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实施,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也充分说明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本文将探索师生数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进行创新教学,必须建立创新型教师知识结构
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博专型、复合型及开放型特点。
(一)博专型
在知识结构合理的前提下,知识越丰富,有效知识量就越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创新能力也就越强,同时,知识广博能使人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知识丰富了,思维的、自由度也就越大,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就会丰富多彩。
(二)复合型
知识一体化是当前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作为数学教师应具备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还应具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开放型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谁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在我们教师的头脑中,应当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来进行补充,否则教师就难以面对知识面越来越广的当代学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创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二、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探索
(一)分析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材施教。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宗旨,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特定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和创新思维,长此以往,学生便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并产生一种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新学习和思考。
同时,创新的过程还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维持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而学生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适度地给予学生机会,满足他们好胜的心理,让他们生发出创新意识。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带来的快乐,巩固创新的兴趣。最后,要充分利用数学中的美。数学与科学知识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力量,就在于其具有秩序、和谐、对称、整齐、结构、简洁、奇异等特点。教师要善于将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带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生活设计中,使学生能产生共鸣,培养他们创造的欲望,由此可以有效维持他们的创新兴趣。
(二)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自身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烈,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强。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根据情境气氛,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性,让其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1.用再创造的方式上概念课,让学生在体验发现中培养创新精神。如在《二面角》的概念课上,从教室门与墙面所成60°二面角时,让学生观察、猜想、讨论,使用现成教具三角板和量角器找二面角大小的度量方法,然后再证明、反思,让学生在动手中进行再创造,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萌发其创新的欲望与冲动,体会到学习就是再创造的过程。
2.上好习题课,使学生在解题中培养创新意识。数学课程离不开习题,讲习题时要讲究解题的教学技巧,首先寻求能法,强化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找出不同思路,使他们思维活跃,在适当的课程中选择相关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利用研究性学习课题,培养学生创新组合知识的能力
在新教材中,每册都按排有适当的研究性课题,在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时,课题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外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学习,收集信息资料做研究,可一人研究。也可以几人合作,教师也可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如选择“购房贷款决策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需要调查哪些材料,由哪些人负责、具体分工,并落实责任,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时教师主要是做听众,当然也可发表意见、见解或提出疑问,这个过程中不是追求结论的完美,而是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而老师是关键,只有不断的学习、思考,经常在头脑中组合新的教学模式,并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才能成为创新型教师,进而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一、教师进行创新教学,必须建立创新型教师知识结构
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博专型、复合型及开放型特点。
(一)博专型
在知识结构合理的前提下,知识越丰富,有效知识量就越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创新能力也就越强,同时,知识广博能使人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知识丰富了,思维的、自由度也就越大,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就会丰富多彩。
(二)复合型
知识一体化是当前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作为数学教师应具备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还应具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开放型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谁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在我们教师的头脑中,应当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来进行补充,否则教师就难以面对知识面越来越广的当代学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创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二、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探索
(一)分析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材施教。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宗旨,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特定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和创新思维,长此以往,学生便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并产生一种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新学习和思考。
同时,创新的过程还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维持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而学生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适度地给予学生机会,满足他们好胜的心理,让他们生发出创新意识。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带来的快乐,巩固创新的兴趣。最后,要充分利用数学中的美。数学与科学知识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力量,就在于其具有秩序、和谐、对称、整齐、结构、简洁、奇异等特点。教师要善于将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带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生活设计中,使学生能产生共鸣,培养他们创造的欲望,由此可以有效维持他们的创新兴趣。
(二)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自身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烈,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强。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根据情境气氛,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性,让其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1.用再创造的方式上概念课,让学生在体验发现中培养创新精神。如在《二面角》的概念课上,从教室门与墙面所成60°二面角时,让学生观察、猜想、讨论,使用现成教具三角板和量角器找二面角大小的度量方法,然后再证明、反思,让学生在动手中进行再创造,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萌发其创新的欲望与冲动,体会到学习就是再创造的过程。
2.上好习题课,使学生在解题中培养创新意识。数学课程离不开习题,讲习题时要讲究解题的教学技巧,首先寻求能法,强化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找出不同思路,使他们思维活跃,在适当的课程中选择相关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利用研究性学习课题,培养学生创新组合知识的能力
在新教材中,每册都按排有适当的研究性课题,在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时,课题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外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学习,收集信息资料做研究,可一人研究。也可以几人合作,教师也可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如选择“购房贷款决策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需要调查哪些材料,由哪些人负责、具体分工,并落实责任,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时教师主要是做听众,当然也可发表意见、见解或提出疑问,这个过程中不是追求结论的完美,而是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而老师是关键,只有不断的学习、思考,经常在头脑中组合新的教学模式,并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才能成为创新型教师,进而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