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了,我不由得想起几年前写的怀念老师的文章……
我读书的西安四中的前身是圣路中学,我们进校就曾先在那里开课学习。圣路中学有过自己的校歌:“美哉圣路震古城,八水环绕陆海丰。周秦汉唐声威壮,先烈文明要继承。发扬科学求真理,有教无类唯一诚。不厌不倦树风气,遵我圣路跻大同。”校训是:兴于信,立于望,成于爱。先前学校教学质量高、名气大,出过不少文化科教的贤达名人。之后校风随时演化,根脉亦有传承。
1964年的暑假还没结束,我便被招到了班主任杨桂梅老师的办公室,这是开学前的第一次见面。杨老师三十六七岁,个头不高,气质优雅,待人亲切,精神爽健,一口好听的东北话,抑扬顿挫,挺有感染力,透着一股严爱相济、催人向上的气息。一看就是那种开朗热情有主见、很有组织推动力的教师——其时她还担任年级组的组长。杨老师讲:“你的考试成绩全班第一,可以当班长也可以当学习委员,看你的简历,还是当班长吧。当班长不容易,班上要先进,自己要更先进,这个班就靠你们了。”也真是个缘分,同为一班的鲁振西同学是我青小大队部的伙伴,有名的好学生,是班上团支部书记。青小一班的周解询中队长,现在成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家琪、金成、宪文、铁城、文祥、学宜、赵敏、安民、中太……一个个特色鲜明富有生气的同学相聚一起,预示着这个班的兴旺。
高一(1)班可是个好班啊,高一年级处在一个充满阳光、春风劲吹的季节。国家刚从三年困难时期走出,万象复苏,形势向好,校园里一派生机,与那个初中乱班形成强烈的对比。团支部与班委会双强有力,政学有序、工作活跃、团结协作,各项事情迅速走上先进行列,获得了任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在班级后墙的学习园地上,大家开动脑筋,展开了学习辩论会。周解询主张灵活機动,主动超越。我则提出要扎实功底,以拙取胜。双方有辩有合,吸引了不少同学参加,大大活跃了学习气氛,班级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的景象。
石蕴玉老师四十开外,摘帽右派,高个儿关中汉,有点驼背,老远看像个长安老农,瘦长的脸上戴着深度的近视镜,数学课讲得形象生动,严谨认真的神态中时常透着幽默。为了一个“无限大”的概念,他能一边念着标记符号,一边用粉笔从黑板的这端一直画到那端,结果自己不慎从讲台上跌下来,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为了讲明一个“老哥”(log),他会叫起与他同样高瘦黑苍的王中太,相互对证解释,“老哥”喊个不停,成为大家戏称课堂上的“称兄道弟”之笑料。石老师还是我们班的班助——辅助班主任的老师,下乡劳动真是一把好手,干活干净利索,堪为劳动模范,待人正派公道,办事求真,就像他手里演绎的数学公式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真是个特色鲜明的好老师。
要说讲课顺畅圆溜、概念词汇一大串的还是政治老师惠文林,陕西师大政教系毕业,把那时的政治形势和课程教案讲得头头是道、栩栩如生,让人羡慕不已。教导主任任希禹——以后成为四中校长,再后来担任过西安市教育局长,他的时事报告会更是同学们的美谈,内容丰富,博古贯今,温文尔雅,一连讲上几个小时无人离走,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但要说当时四中的最大特点还是体育风尚甚浓,篮球、田径、乒乓球,样样活动十分普及,不少项目在全市中学拿得名次,人称“四中四中,体院附中”。这一切都有赖于全校体育总教头郑希圣老师,他身兼教练与运动员,把体育课带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我刚一进校在操场排队,便有毕业班的一个身材高大的同学走到我跟前,握住手摇了摇:“不错,蛮有劲,参加我们的荡桨队吧。”而后每逢周末,一队人便到兴庆公园的湖上划舢板,我从一号桨手升为荡桨队长,还参加了与西安交大等院校的比赛,湖上的锻炼成了我最惬意的事情。还有排球,那可真是迷人,打配合、显整体、猛击球、出合力,甚得我心。平时两三人推举垫球就能数到几十下,杨老师还时常加入我们的行列。她说:“排球多好,你推我让,不像篮球那般你争我抢,练着多舒心。”一句话就把这项运动提升了“档次”,也增加了我们的兴趣,我以二传手的身份进入校排球队。
十六七岁可是一个畅想人生、山花烂漫的年龄。我们的心被那个时代和环境激荡得浮想联翩、神采飞扬。家琪是班上和我最要好的同学,他热情开朗,熟读四大名著,文采极好,浪漫而温情,杨老师戏称他为“文疯子”。我们常常周末相伴,到渭河的芦苇荡和沙滩上漫步游逛,畅谈人生理想,还一起骑自行车,冒着细雨到终南山去赏山景、摘酸枣,其乐融融。有一次骑车路上,要不是他在我身后一声猛喝:“二黑,小心拖车!”我说不定会被后边的拖车挂倒在地。嘿,那时的我,情激昂,心高扬,天地如此舒畅。
一篇周记,点燃了生命中的一团火。那时的学生每周要写周记,也算是学习与思想的汇报吧。入学后不久,我有一篇周记,题目是《我的理想》。那天晚上,我思索了许久,写下了自己的立志之言:“每当夜深人静我还在学习读书的时候,每当看到英雄模范事迹的时候,我都要情不自禁地问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要像保尔·柯察金说的那样,不因碌碌无为而懊悔,就要做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贡献的人,一个因自己的卓越表现而进入先进模范行列的人,如果能到北京立功受奖,那将是我终生的幸福,也是我为之奋斗的最大理想……”心之向往、情之所系、溢于言表。让我没想到的是,在班会上,杨老师拿出我的周记摘要宣读之后,高声讲道:“这样的志向、这样的理想该有多好!它的作者就是我们的班长——刘维隆!”啊,一股热血顿时充满全身,从来没有过的振奋和激动,让我沉浸在无比温暖的激励之中……
我更加积极地要求进步,一心要加入共青团。杨老师真心急切地想解决我的问题,多次找我谈话,开导鼓励我,特别是那个绕不过去的家庭认识问题,更是费了她不少的心。有时在她的家里谈话,杨老师的爱人林先生也过来劝导我,真是苦口婆心。怎奈我的脾性倔强,冥顽不化,只是抽象认识,不愿具体否定,且拿自己的父亲与国民党的张治中将军相比,而且他还是当年陕西上京受表彰的文教群英会的代表,我的理想也来自自己的父辈。这些现在觉得可笑的认知,在当时却显得是那么的真诚,老师没有把我当外人,我内心里已认为自己就是团组织的一分子。信任和鼓励已经使我化开心结,入团只是时间问题,我要从现在做起,在班集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我们这个班,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真叫人留恋。在杨老师母爱式絮叨语言的督导下,全班向心力大为增强,灞河郊游中,大家都往她的身旁凑,假期能让老师派上个活儿高兴得不得了。班上各项活动样样走在前,下乡劳动专拣重活干。学校积肥,挑大粪,跟着清洁大队串巷走院,街坊大妈伸着拇指称赞。夜间民兵训练,振西喊着口令,全班人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跑在青年路寂静的街道上。校园内民兵比赛,跳沙坑、过障碍、爬大绳,班排长扶着一个个胆小的女生跨越。平日里,老牛课间的笛声把我们带入《红梅赞》《绣红旗》的诗意情境。体育课王大个儿的喊操声嘶哑而有力。同学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王安民迷上了钢琴和西洋小说,说了些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话,让我为他担心了许久。董小惠眼疾住院,全班同学一批又一批地去看。最大的高潮还是陈家琪要随父母转学华县,送别会上大家恋恋不舍,我把刚从部队姑父那儿搞到的毛主席语录送给他,同学们的纪念品和惜惜赠言更是不断,家琪从华县写回高二(1)班的信竟有30多页,情意绵绵地数遍了全班每一个同学。这是高二(1)班的鼎盛时期,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当时一个好班的最高标准。
“文革”来临了,一切全乱了。1968年春季我已年满18岁,“文革”是我的成人礼。这时的杨老师离我们远了。“红卫兵运动”兴起,冲出校门“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抄家打人,真是一片恐怖。自此校内开始了更加惨烈的批斗运动,老师和一位女同学成为红卫兵的主斗对象。谁能想到,时分两段,判若云泥,在批判杨老师的会上,有人讲她包庇重用“黑五类”,走的是地富路线。我在前期已是惊弓之鸟,到此时更是岌岌可危,当时只能沉默自保。最怕的是红卫兵抄家摧残我年迈的父母,他们可经不起那样的折腾呀,况且我已经被安排在“黑五类”排座上最黑(角)一处,只有等着审判的份儿了。
批斗迅速升级,戴高帽、挂黑板、扫厕所,更可恶的是那些人身侮辱的手法,剃阴阳头,匍匐在地,跳牛鬼蛇神舞。杨老师性格倔强,坚决不从,往往受到更多的折磨。我清楚地记得,一次高二(1)班自己的批斗会上,红卫兵将杨老师摁跪在板凳上,有人竟将拴着石头的钢丝条挂在了她的腿弯上,“哎哟”一声撕心裂肺的喊声,冲击着所有在场同学的灵魂。还是那位思想“后进”的“少年维特”王安民走上前去,神色凝重地将石块钢丝取了下来,全场哑然无声,无人反对。那位女同学被指为国民党三青团骨干家庭,家被抄,人被打,脖子上被掐得一块块红印,第二天就被罚到了我的座位旁。阴暗、嫉妒、怨恨、残忍、狠毒,一切人性的恶都在革命的大旗和辞藻下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而且在不断地比赛和升级。
我们这个班本来1967年要毕业高考,却因为“文革”推迟到1968年,但高二(1)却定格在了那个年代,一直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中,几十年后大家相聚还是谈不完的高二(1)班。
我们又回到了杨老师的身边,经过那么巨大的摧残和折磨,她仍然还是那样的坚强乐观。这不禁使我想起她喜爱的那首歌,在一次班会上她还唱过:“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更让人钦佩的是,她对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很少提起,反倒時常劝慰我们这些愤愤不平者。对她的学生人品好坏,她心里一清二楚,对那些整她打她的人却很少怨恨责备。也有人消失不见了,可能是出于某种羞愧难见的心性;也有人到她那儿去道歉,她都一一谅解不计前嫌。同学之间有的已是水火不容,终生不理,她遭了那么大的罪却如此宽宏大量,善待对方,这是什么原因?是心胸、是豁达、是气量,还有批判会上声讨她的那个母爱式教育——她把这些学生都看成了犯了错误的孩子,对孩子们她具有包容天地的博大胸怀。
记得那时要在学校大门内修建毛主席塑像——这是当时的一股风潮。我带着一帮同学挖地基、打土夯,凭着少时在建筑工地打夯师傅那儿学来的夯调,大热天里光着膀子领着夯歌,“嗨哟、嗨哟”地忙个不停。杨老师拿着毛巾送到我手边,并拉着我到她房间里去喝糖水,好生嘱咐别累坏了身子。要下乡了,她关切我的去向和冷暖。我们远离西安自己联系到南郑县的深山里插队,她的信件带着牵挂和鼓励,一直是我艰苦磨炼的动力。说实话,当我在汉江边和蒿坝河畔想家的时候,望着潺潺不断的流水,那里边有我的父母,还有我的老师。父母是血脉的亲情,老师是精神的激励,她知道我心中的理想,我知道她心中的瞩望。纵使前面的路再难再长,总有一双眼睛在望着自己,我会牢记誓言,在天地之间汲取用之不竭的力量。
由下乡到工厂,再到市县和省上,工作转换了五六处,每次回来我都要见见杨老师。她几次搬家,我几次寻找,岁月悠悠人易老,难泯当年师生情。在她那温馨的小屋里谈见闻,拉家常,说儿女,论短长,她总嫌我讲自己的事太少,“这些年都是咋走过来的,能不能细细地给我讲一讲”,这也使我萌发了一个想法,什么时候有机会写写自己的经历,也算是给她老人家的一个报偿。
2007年2月16日,大年二十九的中午,我们一帮同学在西安饭庄为杨老师庆贺80周岁生日,席间又与外地的陈家琪、宋怡等同学通了电话。杨老师十分兴奋,她还是那样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今年我过八十寿,明年要为你们过花甲,大家要越活越年轻。”她的声调和激励不禁使我想起了42年前那篇周记和理想,真是历历在目啊。当晚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那一刻我是多么热血沸腾,是她点燃了我立志奋斗的理想之火,从那时到现在,不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这个火种一直就没有熄灭过,我要感谢杨老师,感谢这个时代。”
少年立志不觉艰,
丹心火种非自燃;
幸得春风扑面来,
熊熊烈焰立胸间。
男儿自当多磨炼,
万水千山任登攀;
回首长思引路人,
难忘四十二年前。
转眼间8年过去了,我们都已过66岁,年年与老师相见,每次去看望,她依然身体康健、精神矍铄。明年就是她的米寿之年了,我要深深地祝福杨老师健康长寿,就做那一棵永远挺立在山顶上的不老松。
谁承想,正在编印此文以备送杨老师米寿之礼时,忽闻杨老师离去的噩耗。情不能禁,抚稿痛哭,时不惜我,以文祭天,呜呼哀哉,悼我恩师!
我读书的西安四中的前身是圣路中学,我们进校就曾先在那里开课学习。圣路中学有过自己的校歌:“美哉圣路震古城,八水环绕陆海丰。周秦汉唐声威壮,先烈文明要继承。发扬科学求真理,有教无类唯一诚。不厌不倦树风气,遵我圣路跻大同。”校训是:兴于信,立于望,成于爱。先前学校教学质量高、名气大,出过不少文化科教的贤达名人。之后校风随时演化,根脉亦有传承。
1964年的暑假还没结束,我便被招到了班主任杨桂梅老师的办公室,这是开学前的第一次见面。杨老师三十六七岁,个头不高,气质优雅,待人亲切,精神爽健,一口好听的东北话,抑扬顿挫,挺有感染力,透着一股严爱相济、催人向上的气息。一看就是那种开朗热情有主见、很有组织推动力的教师——其时她还担任年级组的组长。杨老师讲:“你的考试成绩全班第一,可以当班长也可以当学习委员,看你的简历,还是当班长吧。当班长不容易,班上要先进,自己要更先进,这个班就靠你们了。”也真是个缘分,同为一班的鲁振西同学是我青小大队部的伙伴,有名的好学生,是班上团支部书记。青小一班的周解询中队长,现在成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家琪、金成、宪文、铁城、文祥、学宜、赵敏、安民、中太……一个个特色鲜明富有生气的同学相聚一起,预示着这个班的兴旺。
高一(1)班可是个好班啊,高一年级处在一个充满阳光、春风劲吹的季节。国家刚从三年困难时期走出,万象复苏,形势向好,校园里一派生机,与那个初中乱班形成强烈的对比。团支部与班委会双强有力,政学有序、工作活跃、团结协作,各项事情迅速走上先进行列,获得了任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在班级后墙的学习园地上,大家开动脑筋,展开了学习辩论会。周解询主张灵活機动,主动超越。我则提出要扎实功底,以拙取胜。双方有辩有合,吸引了不少同学参加,大大活跃了学习气氛,班级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的景象。
石蕴玉老师四十开外,摘帽右派,高个儿关中汉,有点驼背,老远看像个长安老农,瘦长的脸上戴着深度的近视镜,数学课讲得形象生动,严谨认真的神态中时常透着幽默。为了一个“无限大”的概念,他能一边念着标记符号,一边用粉笔从黑板的这端一直画到那端,结果自己不慎从讲台上跌下来,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为了讲明一个“老哥”(log),他会叫起与他同样高瘦黑苍的王中太,相互对证解释,“老哥”喊个不停,成为大家戏称课堂上的“称兄道弟”之笑料。石老师还是我们班的班助——辅助班主任的老师,下乡劳动真是一把好手,干活干净利索,堪为劳动模范,待人正派公道,办事求真,就像他手里演绎的数学公式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真是个特色鲜明的好老师。
要说讲课顺畅圆溜、概念词汇一大串的还是政治老师惠文林,陕西师大政教系毕业,把那时的政治形势和课程教案讲得头头是道、栩栩如生,让人羡慕不已。教导主任任希禹——以后成为四中校长,再后来担任过西安市教育局长,他的时事报告会更是同学们的美谈,内容丰富,博古贯今,温文尔雅,一连讲上几个小时无人离走,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但要说当时四中的最大特点还是体育风尚甚浓,篮球、田径、乒乓球,样样活动十分普及,不少项目在全市中学拿得名次,人称“四中四中,体院附中”。这一切都有赖于全校体育总教头郑希圣老师,他身兼教练与运动员,把体育课带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我刚一进校在操场排队,便有毕业班的一个身材高大的同学走到我跟前,握住手摇了摇:“不错,蛮有劲,参加我们的荡桨队吧。”而后每逢周末,一队人便到兴庆公园的湖上划舢板,我从一号桨手升为荡桨队长,还参加了与西安交大等院校的比赛,湖上的锻炼成了我最惬意的事情。还有排球,那可真是迷人,打配合、显整体、猛击球、出合力,甚得我心。平时两三人推举垫球就能数到几十下,杨老师还时常加入我们的行列。她说:“排球多好,你推我让,不像篮球那般你争我抢,练着多舒心。”一句话就把这项运动提升了“档次”,也增加了我们的兴趣,我以二传手的身份进入校排球队。
十六七岁可是一个畅想人生、山花烂漫的年龄。我们的心被那个时代和环境激荡得浮想联翩、神采飞扬。家琪是班上和我最要好的同学,他热情开朗,熟读四大名著,文采极好,浪漫而温情,杨老师戏称他为“文疯子”。我们常常周末相伴,到渭河的芦苇荡和沙滩上漫步游逛,畅谈人生理想,还一起骑自行车,冒着细雨到终南山去赏山景、摘酸枣,其乐融融。有一次骑车路上,要不是他在我身后一声猛喝:“二黑,小心拖车!”我说不定会被后边的拖车挂倒在地。嘿,那时的我,情激昂,心高扬,天地如此舒畅。
一篇周记,点燃了生命中的一团火。那时的学生每周要写周记,也算是学习与思想的汇报吧。入学后不久,我有一篇周记,题目是《我的理想》。那天晚上,我思索了许久,写下了自己的立志之言:“每当夜深人静我还在学习读书的时候,每当看到英雄模范事迹的时候,我都要情不自禁地问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要像保尔·柯察金说的那样,不因碌碌无为而懊悔,就要做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贡献的人,一个因自己的卓越表现而进入先进模范行列的人,如果能到北京立功受奖,那将是我终生的幸福,也是我为之奋斗的最大理想……”心之向往、情之所系、溢于言表。让我没想到的是,在班会上,杨老师拿出我的周记摘要宣读之后,高声讲道:“这样的志向、这样的理想该有多好!它的作者就是我们的班长——刘维隆!”啊,一股热血顿时充满全身,从来没有过的振奋和激动,让我沉浸在无比温暖的激励之中……
我更加积极地要求进步,一心要加入共青团。杨老师真心急切地想解决我的问题,多次找我谈话,开导鼓励我,特别是那个绕不过去的家庭认识问题,更是费了她不少的心。有时在她的家里谈话,杨老师的爱人林先生也过来劝导我,真是苦口婆心。怎奈我的脾性倔强,冥顽不化,只是抽象认识,不愿具体否定,且拿自己的父亲与国民党的张治中将军相比,而且他还是当年陕西上京受表彰的文教群英会的代表,我的理想也来自自己的父辈。这些现在觉得可笑的认知,在当时却显得是那么的真诚,老师没有把我当外人,我内心里已认为自己就是团组织的一分子。信任和鼓励已经使我化开心结,入团只是时间问题,我要从现在做起,在班集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我们这个班,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真叫人留恋。在杨老师母爱式絮叨语言的督导下,全班向心力大为增强,灞河郊游中,大家都往她的身旁凑,假期能让老师派上个活儿高兴得不得了。班上各项活动样样走在前,下乡劳动专拣重活干。学校积肥,挑大粪,跟着清洁大队串巷走院,街坊大妈伸着拇指称赞。夜间民兵训练,振西喊着口令,全班人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跑在青年路寂静的街道上。校园内民兵比赛,跳沙坑、过障碍、爬大绳,班排长扶着一个个胆小的女生跨越。平日里,老牛课间的笛声把我们带入《红梅赞》《绣红旗》的诗意情境。体育课王大个儿的喊操声嘶哑而有力。同学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王安民迷上了钢琴和西洋小说,说了些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话,让我为他担心了许久。董小惠眼疾住院,全班同学一批又一批地去看。最大的高潮还是陈家琪要随父母转学华县,送别会上大家恋恋不舍,我把刚从部队姑父那儿搞到的毛主席语录送给他,同学们的纪念品和惜惜赠言更是不断,家琪从华县写回高二(1)班的信竟有30多页,情意绵绵地数遍了全班每一个同学。这是高二(1)班的鼎盛时期,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当时一个好班的最高标准。
“文革”来临了,一切全乱了。1968年春季我已年满18岁,“文革”是我的成人礼。这时的杨老师离我们远了。“红卫兵运动”兴起,冲出校门“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抄家打人,真是一片恐怖。自此校内开始了更加惨烈的批斗运动,老师和一位女同学成为红卫兵的主斗对象。谁能想到,时分两段,判若云泥,在批判杨老师的会上,有人讲她包庇重用“黑五类”,走的是地富路线。我在前期已是惊弓之鸟,到此时更是岌岌可危,当时只能沉默自保。最怕的是红卫兵抄家摧残我年迈的父母,他们可经不起那样的折腾呀,况且我已经被安排在“黑五类”排座上最黑(角)一处,只有等着审判的份儿了。
批斗迅速升级,戴高帽、挂黑板、扫厕所,更可恶的是那些人身侮辱的手法,剃阴阳头,匍匐在地,跳牛鬼蛇神舞。杨老师性格倔强,坚决不从,往往受到更多的折磨。我清楚地记得,一次高二(1)班自己的批斗会上,红卫兵将杨老师摁跪在板凳上,有人竟将拴着石头的钢丝条挂在了她的腿弯上,“哎哟”一声撕心裂肺的喊声,冲击着所有在场同学的灵魂。还是那位思想“后进”的“少年维特”王安民走上前去,神色凝重地将石块钢丝取了下来,全场哑然无声,无人反对。那位女同学被指为国民党三青团骨干家庭,家被抄,人被打,脖子上被掐得一块块红印,第二天就被罚到了我的座位旁。阴暗、嫉妒、怨恨、残忍、狠毒,一切人性的恶都在革命的大旗和辞藻下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而且在不断地比赛和升级。
我们这个班本来1967年要毕业高考,却因为“文革”推迟到1968年,但高二(1)却定格在了那个年代,一直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中,几十年后大家相聚还是谈不完的高二(1)班。
我们又回到了杨老师的身边,经过那么巨大的摧残和折磨,她仍然还是那样的坚强乐观。这不禁使我想起她喜爱的那首歌,在一次班会上她还唱过:“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更让人钦佩的是,她对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很少提起,反倒時常劝慰我们这些愤愤不平者。对她的学生人品好坏,她心里一清二楚,对那些整她打她的人却很少怨恨责备。也有人消失不见了,可能是出于某种羞愧难见的心性;也有人到她那儿去道歉,她都一一谅解不计前嫌。同学之间有的已是水火不容,终生不理,她遭了那么大的罪却如此宽宏大量,善待对方,这是什么原因?是心胸、是豁达、是气量,还有批判会上声讨她的那个母爱式教育——她把这些学生都看成了犯了错误的孩子,对孩子们她具有包容天地的博大胸怀。
记得那时要在学校大门内修建毛主席塑像——这是当时的一股风潮。我带着一帮同学挖地基、打土夯,凭着少时在建筑工地打夯师傅那儿学来的夯调,大热天里光着膀子领着夯歌,“嗨哟、嗨哟”地忙个不停。杨老师拿着毛巾送到我手边,并拉着我到她房间里去喝糖水,好生嘱咐别累坏了身子。要下乡了,她关切我的去向和冷暖。我们远离西安自己联系到南郑县的深山里插队,她的信件带着牵挂和鼓励,一直是我艰苦磨炼的动力。说实话,当我在汉江边和蒿坝河畔想家的时候,望着潺潺不断的流水,那里边有我的父母,还有我的老师。父母是血脉的亲情,老师是精神的激励,她知道我心中的理想,我知道她心中的瞩望。纵使前面的路再难再长,总有一双眼睛在望着自己,我会牢记誓言,在天地之间汲取用之不竭的力量。
由下乡到工厂,再到市县和省上,工作转换了五六处,每次回来我都要见见杨老师。她几次搬家,我几次寻找,岁月悠悠人易老,难泯当年师生情。在她那温馨的小屋里谈见闻,拉家常,说儿女,论短长,她总嫌我讲自己的事太少,“这些年都是咋走过来的,能不能细细地给我讲一讲”,这也使我萌发了一个想法,什么时候有机会写写自己的经历,也算是给她老人家的一个报偿。
2007年2月16日,大年二十九的中午,我们一帮同学在西安饭庄为杨老师庆贺80周岁生日,席间又与外地的陈家琪、宋怡等同学通了电话。杨老师十分兴奋,她还是那样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今年我过八十寿,明年要为你们过花甲,大家要越活越年轻。”她的声调和激励不禁使我想起了42年前那篇周记和理想,真是历历在目啊。当晚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那一刻我是多么热血沸腾,是她点燃了我立志奋斗的理想之火,从那时到现在,不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这个火种一直就没有熄灭过,我要感谢杨老师,感谢这个时代。”
少年立志不觉艰,
丹心火种非自燃;
幸得春风扑面来,
熊熊烈焰立胸间。
男儿自当多磨炼,
万水千山任登攀;
回首长思引路人,
难忘四十二年前。
转眼间8年过去了,我们都已过66岁,年年与老师相见,每次去看望,她依然身体康健、精神矍铄。明年就是她的米寿之年了,我要深深地祝福杨老师健康长寿,就做那一棵永远挺立在山顶上的不老松。
谁承想,正在编印此文以备送杨老师米寿之礼时,忽闻杨老师离去的噩耗。情不能禁,抚稿痛哭,时不惜我,以文祭天,呜呼哀哉,悼我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