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比研究马来西亚与我国大学生金融行为及金融知识的关系问题,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金融知识测试中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储蓄,金融问题也就越少。以前的消费经历对于储蓄等金融行为的影响是多元的。同时,研究表明进入大学前的金融经历可能会形成不良的金融习惯和较差的金融管理态度,但在大学期间通过金融教育可以得到改善。
【关键词】储蓄行为 金融行为 金融知识 大学生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大学是他们在没有父母监督下的第一次金融独立。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在最近的十多年大学生的数量增长几乎翻了一番,大学的学生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但在我国对于大学生的金融行为(如储蓄和投资)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消费很多,但是他们的金融知识水平较低,往往是冲动消费者(Danes,Huddleston,& Boyce,1999)。在中国也存在类似情况。俞姗 (2009)的调查显示我国当前大学生的金融行为主要受家庭、同辈群体等的影响,而与现状满意度和心理状况之间在总体上无关联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金融知识与金融实践(特别是储蓄行为)的关系。金融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储蓄和特定金融问题的了解,有利于设计出更有效的金融教育项目来有效提高他们进入就业市场和成立家庭时的个人金融管理。因此本文将大学生金融实践与金融知识直接联系起来。对了解大学生金融知识与金融实践关系的论证可以作为扩大学校金融教育的一个论据。
一、基本假设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识别和比较学生的储蓄行为,探索金融知识对于储蓄行为的影响。第一个检验的一般性假设为考虑金融知识的潜在关联,并假定这些关联与储蓄行为有关。第二个假设认为不管是否控制了金融知识的这些关联,金融知识都对储蓄行为有其独立的影响。也即:
假设1:以下变量将预测有效的储蓄行为:性别,籍贯,生源地,父母教育水平,以前消费经历,兄弟姐妹,金融社会化,消费模式和金融知识。
假设2:金融知识与积极有效的储蓄行为有明确关系。金融实践越多,金融知识就越多。
简言之,核心就是金融知识、金融社会化和消费经历都将成为金融知识优势的指标。
二、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一般的描述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多元回归确定对储蓄行为预测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为了检验第二个假设,金融知识被包含在探索金融知识对储蓄行为影响的预测中。
(一)样本
研究样本由天津天狮学院(民办高校)的学生组成,被抽取的500名学生是按照随机原则产生的。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7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74份问卷。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758,效度系数KMO为0.565。回收率94.8%。
在调查的474个学生中,44.7%为男生,55.3%为女生。籍贯:天津市44.7%,外省市54.9%。生源地:45.3%的学生来自城市,24.5%的学生来自城镇,30.2%的学生来自乡村。
(二)因变量
在研究储蓄行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回归模型中分别使用了因变量。三个储蓄行为项目(是否有应急储备金、每月的应急储备金额),如果没有应急储备金则为0,如果有按照选项组区间取组中值,表示有效储蓄行为。其均值为973元。
(三)自变量
选定的自变量包括大学以前的消费经历,金融社会化和金融知识。其中消费经历测定包括受访者在什么年龄参与金融活动、收到零用钱、拥有储蓄账户、工作收入、与父母讨论金融事务、个人消费作决定、了解家庭金融状况、及自己的购买。得分:小于7岁为5分,8~12岁为4分,13~15岁为3分,16~17岁为2分,18岁及以上为1分,从来没有为0分。因此,较高得分意味着年龄较小时就已经有消费经历,也即消费经历较多、较早,从来没有过这种经验的得分为0。消费经历的平均得分为15.09。金融社会化是用有多少社会因素影响他们的金融行为,从没有影响为0到很大影响11打分。社会因素包括父母、同事、兄弟姐妹、学校、宗教、电子或印刷媒体,平均分为38.26分。金融知识用正确回答24个提问如财务目标、财务记录、储蓄、投资、退休、银行体系、货币的时间价值、保险、教育贷款和个人理财的一般知识。平均分为14.23分。
三、具体分析
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了表1和表2的数据结果。其中表1列出的是多元回归方程的定性变量,即哑变量。表2是对储蓄行为预测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包括马来西亚(Mohamad Fazli Sabri,Maurice MacDonald(2010))和中国(本次调查数据)。由于在分析中部分样本的信息缺失,所以最后使用定性变量作为哑变量的储蓄行为回归分析的有效样本为452个。
其他(无意义=NS)预测包括籍贯,父母受教育程度,大学以前消费经历等。
分析结果显示,从储蓄行为对于金融知识、金融社会化和大学以前消费经历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显著差异(F=48.175, p<.001)。金融知识对储蓄行为的影响较大(系数为0.217(t=1.906)),表明有较多个人理财知识的参与者更倾向于积极的金融行为(如储蓄行为),这与马来西亚的调查分析结果一致(系数为0.076(t=3.133))。
同时,统计结果也显示受社会因素影响越大的学生越有可能有积极的金融行为(系数为0.332(t=3.272)),这和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相一致,我国大学生的消费及储蓄等行为更多地会受到家庭、父母、同龄团体等的影响(俞姗(2009))。然而马来西亚的分析结果却显示金融社会化影响对于大学生的储蓄行为是不显著的,这也就意味着在马来西亚,金融社会化对大学生储蓄行为的影响可能是多元的。
而从中国模型1和模型2中可以看出,模型1加入了大学前的消费经历,而模型2去掉了该变量,多元回归方程对于储蓄行为的总方差解释比例都是60.5%(R2=.605),这说明在本次调查中大学前的消费经历对于储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此外有显著影响的三个定性变量(beta系数)是在兄弟姐妹中的排名、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如消费产品的数量)和生源地。学生消费模式和储蓄行为关系是负影响力,消费模式(3~5项)越多的学生越不可能有有效的金融行为,这个分析结果与马来西亚的数据分析结果影响方向相同,但是影响力却不同。家中唯一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更易储蓄。在生源地哑变量中,来自城镇的孩子更有可能有有效的储蓄行为。女生相对男生更有可能储蓄。 此外,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有55.8%的学生表示他们所学专业已经开设了金融学相关课程,主要集中在财经类专业,而对于理工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均未开设金融学相关课程。65.4%被访问学生的父亲和72.5%被访问学生的母亲学历都在高中或者以下,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他们较少机会接受个人财务和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51.4%的学生表示家人没有任何投资经验,66.6%的学生不经常和亲友就金融问题或宏观经济问题进行讨论和沟通。受访者中近五分之四的大学生没有可透支的信用卡,也没有过证券、贵金属或外汇的投资经验。61.3%的学生对于他们自己的财务状况感到不满意。
四、结论及启示
和预期相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中,金融知识与储蓄行为正相关,说明金融知识可以形成更有效地金融管理。考虑金融知识的相关指标,金融知识明显对金融管理有更积极的影响。金融知识也会对财务问题有直接的影响,因为储蓄行为会降低财务问题,而金融知识越多则越可能储蓄,因此金融知识和财务问题也是密切相关的。金融社会化影响较多的学生更易储蓄,但大学前的消费经历不能预测储蓄,虽然大学前的消费经历虽然可以增加阅历,但有些时候也会形成坏习惯和不良的理财态度,因此大学期间提供金融教育可以减少大学之前坏的金融习惯和态度的影响。
近年来,金融对我国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家庭理财规划等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大学期间的金融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普及基础的金融知识,更好地指导他们的金融管理实践,也会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家庭投资理财提供帮助。在调查中,84.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有必要了解金融学的基础知识,73.6%的学生表示大学应该不分专业,都有必要开设金融学相关基础课程。也就是说,金融教育对于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对各种学生有益。因此我们应该在大学教学计划设置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增设金融学等基础性金融教育课程。
马来西亚的调查显示公办大学学生较少有财务问题,这说明比较而言,私立大学学生需要更多的金融教育。这点对于本次调查也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Mohamad Fazli Sabri,Maurice MacDonald.Savings Behavior and Financial Problems Among College Students:The Role of Financial Literacy in Malaysia[J].CROSS-CULTURAL COMMUN?CAT?ON,2010,Vol.6,No.3,pp.103-110.
[2]俞姗.大学生金融行为及其对金融教育的启示——基于F大学的调查与中美校际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64-171.
[3]李建英.高校大学生理财教育刍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09):107-109.
[4]聂勇等.基于Logit模型的大学生金融投资行为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04):62-67.
[5]孙凌霞,宫永建.天津高校学生理财观念与理财行为调查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4):167-169.
作者简介:王慧敏(1979-),女,硕士学位,天津天狮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专业方向:统计学;刘伟(1977-),女,硕士学位,天津天狮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专业方向:金融学、国际金融学。
【关键词】储蓄行为 金融行为 金融知识 大学生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大学是他们在没有父母监督下的第一次金融独立。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在最近的十多年大学生的数量增长几乎翻了一番,大学的学生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但在我国对于大学生的金融行为(如储蓄和投资)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消费很多,但是他们的金融知识水平较低,往往是冲动消费者(Danes,Huddleston,& Boyce,1999)。在中国也存在类似情况。俞姗 (2009)的调查显示我国当前大学生的金融行为主要受家庭、同辈群体等的影响,而与现状满意度和心理状况之间在总体上无关联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金融知识与金融实践(特别是储蓄行为)的关系。金融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储蓄和特定金融问题的了解,有利于设计出更有效的金融教育项目来有效提高他们进入就业市场和成立家庭时的个人金融管理。因此本文将大学生金融实践与金融知识直接联系起来。对了解大学生金融知识与金融实践关系的论证可以作为扩大学校金融教育的一个论据。
一、基本假设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识别和比较学生的储蓄行为,探索金融知识对于储蓄行为的影响。第一个检验的一般性假设为考虑金融知识的潜在关联,并假定这些关联与储蓄行为有关。第二个假设认为不管是否控制了金融知识的这些关联,金融知识都对储蓄行为有其独立的影响。也即:
假设1:以下变量将预测有效的储蓄行为:性别,籍贯,生源地,父母教育水平,以前消费经历,兄弟姐妹,金融社会化,消费模式和金融知识。
假设2:金融知识与积极有效的储蓄行为有明确关系。金融实践越多,金融知识就越多。
简言之,核心就是金融知识、金融社会化和消费经历都将成为金融知识优势的指标。
二、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一般的描述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多元回归确定对储蓄行为预测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为了检验第二个假设,金融知识被包含在探索金融知识对储蓄行为影响的预测中。
(一)样本
研究样本由天津天狮学院(民办高校)的学生组成,被抽取的500名学生是按照随机原则产生的。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7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74份问卷。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758,效度系数KMO为0.565。回收率94.8%。
在调查的474个学生中,44.7%为男生,55.3%为女生。籍贯:天津市44.7%,外省市54.9%。生源地:45.3%的学生来自城市,24.5%的学生来自城镇,30.2%的学生来自乡村。
(二)因变量
在研究储蓄行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回归模型中分别使用了因变量。三个储蓄行为项目(是否有应急储备金、每月的应急储备金额),如果没有应急储备金则为0,如果有按照选项组区间取组中值,表示有效储蓄行为。其均值为973元。
(三)自变量
选定的自变量包括大学以前的消费经历,金融社会化和金融知识。其中消费经历测定包括受访者在什么年龄参与金融活动、收到零用钱、拥有储蓄账户、工作收入、与父母讨论金融事务、个人消费作决定、了解家庭金融状况、及自己的购买。得分:小于7岁为5分,8~12岁为4分,13~15岁为3分,16~17岁为2分,18岁及以上为1分,从来没有为0分。因此,较高得分意味着年龄较小时就已经有消费经历,也即消费经历较多、较早,从来没有过这种经验的得分为0。消费经历的平均得分为15.09。金融社会化是用有多少社会因素影响他们的金融行为,从没有影响为0到很大影响11打分。社会因素包括父母、同事、兄弟姐妹、学校、宗教、电子或印刷媒体,平均分为38.26分。金融知识用正确回答24个提问如财务目标、财务记录、储蓄、投资、退休、银行体系、货币的时间价值、保险、教育贷款和个人理财的一般知识。平均分为14.23分。
三、具体分析
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了表1和表2的数据结果。其中表1列出的是多元回归方程的定性变量,即哑变量。表2是对储蓄行为预测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包括马来西亚(Mohamad Fazli Sabri,Maurice MacDonald(2010))和中国(本次调查数据)。由于在分析中部分样本的信息缺失,所以最后使用定性变量作为哑变量的储蓄行为回归分析的有效样本为452个。
其他(无意义=NS)预测包括籍贯,父母受教育程度,大学以前消费经历等。
分析结果显示,从储蓄行为对于金融知识、金融社会化和大学以前消费经历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显著差异(F=48.175, p<.001)。金融知识对储蓄行为的影响较大(系数为0.217(t=1.906)),表明有较多个人理财知识的参与者更倾向于积极的金融行为(如储蓄行为),这与马来西亚的调查分析结果一致(系数为0.076(t=3.133))。
同时,统计结果也显示受社会因素影响越大的学生越有可能有积极的金融行为(系数为0.332(t=3.272)),这和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相一致,我国大学生的消费及储蓄等行为更多地会受到家庭、父母、同龄团体等的影响(俞姗(2009))。然而马来西亚的分析结果却显示金融社会化影响对于大学生的储蓄行为是不显著的,这也就意味着在马来西亚,金融社会化对大学生储蓄行为的影响可能是多元的。
而从中国模型1和模型2中可以看出,模型1加入了大学前的消费经历,而模型2去掉了该变量,多元回归方程对于储蓄行为的总方差解释比例都是60.5%(R2=.605),这说明在本次调查中大学前的消费经历对于储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此外有显著影响的三个定性变量(beta系数)是在兄弟姐妹中的排名、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如消费产品的数量)和生源地。学生消费模式和储蓄行为关系是负影响力,消费模式(3~5项)越多的学生越不可能有有效的金融行为,这个分析结果与马来西亚的数据分析结果影响方向相同,但是影响力却不同。家中唯一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更易储蓄。在生源地哑变量中,来自城镇的孩子更有可能有有效的储蓄行为。女生相对男生更有可能储蓄。 此外,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有55.8%的学生表示他们所学专业已经开设了金融学相关课程,主要集中在财经类专业,而对于理工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均未开设金融学相关课程。65.4%被访问学生的父亲和72.5%被访问学生的母亲学历都在高中或者以下,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他们较少机会接受个人财务和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51.4%的学生表示家人没有任何投资经验,66.6%的学生不经常和亲友就金融问题或宏观经济问题进行讨论和沟通。受访者中近五分之四的大学生没有可透支的信用卡,也没有过证券、贵金属或外汇的投资经验。61.3%的学生对于他们自己的财务状况感到不满意。
四、结论及启示
和预期相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中,金融知识与储蓄行为正相关,说明金融知识可以形成更有效地金融管理。考虑金融知识的相关指标,金融知识明显对金融管理有更积极的影响。金融知识也会对财务问题有直接的影响,因为储蓄行为会降低财务问题,而金融知识越多则越可能储蓄,因此金融知识和财务问题也是密切相关的。金融社会化影响较多的学生更易储蓄,但大学前的消费经历不能预测储蓄,虽然大学前的消费经历虽然可以增加阅历,但有些时候也会形成坏习惯和不良的理财态度,因此大学期间提供金融教育可以减少大学之前坏的金融习惯和态度的影响。
近年来,金融对我国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家庭理财规划等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大学期间的金融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普及基础的金融知识,更好地指导他们的金融管理实践,也会对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家庭投资理财提供帮助。在调查中,84.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有必要了解金融学的基础知识,73.6%的学生表示大学应该不分专业,都有必要开设金融学相关基础课程。也就是说,金融教育对于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对各种学生有益。因此我们应该在大学教学计划设置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增设金融学等基础性金融教育课程。
马来西亚的调查显示公办大学学生较少有财务问题,这说明比较而言,私立大学学生需要更多的金融教育。这点对于本次调查也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Mohamad Fazli Sabri,Maurice MacDonald.Savings Behavior and Financial Problems Among College Students:The Role of Financial Literacy in Malaysia[J].CROSS-CULTURAL COMMUN?CAT?ON,2010,Vol.6,No.3,pp.103-110.
[2]俞姗.大学生金融行为及其对金融教育的启示——基于F大学的调查与中美校际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64-171.
[3]李建英.高校大学生理财教育刍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09):107-109.
[4]聂勇等.基于Logit模型的大学生金融投资行为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04):62-67.
[5]孙凌霞,宫永建.天津高校学生理财观念与理财行为调查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4):167-169.
作者简介:王慧敏(1979-),女,硕士学位,天津天狮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专业方向:统计学;刘伟(1977-),女,硕士学位,天津天狮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专业方向:金融学、国际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