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 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愈加受到包括拉美地区在内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可。将“一带一路”拓展至拉美地区,既是“一带一路”空间上的自然延伸,也能充分发挥中国与拉美地区的互补优势,实现中国和拉美地区的互利共赢发展。
中拉合作符合“一带一路”空间上的延伸需求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重点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同月17日,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拉美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中拉共建“一带一路”是深化中国与拉美地区经济、贸易、投资和文化等领域合作的重要途径。
拉美作为资源最丰富的发展中地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空间上将“一带一路”延伸至拉美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中拉合作具有良好基础
早在16世纪下半叶,“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为中拉商贸联通打开了大门。中国将先进的生产技术、丝绸和陶瓷等产品带到拉美,也将拉美玉米、马铃薯等农产品带入中国。丝绸之路建立的历史渊源在新时期继续延展。2013年中国与加勒比建交国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关系,2014年中拉共同确定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观念,并建立中一拉共体论坛。习近平主席倡议中拉共同构建“1+3+6”合作框架,推进中拉产业对接,促进中拉创新发展。在此机遇下,中拉合作领域日益广泛,经济贸易日益频繁,为中拉共建“一带一路”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2019年,中国已经与19个拉美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接近60%的拉美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共建。中拉经济发展具有互补性
拉美物产丰富,有充足的农产品供出口。中国和拉美耕地面积均占世界总量的10%左右,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而拉美仅占8%。农业资源配置和人口布局决定了中拉农业合作具有较强的潜力。
拉美与中国产品结构互补性强。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国家的大豆和玉米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巴西和墨西哥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拉美具有地域特色的咖啡、红酒、牛肉和美食等高端产品,以及金融和旅游等高端服务深受中国市场青睐。而中国市场广阔,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差异化,为拉美扩大出口提供难得的机会。
中拉产业结构互补性明显。拉美许多国家处于产业链上游,中国主要处于产业链偏中下游位置。中国制造业相对发达,而拉美部分国家农业和服务业较为发达。中拉都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需要新技术提高创新研发能力。中拉可以通过联合研发、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在原有传统能源开发和农贸合作的基础上,在汽车、通信和电子在产品等高新尖端技术领域展开进一步深入的合作。目前,拉美已将成为中国外贸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已经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同。
重点推进六大领域合作
当前,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要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的背景下,推动中拉合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和拉美国家要将“一带一路”合作作为中拉合作的总引领,铸牢“1+3+6”务实合作框架,以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为动力,推动中拉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金融和科技创新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进一步推动中拉基建领域的深度合作。据拉美经委会报告,拉美地区需要投入3 -4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发展,拉美每年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额占GDP的实际比重远不足预期,基建投资缺口巨大。加之,拉美国家于2012年开始新一轮结构改革,优先重点加强港口、公路、铁路和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鉴于中国在港口、电站、铁路和公路建设方面经验丰富,近年来在巴西、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国家的项目开发与投资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中拉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可充分利用丰富的施工经验和资金优势,大力推动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丰富农业领域合作模式,促进中拉农业合作效率。拉美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业发展,是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地和西方国家农业投资重点。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为保证农产品供给,可积极参与拉美农业开放、可采取合资、参股、并购、购买方式掌握土地、生产、出口和加工在内的粮食生产链。也可考虑利用双边自贸协议,农业换贷模式,加强与拉美农业的直接贸易合作,打造中同和拉美农业合作方式的多元化,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产品贸易升级。
三是积极同拉美开展油气合作,优化中国石油进口结构,维护能源安全。拉美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拉美地区的石油储备量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20%,并有新的油气资源不断被发现。但拉美石油开发程度低,石油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0%左右,部分地区的深海石油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拉美地区石油开发潜力巨大,中国强大的对外投资能力和石油开采技术可为拉美地区石油的开发提供支持,拉美地区与中国油气合作也具有较强的意愿。中国和拉美地区可积极寻找油气新的合作项目,共同开采油气,提高油气开采效率,不断调整油气进口结构,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四是推动金融领域的深入合作,促进中拉金融互联互通。中国金融机构秉持着“走出去“的战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以国家主权担保借贷和偿还的方式为双边政府框架的项目提供大额融资,中国工商银行也纷纷在拉美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主要为中国在拉分公司的运营提供融资与服务,同时,中拉合作基金的成立也缓解了中拉流动性的压力。随着中拉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更多的金融机构可试图进入拉美,尝试在更多领域与拉美国家开展合作。
五是以制造业合作为渠道实现中拉产业对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应下,中国继续转移具有产业优势的过剩产能,而拉美同家对先进装备和技术进口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可优先利用拉美丰富的资源,在农产品深加工、油气炼化和通信设备等领域实现就地转化,同时满足中国和拉美地区巨大的市场需求。
六是以高新技术合作为引擎为中拉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相比拉美地区,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拉美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中国可逐步将高新技术、数字革命和区块链技术融入到拉美地区,积极探索共同研究和开发高新技术项目,充分利用数字科技优势促进中国和拉美地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领域的合作效率,利用互联网金融和区块链技术为中拉项目合作提供资金支持。.
(李志坚: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
中拉合作符合“一带一路”空间上的延伸需求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重点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同月17日,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拉美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中拉共建“一带一路”是深化中国与拉美地区经济、贸易、投资和文化等领域合作的重要途径。
拉美作为资源最丰富的发展中地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空间上将“一带一路”延伸至拉美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中拉合作具有良好基础
早在16世纪下半叶,“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为中拉商贸联通打开了大门。中国将先进的生产技术、丝绸和陶瓷等产品带到拉美,也将拉美玉米、马铃薯等农产品带入中国。丝绸之路建立的历史渊源在新时期继续延展。2013年中国与加勒比建交国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关系,2014年中拉共同确定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观念,并建立中一拉共体论坛。习近平主席倡议中拉共同构建“1+3+6”合作框架,推进中拉产业对接,促进中拉创新发展。在此机遇下,中拉合作领域日益广泛,经济贸易日益频繁,为中拉共建“一带一路”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2019年,中国已经与19个拉美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接近60%的拉美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共建。中拉经济发展具有互补性
拉美物产丰富,有充足的农产品供出口。中国和拉美耕地面积均占世界总量的10%左右,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而拉美仅占8%。农业资源配置和人口布局决定了中拉农业合作具有较强的潜力。
拉美与中国产品结构互补性强。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国家的大豆和玉米是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巴西和墨西哥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拉美具有地域特色的咖啡、红酒、牛肉和美食等高端产品,以及金融和旅游等高端服务深受中国市场青睐。而中国市场广阔,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差异化,为拉美扩大出口提供难得的机会。
中拉产业结构互补性明显。拉美许多国家处于产业链上游,中国主要处于产业链偏中下游位置。中国制造业相对发达,而拉美部分国家农业和服务业较为发达。中拉都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需要新技术提高创新研发能力。中拉可以通过联合研发、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在原有传统能源开发和农贸合作的基础上,在汽车、通信和电子在产品等高新尖端技术领域展开进一步深入的合作。目前,拉美已将成为中国外贸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已经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同。
重点推进六大领域合作
当前,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要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的背景下,推动中拉合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和拉美国家要将“一带一路”合作作为中拉合作的总引领,铸牢“1+3+6”务实合作框架,以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为动力,推动中拉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金融和科技创新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进一步推动中拉基建领域的深度合作。据拉美经委会报告,拉美地区需要投入3 -4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能源领域的发展,拉美每年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额占GDP的实际比重远不足预期,基建投资缺口巨大。加之,拉美国家于2012年开始新一轮结构改革,优先重点加强港口、公路、铁路和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鉴于中国在港口、电站、铁路和公路建设方面经验丰富,近年来在巴西、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国家的项目开发与投资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中拉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可充分利用丰富的施工经验和资金优势,大力推动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丰富农业领域合作模式,促进中拉农业合作效率。拉美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业发展,是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地和西方国家农业投资重点。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为保证农产品供给,可积极参与拉美农业开放、可采取合资、参股、并购、购买方式掌握土地、生产、出口和加工在内的粮食生产链。也可考虑利用双边自贸协议,农业换贷模式,加强与拉美农业的直接贸易合作,打造中同和拉美农业合作方式的多元化,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产品贸易升级。
三是积极同拉美开展油气合作,优化中国石油进口结构,维护能源安全。拉美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拉美地区的石油储备量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20%,并有新的油气资源不断被发现。但拉美石油开发程度低,石油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0%左右,部分地区的深海石油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拉美地区石油开发潜力巨大,中国强大的对外投资能力和石油开采技术可为拉美地区石油的开发提供支持,拉美地区与中国油气合作也具有较强的意愿。中国和拉美地区可积极寻找油气新的合作项目,共同开采油气,提高油气开采效率,不断调整油气进口结构,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四是推动金融领域的深入合作,促进中拉金融互联互通。中国金融机构秉持着“走出去“的战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以国家主权担保借贷和偿还的方式为双边政府框架的项目提供大额融资,中国工商银行也纷纷在拉美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主要为中国在拉分公司的运营提供融资与服务,同时,中拉合作基金的成立也缓解了中拉流动性的压力。随着中拉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更多的金融机构可试图进入拉美,尝试在更多领域与拉美国家开展合作。
五是以制造业合作为渠道实现中拉产业对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应下,中国继续转移具有产业优势的过剩产能,而拉美同家对先进装备和技术进口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可优先利用拉美丰富的资源,在农产品深加工、油气炼化和通信设备等领域实现就地转化,同时满足中国和拉美地区巨大的市场需求。
六是以高新技术合作为引擎为中拉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相比拉美地区,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取得巨大成就,拉美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中国可逐步将高新技术、数字革命和区块链技术融入到拉美地区,积极探索共同研究和开发高新技术项目,充分利用数字科技优势促进中国和拉美地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领域的合作效率,利用互联网金融和区块链技术为中拉项目合作提供资金支持。.
(李志坚: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