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通过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角色情境和对比情境等各种教学情境,既可以巧妙解决教学难点,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理解历史、神入历史和运用历史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直观情境;问题情境;角色情境;对比情境
北师大肖川教授在一次题为“有效教学的策略”的报告中说过:“教学即情境的创设。学习总是在一定情境之下进行的,人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同样,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既可以巧妙解决教学难点,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理解歷史、神入历史和运用历史的能力。本文以“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下简称“经济危机”)一课为例,谈一谈历史情境教学的几种具体运用。
一、创设直观情境,引领学生感悟历史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要想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现象和事件的感性认识,重要的手段就是创设各种历史直观情境。教师通过展示历史实物、模型、图表、图片,参观文物古迹,播放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片段等,把历史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在很轻松的状态下对历史现象有很好的感性认识。而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是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比如,在讲授“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时,如果让学生直接在书本上把关于危机表现的几句话划一下读一遍,学生则无法建立起对1929年经济危机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
为此,我从《大国崛起》中截取了一段关于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视频。这段视频展示了危机中各个经济部门和各种人群所遭受的打击情况的直观画面:在股市崩盘后,股民纷纷抛售股票的惶恐场景,怀抱孩子满脸焦虑的饥饿母亲,排着长队领救济的饥民,工厂“不招工”的招牌,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1040亿美元暴跌到1932年580亿美元的数据。
在观看视频后,学生不用看书,也不需要老师多加解释,就能生动具体地感知到经济大危机的表现和严重程度。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理解历史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之上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新的认知困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解决,最终能实现对知识难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经济危机”一课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我首先引入了两则图片:第一幅图片展示的是“1929年排着长队领救济汤的美国失业工人”,另一幅图片展示的是“1929年美国农场主把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图片略)。
针对图片材料,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事件?2.工人失业和农场主倒牛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农场主为什么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免费或降价给失业工人饮用呢?4.据此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
在回答以上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后,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特征这一知识难点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创设角色情境,引领学生神入历史
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唯物史观认为:“认识历史要从客观的历史实际出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为此,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时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体悟历史人物当时的所思所行,做到对历史人物的“神入”。
比如,在“经济危机”一课中,胡佛和罗斯福为什么会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危机应对措施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扮演胡佛,乙组扮演罗斯福,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罗斯福或胡佛应对危机的相关资料。然后,每组推荐出代表进行辩论。
现把当时学生辩论的一些片段摘录如下:
主持人(历史课代表):听众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是1932年12月20日晚7点,现任总统胡佛先生和民主党总统竞选人罗斯福先生将就如何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作辩论!
胡佛(甲组代表):大家好!众所周知,经济危机的发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道坎。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市场的自动调节就可以让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自由企业制度必须得到保证,这已经是我们美利坚民族的传统,它不应受到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外界力量的干扰。企业的自由权是美国国民自由权及美国民主制的保证。动摇了这一点,将是对整个美国民主体系的彻底破坏,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罗斯福(乙组代表):胡佛总统,你是否注意到遍布大街小巷的贫民窝棚?你是否注意到在凛冽寒风中焦急等待领取面包的饥民?你是否注意到众多工厂的机器已经停止了轰鸣?……从1929年那个“黑色星期四”到今天,美国人民已经在危机的泥潭中沉沦太久,你所说的“市场的自动调节即可走出危机”的日子何时才能到来?美国人民再也不能白等下去了!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带领美国人民迅速走出危机、克服恐慌、实现美利坚民族的重新崛起……
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设身处地地站在胡佛和罗斯福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加深了对两位历史人物相关执政理念和政策的理解,做到了对历史人物的“神入”。
四、创设对比情境,引领学生运用历史
台湾史家韦政通说:“所谓历史,不过是借过去了解现在,借现在去考问过去。”学习历史的目的,既是要充分理解过去,也是要以史为鉴、认清现状。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历史事件和现实事件相比较,创设对比情境,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新鲜感,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经济危机”一课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对此,我引用了当代经济学家佩佐夫在2004年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惊人预言。
2003年以来,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扩张。2001年到2003年货币供应增长迅猛,中国股市一路繁荣,房地产市场更是如火如荼。佩佐夫将2001年到2004年的中国与1921年到1929年的美国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之间惊人相似:过去美国所犯下的每一个重大错误,今天中国都在重复。因此,中国必然走80多年前美国走过的路,必然步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的后尘。如果不采取必要应对措施,中国的经济泡沫破灭将发生于2008年左右。
针对佩佐夫的预言,我设置了如下问题:1.佩佐夫关于中国经济在2008年左右将发生大萧条的预言是否变成现实?2.为什么中国能避免美国在1929年出现的经济大萧条情况?
显然,把这些具有时代性的材料作为情境引入历史教学,能让学生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角色情境和对比情境,不论对于教学难点的有效解决,还是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M].吉林出版集团,2009
[3]陈东琪.2008:“中国大萧条”是可以避免的[J].中国军转民,2005(3):13
(江苏省怀仁中学,江苏无锡214196)
【关键词】情境教学;直观情境;问题情境;角色情境;对比情境
北师大肖川教授在一次题为“有效教学的策略”的报告中说过:“教学即情境的创设。学习总是在一定情境之下进行的,人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同样,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既可以巧妙解决教学难点,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理解歷史、神入历史和运用历史的能力。本文以“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下简称“经济危机”)一课为例,谈一谈历史情境教学的几种具体运用。
一、创设直观情境,引领学生感悟历史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要想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现象和事件的感性认识,重要的手段就是创设各种历史直观情境。教师通过展示历史实物、模型、图表、图片,参观文物古迹,播放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片段等,把历史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在很轻松的状态下对历史现象有很好的感性认识。而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是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比如,在讲授“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时,如果让学生直接在书本上把关于危机表现的几句话划一下读一遍,学生则无法建立起对1929年经济危机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
为此,我从《大国崛起》中截取了一段关于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视频。这段视频展示了危机中各个经济部门和各种人群所遭受的打击情况的直观画面:在股市崩盘后,股民纷纷抛售股票的惶恐场景,怀抱孩子满脸焦虑的饥饿母亲,排着长队领救济的饥民,工厂“不招工”的招牌,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1040亿美元暴跌到1932年580亿美元的数据。
在观看视频后,学生不用看书,也不需要老师多加解释,就能生动具体地感知到经济大危机的表现和严重程度。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理解历史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之上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新的认知困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解决,最终能实现对知识难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经济危机”一课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我首先引入了两则图片:第一幅图片展示的是“1929年排着长队领救济汤的美国失业工人”,另一幅图片展示的是“1929年美国农场主把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图片略)。
针对图片材料,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事件?2.工人失业和农场主倒牛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农场主为什么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免费或降价给失业工人饮用呢?4.据此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
在回答以上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后,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特征这一知识难点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创设角色情境,引领学生神入历史
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唯物史观认为:“认识历史要从客观的历史实际出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为此,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时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体悟历史人物当时的所思所行,做到对历史人物的“神入”。
比如,在“经济危机”一课中,胡佛和罗斯福为什么会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危机应对措施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扮演胡佛,乙组扮演罗斯福,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罗斯福或胡佛应对危机的相关资料。然后,每组推荐出代表进行辩论。
现把当时学生辩论的一些片段摘录如下:
主持人(历史课代表):听众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是1932年12月20日晚7点,现任总统胡佛先生和民主党总统竞选人罗斯福先生将就如何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作辩论!
胡佛(甲组代表):大家好!众所周知,经济危机的发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道坎。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市场的自动调节就可以让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自由企业制度必须得到保证,这已经是我们美利坚民族的传统,它不应受到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外界力量的干扰。企业的自由权是美国国民自由权及美国民主制的保证。动摇了这一点,将是对整个美国民主体系的彻底破坏,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罗斯福(乙组代表):胡佛总统,你是否注意到遍布大街小巷的贫民窝棚?你是否注意到在凛冽寒风中焦急等待领取面包的饥民?你是否注意到众多工厂的机器已经停止了轰鸣?……从1929年那个“黑色星期四”到今天,美国人民已经在危机的泥潭中沉沦太久,你所说的“市场的自动调节即可走出危机”的日子何时才能到来?美国人民再也不能白等下去了!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带领美国人民迅速走出危机、克服恐慌、实现美利坚民族的重新崛起……
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设身处地地站在胡佛和罗斯福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加深了对两位历史人物相关执政理念和政策的理解,做到了对历史人物的“神入”。
四、创设对比情境,引领学生运用历史
台湾史家韦政通说:“所谓历史,不过是借过去了解现在,借现在去考问过去。”学习历史的目的,既是要充分理解过去,也是要以史为鉴、认清现状。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历史事件和现实事件相比较,创设对比情境,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新鲜感,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经济危机”一课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对此,我引用了当代经济学家佩佐夫在2004年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惊人预言。
2003年以来,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扩张。2001年到2003年货币供应增长迅猛,中国股市一路繁荣,房地产市场更是如火如荼。佩佐夫将2001年到2004年的中国与1921年到1929年的美国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之间惊人相似:过去美国所犯下的每一个重大错误,今天中国都在重复。因此,中国必然走80多年前美国走过的路,必然步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的后尘。如果不采取必要应对措施,中国的经济泡沫破灭将发生于2008年左右。
针对佩佐夫的预言,我设置了如下问题:1.佩佐夫关于中国经济在2008年左右将发生大萧条的预言是否变成现实?2.为什么中国能避免美国在1929年出现的经济大萧条情况?
显然,把这些具有时代性的材料作为情境引入历史教学,能让学生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角色情境和对比情境,不论对于教学难点的有效解决,还是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M].吉林出版集团,2009
[3]陈东琪.2008:“中国大萧条”是可以避免的[J].中国军转民,2005(3):13
(江苏省怀仁中学,江苏无锡21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