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普通高校艺术学艺术类专业中,舞蹈课程设置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随着舞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地位尤为重要。其不仅是其它各舞种起源发展的根基,更是体现我国各民族舞蹈特色的特有种类,是舞蹈专业类学生的必修课程。本文针对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课程进行合理化的改革,旨在改变现行课程中单一外在形态动作的模仿,而是在传授舞蹈动律技能的同时融入民族文化与表演课程。融入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民族民间舞蹈,提高学生内涵的表现。而融入表演课则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们全面的学习领悟理解民族民间舞,才能够达到“形神兼备”的舞者。这是“民族民间舞”这门课程的新的理念、新的追求,也是推进民族民间舞蹈专业人才全面发展的核心。同时新课程的学习能够促进舞蹈专业学生加深加强民族民间舞“神韵”的把握,更好的推进良性传承,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课程改革文化传播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舞蹈学科分类中的一门大的学科,是历史最悠久的舞种之一,各少数民族舞蹈就像中华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对人类的影响更为突出,更具有生命力。在民族民间舞蹈中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习惯、审美心理、风俗情趣等文化现象。
在普通高校艺术学艺术类专业中,舞蹈课程设置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随着舞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地位尤为重要。其不仅是其它各舞种起源发展的根基,更是体现我国各民族舞蹈特色的特有种类,是舞蹈专业类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我这些年走访许多综合类大学的舞蹈学院,从各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那里了解了各个学校舞蹈专业的开设状况。基本情况大致相同,“民族民间舞”课程基本是在培养方案中的第三、四学期开设,每周四小节课时。按照我们国家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大纲,对汉族,藏族,蒙族,维族和朝鲜族五大民族的舞蹈风格动作语汇进行教学。在上课进度和课時允许的情况下,还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如:苗族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傣族舞蹈等。在授课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只注重动律的单一教学,学生们多是外形模仿,“形似神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其本身由于没有真正意思上的学习民族民间舞,只是按照对老师舞蹈动作外形模仿的记忆机械的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另外这些学生在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如此模仿性再进行传授,从而形成了缺少内涵学习的恶性循环,鉴于这些现状,我认为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学习急需要改革,打破单纯的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技能的传统,而是采用新的教学法——民族文化舞蹈课,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民间舞蹈的涵义更好地表达出来,进行由内而外的全身心的舞蹈。
一、民族民间舞课程开设现状
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民间舞蹈也种类繁多,大部分高校教授的材料都是国家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大纲里对汉族,藏族,蒙族,维族和朝鲜族五大民族的舞蹈风格动作语汇的教学。因地区的差异和文化不同,会适当的加入当地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教学。
在我了解的高校中,也有一些高校已有辅助舞蹈教学的其它相关课程。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把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为学生开设了福建民间舞的课程,还增设了民间舞采风课程。会组织学生前往闽南地区、莆田湄州岛和宁德地区进行民间舞蹈采风,在活动实施阶段,通过对民间舞蹈动作、队形、服饰、音乐的收集,采访各民间艺人,了解舞蹈和当地民族的文化关系以及对采风的信息处理等,不仅有益于学生对课堂上福建民间舞所学的动作技能的消化理解和风格的掌握,更能极大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类学校给我了很大的启示,在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和发展上,我们要寻求新的能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探微
1.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师和教学法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蹈课堂的传授过程,既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授。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一种具体的肢体动作,同时也在学习一种特殊的非语言文字文化。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主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质量。所以,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在整个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首先,从各方面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第一,作为一名高校民族舞蹈教师,必须具有热心,耐心和爱心。热心是指教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热爱,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中,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耐心是指教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坚强毅力。由于学生条件的差别,民间舞教师的教学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周期,需要按照所有学生的共同特点,来实施和完成教学大纲,一步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爱心是指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具有甘为人梯的精神,把舞台的光辉和灿烂留给学生,自己在幕后做一位辛勤的园丁,这也是教师可以承受寂寞的基本条件。第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还应该具备较好的身体机能。由于高校录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从普通高中招收的,而且现在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专业素质的整体质量也有所下降,对于对教师的身体机能要求更加严格。保证教学过程中力求动作的准确、熟练、优美,使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新动作就建立一个正确完整的动作形象。第三,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舞教学强调教师授课中的信息量,要求讲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形成的由来,讲民间的风土人情,讲民族心态,讲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高校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舞蹈文化知识,而且将各种民间舞蹈文化因素转化为心理因素,形成中国民族民间舞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单一的行为教学是脆弱而苍白的,只有在健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心理的调控和驱动下,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才会是主动的,而且也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持久力。
其次,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除了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外,还应该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去思考,去创新。比如说可以通过播放录像带、电视演示、等多媒体来模拟课堂,这样,教师可以从图像上看到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细节,便于在课后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下一阶段教学的进行。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从图像上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点,扬长不短,正确掌握各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教师还可以把舞蹈课堂搬到课外,也就是进行“田野作业”,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去,零距离的感受,学习当地民间舞蹈,研究到底民间舞蹈的发展,搜集舞蹈动作,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料加以分析处理,活的创作灵感。
2.开设民族文化课,民间舞教学法课,表演课
高校舞蹈专业对于民族民间舞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在民族民间课堂上对民间舞蹈语汇的学习。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要向能编、能演、能教的复合性舞蹈人才方向培养我们的学生,民族民间舞蹈才能继续前进。
首先,高校舞蹈专业可以通过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课,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了解,以帮助课堂上民间舞蹈的学习。深入了解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民间舞蹈知识更准确地教授给下一代民族民间舞蹈学者。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基本上以口传身授为主要方法并以基本舞蹈风格训练为中心进行,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开发,一味的模仿和单一的训练只能使学生走入一个循规蹈矩。
最后,高校舞蹈专业可以通过表演课的开设,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原有的自然、朴实的内在表演素质,在认识理解民族民间舞蹈过程中,坚持身体素质和思想艺术素质同时并进,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于用真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加深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激发对舞蹈艺术的表现欲望,为今后学习和创作新的舞蹈剧目,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民间舞蹈教学中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结合
在民间舞教学过程中对民间舞蹈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强调和深化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作为反映一种民族文化的民间舞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其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即民间舞蹈所反映的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不仅仅是继承“有形”的传统,也就是外在的技巧和审美形式。这就要求在接受动作技巧的同时融入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情。因而教师在传授动作的过程中要赋予所展示的每一个动作以强烈的生命意义和精神表现力并饱含情感,充分地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感触,以便更加深刻地去理解更深层次的民族,社会、民俗、宗教等非审美的内容。必要时,对于专业舞蹈演员还要深入生活,体验淳朴的民间舞蹈文化特征和民间舞蹈潜在的生命力。因为学生在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体态、韵律以及节奏并不难,难的是具备强烈丰富的内在感情色彩和真切体会到民间艺人的内在气质。由此可知,民间舞蹈教学的核心在于学习她的魂——文化精髓,由内向外倾泻的精神张力。
民间舞蹈的教学是介于民间表演和舞台表演之间,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既要有民间本色风格韵律的体现,又要合乎教学规范以及舞台艺术的审美要求。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的继承,这就给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意识的基础之上,与时代的审美发展同步,结合了现代意识。课堂中,在常规的训练中要融入适当的现代元素,并适当用一些现代音乐,让学生体會放松与紧张,主动被动的心理体验,感受力量之间的关系,这些现代意识的融入不仅有利于把帮助学生寻找我们前边所强调的由内而外的内在情感,也突破了新的创作方法,而且它与传统意识的结合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民族民间舞蹈中融入民间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实际性
1.民族文化学习的必要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蹈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要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动律以及舞感的把握,同时,我们还要把此类舞种的相关文化进行分析、讲解。去学习民间舞蹈形成的文化背景,了解他们的多种文化因素,从而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促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这一新学科的建设。
2.学生选择就业的需要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最关注的还是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高校的舞蹈专业,录取的生源大部分都是普通高中学生,在进大学之前,没有很系统地接受过舞蹈专业训练,舞蹈基础没有中专生扎实,学校以培养老师为目的,而且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是针对舞蹈语汇的学习,与民间舞相关的其他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开设很少,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这样的课程模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会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如果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由于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文化,不能很准确地引导学生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或者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就会有碍整个教学的实施。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学习时民族文化的学习时重要的。学生大学四年,为的就是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好工作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它只属于有能力的人。高校方面应该努力让学生在学校学期期间,学习更多的专业方面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式,能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
3.教育实践的必备条件
因为实践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要抓好实践工作不仅要注重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学生的文化素质,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如果能将掌握的民族文化及舞蹈能力很好的结合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展现出来。所以说学生在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丰富自己的专业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践工作,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有别于课堂上进行专业学习的一种快感,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情。
四、结语
学生在刚刚接触民族民间舞蹈时,身体协调和动作连接上是较难掌握的,需要加强协调能力的训练。在学校学习的五大民族的舞蹈和具有北方特色的东北秧歌,胶州秧歌,还有云南花灯都有各自的律动练习。律动练习是学习组合和舞蹈的基础协调训练。
另外,如朝鲜族舞蹈,它通过气息律动“快吸慢呼”体现出了朝鲜族舞蹈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的特点,以及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特点。再如,蒙古族舞蹈,舞蹈的动作多以肩部和臂部为主,如硬肩、碎抖肩、硬手、压碗等动作,这些不同的动作形成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而藏族舞里,膝部松弛与腰、胯动作的结合动律,再加上弓腰曲背的基本形象充分映射出了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宗教心理,宗教礼仪。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它的风格特点:韧、碾、拧,还有它独树一帜的风格体态“三弯九动十八态”,表现出来的舞姿多是阿娜多姿,舒展大方。以及其他民族舞蹈的学习,均是通过各民族自身舞蹈独特的气息和体态的训练,使学生在协调能力和身体素质上得到提高,并同时了解到了每个民族独特的舞蹈语汇。在加入民族的文化学习后会使舞蹈的表现更淋漓尽致,比如胶州秧歌里的“韧”,在学习时如果不讲授民族文化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模仿动作,那么在气息和风格表现上会有一定的障碍,这是因为韧表现有很多,可巧、可劲、可夸张、可含蓄等,这都与它的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关联。所以我认为民族舞的学习不单单是肢体动作的表现,更深层的是表现出它们附有的内在情感,所谓的情感内容就是我们编的,跳的舞蹈动作相对应的知识和文化的积累。
生活和经历带给我们舞蹈动作和编排,历史和文化带给我们舞蹈想象和创作,所以,无论是作为一个舞蹈工作者或学习者,都要不断丰富我们的情感,加深我们的思想文化底蕴,才会在舞蹈的学习中有新的进步,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2]傅谨.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J].民族艺术.2001.4
[3]李北达.民间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4]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5]朱民石,项燕.情是舞蹈艺术构成的因素[J].舞蹈,1993.3.
[6]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7]马力学.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7.
[8]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9]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5.
[10]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4.
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课程改革文化传播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舞蹈学科分类中的一门大的学科,是历史最悠久的舞种之一,各少数民族舞蹈就像中华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对人类的影响更为突出,更具有生命力。在民族民间舞蹈中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习惯、审美心理、风俗情趣等文化现象。
在普通高校艺术学艺术类专业中,舞蹈课程设置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随着舞蹈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地位尤为重要。其不仅是其它各舞种起源发展的根基,更是体现我国各民族舞蹈特色的特有种类,是舞蹈专业类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我这些年走访许多综合类大学的舞蹈学院,从各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那里了解了各个学校舞蹈专业的开设状况。基本情况大致相同,“民族民间舞”课程基本是在培养方案中的第三、四学期开设,每周四小节课时。按照我们国家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大纲,对汉族,藏族,蒙族,维族和朝鲜族五大民族的舞蹈风格动作语汇进行教学。在上课进度和课時允许的情况下,还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如:苗族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傣族舞蹈等。在授课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只注重动律的单一教学,学生们多是外形模仿,“形似神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许多学生其本身由于没有真正意思上的学习民族民间舞,只是按照对老师舞蹈动作外形模仿的记忆机械的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另外这些学生在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如此模仿性再进行传授,从而形成了缺少内涵学习的恶性循环,鉴于这些现状,我认为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学习急需要改革,打破单纯的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技能的传统,而是采用新的教学法——民族文化舞蹈课,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民间舞蹈的涵义更好地表达出来,进行由内而外的全身心的舞蹈。
一、民族民间舞课程开设现状
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民间舞蹈也种类繁多,大部分高校教授的材料都是国家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大纲里对汉族,藏族,蒙族,维族和朝鲜族五大民族的舞蹈风格动作语汇的教学。因地区的差异和文化不同,会适当的加入当地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教学。
在我了解的高校中,也有一些高校已有辅助舞蹈教学的其它相关课程。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把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为学生开设了福建民间舞的课程,还增设了民间舞采风课程。会组织学生前往闽南地区、莆田湄州岛和宁德地区进行民间舞蹈采风,在活动实施阶段,通过对民间舞蹈动作、队形、服饰、音乐的收集,采访各民间艺人,了解舞蹈和当地民族的文化关系以及对采风的信息处理等,不仅有益于学生对课堂上福建民间舞所学的动作技能的消化理解和风格的掌握,更能极大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类学校给我了很大的启示,在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和发展上,我们要寻求新的能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探微
1.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师和教学法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蹈课堂的传授过程,既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授。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一种具体的肢体动作,同时也在学习一种特殊的非语言文字文化。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主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质量。所以,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在整个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首先,从各方面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第一,作为一名高校民族舞蹈教师,必须具有热心,耐心和爱心。热心是指教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热爱,全身心的投入教学中,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耐心是指教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坚强毅力。由于学生条件的差别,民间舞教师的教学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周期,需要按照所有学生的共同特点,来实施和完成教学大纲,一步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爱心是指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具有甘为人梯的精神,把舞台的光辉和灿烂留给学生,自己在幕后做一位辛勤的园丁,这也是教师可以承受寂寞的基本条件。第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还应该具备较好的身体机能。由于高校录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从普通高中招收的,而且现在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专业素质的整体质量也有所下降,对于对教师的身体机能要求更加严格。保证教学过程中力求动作的准确、熟练、优美,使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新动作就建立一个正确完整的动作形象。第三,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舞教学强调教师授课中的信息量,要求讲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形成的由来,讲民间的风土人情,讲民族心态,讲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高校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舞蹈文化知识,而且将各种民间舞蹈文化因素转化为心理因素,形成中国民族民间舞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单一的行为教学是脆弱而苍白的,只有在健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心理的调控和驱动下,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才会是主动的,而且也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持久力。
其次,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除了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外,还应该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去思考,去创新。比如说可以通过播放录像带、电视演示、等多媒体来模拟课堂,这样,教师可以从图像上看到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细节,便于在课后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下一阶段教学的进行。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从图像上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点,扬长不短,正确掌握各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教师还可以把舞蹈课堂搬到课外,也就是进行“田野作业”,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去,零距离的感受,学习当地民间舞蹈,研究到底民间舞蹈的发展,搜集舞蹈动作,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料加以分析处理,活的创作灵感。
2.开设民族文化课,民间舞教学法课,表演课
高校舞蹈专业对于民族民间舞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在民族民间课堂上对民间舞蹈语汇的学习。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要向能编、能演、能教的复合性舞蹈人才方向培养我们的学生,民族民间舞蹈才能继续前进。
首先,高校舞蹈专业可以通过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课,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了解,以帮助课堂上民间舞蹈的学习。深入了解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民间舞蹈知识更准确地教授给下一代民族民间舞蹈学者。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基本上以口传身授为主要方法并以基本舞蹈风格训练为中心进行,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开发,一味的模仿和单一的训练只能使学生走入一个循规蹈矩。
最后,高校舞蹈专业可以通过表演课的开设,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原有的自然、朴实的内在表演素质,在认识理解民族民间舞蹈过程中,坚持身体素质和思想艺术素质同时并进,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于用真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加深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激发对舞蹈艺术的表现欲望,为今后学习和创作新的舞蹈剧目,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民间舞蹈教学中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结合
在民间舞教学过程中对民间舞蹈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强调和深化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作为反映一种民族文化的民间舞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其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即民间舞蹈所反映的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不仅仅是继承“有形”的传统,也就是外在的技巧和审美形式。这就要求在接受动作技巧的同时融入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情。因而教师在传授动作的过程中要赋予所展示的每一个动作以强烈的生命意义和精神表现力并饱含情感,充分地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感触,以便更加深刻地去理解更深层次的民族,社会、民俗、宗教等非审美的内容。必要时,对于专业舞蹈演员还要深入生活,体验淳朴的民间舞蹈文化特征和民间舞蹈潜在的生命力。因为学生在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体态、韵律以及节奏并不难,难的是具备强烈丰富的内在感情色彩和真切体会到民间艺人的内在气质。由此可知,民间舞蹈教学的核心在于学习她的魂——文化精髓,由内向外倾泻的精神张力。
民间舞蹈的教学是介于民间表演和舞台表演之间,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既要有民间本色风格韵律的体现,又要合乎教学规范以及舞台艺术的审美要求。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的继承,这就给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意识的基础之上,与时代的审美发展同步,结合了现代意识。课堂中,在常规的训练中要融入适当的现代元素,并适当用一些现代音乐,让学生体會放松与紧张,主动被动的心理体验,感受力量之间的关系,这些现代意识的融入不仅有利于把帮助学生寻找我们前边所强调的由内而外的内在情感,也突破了新的创作方法,而且它与传统意识的结合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民族民间舞蹈中融入民间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实际性
1.民族文化学习的必要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蹈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要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动律以及舞感的把握,同时,我们还要把此类舞种的相关文化进行分析、讲解。去学习民间舞蹈形成的文化背景,了解他们的多种文化因素,从而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促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这一新学科的建设。
2.学生选择就业的需要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最关注的还是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高校的舞蹈专业,录取的生源大部分都是普通高中学生,在进大学之前,没有很系统地接受过舞蹈专业训练,舞蹈基础没有中专生扎实,学校以培养老师为目的,而且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是针对舞蹈语汇的学习,与民间舞相关的其他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开设很少,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这样的课程模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会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如果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由于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文化,不能很准确地引导学生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或者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就会有碍整个教学的实施。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学习时民族文化的学习时重要的。学生大学四年,为的就是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好工作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它只属于有能力的人。高校方面应该努力让学生在学校学期期间,学习更多的专业方面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式,能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
3.教育实践的必备条件
因为实践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要抓好实践工作不仅要注重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学生的文化素质,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如果能将掌握的民族文化及舞蹈能力很好的结合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展现出来。所以说学生在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丰富自己的专业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践工作,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有别于课堂上进行专业学习的一种快感,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情。
四、结语
学生在刚刚接触民族民间舞蹈时,身体协调和动作连接上是较难掌握的,需要加强协调能力的训练。在学校学习的五大民族的舞蹈和具有北方特色的东北秧歌,胶州秧歌,还有云南花灯都有各自的律动练习。律动练习是学习组合和舞蹈的基础协调训练。
另外,如朝鲜族舞蹈,它通过气息律动“快吸慢呼”体现出了朝鲜族舞蹈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的特点,以及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特点。再如,蒙古族舞蹈,舞蹈的动作多以肩部和臂部为主,如硬肩、碎抖肩、硬手、压碗等动作,这些不同的动作形成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而藏族舞里,膝部松弛与腰、胯动作的结合动律,再加上弓腰曲背的基本形象充分映射出了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宗教心理,宗教礼仪。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它的风格特点:韧、碾、拧,还有它独树一帜的风格体态“三弯九动十八态”,表现出来的舞姿多是阿娜多姿,舒展大方。以及其他民族舞蹈的学习,均是通过各民族自身舞蹈独特的气息和体态的训练,使学生在协调能力和身体素质上得到提高,并同时了解到了每个民族独特的舞蹈语汇。在加入民族的文化学习后会使舞蹈的表现更淋漓尽致,比如胶州秧歌里的“韧”,在学习时如果不讲授民族文化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模仿动作,那么在气息和风格表现上会有一定的障碍,这是因为韧表现有很多,可巧、可劲、可夸张、可含蓄等,这都与它的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关联。所以我认为民族舞的学习不单单是肢体动作的表现,更深层的是表现出它们附有的内在情感,所谓的情感内容就是我们编的,跳的舞蹈动作相对应的知识和文化的积累。
生活和经历带给我们舞蹈动作和编排,历史和文化带给我们舞蹈想象和创作,所以,无论是作为一个舞蹈工作者或学习者,都要不断丰富我们的情感,加深我们的思想文化底蕴,才会在舞蹈的学习中有新的进步,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2]傅谨.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J].民族艺术.2001.4
[3]李北达.民间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4]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5]朱民石,项燕.情是舞蹈艺术构成的因素[J].舞蹈,1993.3.
[6]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7]马力学.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7.
[8]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9]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5.
[10]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