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的真正目的就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改革,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再现。如果教学理念不更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就会流于形式,流于形式的课改就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所谓教学理念,就是一个教育者对教育行为的看法和所运用的智慧。
关键词:质疑;理念;转型; 智慧; 创新
为了响应“国培计划”,我有幸从农村走进了城市,从村学走进了大学的讲堂聆听专家学者的讲课。更有幸参观了西北师大博物馆,西北师大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在这里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领略到了中华名族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我们从远古的恐龙时代走来,从马家窑走来,从寺哇文化走来,从精致的青铜时代走来 ,每一步都充满着智慧和艰辛,这历史的长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每一步都是在质疑中创新。回顾课改的十年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新课改从二十世纪末期的萌芽、酝酿到研制出台,再到实验、推行,每一步都充满了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汗水。记得那是2000年,新课程的实验如火如荼,每一位教师面临体制和教学理念的转型,如何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一个探究知识的引导者,合作者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毕竟我们的传统教育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种新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这对每一位在第一线的实践者来说,那正是难以攻克的堡垒。但每一位勇敢的斗士都是具有智慧的,都会“摸着石头过河”,于是我们都去尝试:设计、分析、探究、讨论、归纳、总结。课堂上有了学生发言的声音,会议上没有了老师的声音。学生的活动上去了,考试的成绩下来了。学生的负担减轻了,老师的责任加重了。如此林林总总。从而老师的自信心产生了动摇,开始有了质疑:我们是改对了还是改错了?于是彷徨、徘徊,又走在传统方式和新课改混杂的情态中,所以就有了新课程怎么教?新课改如何改?等等许多质疑,这一质疑就是十年。
通过这次“国培”我们认识到新课改的真正目的就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改革,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再现。如果教学理念不更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就会流于形式,流于形式的课改就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所谓教学理念,就是一个教育者对教育行为的看法和所运用的智慧。从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教育理念转型应从课程目标、课改过程、课改手段、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入手:
1 教学目标理念的转型
教学目标理念的转型,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培养,即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要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习者在学习理念上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要有达成共同任务、共同目标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要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 教学过程理念的转型
教学过程理念的转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者也是学者,多肯定学生的探究过程,用商量的口吻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即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相长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其行为上应该是互教、互学、互动的。从交往的主体上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教学手段理念的转型
教学手段理念的转型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运用层面的转型,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的教育的科技革命。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科技的革命是指知识和技术的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信息庞大,内容丰富,运用灵活的知识体系。历史教学是信息科技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光声影的技术功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把传统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使传统教学实现现代化。但是,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相当落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新课改的实践,特别是新的教育技術设备奇缺,难以为新课改铺平道路,是新课改只能成为一种理念,而难以成为实践。譬如:初中历史教材探究“秦始皇的功与过”活动,作为刚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新生来说,学习历史是一件新鲜事,探究历史人物的功过更是一件新鲜事,可是他们读过大量的历史典籍吗?考察过历史遗迹吗?当地有秦始皇的历史遗迹吗?不可能!课本上有详实的历史资料吗?没有!所以要学生了解秦始皇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电脑网络来了解。展示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演示历史遗迹已达到了解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这样才能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所以,要达到新课标目标,必须要有必要的现代化设备相配套。否则,新课改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下场。
4 教育评价理念的转型
新课程改革还包括教育评价理念的改革。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成绩的评价,过分强调教学成绩的数字化。而新的评价体系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这意味着评价理念、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更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念的转变,即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失误不能简单的判“×”一样,要更理性化,更人性化,要给学生留有余地,要判为“缺点符号”。要把评价的方式从过去的简单化、死板化变得科学化、开放化和灵活化。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不过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从以成绩衡量教学质量为突破口,进行彻底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否则要实现正真意义上的新课改也许还需要走下一个十年也不止。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光辉的征程需要光明的航灯的引领,他日的辉煌离不开今日艰辛的探索。
关键词:质疑;理念;转型; 智慧; 创新
为了响应“国培计划”,我有幸从农村走进了城市,从村学走进了大学的讲堂聆听专家学者的讲课。更有幸参观了西北师大博物馆,西北师大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在这里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领略到了中华名族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我们从远古的恐龙时代走来,从马家窑走来,从寺哇文化走来,从精致的青铜时代走来 ,每一步都充满着智慧和艰辛,这历史的长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每一步都是在质疑中创新。回顾课改的十年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新课改从二十世纪末期的萌芽、酝酿到研制出台,再到实验、推行,每一步都充满了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汗水。记得那是2000年,新课程的实验如火如荼,每一位教师面临体制和教学理念的转型,如何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一个探究知识的引导者,合作者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毕竟我们的传统教育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种新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这对每一位在第一线的实践者来说,那正是难以攻克的堡垒。但每一位勇敢的斗士都是具有智慧的,都会“摸着石头过河”,于是我们都去尝试:设计、分析、探究、讨论、归纳、总结。课堂上有了学生发言的声音,会议上没有了老师的声音。学生的活动上去了,考试的成绩下来了。学生的负担减轻了,老师的责任加重了。如此林林总总。从而老师的自信心产生了动摇,开始有了质疑:我们是改对了还是改错了?于是彷徨、徘徊,又走在传统方式和新课改混杂的情态中,所以就有了新课程怎么教?新课改如何改?等等许多质疑,这一质疑就是十年。
通过这次“国培”我们认识到新课改的真正目的就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改革,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再现。如果教学理念不更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就会流于形式,流于形式的课改就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所谓教学理念,就是一个教育者对教育行为的看法和所运用的智慧。从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教育理念转型应从课程目标、课改过程、课改手段、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入手:
1 教学目标理念的转型
教学目标理念的转型,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培养,即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要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习者在学习理念上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要有达成共同任务、共同目标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要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 教学过程理念的转型
教学过程理念的转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者也是学者,多肯定学生的探究过程,用商量的口吻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即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相长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其行为上应该是互教、互学、互动的。从交往的主体上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教学手段理念的转型
教学手段理念的转型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运用层面的转型,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的教育的科技革命。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科技的革命是指知识和技术的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信息庞大,内容丰富,运用灵活的知识体系。历史教学是信息科技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光声影的技术功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把传统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使传统教学实现现代化。但是,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相当落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新课改的实践,特别是新的教育技術设备奇缺,难以为新课改铺平道路,是新课改只能成为一种理念,而难以成为实践。譬如:初中历史教材探究“秦始皇的功与过”活动,作为刚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新生来说,学习历史是一件新鲜事,探究历史人物的功过更是一件新鲜事,可是他们读过大量的历史典籍吗?考察过历史遗迹吗?当地有秦始皇的历史遗迹吗?不可能!课本上有详实的历史资料吗?没有!所以要学生了解秦始皇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电脑网络来了解。展示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演示历史遗迹已达到了解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这样才能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所以,要达到新课标目标,必须要有必要的现代化设备相配套。否则,新课改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下场。
4 教育评价理念的转型
新课程改革还包括教育评价理念的改革。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成绩的评价,过分强调教学成绩的数字化。而新的评价体系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这意味着评价理念、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更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念的转变,即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失误不能简单的判“×”一样,要更理性化,更人性化,要给学生留有余地,要判为“缺点符号”。要把评价的方式从过去的简单化、死板化变得科学化、开放化和灵活化。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不过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从以成绩衡量教学质量为突破口,进行彻底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否则要实现正真意义上的新课改也许还需要走下一个十年也不止。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光辉的征程需要光明的航灯的引领,他日的辉煌离不开今日艰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