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q789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同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画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一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面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
  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现代文阅读训练中的散文阅读,既是一个教学重点也一直是一个难点,使学生头疼也是教师之痛。虽称之为“阅读训练”,但实则“阅读”能力真不是单纯可以“练”出来的,真正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需要让训练“活”起来的。  一、分门别类,回归课本  阅读若不能形成体系,在学生眼中便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散文常考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写人的散文和哲理性的散文,反观学生读不懂的几篇散文,如,《藏在草间》《行走的死
期刊
一、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语文认知的误区  随着目前大学就业难的问题不断突显出来,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对于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不断降低,甚至一些学生因为父母已经铺好后路则以恶劣的学习态度对待语文,而少数家长将学校当作了“托儿所”,对于学生并未有任何要求,这就进一步导致学生心理松懈,最终使得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面临挑战。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基础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到达
期刊
所谓快乐课堂,旨在“乐学”,所谓“乐学”就是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享受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要想达到我们希望的目标,在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情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所谓“乐”,就是指情感,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要让学习给学生带来欢乐和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学,使学习成为一种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努力建设开饭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段话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实施语文教学。  一、在语文课堂中求“真”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
期刊
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对此,本人有以下陋见,和同行们分享。  一、多朗读、读准、读顺。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懂其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
期刊
这篇课文相较于本单元其他几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全文对于情感方面的东西没有做多少渲染,按理说,父母在送走自己儿女的时候,心情应该是非常复杂的,送别的场面应该是惊心动魄悲痛欲绝,值得我们大书特书一番的。但这些渲染性的文字在文中基本找不到,全文基本上以对话构成,人物的动作、神态、心情统统隐藏在其背后,需要我们去想象去挖掘,去从中细细体味父母的那颗爱子之心。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
期刊
文学名著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人们青睐。课改以来,名著阅读更是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师家长的重视。但是,阅读名著大多是学生自己在课外进行,教师的指导很有限,阅读的有效性就比较差。尤其是初中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阅历不够丰富,再加上名著大多篇幅长、内容多、思想深,学生往往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或者根本就不读,很难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引导学生采用精
期刊
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素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重点。  高考回归全国卷后,虽然不再单独考查实词、虚词,但实际上文言文阅读考察的范围更广,除了常见的翻译、文段理解外,还要考察断句、文化常识。可以说文言文考查的难度在加大,面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  一、重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目前来看,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类型比较固定,都是人物传记类文章,相对于《
期刊
机器人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千差万别的,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文具,学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其实不光是电控玩具,如果学生能自己设计一组指令让机器人服务,实现基本的功能,十几个传感器相互合作,完成相应的任务,这与智能化的文具有相似的特点。当拓展模块逐步渗入到课程中,几百元就可以买到一套,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概念,比如,标准机器人综合实验箱,教给学生什么是动力系统,拼装不同的链条,传统的配
期刊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地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力量和源泉。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它在特定的民族、时代以及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着。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生产民俗、工商业民俗、生活民俗  2.社会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