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鲸鱼悲鸣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uz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一条弓头鲸穿过白令海向北游去。
  和同类一样,它喜欢待在冰线附近。此时白昼渐长,冰线缓缓推进至白令海峡,于是,它追逐着冰线而栖。
  这条弓头鲸正游向一个食物充沛的季节。它喜爱的小甲壳类食物—磷虾,正因为浮游植物的快速繁殖而日渐肥美。它下巴上的胡须将美食从海水中筛选出来,以维系自己硕大的身躯的需要:一条长18.3米、重80吨的鲸鱼。
  不断北移的冰线,将这条弓头鲸带到了白令海域的一块美国属地—圣劳伦斯岛附近,岛西北侧的甘伯尔,有个名叫尤皮克的村子,那里距离俄罗斯海岸不到65公里。它于当年4月17日游经那里的时候,海边低矮的山丘上,白雪还覆盖着砾石。它透出水面呼气,那里的几位姑娘发现了它。在甘伯尔的每个人,都熟知弓头鲸呼气时在水面上喷洒的V形水花,都熟知它们潜入海水时拱起的黑色背脊,因为他们以此为生。
  弓头鲸死去,那里的人们才得以生存,这条古老的法则维系着白令海峡的人类社群,延续着尤皮克的地方文化。于是,姑娘們将消息告诉了甘伯尔的捕猎队。
  几小时后,这条弓头鲸在鱼叉的致命一击下,安然死去。此时,它大约200岁。然而,白令海峡的人类捕鲸史,大约比它的寿命长十倍。人类捕杀弓头鲸,一直以来都是这两个物种之间关系的常态,但是这条鲸鱼在它生命中的两百年间,所经历的与它的祖辈都不太一样,它见证的是人类对鲸鱼种群的大规模杀戮:先是美国的商业捕鲸者,后是苏联的捕鲸船。
  这条弓头鲸的生命历程,承载着一系列的疑问:捕杀鲸鱼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对鲸鱼种群意味着什么?为生存需要而杀戮一个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物种,秉承的是一种怎样的伦理逻辑?

捕猎,首先要做好人


  北极地区极度寒冷,无法进行农业耕作,富含脂肪的弓头鲸让高纬度的人类社群,得以放弃游牧生产方式,选择定居生活。
在水下接连吐出气泡进行捕食的座头鲸

  捕猎弓头鲸,具有世界历史层面的意义。1000年以前,一个叫作“图勒”的文明,凭借其卓越的捕鲸工具(船只、鱼叉)和技能,在北极地区逐渐壮大。19世纪,在图勒文明分裂的几百年之后,尤皮克人、伊涅皮亚特人,以及北极地区的其他人类族群,依然沿用图勒文明时期的捕鲸船。

  他们不做饭、不生火,因为弓头鲸会嗅到气味。

  尤皮克人和伊涅皮亚特人,在鲸鱼迁徙季节到来之前,制造和修理他们的海象皮船只(这种船只每次可以带6~8个人出海);检查他们的鱼叉、绳子、矛,以及用充气的海豹皮做成的浮子。到了迁徙季节,猎人们在有鲸鱼出没的开阔水域的浮冰上,搭建帐篷。他们会在那里等待数日乃至几个星期。
  他们不做饭、不生火,因为弓头鲸会嗅到气味。弓头鲸耳朵灵敏,所以他们尽量少说话,即便说话也压低嗓音。他们穿着浅色的外衣,这在鲸鱼的眼中如同是天空的一部分。在圣劳伦斯岛,妇女们送他们丈夫出海时,念着这样的祈祷语:“猎人们如同透明了一般,身后没有影子。”
  他们关于弓头鲸的知识,不局限于它们的习性(比如,知晓它们两次呼吸之间可以在水下潜藏的时间),还将弓头鲸视作是天地间诸多生命中的一种,它们与人类并没有截然分隔的界线,土地与海洋也都饱含着情感。
  弓头鲸默默地关注着人类的所作所为,它们有着自己的道德判断。阿萨查克,一位出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伊涅皮亚特人,告诉前来的研究者,鲸鱼一直都看着人类,它们会说:“那些是接济穷人和老人的猎手,我们游过去吧,我们把自己的肉给他们。”鲸鱼知道人们是否心有怨言与欺瞒,是否对捕杀的动物说了脏话,或者有没有浪费它们的肉。捕猎,首先要成为一个好人。
  尤皮克人有一个形容鲸鱼的单词—“angyi”,它的词根“ang-”意为“给予的行为”。捕猎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僵持阶段,然后,鲸鱼会作出选择:是否将自己交给猎人,它会用行为说出自己对死亡的同意。
  尤皮克人的“angyi”是对鲸鱼以及整个世界的诠释,以一种伦理的方式。献出自身生命的弓头鲸,也保留着拒绝人类的能力,这意味着,鲸鱼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世界历史的进程。这承认了人类对其他物种的依赖。人类不具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性,并不是站在食物链顶端俯瞰生命。相反,是弓头鲸帮助人类生存了下来,它们的死亡给人类带来了食物,它们活着则用道德标准匡正人类的行为。弓头鲸是天地间秩序的一部分。

鲸鱼成为商品


  开头那条死于春天的弓头鲸在还年幼的时候,遭遇了新的捕猎者。他们乘坐着大型船只,从美国的新英格兰驶向白令海峡。

  1859年发现的石油,逐渐替代鲸鱼油燃料,标志着大规模商业捕鲸时代的结束。

  19世纪的商业捕鲸,并不是为了食用鲸鱼肉、用鲸鱼肋骨搭建屋宇,而是为了提炼鲸鱼油来照明、用鲸须做成紧身胸衣和伞骨。在波士顿、纽约、普罗维登斯,以及美国东海岸的其他城市,鲸鱼制品无所不在,尤其在上层社会。
鲸鱼肉并非鲸鱼身上最具商业价值的部分
置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厅的蓝鲸骨架

  然而,大多数消费者从未见过一条弓头鲸,更不用说参与它们的死亡。他们从未登上过捕鲸船,见证船员们如何将数吨的鲸鱼肉和鲸鱼骨骼抛出船舷,留给海鸥和鲨鱼:这是鲸鱼身上没有商业价值的部分。
  19世纪50年代,一位船长的儿子写道,弓头鲸游得很近,“行动悠闲”,“有节律地喷水,显现着它们内心的娴静”。然而,在此之后不久,它们变得不再平静。一位捕鲸人说道,鲸鱼一看到船只,就游进“浮冰间,随后迅速消失不见”。被围捕的时候,鲸鱼会快速潜入水中,或者从捕鲸船下游走。鲸鱼一旦从鱼叉下成功逃脱,就会变得特别谨慎,总能察觉到逼近的捕鲸船,然后潜入水中,逃之夭夭。捕鲸船员还编了一首船工号子:“它们曾经行动悠闲像精灵,可如今已被魔鬼附身。”
  根据尤皮克人和伊涅皮亚特人的说法,这些弓头鲸已经收回了它们的同意:它们不会把自己奉献给市场。然而,捕鲸者的屠杀依然在继续。捕鲸者在日志和回忆录中,记录了他们给鲸鱼种群带来的劫难:鲸鱼的死亡过程惨不忍睹;鲸鱼会像遭受痛苦的人一样,发出低沉而悲痛的呻吟,其他鲸鱼听闻后,为了表达对垂死者的同情,会陪伴在它的左右。
  但是,这些关于鲸鱼情感与行为的知识,和捕鲸者自己的情绪与发现一样,在市场上没有任何价值。新贝德福德码头上的鲸鱼油买主不会为感情买单;燃烧着鲸鱼油的顾客并不会感受鲸鱼的疼痛。被纳为人类社会一部分的鲸鱼,只有在成为商品之后才具有意义。
  捕鲸船上的船员需要收入,而这是只有在将鲸鱼油与鲸鱼须售卖之后才能获得的利润提成。投资捕鲸船的新英格兰资本家,从鲸鱼油贸易中获取财富,随即将这些财富投资造船业、铁路、纺织,以及一切可以体现“进取与进步”的领域。在这个社会里,活着的弓头鲸找不到一席之地。
鲸鱼在19世纪的美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使它们惨遭屠杀命运

计划生产下的屠杀


  鲸鱼在19世纪的美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使它们惨遭屠杀命运,濒临灭绝。20世纪初,全球的弓头鲸仅剩约3000条,而它们的种群曾一度有2万条之多。1859年发现的石油,逐渐替代鲸鱼油燃料,标志着大规模商业捕鲸时代的结束。
  然而,人类对鲸鱼的杀戮却还没有终结。新的提炼技术,将鲸鱼脂肪转化为人造黄油和化妆品。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开始建造新型船只,新的捕鲸计划从白令海峡开始,逐渐扩展至南极洲。弓头鲸并不是苏联的主要目标,当时弓头鲸的数量太稀少了,已经很难被捕捉到,但是它们的死亡确实和苏联有关。
  苏联的捕鲸者并不像19世纪的捕鲸者那样为利润提成而工作,也不像20世纪的资本主义船员那样为工资而工作。相反,他们捕杀鲸鱼是为了“计划”。马克思并没有对他笔下的乌托邦社会作确切的描述,而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对它的理解就是“计划生产”:完成或超额完成指标,便是社会前进的确凿事实。
  在莫斯科,国家计划委员会为每艘捕捞船制定了捕鲸目标,超额完成指标则意味着共产主义将更快地到来,捕鲸者也将成为劳动者中的英雄。当然,第二年的指标会更高些,因为只有这样才足以证明社会的进步。然而,制定的目标越大,失去生命的鲸鱼也就越多。
  苏联的捕鲸者如同他们的资本主义同行一样,在鲸鱼油的商品价值之外,鲸鱼的痛苦和人类承受的代价,并不被列入计划之内。一些苏联捕鲸者甚至学会了用幼鲸作为诱饵来捕鲸,把鲸鱼肉挂在船舷上当作挡板,来缓冲船体之间的撞击,因为商品是不会痛的。
  至1979年,20世纪死亡的鲸鱼共300万头,其中苏联捕殺了其中的1/5至1/6,只可惜没有充足的鲸鱼来满足一个不断增长的计划。苏联的计划经济,试图拯救工人免于资本主义异化,避免他们如同19世纪的捕鲸者那样,被剥夺工作的价值与劳动的意义。然而,苏联的捕鲸者却让鲸鱼沦为牺牲品,他们自己制造了一种新的“异化”。
  19-20世纪,这种大屠杀逻辑重新定义了鲸鱼和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计划经济,都让前往白令海峡的捕鲸者无暇顾及鲸鱼的情感与生命的伦理,冷漠地从事着反人性的工作、异化的工作。将整个世界简化至只剩制造利润、满足计划的商品,这是人类对道德伦理的摈弃、对生命死亡的漠视。
其他文献
2014年10月5日,利比里亚,医护人员抱着一个怀疑染上埃博拉病毒的孩子  2020年年末,据说一种神秘疾病出现在非洲刚果(金)北部的印根德(Ingende),消息最早经过CNN的报道传遍全球,指出当地有位妇女出现类似埃博拉出血热的症状。但如果查出不是埃博拉,它是否可能是更严重的疾病—既有着埃博拉高达90%的致死率,又加上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  这一切还都只是猜测,记者或许是想藉此让大众想象未来有
最近的一则新闻,说安徽省六安市地名被播音员读成(l i ù’ān),引起争议,因为当地人都读(lù’ān),最后要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出面解答,确定以当地发音为准。有人说,这是迁就了方言造成语言不规范,但是熟悉历史的人解释说,当地发音是延续古音传统,“六”实为“陆”的通假字,故发“lù”音。  这让我想起,苏格兰其实有相当多发音奇特的地名。不知底细的人,哪怕是英格蘭人,看着地名按照通常的发音规则读,也
2010年5月,时任教皇本笃十六世在葡萄牙里斯本贝伦文化中心发表演讲  2010年5月12日,时任教皇本笃十六世在葡萄牙里斯本贝伦文化中心发表演讲。这座现代建筑在此刻正唤起人们对昔日葡萄牙的怀旧之情—它象征着自1415年占领休达至1999年移交澳门、跨越6个世纪之久的葡萄牙帝国。  本笃十六世提醒人们,葡萄牙受基督教文化浸润千年,“普世和博爱的基督教理想”激发了开拓者与传教士们的热忱,促使他们渴望
蘇静  犹记得2020 年柏林电影节举办之时,疫情在欧洲刚开始蔓延。2 月23 日在我参加贾樟柯导演的映后谈活动时,现场基本没人戴口罩。到2 月27 日,我参加在柏林艺术大学举办的李安导演与是枝裕和导演的对谈活动时,现场零星的几个人戴着口罩。直到3 月1 日电影节闭幕式,现场才开始有少部分人注意防疫。  2020 年第70 届柏林电影节,可以说是德国在疫情年里,屈指可数的正常圆满举办了的重大国际活
2021年5月22日,爱尔兰都柏林,市民在集会中举起爱尔兰和巴勒斯坦国旗  今年5月的加沙战事,吸引了世人对巴以冲突的关注。其实,哈马斯的火箭弹更多是政治宣示,军事意义有限。火箭弹虽然难以突破以色列的“铁穹”系统,但可以向国际社会发出声音:巴勒斯坦的抵抗运动仍然存在。  果不其然,爱尔兰议会5月26日通过一项动议,谴责以色列当局对巴勒斯坦土地“事实上的吞并”。次日,巴勒斯坦临时首都拉姆安拉的市政厅
陈言  在人们热议东京等日本大城市将要“封城”的时候,樱花开了,春雪来了。一片片细雪,拍打在粉红色的樱花上,并未见雪片、花片“无边萧萧下”的情景,只是春雪落到地面后迅速融化,不见街上有扫雪的人。  新冠病毒肆虐数月,已经失守了一段时间的韩国,现在基本挺了过来。日本会怎样?质疑“日本数据造假、进行相关检测的人数过低、日本想保住奥运会”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在全国层面,未看到患者蜂拥到医院看不上病、醫生忙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印尼的“移工输出链”已经相当成熟,每年都输出上万名移工到世界各地  2018年夏天,我到雅加达短居,住在一间名为“巷尾”的餐厅后方。那里实际上是一间归国移工的庇护所,由Lina和她老公一起经营。“巷尾”餐厅的收入,是为了支持两人生活以及庇护所的开销。Lina的老公有时也会出去跑Gojek(摩的)贴补家用。  Lina说,庇护所一年服务超过百位归国移工,有人被积欠薪资或“资遣费”、
印度古吉拉特邦安纳德,诊所内新生的代孕婴儿  郑爽隐婚、代孕生子、弃养等一系列事件曝光后,引发舆论海啸。公众焦点从两人间的情感、财富纠葛,转向了对商业代孕及其地下产业链这一公共议题的探讨。  如同央视对郑爽事件的评论,“代孕在我国被明令禁止”,但这依然无法阻碍如同郑爽张恒一般的夫妻,前往美国、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允许代孕的国家,借用别的女性的子宫,生出属于自己的小孩。  这是一场关于生育权和女性地位
2021年6月27日,匈牙利布达佩斯,观众手腕上戴有表示安全的腕带  在北京时间6月30日凌晨打响的欧洲杯八强争夺赛中,英格兰战胜曾经的世界杯冠军德国队顺利晋级,雪洗不敌“德国战车”55年的耻辱。在温布利球场内,近4.2万名观众在现场见证着这历史时刻。然而,现场球迷不戴口罩的画面,也引起了大量关注与恐慌。  在一项重要的国际赛事开始之前,大众关注的焦点通常是人选、战术调整、运动员伤情以及激烈的赛事
2008年1月,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中)在实验室做研究  同源性的器官再造,更能大大降低免疫排斥的风险,甚至根除病灶。  无论古今中外,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的终极渴望。它是神话传说的核心,也是科幻小说中最热门的元素之一。那么,未来的人类,真的有实现永生的可能性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需要解答一个问题:人类的寿命为什么会有限?  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相信脊椎动物的细胞拥有无限分裂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