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谈了谈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感悟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读书促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1、在轻读想象中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借自身的经验、经历帮助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的目的。如阅读《瑞雪》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结合自身经历想象一个“漫山遍野,大雪纷飞,田野村庄,一片素裹”的画面,促进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北国雪景”的整体了解。
2、在朗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如《瑞雪》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关内容,在朗读中体味“小孩”、“大人”面对大雪的喜悦心情,以促进学生对“雪使人欢”的深入理解。
3、在默读思考中理解文章中心。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读书有所收获。
4、在品读剖析中感悟写作技巧。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自名人之手,写作技巧各有千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如: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在炼字铸句上的技巧,在教学王安石的《舶船瓜州》时,可以让学生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换成“吹”“过”“到”等字,再品读剖析,深刻领悟用“绿”字既显示出色彩,又把春风写得极具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非常恰当。
二、积累促感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都会有良好的悟性。积累包括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
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自问自解、自求得之,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會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靠多记,要充公利用远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言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三靠多用,要鼓励学生把摘录的好词佳句运用于平时的口头表达或习作中,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加积累。学生通过“读、记、用”为“薄发”储存了大量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促进感悟。如:在教学《雨中》一课时,为让学生感悟到雨中所体现的高尚精神,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急需别人帮助时的神态、心情、感受等,来体验蹬三轮车的姑娘得到孩子和行人的冒雨帮助,及时捡起翻倒的马路上的一筐苹果所表现出来的神态、感受,以此感悟出放学的孩子和过路的行人“急人所急、助人为乐”这一雨中深情。
三、交流促感悟
小学生限于认知能力水平,他们在学习探究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
1、引发合作交流,扩大感悟效应。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交流活动,及时组织学生展开灵活多样的交流,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补充,扩大感悟的效应,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这一关键点设问: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十一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用一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思考: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以此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深入交流,感悟隐藏在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信息。
2、改进交流方法,提升感悟力度。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改进交流方法,刻求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与培养;要以个性观念指导、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推行个性化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学习方式独立地参与学习过程;要尊重、信任、指导学生,让他们以“交流”促自主学习,以“交流”促自我感悟。
3、扩大交流范围,推进感悟深度。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多向交流,引导他们突破条条框框,展开理解上的辩论,多角度的思考,在自主、合作的讨论中,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思路的拓展,灵感的激发,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情、景、人、物,使交流“增值”,感悟加深;要实行“超文本”交流,(如给课文“补白”——《赤壁之战》黄盖怎样向周瑜献计?)大胆地跳出课文议课文,以促进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感悟;要在符合科学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敢于除“旧”布新,进行发散性思维,通过课内的交流,将学生引向课外的更深层次的探究,以确保学生进一步深化感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感悟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读书促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1、在轻读想象中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借自身的经验、经历帮助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的目的。如阅读《瑞雪》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结合自身经历想象一个“漫山遍野,大雪纷飞,田野村庄,一片素裹”的画面,促进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北国雪景”的整体了解。
2、在朗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如《瑞雪》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关内容,在朗读中体味“小孩”、“大人”面对大雪的喜悦心情,以促进学生对“雪使人欢”的深入理解。
3、在默读思考中理解文章中心。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读书有所收获。
4、在品读剖析中感悟写作技巧。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自名人之手,写作技巧各有千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如: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在炼字铸句上的技巧,在教学王安石的《舶船瓜州》时,可以让学生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换成“吹”“过”“到”等字,再品读剖析,深刻领悟用“绿”字既显示出色彩,又把春风写得极具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非常恰当。
二、积累促感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都会有良好的悟性。积累包括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
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自问自解、自求得之,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會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靠多记,要充公利用远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言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三靠多用,要鼓励学生把摘录的好词佳句运用于平时的口头表达或习作中,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加积累。学生通过“读、记、用”为“薄发”储存了大量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促进感悟。如:在教学《雨中》一课时,为让学生感悟到雨中所体现的高尚精神,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急需别人帮助时的神态、心情、感受等,来体验蹬三轮车的姑娘得到孩子和行人的冒雨帮助,及时捡起翻倒的马路上的一筐苹果所表现出来的神态、感受,以此感悟出放学的孩子和过路的行人“急人所急、助人为乐”这一雨中深情。
三、交流促感悟
小学生限于认知能力水平,他们在学习探究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
1、引发合作交流,扩大感悟效应。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交流活动,及时组织学生展开灵活多样的交流,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补充,扩大感悟的效应,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这一关键点设问: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十一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用一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思考: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以此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深入交流,感悟隐藏在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信息。
2、改进交流方法,提升感悟力度。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改进交流方法,刻求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与培养;要以个性观念指导、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推行个性化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学习方式独立地参与学习过程;要尊重、信任、指导学生,让他们以“交流”促自主学习,以“交流”促自我感悟。
3、扩大交流范围,推进感悟深度。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多向交流,引导他们突破条条框框,展开理解上的辩论,多角度的思考,在自主、合作的讨论中,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思路的拓展,灵感的激发,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情、景、人、物,使交流“增值”,感悟加深;要实行“超文本”交流,(如给课文“补白”——《赤壁之战》黄盖怎样向周瑜献计?)大胆地跳出课文议课文,以促进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感悟;要在符合科学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敢于除“旧”布新,进行发散性思维,通过课内的交流,将学生引向课外的更深层次的探究,以确保学生进一步深化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