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第一颗外星球的人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iahong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发现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对于我们来说已司空见惯。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几十年前,寻找系外行星的想法还被认为是近乎疯狂。许多人曾经怀疑,拥有数颗种类不同行星的太阳系,在宇宙中也许是个异数,没有证据表明其他恒星系也会如此。再说,即便那里存在行星,它们也太小、太暗了,被它们所环绕的恒星的光芒所掩盖,而无法被我们探测到。所以,如果有谁决心去寻找系外行星,不但无法获得科研资金,还要拿自己的声誉去冒险。
  但是,随着第一颗系外行星的发现,这一局面被改变了。迄今为止,被证实的系外行星已超过3500颗,而且数量还在攀升。改变这一局面的是两位瑞士天文学家。我们今天就来谈谈他们的故事。
  捕捉恒星的微小“摆动”
  事情还得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戴狄尔·奎若兹还在瑞士日内瓦大学攻读博士。他的导师是米歇尔·麦耶。麦耶是分析恒星光谱的权威。他曾经研制出一种光谱仪器。当一颗恒星附近掠过一个较大的天体时,恒星光谱的微小移动能被这种仪器捕捉到。例如,在一个双恒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绕着共同的质心转。一颗恒星在其伴星引力的作用下,径向速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在光谱上表现为光谱的周期性移动。而这种光谱仪就能检测到光谱的微小移动。
  当奎若兹在读博时,麦耶正在参与建造一个更加灵敏的装置。“麦耶想找个人参加这一项目,而我恰好喜欢建造点什么,于是事情就这样开始了,” 奎若兹回忆说。
  起初,新的仪器仅能识别最低至每秒50米的径向速度变化。此后,奎若兹开发了一个软件,把精度提高到10米/秒。这让他们大喜过望,因为这一精度具备了探测太阳系外巨行星的条件。
  麦耶和奎若兹选择了到那时为止没有被人关注过的100颗恒星。他们知道这是一项耗时的工作,打算收集十年的数据。1994年5月,麦耶向奎若兹交代工作后,就去夏威夷度假了。
  异常预示着存在一颗巨行星?
  1994年7月,奎若兹第一次开始观测距离地球50光年的一颗叫“飞马座51”的恒星。到9月,他意识到数据有些异常。这颗恒星的光谱移动让他很困惑:如果它来自一个双星系统,移动似乎太小;如果是由行星引起的,移动似乎又太快。奎若兹担心软件上出了错。有一个星期,他试图在软件中找差错,但没找到。他当时很恐慌,但没向任何人透露这一“坏消息”。
  奎若兹一边继续跟踪观测,一边想观测其他恒星,看看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况。结果是没有。这就进一步排除了程序出错的可能。他承认,这种无法理解的移动是真实存在的,但他还是不敢告诉正在度假的麦耶。
  1995年1月,绝望中的奎若兹想出一个自己都认为是牵强的解决方案。他设想:倘若存在一颗巨行星,只要它距离母恒星“飞马座51”非常近,公转周期非常短,就能解释光谱为何移动这么快。但这违背了一个天文学“常识”。因为行星形成理论说,巨行星不可能在离恒星很近的轨道上形成;比如太阳系的气态巨行星木星,就离太阳很远,需要12年才能公转一周。
  但是,奎若兹把这条“常识”推一边,还是按自己的思路工作下去。他通过数据拟合发现,如果这颗巨行星的公转周期是4.2天,就能完满解释观测数据。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这颗巨行星距离恒星“飞马座51”,比水星离太阳还近!
  沒错,是一颗系外行星!
  兴奋的奎若兹把这一结果传真了给麦耶。他这样写道:“我想我已经找到了一颗质量相当于木星,但公转周期只有四天的行星。” 麦耶不信,吩咐他继续跟踪,直到他回来。
  1995年4月,救苦救难的师父终于从夏威夷回来了,但“飞马座51”已转到了南半球的天空,要等到7月才能恢复观测。7月,麦耶连续观测了四个晚上。第五个晚上,他终于对奎若兹说:“看来我们是找到了一颗行星。尽管按理说它不应该是,但它确实就是。”
  8月,他们共同起草了一篇论文,投给《自然》杂志。奎若兹记得当时有点提心吊胆。他知道,他在本领域内还是一名无名小卒,只要论文里有一个数据错误,就会断送他的职业生涯。
  到了10月份,《自然》仍然没有接受这篇论文。他们干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公布了他们的发现。与会的一位听众当即打电话给一位寻找系外行星的权威人士。这位天文学家对“飞马座51”连续观测了五个晚上,收集到的数据也支持奎若兹和麦耶的结论。11月,论文终于发表了。
  但即使这样,许多天文学家对这一结论还是抱怀疑态度,而且怀疑持续了多年。直到1999年,哈佛大学的一位天文学家以无可辩驳的数据证明,他观测到另一颗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大家才开始接受这一事实:系外行星的确是存在的,而且现有的观测技术就可以发现它们。如今,单单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就发现了2300多颗系外行星。作为开创者,奎若兹和麦耶至今依然工作在这一领域的前沿。
  系外行星的发现证明,在拥有行星的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太阳系也并不特殊。目前唯一可以自夸是,它拥有宇宙中唯一已知的生命。但随着天文学家开始搜寻系外行星大气中的生命迹象,这一特殊地位还能维持多久呢?
其他文献
得了癌症,就像判了死刑一般,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更是让人痛不欲生,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呢?  麻醉剂抵御癌症  41岁的美国人大卫·马丁内斯患有胰腺炎,这种病听起来并不严重,实际上会让患者痛不欲生。由于胰腺炎患者的胰腺会分泌多种消化溶解酶,导致胰腺及其周围组织消化自身的细胞,身体多个器官会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许多人会感觉到全身疼痛。马丁内斯就是这样,他的胸骨下常常剧烈疼痛,疼得直不起腰来。为了减轻
期刊
从前有只箭毒蛙  从前有只箭毒蛙,它色彩斑斓,身躯小小,黏糊糊。它生活在厄瓜多尔的一个香蕉种植园里,自由又自在。一天,一个不小心,它落入网中,被送进了实验室。  箭毒蛙通常体型很小,最小的只有1.5厘米,最大的也不过6厘米。它们有着鲜艳颜色的皮肤,有的箭毒蛙身上还有色彩搭配得当的斑点,被称作“世界上最美丽的蛙”。但是,自然界中的美丽往往象征着危险。科学研究表明,这些小小的、美丽的箭毒蛙有着剧毒,其
期刊
嚣张的飓风  狂风卷集着骤雨,铺天盖地地倾泻而下,刮倒了大树、掀翻了屋顶,河水决了堤、良田变了海,飓风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徒留满目疮痍。强飓风过境便是这般场景,那么肆虐,那么嚣张。  而目前,飓风强度还有逐年增强的趋势,有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高水温是飓风生成的因素之一。数据测试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表面温度升高,全球范围内飓风的强度将会增强、风速将会增大、降水将会增多。到21世纪末,
期刊
性别有多少种?两种,对吗?如果你是得州蛤虾的话,那就有三种。然而,一些其他生物还有成百种甚至上千种性别。  当然,大多数物种具有两种性别,而其他一些物种,尤其是一些低等动物,会具有更多的性别。为何会如此?许多生物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不过,大家都认同的是,一类生物性别的多少是随机进化出来的,但只要能让它们有更多机会找到对象,就能在自然选择中保留下来。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一些奇特的例子。  为
期刊
“更高,更快,更强”是奥运会的口号,也是人类挑战自身极限的梦想。不过,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类目前在许多方面已经达到了极限。  运动的极限  2008年北京奥運会,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创下了 9秒69的百米记录,震惊了世界。从那以后,这位号称“史上最伟大的田径运动员”,让过去十年的男子短跑成为了他一个人的表演舞台。  我们来看一看博尔特2008年至今10年的百米个人年度最佳成绩:2008年9秒69,2
期刊
物理理论的研究过程通常是这样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一个物理理论终于成形了,它可以很完美地解释现实,然后,它却预测出了没人想要的东西。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我们目前最好的引力理论,但是它却预测出了黑洞的存在——一个引力极强的时空区域,任何物质包括光都无法从中逃离出来。即使到了现在,物理学家都还在为黑洞这个概念感到头疼,因为关于它,有太多棘手的问题等待解决。而黑洞并不是唯一能
期刊
生活中的数学  似乎许多人不喜欢数学。许多学生常常会问这样抱怨:“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平时又用不上。”但事实上,作为一个成年人,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对日常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清点现金时,计算房贷时,填写纳税申报表时,都需要数学。事实上,许多金融事务在过去都促进了数学本身的发展。例如,负数最初主要是用来代表债务的。  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提到指数增长这个数学概念。指数增长其实指的是这样一种增长
期刊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一个人如果死了,他的尸体会慢慢冰冷,没有生命迹象,尸体会腐烂,发出恶臭。真的是这样吗?  在医学上,还有一类非常特别的尸体——有心跳的尸体。这些尸体在医疗器械的帮助下,有心跳、有脉搏,不会腐烂,可以保存数年,甚至数十年。然而,根据大多数法律界定和绝大多数医生的诊断,现在,它们确实只是尸体。它们会被解剖,器官一个个被取出,供那些等待器官移植的人使用,它们是现在器官移植最主要的尸体
期刊
电子有两个兄弟  电子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亚原子粒子,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孙在1897年通过观测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偏转而发现的,而阴极射线就是由电子构成的。现在,我们知道电子的行为服从古怪的量子理论。例如,电子等粒子可以跨越很远的距离瞬间影响彼此,这就是所谓的量子纠缠现象。电子还可以从一个地方瞬间跃迁到另一个地方,而不经过彼此之间的空间。  有趣的是,电子还有两个兄弟。1936年,美国物理学
期刊
2016年8月,俄罗斯天文学家宣布一条重磅消息——他们可能接收到了一个外星高级智慧生命发来的信号,信号源在距离地球95光年的武仙座!这个消息一经发布,所有从事地外文明搜索以及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科学家都坐不住了。很快,美国搜寻地外文明(SETI)研究所动用艾伦射电望远镜阵列,连续两天对该区域进行探测,结果一无所获。  冷静下来之后,科学家们开始分析这一事件,一些科学家指出,俄罗斯天文学家处理这个事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