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介鸣:他从90 年代做起新媒体艺术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jaljgj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冬之交,万物开始萧条,却是上海艺术界开始勃发的时刻。从上海艺博会开始,到热热闹闹的西岸艺博会、ART021,当然还有学术重磅上海双年展,几个展览彼此呼应,建构出一幅欢腾的上海艺术图景。作为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震旦博物馆也在今年11月至明年3月间在其水晶厅里推出数字媒体和影像装置先驱艺术家胡介鸣的特展:“时间之光 —— 胡介鸣·记忆拼图”。


  “宅男艺术家”养成之路
  胡介鸣1957年生于上海,是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胡介鸣有着对其他学科的偏好,往往将那些不相干的领域杂糅其中。胡介鸣的尝试来自对内部生理的关注之表达,转换了生理图表、手势、建筑空间、身份和五线谱到视觉经验杂糅的综合体验。1984年毕业后,他便与施勇、樊建平在华师大附近租工作室,开始创作。
  90年代时,国内的文化状态呈现多元发展,中国艺术家也开始参加国际大型双年展等。虽然当时的主流还是绘画,但是媒体艺术这一最直接的当代科技、传媒的产物纠合着文化、视觉艺术的创作形态也吸引着艺术家们,早在1988年张培力就已经开始录像艺术的创作。胡介鸣在毕业后一开始也是以绘画为主。1992至1994年,他主要以感光材料和绘画材料的综合运用为主。1994年开始转入装置艺术创作,举办首次个展《目击游戏》,是一件艺术家由绘画过渡到装置的作品。
  其实早在1991年胡介鸣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脑,虽然购买之初并未想到要将之用于艺术创作,但可说是开启了他的“宅男之路”。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这台电脑就是他的“大玩具”,只是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并非他投身新媒体艺术的原因。从1995年之后,艺术家便毅然决然抛弃画笔,因为“当时觉得新媒体的空间更大,更能表现我的感知,对观众也更有吸引力一些”。作品《1995-1996》是艺术家第一次尝试具有空间概念装置作品。1999年的《与快乐有关》,艺术家用心电图测出成年人处于手淫全过程的心率等心脏指数,依据这些指数的波形图谱曲,并以自动钢琴演奏成曲。胡介鸣开始尝试身体的信息和媒体技术结合的表现方式,首次涉及编程。


  虽然创作之路看起来像“科技宅”,但其实胡介鸣的创作媒介十分多元,不论摄影、录像或数字互动技术都是他表达观点与质疑的途径之一,其关注点在于时间、时空、历史、记忆的交替更迭,并尝试让观者置身于过去的、不确切的某一个时空中,将个人记忆中的图像被唤起,形成个体的文本。
  时间是他最想表达的
  这个名为“时间之光—— 胡介鸣·记忆拼图”的展览,当然也围绕着他长期关注的主题:时间。震旦博物馆水晶厅的七扇长窗引发了他想起《圣经》中关于创世的记录:“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这是世界的起源,也是时间的起点,记忆的拼图皆伴随着光的流转与时间的流逝。
  作品《输入输出:天堂与人间》很好地体现了作品与光影之间的互动。这组作品以计算机为媒介,透过输入手绘作品图像、输出数字影像而得到下一轮绘画的依据,让程序的随机性与艺术家手绘的人文性交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因为在屏幕上与实际做成的窗贴效果不同,胡介鸣与馆方也透过多次的尝试,从而呈现出最能抓住光影的感觉,让作品随着一天的日升月落,天气的变化无常都有多种样貌的改变,让有形的的作品与无形的光线彼此交融。其实早在去年,胡介鸣就开始试验关于《输入输出》系列的试验,并在年底完成输入。胡介鸣表示,程序和人的大脑记忆颇为相似,尽管将信息删除,但是却不等同于完全消失。图像透过不断的删除与累积,就像煲汤一样,越到后面味道累积越丰富。直至现在,他已累积了几十套图像程序,只要给它新的命题,便又会产生全新的东西。此外,经过程序编辑输出的图像与原来的图像呈现极大的差异,超出人类的预判,也让他创作过程充满惊喜。
  说起记忆,这次展览也是胡介鸣时隔二十年后重新绘制架上油画,手绘作品与计算机输出的图像互相对望。当被问及重拾油画有何想法时,他表示:“我一开始以为肯定是忘了,因为很久不画。但是去年1月份拿起画笔画第一笔时,我马上就意识到,就像我拿筷子吃饭一样,已经在我的记忆之中了,一点障碍也没有,非常自由。”


  他将数字媒体归于《天堂》,而将绘画部分归于《人间》,形成科技与人文之间的有趣对话,而在两件作品之间的,则是另一件影像装置《水平状态》。这件作品缓缓升降如跷跷板的作品似乎隐喻着“人的系统”与数位时代中“未知的系统”互相抗衡、不断改变的消长过程。当谈到新媒体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时,胡介鸣表示,全球的科技以倍增速度发展,这是非常可怕的。或许这种加速度是需要克制的,就像一辆车一样,既要有油门也要有刹车。在这次展览中,他认为人工智能绘出的图和人从身体出发的图实际上就是油门和刹车的关系,在发展与制约中保持平衡。或许就像《水平状态》这项装置的运动一样,当平衡打破时一侧的作品就滑动到了另一侧,但是最終它总归会到平衡的位置。
  新媒体艺术与收藏蓝海
  新媒体艺术正在逐渐成为艺术发展的趋势,成为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艺术字眼,成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最直接表现。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美术实践方式,更多的是一种重新审视定位艺术的观念。新媒体艺术作品侧重以现代科技和新媒体形式来表现主题,而让新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特点就是作品与观者的互动。新媒体艺术将艺术品的界定扩展到四维空间,包括时间的参与以及观众的感知,不少新媒体艺术作品都利用人类的身体和感知能力来实现互动,人的身体被艺术家视为重要的媒介,观众不再单单站在客体立场,也会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


  談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大家脑海里可能会先出现各种程序设计或电子装置,但其实最开始的发展是以视频为主。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标杆式人物——被称为“视频艺术之父”的白南准。这位美籍韩裔艺术家,是使用电视机来表现艺术的第一人,于此对应的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末的这一时期,成就了新媒体艺术的电视时代。早在60年代初,白南准开始尝试探索将音乐置入视像表达的可能。白南准的兴趣在于将时间概念视觉化:“这势必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我的作品既不是绘画,也不是雕塑,而是一种时间艺术。我喜欢没有固定流派的艺术。”
  70年代以后视频艺术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表现形式之一,在视频艺术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形式介入其中,壮大了新媒体艺术的力量。而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融入,更扩大了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它也用更新、更平等化的准则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并迅速成为全球化的语言。在这些相对新的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行为模式和新的媒材,以此来发掘创造新的思维和人类经验甚至是新的世界的可能性,艺术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形式,而更多地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概念。新媒体艺术利用日新月异的科技拓宽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用一种更直观、更有趣的方式在一个世界中打开通往另一个可能存在空间的大门。




  对于一些藏家来说,国内的新媒体艺术是一片蓝海市场。目前国内的藏家仍是以架上、雕塑等形式传统的艺术品为主,著作权的保护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很多人认为像VIDEO这样的作品是可以无限复制的,在藏家们眼中,这样一个作品卖十几万不靠谱。其次就是大部分的新媒体艺术重点在传达概念,但是国内许多藏家的观念不一定跟得上。保存、展示与维护困难也是问题之一,过高的维护与购买成本使新媒体艺术的收藏多以机构为主。不过在国外一些具有长远眼光的艺术品藏家已经开始大量收藏新媒体艺术作品。
  此外,新媒体艺术类的作品目前还较少出现在拍卖场,基本都在画廊和艺博会中进行销售。也就是说,相比于目前二级市场发展大于一级市场的乱象,新媒体艺术市场板块从起步阶段就行走在一条较为规范的道路上,参与的投资人未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将会少一些。也因为目前国内还很少有藏家关注这部分新媒体作品,所以这些作品在市场上的交易量也极其有限,基本处于“原始股”状态,大多数收藏者和投资人将会看到其中蕴含着的巨大升值空间,所以对于有心钻研的藏家,这是一片尚未被彻底开发的蓝海。
其他文献
纽约,每年春秋两季的“亚洲艺术周”都在3月与9月举行,而亚洲的春秋两季大拍则要到每年4月与10月首先在香港拉开大幕,因此对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而言,纽约在业内人士眼里成为春秋两季大拍的前哨战。不过,2017年3月的纽约“亚洲艺术周”却先声夺人,中国古代书画、青铜器等板块相继传来捷报,更有多件拍品成交价突破亿元大关,甚至创造了新的拍卖纪录。前哨战演变成了大决战。这既表明了纽约在中国艺术市场的全球格局
期刊
曹可凡是个气场十足的人!与他在静安嘉里中心喝茶,竟遇到不小“轰动”,过往男女无不朝他劲瞄,有的干脆驻足拿手机抓拍。天哪,四周眼球都被他“嗖”地吸引了。  夺人眼球自然与他多年积累的知名度相关,但细究一下,他的魅力还真不虚,电视主持、书籍出版、艺术收藏、电影表演,样样玩出不小的动静,加之他无论走到哪儿,体魄雄壮的独特外形、话剧演员般的嘹亮嗓门、喜气飞扬的快言快语,构成了他的个性魅力。  我邀曹可凡作
期刊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名字往往对人生有所喻示。我不是迷信主义者,但——名为丹青的,往往后来从事绘画,且不止一人。某种程度上亦是家族长者对后生的一种寄予得以实现。刘海粟的名字怎解呢?我觉得他是沧海之一粟,他还是海派绘画的一颗种子。  海派画家,是一种可框定的名字概念。在国画领域,刘海粟作为海派画家,上承吴昌硕、任伯年,下启当代的诸如李可染、陈家泠、徐建荣等辈;在油画领域,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大批
期刊
在我的印象里,杨明有点“名不副实”—— 以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应该比现在获得更多的喝彩和赞誉。  从大的方面讲,我们处在一个标准混乱、是非难分的时代。就如我一直批评的:越是脸皮厚、越是没底线,越是容易上位。从小的方面讲,杨明是个腼腆的人,是个内向的人,加上性格又有点轴,不愿意与不三不四的人打交道,谁都知道,现在不三不四的人肯定居多,不与他们为伍,就意味着孤立,一个孤立的人想要路途顺利似乎是不可能的。
期刊
作为上海著名的主持人,曹可凡可谓是家喻户晓。因此采访那天,当他一到达约定的咖啡馆,立刻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本人比電视屏幕上看起来清瘦了一些,似乎自从为了电影《金陵十三钗》减肥成功之后,他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体形。  整个采访过程十分顺利,可能是由于身为主持人的关系,他对于每一个问题都能轻易且快速地抓住要点,并给出超乎我们预料之外的答案。睿智与随和,是在与他的交谈中,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获奖是
期刊
随着国内文化市场的增长,近年来音乐剧在各大剧场内的出现率越来越高。不仅有各国团体带来的原汁原味的演出(如年前结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即将开演的《魔法坏女巫》),更有由国内专业团队出品的中文版音乐剧(如《音乐之声》《堂吉诃德》)。而在诸多被引进的音乐剧中,此前在国内并不为人知的德奥音乐剧《莫扎特》独树一帜。  大小莫扎特心理冲突具象化  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德奥音乐剧最擅长的叙事类型便是人物传记
期刊
作为香港开春一大艺术盛事,巴塞尔艺术展于2017年3月22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242间艺廊参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藏家、艺术爱好者及媒体人摩肩接踵,使总面积达3.48万平米、分布在两个楼层的展厅人气十足。  展会的主要展区“艺廊荟萃”云集了全球190家著名艺廊,展出的现当代艺术作品涵盖画作、雕塑、装置艺术、摄影、录像及限量印刷作品。“亚洲视野”则呈现了27家亚太地区艺廊的作
期刊
很长一段时间里,摄影师多数都是男性,因为这份职业常常需要毅力抵抗日晒雨淋,需要体力背负沉重器材。但人们似乎忘记了,摄影的本质只是为了记录真实发现人性而存在的,女摄影师一样在做着这样的工作。  本刊在妇女节后的四月,特别报道一辑女生摄影师,或许她们还不是那么“著名”,也没有拍过太多大片,但这些都不妨碍她们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感知。这些女摄影师,都曾来自摄影专业之外,之前学法律、当行政、
期刊
纽约大都会的秋季展“杰作:解开时尚”开幕在即。展览用60件藏品呈现300年的时装变迁。循着这些时代的美好產物,清晰可见女性逐步走出的自由解放之路。时尚的神奇力量也蕴含其中。  解开时尚时代精神最直接的代言  2015年《中国:镜花水月》大展之后,许多国人都知道了纽约大都会春季时装大展和慈善舞会(MetGala)。但秋季展无论在名气或展品数量上都不占优势。不过,这并不代表它不好看。实际上,今年的秋季
期刊
曹可凡对于艺术的喜爱,在圈内外尽人皆知。原本天性中就带有的艺术细胞,在他从事主持行业之后变得越加活跃。而在多年的工作中,也让他有幸认识了一大批艺术家,并与很多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常说:“我从20多岁开始,就和老先生们玩在了一起,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无论是专业上的艺术知识,还是做人的态度,都令我钦佩不已。”  一生最重要的两名“艺术教师”  曹可凡刚入行主持界的时候,曾经接过一档名为《诗与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