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1877年创作的不朽作品,可以说是他最杰出的作品,其中塑造了安娜这个影响世界文学的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时隔135年(虽然两部作品的发表时间不同,但是描述的时代较为接近),中国维吾尔女作家哈丽达·斯拉音也创作了经典维吾尔文学作品《沙漠的梦》。在作品中,读者能看到与安娜极其类似的文学形象——海维孜汗。海维孜汗与安娜·卡列尼娜虽在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但两位女主角有着相似的婚姻情感经历,不能不令人称奇。
安娜和海维孜汗虽然美丽、聪慧,充满热情与活力,但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得不到理想的婚姻。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生活让她们深深伤心,当遇到真爱时她们不服气,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不惜违背社会道德,最终不断遭遇来自家庭、社会以及宗教信仰的反对与打击,而逃脱不了死亡的悲剧命运。不难看出,安娜和海维孜汗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悲剧命运背后的原因也有着许多的共性。因此,本文试图分析安娜与海维孜汗悲剧命运的成因并概述她们为追求爱情、抗争现实而进行的不同斗争。
一、不理解爱情的封建社会是她们悲剧的根本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生动反映了十九世纪的俄国社会。当时,俄国正处于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演变的时期。俄国刚刚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并接受了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安娜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因此她生活的是封建社会,但追求资本主义的爱和自由。
由于安娜的姑母看上了卡列宁的地位和钱财,自己做主把16岁的安娜嫁给了当时已任省长的年长她20岁的卡列宁。卡列宁是封建社会的“优秀产物”,他是个思想僵化、感情麻木、虚伪庸俗、墨守成规的人。他们虽然有个儿子,但夫妻之间除了形式上的婚姻之外,根本没有爱情。
安娜同渥伦斯基认识后就觉得自己找到了向往已久的爱情,这时她不顾一切(名誉、地位、家庭和心爱的儿子),大胆地追求真爱。但是,她的家庭和她所属于的上流社会不允许她追求自由的爱情,上流社会歧视她,排挤她,竭尽全力阻拦她。谁也不愿意同她来往,甚至连她的嫂子也不乐意接受她。虽然上流社会的那些贵族夫人自己过着既有丈夫又有情人的二重生活,却大骂安娜是“犯罪的妻子”,甚至在公共场所公开表示对安娜的轻蔑。在她们眼里,有情夫是正常的事儿,反而,安娜抛弃没有爱情的婚姻追求自由的、真正的、纯洁的爱情是犯罪。这时,安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家庭和社会决裂。誓死追求自由真挚爱情的安娜在反抗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揭露社会的冷酷和虚伪方面,做到了她那个地位上所能做到的一切。但最终充满虚伪道德的社会环境促使她的爱情迅速地走向灭亡。
哈丽达·斯拉音塑造的不朽形象——海維孜汗是个美丽、聪慧、典雅、正直、善良、勇敢的女人。她们村里的小伙子都喜欢她,追求她,但一个也没有得到她的爱情。在耐心等待白马王子时,她不幸遭受一个巴依(维吾尔人把富有的男人称巴依)的强奸,不得不嫁给了那个比她大三十岁的巴依。如果当时她不嫁给巴依,她永远也辩护不了自己,当时的封建社会绝不会保护她的人身权利,反而会惩罚她的。巴依看起来是个诚实、有信仰的人,实际上却是个声色犬马的人,他们俩毫无爱情可言。海维孜汗十分讨厌自己的婚姻生活,每天不想做任何事情,只坐在院子里的阁楼观察往来望去的人。有一天,她突然看见路上走过去的英俊男人——阿布都拉,他们俩一见钟情,海维孜汗日夜想他,想办法结束自己不幸的婚姻,但丈夫绝不同意。有一次,她丈夫同另一个女人寻欢作乐时被海维孜汗抓住,她以此事为借口离开了家,从此以后,她父母和家里人怎么劝她也不回家,因此,海维孜汗的父母不得不允许她跟巴依离婚。
《沙漠的梦》描述的是19世纪中后期的维吾尔族封建社会,当时,清朝管辖的各个将军府对新疆人民的压迫越来越激烈,官员和巴依们任意娶劳动人民的女儿,一个人甚至有五六个老婆,劳动人民无法保护自己的老婆、女儿,女人更没有选择自己配偶的权利。当时外国和内地的新思想、新文化继续不断地进入新疆,但长久的封建思想已经深刻影响了新疆的各族人民,海维孜汗的父亲和五个哥哥也不例外。海维孜汗正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男子汉——阿布都拉,在与他建立爱情时,却受到了父亲和五个哥哥的强烈反对。虽然阿布都拉是个英俊、诚实、善良、勇敢、有毅力的男子汉而且深爱海维孜汗,但他是个贫穷的人,小时候父母双亡,独自长大。海维孜汗的父亲和五个哥哥看他一无所有,不乐意把海维孜汗嫁给他。这时,果断、勇敢的海维孜汗选择和家庭断绝关系,偷偷地跟阿不都拉逃跑。他们俩五年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生活。出乎意料的是,五年后,阿布都拉跟海维孜汗最好的朋友艾米拉汗私通,背叛他与海维孜汗的爱情。他们俩寻欢作乐时,到场的海维孜汗怒不可遏地杀死了艾米拉汗,阿布都拉逃跑脱离危险。海维孜汗为丈夫的背叛而感到十分痛苦,被关押在牢房里时,她的父亲打算卖掉所有财产拯救她,海维孜汗却拒绝了。她的丈夫阿布都拉来求她原谅自己,还恳求她给自己一次机会,他会想尽办法来救海维孜汗,但她拒绝丈夫来救自己。喀孜(伊斯兰教法执行官)跟海维孜汗说:“怎么样?如果你愿意做我的小妇人,你会一辈子过富有的生活,不只是你,还有你的父亲,亲戚都会享福。”但是,海维孜汗也狠狠地拒绝喀孜的意见,勇敢地选择走向死亡的路。
二、父权制是她们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女性对于男性的经济依赖性一直是女性在地位上从属于男性并受到支配的主要原因。长期两性地位上的差距造成了父权制度的形成。在传统的父权社会和父权家庭中,男人是社会和家庭的中心,处于统治地位,而妇女则受到排挤和控制。在男权社会,男人不管是叫卡列宁、巴依还是叫做别的名字,他们都是父权制社会的产物,都不会给女人决定的权利。
安娜和海维孜汗两个女人都是充满女性魅力的。安娜美丽、聪慧、善良,有着优雅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富有女性的热情和魅力;而海维孜汗也有着雕塑般的身材,英俊、优美、文雅、高贵,充满了热情与活力。在外人眼里,她们的丈夫也是完美的,因为有经济能力,有事业心,有前途。拥有了自身的美貌,又能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安娜和海维孜汗本应该非常满意她们的婚姻、家庭生活,但她们在家庭生活中都感觉痛苦,为什么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她们的婚姻都不是她们热烈的爱的结晶。她们还没有体会过爱情的味道便已经走入婚姻的殿堂,年龄上的巨大差距和性格上的不和更加剧了她们各自婚姻的破裂。 简单地看,安娜的悲剧只涉及两个男人:卡列宁和渥伦斯基。安娜生命中的这两个男人便是促使她灭亡的直接原因。安娜的悲剧是从不幸的婚姻开始的。安娜渴望卡列宁给她温暖热烈的爱情,但是,卡列宁是个冷酷、虚伪,顽固守旧,一心只想升官的人,他根本就不懂爱情为何物。他认为婚姻是法律形式的存在,他的眼里没有爱情与激情,卡列宁觉得提供安娜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就够了,因此,他从来没有想过进入妻子的内心世界。
忍无可忍的安娜开始审视自己的婚姻和丈夫,她说:“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因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安娜找到心目中的男人之后很快陷入爱河而不能自拔。为了与渥伦斯基达到灵魂的共鸣,安娜把自己奉献给了渥伦斯基,她敢于得罪整个上流社会。意想不到的是,渥伦斯基是个自私的男人,其实他对安娜的爱远远比不上安娜对他的爱。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爱情就是安娜唯一的精神支柱,但自己抛弃所有换来的爱情辜负她的时候,安娜不得不选择了最残酷的悲剧道路。
同样,巴依和阿布都拉是引起海维孜汗悲剧的两个关键人物。巴依是个爱钱如命的人,在他眼里没有真正的爱情,妻子是形式上的存在,寻欢作乐是正常的事儿,从不体贴海维孜汗,从不关心妻子想什么、需要什么。可见,巴依和海维孜汗之间除了形式上的婚姻之外,什么都没有。一开始讨厌这种生活的海维孜汗一找到自己向往的爱情,便放弃一切选择跟阿布都拉在一起。但她万万没想到自己心爱的丈夫背叛他们的爱情跟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寻欢作乐。一旦阿布都拉背叛自己,她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生命失去了意义,因此以接受无耻的丈夫为侮辱的海维孜汗选择死亡。可见,导致两位女主人公悲剧的还是那些虚伪的男人。
三、女人过于感性是導致她们悲剧的内在原因
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果然,对于安娜和海维孜汗来说,爱情是她们的生命,她们比自己更爱对方。两个女人都把爱情当作生活的唯一内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这也是许多女人的致命弱点。一个女人把自己生命的全部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某个男人身上,往往正是悲剧的开始,爱情是安娜和海维孜汗人生唯一的追求目标,爱情和自由比她们生命还重要,所以她们一旦爱上了对方,就不顾一切地愿意为对方奉献或牺牲自己的一切,而在失去爱之后,都感到彻底失望、十分痛苦,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而选择绝路。
安娜是个感情丰富的贵族夫人,日常生活比较简单,除了照顾孩子之外,她没有其他任务。虽然安娜想活得漂亮,活得更精彩,但她没有其他爱好或者追求目标。如果她有其他的人生追求目标,爱情的背叛就不会灭亡她。但是,爱情是她的生命支柱,得到渥伦斯基的爱情时安娜变得十分坚强,一旦失去爱情,她就变成软弱的女人。所以,当失去渥伦斯基的爱情时,安娜对社会的总结是:“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由于爱情的破裂,安娜陷入绝望之中,她在丈夫那里没有得到爱情与自由,在情人这里也没有得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道德、冷漠与残酷共同谋杀了她。
海维孜汗在其他男人面前是个勇敢、正直、果断的女人,却在自己的爱人阿布都拉面前变成一个善良、温柔、软弱的女人。为了爱情她愿意放弃一切,她可以什么都不要,但没有爱情她活不了。海维孜汗为了追求真挚宝贵的爱情而奋不顾身,爱情是她存在的意义。所以,当家人不同意她跟阿布都拉结婚时,她跟父亲和兄弟决裂关系,选择跟爱人在一起而离开家乡,跟阿布都拉逃到遥远的地方。海维孜汗愿意为阿布都拉而牺牲自己,她愿意为阿布都拉而死。她唯一不愿意的、唯一接受不了的是阿布都拉的背叛。所以,阿布都拉一旦背叛爱情,海维孜汗迷失自己,丧失对生命的热爱,用死来反抗不忠实、无耻的丈夫。海维孜汗的悲剧都是将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能使之实现幸福的人身上造成的。
四、结语
虽然列夫·托尔斯泰和哈丽达·斯拉音笔下的安娜与海维孜汗出自不同的作品,处于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民族,但她们以自己的悲惨结局揭露并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残害。她们以死亡为代价维护女性精神人格的自由和尊严,用以反抗男性社会下的精神压迫,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在这种绝望的反抗中达到了高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
安娜和海维孜汗虽然美丽、聪慧,充满热情与活力,但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得不到理想的婚姻。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生活让她们深深伤心,当遇到真爱时她们不服气,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不惜违背社会道德,最终不断遭遇来自家庭、社会以及宗教信仰的反对与打击,而逃脱不了死亡的悲剧命运。不难看出,安娜和海维孜汗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悲剧命运背后的原因也有着许多的共性。因此,本文试图分析安娜与海维孜汗悲剧命运的成因并概述她们为追求爱情、抗争现实而进行的不同斗争。
一、不理解爱情的封建社会是她们悲剧的根本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生动反映了十九世纪的俄国社会。当时,俄国正处于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演变的时期。俄国刚刚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并接受了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安娜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因此她生活的是封建社会,但追求资本主义的爱和自由。
由于安娜的姑母看上了卡列宁的地位和钱财,自己做主把16岁的安娜嫁给了当时已任省长的年长她20岁的卡列宁。卡列宁是封建社会的“优秀产物”,他是个思想僵化、感情麻木、虚伪庸俗、墨守成规的人。他们虽然有个儿子,但夫妻之间除了形式上的婚姻之外,根本没有爱情。
安娜同渥伦斯基认识后就觉得自己找到了向往已久的爱情,这时她不顾一切(名誉、地位、家庭和心爱的儿子),大胆地追求真爱。但是,她的家庭和她所属于的上流社会不允许她追求自由的爱情,上流社会歧视她,排挤她,竭尽全力阻拦她。谁也不愿意同她来往,甚至连她的嫂子也不乐意接受她。虽然上流社会的那些贵族夫人自己过着既有丈夫又有情人的二重生活,却大骂安娜是“犯罪的妻子”,甚至在公共场所公开表示对安娜的轻蔑。在她们眼里,有情夫是正常的事儿,反而,安娜抛弃没有爱情的婚姻追求自由的、真正的、纯洁的爱情是犯罪。这时,安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家庭和社会决裂。誓死追求自由真挚爱情的安娜在反抗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揭露社会的冷酷和虚伪方面,做到了她那个地位上所能做到的一切。但最终充满虚伪道德的社会环境促使她的爱情迅速地走向灭亡。
哈丽达·斯拉音塑造的不朽形象——海維孜汗是个美丽、聪慧、典雅、正直、善良、勇敢的女人。她们村里的小伙子都喜欢她,追求她,但一个也没有得到她的爱情。在耐心等待白马王子时,她不幸遭受一个巴依(维吾尔人把富有的男人称巴依)的强奸,不得不嫁给了那个比她大三十岁的巴依。如果当时她不嫁给巴依,她永远也辩护不了自己,当时的封建社会绝不会保护她的人身权利,反而会惩罚她的。巴依看起来是个诚实、有信仰的人,实际上却是个声色犬马的人,他们俩毫无爱情可言。海维孜汗十分讨厌自己的婚姻生活,每天不想做任何事情,只坐在院子里的阁楼观察往来望去的人。有一天,她突然看见路上走过去的英俊男人——阿布都拉,他们俩一见钟情,海维孜汗日夜想他,想办法结束自己不幸的婚姻,但丈夫绝不同意。有一次,她丈夫同另一个女人寻欢作乐时被海维孜汗抓住,她以此事为借口离开了家,从此以后,她父母和家里人怎么劝她也不回家,因此,海维孜汗的父母不得不允许她跟巴依离婚。
《沙漠的梦》描述的是19世纪中后期的维吾尔族封建社会,当时,清朝管辖的各个将军府对新疆人民的压迫越来越激烈,官员和巴依们任意娶劳动人民的女儿,一个人甚至有五六个老婆,劳动人民无法保护自己的老婆、女儿,女人更没有选择自己配偶的权利。当时外国和内地的新思想、新文化继续不断地进入新疆,但长久的封建思想已经深刻影响了新疆的各族人民,海维孜汗的父亲和五个哥哥也不例外。海维孜汗正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男子汉——阿布都拉,在与他建立爱情时,却受到了父亲和五个哥哥的强烈反对。虽然阿布都拉是个英俊、诚实、善良、勇敢、有毅力的男子汉而且深爱海维孜汗,但他是个贫穷的人,小时候父母双亡,独自长大。海维孜汗的父亲和五个哥哥看他一无所有,不乐意把海维孜汗嫁给他。这时,果断、勇敢的海维孜汗选择和家庭断绝关系,偷偷地跟阿不都拉逃跑。他们俩五年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生活。出乎意料的是,五年后,阿布都拉跟海维孜汗最好的朋友艾米拉汗私通,背叛他与海维孜汗的爱情。他们俩寻欢作乐时,到场的海维孜汗怒不可遏地杀死了艾米拉汗,阿布都拉逃跑脱离危险。海维孜汗为丈夫的背叛而感到十分痛苦,被关押在牢房里时,她的父亲打算卖掉所有财产拯救她,海维孜汗却拒绝了。她的丈夫阿布都拉来求她原谅自己,还恳求她给自己一次机会,他会想尽办法来救海维孜汗,但她拒绝丈夫来救自己。喀孜(伊斯兰教法执行官)跟海维孜汗说:“怎么样?如果你愿意做我的小妇人,你会一辈子过富有的生活,不只是你,还有你的父亲,亲戚都会享福。”但是,海维孜汗也狠狠地拒绝喀孜的意见,勇敢地选择走向死亡的路。
二、父权制是她们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女性对于男性的经济依赖性一直是女性在地位上从属于男性并受到支配的主要原因。长期两性地位上的差距造成了父权制度的形成。在传统的父权社会和父权家庭中,男人是社会和家庭的中心,处于统治地位,而妇女则受到排挤和控制。在男权社会,男人不管是叫卡列宁、巴依还是叫做别的名字,他们都是父权制社会的产物,都不会给女人决定的权利。
安娜和海维孜汗两个女人都是充满女性魅力的。安娜美丽、聪慧、善良,有着优雅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富有女性的热情和魅力;而海维孜汗也有着雕塑般的身材,英俊、优美、文雅、高贵,充满了热情与活力。在外人眼里,她们的丈夫也是完美的,因为有经济能力,有事业心,有前途。拥有了自身的美貌,又能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安娜和海维孜汗本应该非常满意她们的婚姻、家庭生活,但她们在家庭生活中都感觉痛苦,为什么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她们的婚姻都不是她们热烈的爱的结晶。她们还没有体会过爱情的味道便已经走入婚姻的殿堂,年龄上的巨大差距和性格上的不和更加剧了她们各自婚姻的破裂。 简单地看,安娜的悲剧只涉及两个男人:卡列宁和渥伦斯基。安娜生命中的这两个男人便是促使她灭亡的直接原因。安娜的悲剧是从不幸的婚姻开始的。安娜渴望卡列宁给她温暖热烈的爱情,但是,卡列宁是个冷酷、虚伪,顽固守旧,一心只想升官的人,他根本就不懂爱情为何物。他认为婚姻是法律形式的存在,他的眼里没有爱情与激情,卡列宁觉得提供安娜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就够了,因此,他从来没有想过进入妻子的内心世界。
忍无可忍的安娜开始审视自己的婚姻和丈夫,她说:“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因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安娜找到心目中的男人之后很快陷入爱河而不能自拔。为了与渥伦斯基达到灵魂的共鸣,安娜把自己奉献给了渥伦斯基,她敢于得罪整个上流社会。意想不到的是,渥伦斯基是个自私的男人,其实他对安娜的爱远远比不上安娜对他的爱。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爱情就是安娜唯一的精神支柱,但自己抛弃所有换来的爱情辜负她的时候,安娜不得不选择了最残酷的悲剧道路。
同样,巴依和阿布都拉是引起海维孜汗悲剧的两个关键人物。巴依是个爱钱如命的人,在他眼里没有真正的爱情,妻子是形式上的存在,寻欢作乐是正常的事儿,从不体贴海维孜汗,从不关心妻子想什么、需要什么。可见,巴依和海维孜汗之间除了形式上的婚姻之外,什么都没有。一开始讨厌这种生活的海维孜汗一找到自己向往的爱情,便放弃一切选择跟阿布都拉在一起。但她万万没想到自己心爱的丈夫背叛他们的爱情跟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寻欢作乐。一旦阿布都拉背叛自己,她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生命失去了意义,因此以接受无耻的丈夫为侮辱的海维孜汗选择死亡。可见,导致两位女主人公悲剧的还是那些虚伪的男人。
三、女人过于感性是導致她们悲剧的内在原因
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果然,对于安娜和海维孜汗来说,爱情是她们的生命,她们比自己更爱对方。两个女人都把爱情当作生活的唯一内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这也是许多女人的致命弱点。一个女人把自己生命的全部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某个男人身上,往往正是悲剧的开始,爱情是安娜和海维孜汗人生唯一的追求目标,爱情和自由比她们生命还重要,所以她们一旦爱上了对方,就不顾一切地愿意为对方奉献或牺牲自己的一切,而在失去爱之后,都感到彻底失望、十分痛苦,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而选择绝路。
安娜是个感情丰富的贵族夫人,日常生活比较简单,除了照顾孩子之外,她没有其他任务。虽然安娜想活得漂亮,活得更精彩,但她没有其他爱好或者追求目标。如果她有其他的人生追求目标,爱情的背叛就不会灭亡她。但是,爱情是她的生命支柱,得到渥伦斯基的爱情时安娜变得十分坚强,一旦失去爱情,她就变成软弱的女人。所以,当失去渥伦斯基的爱情时,安娜对社会的总结是:“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由于爱情的破裂,安娜陷入绝望之中,她在丈夫那里没有得到爱情与自由,在情人这里也没有得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道德、冷漠与残酷共同谋杀了她。
海维孜汗在其他男人面前是个勇敢、正直、果断的女人,却在自己的爱人阿布都拉面前变成一个善良、温柔、软弱的女人。为了爱情她愿意放弃一切,她可以什么都不要,但没有爱情她活不了。海维孜汗为了追求真挚宝贵的爱情而奋不顾身,爱情是她存在的意义。所以,当家人不同意她跟阿布都拉结婚时,她跟父亲和兄弟决裂关系,选择跟爱人在一起而离开家乡,跟阿布都拉逃到遥远的地方。海维孜汗愿意为阿布都拉而牺牲自己,她愿意为阿布都拉而死。她唯一不愿意的、唯一接受不了的是阿布都拉的背叛。所以,阿布都拉一旦背叛爱情,海维孜汗迷失自己,丧失对生命的热爱,用死来反抗不忠实、无耻的丈夫。海维孜汗的悲剧都是将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能使之实现幸福的人身上造成的。
四、结语
虽然列夫·托尔斯泰和哈丽达·斯拉音笔下的安娜与海维孜汗出自不同的作品,处于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民族,但她们以自己的悲惨结局揭露并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残害。她们以死亡为代价维护女性精神人格的自由和尊严,用以反抗男性社会下的精神压迫,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在这种绝望的反抗中达到了高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