依然无补于事,重要的不是建立有效的规训系统,重要的是捅破阈值时面对突变以及对随时产生的不稳定媒介其自然魅力的掌舵。艺术史的书写就像遇到一次次出销的感情或天气,既是对于已知知识的回路与连通,又是一次嫁接和重生,然而遗憾的是,黑川目前为止的创作只有回路与连通。
其他文献
题为“海上延伸”的上海艺术家联合大展于2017年12月26日至2018年5月26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展览其展出160位艺术家三百余件展品,囊括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图片、影像、水墨、综合材料、空间构成等艺术全类别。针对上海丰富多彩的艺术状貌,“海上延伸”开放性地梳理了上海当下艺术的八大板块,并依次构成“海上延伸”展的八个篇章:  (一)新海派中国画:具上海文脉、显著接连了原生原创的
期刊
水彩画按分类属西洋画或简称西画,被视为外来画种。水彩画为什么要称为外来画种呢?其实就工具材料性质而言,水彩在中国并非缺少传统血脉,例如,水溶性颜料,用毛笔在纸上作画,这种画和作画方式都有理由称为水彩,所以中国画也是水彩,正如汪亚尘说过的,“我的中国画,当它一种水彩画看也无不可……”陈抱一也认为,渲染色彩的一种水墨画,仍不外是水彩性质。如果说,与西洋水彩有什么区别的话,中国画的毛笔有书画同源的共性,
期刊
在艺术家凯瑟琳·瑞安的观念里,雕塑的关键在于平衡和张力:轻盈而不失重量,狂野而不失克制,天然而不失雕饰。在作品《频率》中,上百只造型奇异的陶瓷鹦鹉聚集在一个大型的卫星接收盘上,这些鹦鹉像是电流一般同时往中间汇聚去,然后又向四周发散开来,尽管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见这些卫星天线的身影,但大部分天线架都已经被淘汰,成为了带有时代印记的过时广播技术产品。这些卫星接收器通过向外发射与加收进行通讯交流,而在
期刊
艺术家在现代大都市行走,就如同卡夫卡的土地测量员K先生,他的尺子就是他的笔,如何找到穿越大都市迷宫的方式,不被其围困,不作茧自缚,这需要一种超凡的技艺,如同庄子的庖丁解牛。  康文峰,也是另一个K先生,从甘肃甘谷出发,到过兰州,从上海来到北京,不断以自己的脚步测度自己的孤独与逃逸的勇气。他的水墨线条似乎就是他自己的神经,他是以自己的神经在感知行走的线路,敏感于此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孤独,从传统到当代,
期刊
春天象征着万象更新、重生与创新。这恐怕也是呈现一组升华自然的艺术作品的最好时机。展览邀请露西亚·西蒙斯(Luzia Simons)和罗发辉两位艺术家。他们的创作都以花为主题。鲜花的表织似乎只是视觉的诱惑,但深入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中再现了不同社会文化的无数个面貌。  出生于巴西、定居于柏林的艺术家露西亚·西蒙斯有着国际化的艺术生涯。她在艺术创作中不懈地探索通过技术创造忠于内心想象、体验和期
期刊
潘曦早年毕业于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油画系,有着多年旅居国外的生活经历。之前长期使用油画等西画材料,近些年偏爱绢纸等材料,她的绢上作品自成一格,用浓烈的色彩在中国丝上描绘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有着东方水墨画的洒脱随意。不过最近潘曦产生了新的灵感,惯用的女性形象已悄然化身为一片又一片轻柔的羽毛,孕育出“轻Lightness”展。  艺术是雾中敬步的经历。也许存某个幸运的清晨,远处迷群中隐隐现出一角屋宇
期刊
管郁达(以下简称“管”):你在纸上乱涂乱画,你是把它作为架上绘画创作的准备阶段,还是就一个草稿?  唐志冈(以下简称“唐”):严格地讲是草图,就是做色彩稿,或者说是一种方案,差不多就是做一些步骤。结果画着画着就发现,这些稿子本身就很好看,于是就一直想做一个纸上的展览。我在90年代就画了大量丙烯的纸上作品,后来就一直画水粉,一直用水粉的方式在表达,也想做一个这种展览。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油画创作的意
期刊
当索尼(SONY)Cyber-shot DSC-F828、佳能(Canon)PowerShot Pro1等经典消费类旗舰DC已经成为人们回忆的时候;当入门数码单反只卖到不到4000元的时候,消费类旗舰DC还能重现江湖吗?富士(FUJIFILM)FinePixS100FS在种种质疑中登上舞台,挑战来势汹汹的单反狂潮,在第4期MI中我们一起领略了这款富士顶尖之作的精彩样张,今天我们再一次深度解析这台号
期刊
王之博的创作实践探讨了绘画中如何拉伸、浓缩、扭拽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和复杂性,借以探讨二维视觉在表达维度空间的可能性,以及人类视觉经验的演进在画面的体现。她喜欢用画面的节奏感来尝试一种新的陈述,这种节奏有时候由画面背景的3D建模的层数来决定,有时候又由色块的层次和边缘来提供指示。而所谓新的陈述是指试图提供一种不同定的视角来描绘对象——在这张画里面是艺术家自己。正如其自己所言:“我試图在被描绘之物的物理
期刊
蔡泽滨的新作《斩首之邀》是展览“防守”的主题作品。“防守”源自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主人公卢仁是象棋天才,他内向、敏感、孤僻,最终不堪忍受头脑中惊心动魄的棋局演练,纵身一跃,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组作品的两张绘画似乎也是场隐喻,画画是角力,是战争,是摧毁性的,充满了一触即发的互相牵制,让观众大气都不敢出一口。不过,比起“橄榄”中的作品,《斩首之邀》的风格更加晦暗和滞重。棋子的黑色底部曝露出来,划成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