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和广西,从最西北到最西南,从寒到热,两个斜角穿越了中国。
立冬那天,我妈在南宁弟弟的家里包白菜馅饺子。窗外,紫荆花绚烂。
我妈说一点冬天的样子都没有。
立冬標志着冬日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指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动物开始储藏食物准备冬眠,人也进入休养生息的时节。节气的意义,在悠久漫长的历史中已经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象征。
我妈是国庆节之后出发的,行李里除了衣物,还有真空包装的辣皮子、奶皮子、瓶装的油辣子和酱菜。她为不能带上飞机的酸白菜、糖蒜以及酱菜的坛坛罐罐感到遗憾,再三叮嘱我吃掉或者送朋友,不要浪费了。
爸妈出去遛弯,遇到卖菜的,还是老习惯,一买就是好几公斤洋芋白菜。他们老是忘记把葱论根买、四季青菜水嫩的南方,三天两头飘雨,湿气大,洋芋三两天就长芽了,白菜则腐烂掉。
古代没冰箱,更没有反季节蔬菜,人们要想在冬天吃到青菜是不可能的。腌菜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天寒地冻,寻觅不到新鲜食物,一缸咸菜便是漫长冬季中最为深刻的味道。作家汪曾祺说:“中国咸菜多矣,此不能备载。如果有人写一本《咸菜谱》,将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在过去运输不方便、大棚不普及的年代,寒冷地区的人们总会在入冬前囤菜,以便捱过长达五个月的冬季。晒菜,就是为囤菜所做的前期准备。
每到秋分前后,城市乡村的街角都有卖菜的卡车或者马车,堆满了大葱、白菜、萝卜、洋芋。三三两两的主妇围上去,从中挑选出包心扎实的大白菜。白菜的特性只有主妇心里门清,既能吸附其他食材之味,又能保持自身独有的清香,价格便宜又耐储存,完全是蔬菜界的典范。青皮的白菜水分多,适合炒着吃,白皮的白菜最好做馅或腌制,这可是主妇们当家的本事之一,维持全家人半年的口味儿,半点马虎不得,每一棵白菜都得经过眼睛打量、手上检验。
晒秋菜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对他们来说,囤秋菜已经成为人生的一部分。不在入冬前囤菜,心里空空的,不踏实。
囤菜尤其以大白菜、洋芋居多。冬天外地白菜没有本地秋天的白菜好吃,价格又翻了一番。只要有地方尽量多储备一些,绝对没错。
农田里的庄稼丰收了,家家户户就开始晒辣皮子,晒大葱、大蒜、皮芽子,晒大白菜,晒萝卜、洋芋……这种惊人的阵仗,南方人不能理解。若把这道壮观的风景当作北方的“季节限定”,那么一切就有仪式感了。
那时候家家院子里都有一口菜窖,秋收后菜窖里的洋芋萝卜要一直维持到来年春天。我爸在菜窖角落里倒几桶细沙堆起来,把树上吃不完的苹果、梨子摘下来一层一层码在沙子里。菜窖里除了果蔬,不清楚哪儿来的癞蛤蟆爬来爬去。我害怕癞蛤蟆从来不敢下菜窖,取菜的任务就落到弟弟头上。他灵活单薄的身子从菜窖窄小的洞口下去,手里拿着一个筐子在窖里捡拾,菜窖很小却很深,他举着筐子顺着梯子艰难向上,小脸挣得通红。
伊犁人偏爱吃酸白菜,很多人家里都有口大缸,大白菜晒好后,洗净,控水,在大缸里码整齐,每码一层就撒一层大粒盐、辣椒面和小茴香,最后,用一块石头压实,静等出水发酵。农村把酸菜汁当作开胃降火之用,牙龈上火肿痛,不用吃药,从菜缸里舀两碗冰凉的酸白菜汁喝下去,即可止痛消肿。
压缸石是有历史的,可能年龄比家里的孩子都大,日积月累浸润了酸菜味,仿佛那块石头丢进滚水里都能煮出一锅酸菜浓汤。石头以青墨色为首选,酸白菜吃完清缸的时候,要洗得干干净净放在窗台上,来年接着用。
回想往昔,漫天飞雪、大地白茫茫的日子里,弟弟下到菜窖里,就像小松鼠从树洞里掏着囤积的果实。屋里炉火正旺,吃着妈妈做的酸白菜拌面,心里美滋滋的。
家常滋味带着年代的味道,历久弥香。回想小时候素淡的生活,它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丰盛。
我成家之后,居住的小区老人特别多。每年入秋,小区花坛、楼前、小广场,各种晾晒,除了车道,能占的地方基本占满,从辣椒、白菜、洋芋、大葱到花生、红薯、红枣、雪里蕻,堪比菜市场。
二十年过去了,我搬了好几次家,小区管理越来越规范,公共场地不许晒菜,盛况不复当年。一些花坛边沿、广场拐角还是有辣椒、红薯摆着。室外有限制,阳台派上了用场,防雨防盗,而且阳光直射自然形成的温室,使菜晒得更均匀。
物流越来越便捷,一年四季超市菜铺都有新鲜蔬菜,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做这些事,也许多年以后,晒秋菜腌咸菜也会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妈想把储菜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教过我一些储冬菜的基本常识。比如,大白菜要立在墙根,大葱晾晒时一定要保留葱叶,这样可以保持它的元气,等叶子晒蔫了就可以把大葱叶子编起来,根朝下放在阴凉处。腌菜的时候也让我看着,一边操作一边给我讲解,可我总是心不在焉。她以为腌菜从娃娃抓起,蔬菜的清香渗入我的骨髓与灵魂,长大后就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家庭主妇,我的孩子以后也能吃上酸白菜、油辣子、花花菜。可惜我辜负了她的厚望,迄今为止,我从来没有自己动手独立腌过一坛咸菜。
每次回娘家,临走时打包咸菜,连吃带拿送朋友,她们比吃肉都高兴。虽说如今已经少有咸菜就馒头的日子了,但我们这一代依旧对这种简朴的菜式深怀感情,爱得不得了,忘也忘不掉。
我倒是把晒辣皮子传承了下来。懒人懒办法,防盗窗网格上插满了红辣椒,自然风干。
每每深秋,我上下班经过小区总会看到一个驼背的阿姨,她尤其喜欢晒干菜,茄子、辣子、豇豆挂在细细的绳子上。时间宽裕的话,我就会停下来和她搭几句话。有时候,她教我烹制干豇豆的方法,有时候她絮叨夜里下雨来不及收马齿苋。我相信每双拣菜的手背后都包含一个家庭故事,在岁月里某个温暖的时刻,在儿女心中泛起波澜。秋霜将落未落,树叶微黄,老人翻翻拣拣,双手长茧,面目慈祥,红绿白黄的菜蔬映衬着怒放的菊花。看着那场景就觉得晒菜也是一个地方的风物诗,这些土味的寻常生活风景就文艺了起来。
无限的风情还是在小巷里,妈妈们坐在树荫下,将新鲜可爱的水果洗洗切切,去籽、加糖、熬煮,整个巷子都飘忽着甜蜜的香气。各种果酱带着朝霞的颜色,庄严地静置在搪瓷盆里晒在秋阳下,那也是一种浪漫。一个人在哪里真切地感受,他的生命就在哪里流连与生长。这是丰沛的伊犁,也是元气淋漓的新疆。
人间烟火里滋长着一种叫责任心的东西,经年累月操持着琐碎细密、热气腾腾的日子。从这些人的热爱里,看到我们的另一种生活与宿命,他们都是别人,却又都是人世间的另外一个我们。这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所映射的日常饮食流变和独特的味觉审美,并在其过程中传承食物所承载的味觉记忆、饮食习俗、文化样态与家常情感。
又一个清晨,我妈从冰箱里拿出奶皮子,煮开浓茶,倒入牛奶。辣皮子剁碎和肉末洋葱炒在一起的小菜,刚出锅的热饼子,摆放在餐桌上。她说,看不到白茫茫的雪,再没有一碗热热的奶茶,那还叫什么冬天呢!
四千多公里之外,我还在睡梦中。月色晦暗,朔风正紧。原野寂静,万物静等一场雪。一年一轮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自然永远秉承这个法则。
立冬那天,我妈在南宁弟弟的家里包白菜馅饺子。窗外,紫荆花绚烂。
我妈说一点冬天的样子都没有。
立冬標志着冬日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指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动物开始储藏食物准备冬眠,人也进入休养生息的时节。节气的意义,在悠久漫长的历史中已经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象征。
我妈是国庆节之后出发的,行李里除了衣物,还有真空包装的辣皮子、奶皮子、瓶装的油辣子和酱菜。她为不能带上飞机的酸白菜、糖蒜以及酱菜的坛坛罐罐感到遗憾,再三叮嘱我吃掉或者送朋友,不要浪费了。
爸妈出去遛弯,遇到卖菜的,还是老习惯,一买就是好几公斤洋芋白菜。他们老是忘记把葱论根买、四季青菜水嫩的南方,三天两头飘雨,湿气大,洋芋三两天就长芽了,白菜则腐烂掉。
古代没冰箱,更没有反季节蔬菜,人们要想在冬天吃到青菜是不可能的。腌菜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天寒地冻,寻觅不到新鲜食物,一缸咸菜便是漫长冬季中最为深刻的味道。作家汪曾祺说:“中国咸菜多矣,此不能备载。如果有人写一本《咸菜谱》,将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在过去运输不方便、大棚不普及的年代,寒冷地区的人们总会在入冬前囤菜,以便捱过长达五个月的冬季。晒菜,就是为囤菜所做的前期准备。
每到秋分前后,城市乡村的街角都有卖菜的卡车或者马车,堆满了大葱、白菜、萝卜、洋芋。三三两两的主妇围上去,从中挑选出包心扎实的大白菜。白菜的特性只有主妇心里门清,既能吸附其他食材之味,又能保持自身独有的清香,价格便宜又耐储存,完全是蔬菜界的典范。青皮的白菜水分多,适合炒着吃,白皮的白菜最好做馅或腌制,这可是主妇们当家的本事之一,维持全家人半年的口味儿,半点马虎不得,每一棵白菜都得经过眼睛打量、手上检验。
晒秋菜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对他们来说,囤秋菜已经成为人生的一部分。不在入冬前囤菜,心里空空的,不踏实。
囤菜尤其以大白菜、洋芋居多。冬天外地白菜没有本地秋天的白菜好吃,价格又翻了一番。只要有地方尽量多储备一些,绝对没错。
农田里的庄稼丰收了,家家户户就开始晒辣皮子,晒大葱、大蒜、皮芽子,晒大白菜,晒萝卜、洋芋……这种惊人的阵仗,南方人不能理解。若把这道壮观的风景当作北方的“季节限定”,那么一切就有仪式感了。
那时候家家院子里都有一口菜窖,秋收后菜窖里的洋芋萝卜要一直维持到来年春天。我爸在菜窖角落里倒几桶细沙堆起来,把树上吃不完的苹果、梨子摘下来一层一层码在沙子里。菜窖里除了果蔬,不清楚哪儿来的癞蛤蟆爬来爬去。我害怕癞蛤蟆从来不敢下菜窖,取菜的任务就落到弟弟头上。他灵活单薄的身子从菜窖窄小的洞口下去,手里拿着一个筐子在窖里捡拾,菜窖很小却很深,他举着筐子顺着梯子艰难向上,小脸挣得通红。
伊犁人偏爱吃酸白菜,很多人家里都有口大缸,大白菜晒好后,洗净,控水,在大缸里码整齐,每码一层就撒一层大粒盐、辣椒面和小茴香,最后,用一块石头压实,静等出水发酵。农村把酸菜汁当作开胃降火之用,牙龈上火肿痛,不用吃药,从菜缸里舀两碗冰凉的酸白菜汁喝下去,即可止痛消肿。
压缸石是有历史的,可能年龄比家里的孩子都大,日积月累浸润了酸菜味,仿佛那块石头丢进滚水里都能煮出一锅酸菜浓汤。石头以青墨色为首选,酸白菜吃完清缸的时候,要洗得干干净净放在窗台上,来年接着用。
回想往昔,漫天飞雪、大地白茫茫的日子里,弟弟下到菜窖里,就像小松鼠从树洞里掏着囤积的果实。屋里炉火正旺,吃着妈妈做的酸白菜拌面,心里美滋滋的。
家常滋味带着年代的味道,历久弥香。回想小时候素淡的生活,它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丰盛。
我成家之后,居住的小区老人特别多。每年入秋,小区花坛、楼前、小广场,各种晾晒,除了车道,能占的地方基本占满,从辣椒、白菜、洋芋、大葱到花生、红薯、红枣、雪里蕻,堪比菜市场。
二十年过去了,我搬了好几次家,小区管理越来越规范,公共场地不许晒菜,盛况不复当年。一些花坛边沿、广场拐角还是有辣椒、红薯摆着。室外有限制,阳台派上了用场,防雨防盗,而且阳光直射自然形成的温室,使菜晒得更均匀。
物流越来越便捷,一年四季超市菜铺都有新鲜蔬菜,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做这些事,也许多年以后,晒秋菜腌咸菜也会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妈想把储菜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教过我一些储冬菜的基本常识。比如,大白菜要立在墙根,大葱晾晒时一定要保留葱叶,这样可以保持它的元气,等叶子晒蔫了就可以把大葱叶子编起来,根朝下放在阴凉处。腌菜的时候也让我看着,一边操作一边给我讲解,可我总是心不在焉。她以为腌菜从娃娃抓起,蔬菜的清香渗入我的骨髓与灵魂,长大后就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家庭主妇,我的孩子以后也能吃上酸白菜、油辣子、花花菜。可惜我辜负了她的厚望,迄今为止,我从来没有自己动手独立腌过一坛咸菜。
每次回娘家,临走时打包咸菜,连吃带拿送朋友,她们比吃肉都高兴。虽说如今已经少有咸菜就馒头的日子了,但我们这一代依旧对这种简朴的菜式深怀感情,爱得不得了,忘也忘不掉。
我倒是把晒辣皮子传承了下来。懒人懒办法,防盗窗网格上插满了红辣椒,自然风干。
每每深秋,我上下班经过小区总会看到一个驼背的阿姨,她尤其喜欢晒干菜,茄子、辣子、豇豆挂在细细的绳子上。时间宽裕的话,我就会停下来和她搭几句话。有时候,她教我烹制干豇豆的方法,有时候她絮叨夜里下雨来不及收马齿苋。我相信每双拣菜的手背后都包含一个家庭故事,在岁月里某个温暖的时刻,在儿女心中泛起波澜。秋霜将落未落,树叶微黄,老人翻翻拣拣,双手长茧,面目慈祥,红绿白黄的菜蔬映衬着怒放的菊花。看着那场景就觉得晒菜也是一个地方的风物诗,这些土味的寻常生活风景就文艺了起来。
无限的风情还是在小巷里,妈妈们坐在树荫下,将新鲜可爱的水果洗洗切切,去籽、加糖、熬煮,整个巷子都飘忽着甜蜜的香气。各种果酱带着朝霞的颜色,庄严地静置在搪瓷盆里晒在秋阳下,那也是一种浪漫。一个人在哪里真切地感受,他的生命就在哪里流连与生长。这是丰沛的伊犁,也是元气淋漓的新疆。
人间烟火里滋长着一种叫责任心的东西,经年累月操持着琐碎细密、热气腾腾的日子。从这些人的热爱里,看到我们的另一种生活与宿命,他们都是别人,却又都是人世间的另外一个我们。这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所映射的日常饮食流变和独特的味觉审美,并在其过程中传承食物所承载的味觉记忆、饮食习俗、文化样态与家常情感。
又一个清晨,我妈从冰箱里拿出奶皮子,煮开浓茶,倒入牛奶。辣皮子剁碎和肉末洋葱炒在一起的小菜,刚出锅的热饼子,摆放在餐桌上。她说,看不到白茫茫的雪,再没有一碗热热的奶茶,那还叫什么冬天呢!
四千多公里之外,我还在睡梦中。月色晦暗,朔风正紧。原野寂静,万物静等一场雪。一年一轮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自然永远秉承这个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