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多元文化冲击,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副作用”等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针对思想政治课及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十八大,党中央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词,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尤为重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基于此,笔者对于学校部分大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10份,通过问卷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状况进行把握,并进而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需要更加急切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生代力量,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但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其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培育和践行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对于四川大学部分大二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并且接受问卷调查的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赞同。但通过调查也可以发现许多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多元化思想理论的冲击
中国是开放的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世界各民族大量的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化明显。而在这大量的思潮中,有可供我们吸收借鉴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可以丰富文化思想的多样性,但也有很多文化的糟粕,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鉴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颠覆,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更容易受到大量负面思潮及价值观的不良影响,从而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采取不认同的态度,严重威胁着当代大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
2.社会变革带来的“副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同时也衍生出“利益至上”等不良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有所抬头,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加之,伴随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大学生可以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但网络及微博、微信等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也意味着各种信息、思想及情绪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道德的、不道德的,文明的、不文明的,正能量的、负能量的,合法的、违法的等各种思潮和情绪混杂在一起,也容易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依然来临。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通过网络当代大学生可以更迅速、更快捷的接触到各种社会现状。同时网络信息时代也意味着大量负面信息及不和谐因素通过各种网络媒体、网络媒介迅速传播和发酵,并且部分媒体为了点击量的需要更是刻意渲染社会不和谐因素,引导负面情绪膨胀,面对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和负面评论,很容易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
综上,在新的环境和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接触更广阔的知识、信息、思想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的更加复杂的思想漩涡和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很容易陷入迷惘的泥潭,从而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思政课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也可以发现,几乎接受调查的全部学生对于思政课及思政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践行中的重要作用给予肯定,并有97.2%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来源于思政课程,有95%的学生认为教师个人的修养及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会带来极大的影响。近几年来各高校结合各项政策要求,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使得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对此也给予肯定,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中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度需加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重要作用被广大大学生所认同,但通过调查也发现部分学生认为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讲授过程中存在理论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从而使得部分学生认识不到高校思政课教育与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的密切关系,认识不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关系,认识不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从而认识不清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相对于其他基本思政课程,该课程理论性更强,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使得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理论基础有更清晰、正确的把握。正是由于该课程本身的这种特殊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就理论而理论,而忽略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性相结合的情况,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对于理论本身的正确理解和认同出现偏差,意识不到该课程的重要现实意义。 2.教师综合素养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父母、老师、社会榜样等对于自己价值观的树立有重大影响。老师的言行、态度、修养等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自身就业压力增大所带来的“功利主义”等抬头,以及社会上其他不良思想影响,有部分人对于高校思政课表示不认同,认为思政课无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倍感压力的同时,却又不被理解,缺乏社会认同感,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将负面情绪代入,产生不良的后果,对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理论自信和职业自信,在课堂上积极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专长与课程本身会有些许差别,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部分教师的研究专长可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另有部分教师的研究专长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课程讲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而忽略该课程的连贯性与整体性,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把握课程整体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融汇于整个课程当中。再一方面,就全国高校而言思政课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在大班授课过程中仍较多采用“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而与学生互动不足,较少的关心学生心理和真实需求,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综上可见教师在自身道德素养、学术素养及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有可完善的空间,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提升教学效果,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的政策建议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当中的两大参与者,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而往往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有忽略。但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客体,“四有”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以学生为本”理应成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必须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切合学生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注重“以学生为本”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完全否定,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弱化,而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于教材内容有充分把握之外,还要对于学生的心理和特点进行充分了解,有针对性的讲解,将理论和大学生实际进行紧密结合。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更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探讨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模式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坚持文化开放理念,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冲击,求同存异,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有效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对于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达成价值共识,使得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认同并自觉践行。
(二)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发挥有效示范作用
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者,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保持良好职业道德和个人操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自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拒绝将负面情绪带入课堂,积极传播正能量,从而能够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细微之处。在授课之外关注学生心理及思想动态,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乃至借助于QQ、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介的方式,积极的与学生建立良性的师生沟通与互动渠道,并注重沟通艺术和教学艺术的培养,真挚交流,从而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更有效、切合的指导。
(三)利用网络平台,多渠道辅助课堂教学,共同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尽管思政课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外必须注重借助多渠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推送正能量的故事和实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播正能量。继续推进“8秒正能量”等活动,为学生创作的阐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搭建展示和讨论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践行的积极性。并定期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座,通过具体实例等,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用普通人、普通事的方式展现出来,便于同学们形成共鸣,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多渠道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共同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该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注重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对于祖国的认同感,将爱国教育等融入校园文化当中。利用学校资源组织团队竞赛、节日庆典、社团活动等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将爱国教育、敬业奉献教育、诚信教育等贯穿其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参考文献:
[1]徐帆.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1):49-50.
[2]张震环.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J].党史探索,2009(01):39-42.
[3]陈碧妹.构建新建本科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环境[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10):48-5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十八大,党中央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词,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尤为重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基于此,笔者对于学校部分大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10份,通过问卷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状况进行把握,并进而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需要更加急切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生代力量,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但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其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培育和践行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对于四川大学部分大二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并且接受问卷调查的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赞同。但通过调查也可以发现许多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多元化思想理论的冲击
中国是开放的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世界各民族大量的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化明显。而在这大量的思潮中,有可供我们吸收借鉴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可以丰富文化思想的多样性,但也有很多文化的糟粕,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鉴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颠覆,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更容易受到大量负面思潮及价值观的不良影响,从而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采取不认同的态度,严重威胁着当代大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
2.社会变革带来的“副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同时也衍生出“利益至上”等不良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有所抬头,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加之,伴随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大学生可以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但网络及微博、微信等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也意味着各种信息、思想及情绪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道德的、不道德的,文明的、不文明的,正能量的、负能量的,合法的、违法的等各种思潮和情绪混杂在一起,也容易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依然来临。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通过网络当代大学生可以更迅速、更快捷的接触到各种社会现状。同时网络信息时代也意味着大量负面信息及不和谐因素通过各种网络媒体、网络媒介迅速传播和发酵,并且部分媒体为了点击量的需要更是刻意渲染社会不和谐因素,引导负面情绪膨胀,面对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和负面评论,很容易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
综上,在新的环境和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接触更广阔的知识、信息、思想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的更加复杂的思想漩涡和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很容易陷入迷惘的泥潭,从而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思政课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也可以发现,几乎接受调查的全部学生对于思政课及思政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践行中的重要作用给予肯定,并有97.2%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来源于思政课程,有95%的学生认为教师个人的修养及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会带来极大的影响。近几年来各高校结合各项政策要求,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使得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对此也给予肯定,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中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度需加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重要作用被广大大学生所认同,但通过调查也发现部分学生认为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讲授过程中存在理论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从而使得部分学生认识不到高校思政课教育与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的密切关系,认识不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关系,认识不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从而认识不清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相对于其他基本思政课程,该课程理论性更强,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使得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理论基础有更清晰、正确的把握。正是由于该课程本身的这种特殊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就理论而理论,而忽略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性相结合的情况,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对于理论本身的正确理解和认同出现偏差,意识不到该课程的重要现实意义。 2.教师综合素养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父母、老师、社会榜样等对于自己价值观的树立有重大影响。老师的言行、态度、修养等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自身就业压力增大所带来的“功利主义”等抬头,以及社会上其他不良思想影响,有部分人对于高校思政课表示不认同,认为思政课无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倍感压力的同时,却又不被理解,缺乏社会认同感,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将负面情绪代入,产生不良的后果,对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理论自信和职业自信,在课堂上积极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专长与课程本身会有些许差别,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部分教师的研究专长可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另有部分教师的研究专长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课程讲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而忽略该课程的连贯性与整体性,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把握课程整体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融汇于整个课程当中。再一方面,就全国高校而言思政课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在大班授课过程中仍较多采用“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而与学生互动不足,较少的关心学生心理和真实需求,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综上可见教师在自身道德素养、学术素养及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有可完善的空间,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提升教学效果,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的政策建议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当中的两大参与者,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而往往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有忽略。但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客体,“四有”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目标,“以学生为本”理应成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必须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切合学生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注重“以学生为本”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完全否定,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弱化,而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于教材内容有充分把握之外,还要对于学生的心理和特点进行充分了解,有针对性的讲解,将理论和大学生实际进行紧密结合。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更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探讨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模式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坚持文化开放理念,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冲击,求同存异,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有效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对于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达成价值共识,使得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认同并自觉践行。
(二)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发挥有效示范作用
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者,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保持良好职业道德和个人操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自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拒绝将负面情绪带入课堂,积极传播正能量,从而能够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细微之处。在授课之外关注学生心理及思想动态,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乃至借助于QQ、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介的方式,积极的与学生建立良性的师生沟通与互动渠道,并注重沟通艺术和教学艺术的培养,真挚交流,从而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更有效、切合的指导。
(三)利用网络平台,多渠道辅助课堂教学,共同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尽管思政课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外必须注重借助多渠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推送正能量的故事和实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播正能量。继续推进“8秒正能量”等活动,为学生创作的阐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搭建展示和讨论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践行的积极性。并定期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座,通过具体实例等,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用普通人、普通事的方式展现出来,便于同学们形成共鸣,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多渠道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共同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该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注重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对于祖国的认同感,将爱国教育等融入校园文化当中。利用学校资源组织团队竞赛、节日庆典、社团活动等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将爱国教育、敬业奉献教育、诚信教育等贯穿其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参考文献:
[1]徐帆.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1):49-50.
[2]张震环.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J].党史探索,2009(01):39-42.
[3]陈碧妹.构建新建本科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环境[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10):48-5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