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靂一声暴动。”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几天,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详细描述了秋收起义部队的名称和旗帜:部队名叫“工农革命军”,军旗是“镰刀斧头旗”。
3年后的1930年8月23日,红一方面军在浏阳永和镇李家大屋成立,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多年以后,人们在李家大屋发现了一枚党徽印章,印章的图案是“镰刀与锤头”。这枚印章藏于一块金色怀表形金属盒中,现由湖南红色档案馆珍藏,印盒直径55毫米,党徽直径24.5毫米。印盒内印泥已经发干,印钮可以折叠。这种设计十分精巧,既便于携带,又便于隐蔽。现印章已残缺一角,但党徽图案完整。湖南红色档案馆馆长傅伯瑜介绍说:“1999年,我用一幅毛主席丝绣像与河北西柏坡的一位红色收藏家交换得来了这枚印章。据李家大屋的住户李由说,这是毛主席亲自用过的。后来,不少专家来考证过,大多数认为,这是党内使用的第一枚党徽印章。”
见到这枚印章,人们不禁心存疑虑,毛泽东在词中描述的军旗图案(党徽),为何与湖南红色档案馆珍藏的党徽印章图案有出入?是毛泽东创作《西江月·秋收起义》时误写还是另有缘由?
据考证,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竖起属于自己的旗帜——镰刀斧头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珍藏着一枚南昌起义参加者钟步全戴过的银质帽徽。这个帽徽为五角形,主体就是“镰刀斧头”图案。从1927年到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所用旗帜上的图案大多为镰刀斧头。1927年10月15日,《中共广东省委通告(第14号)南方局、省委联席会议通过的最近工作纲领》称:“一律废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红旗,以斧、镰为标志。” 明确说明红旗上的图案是镰刀斧头。1930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发出的《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知》称:“各级军旗一律用五角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所谓“国际徽”,指共产国际的徽记和苏共的党徽,即镰刀锤头,但《通知》将“镰刀锤头”改为了“镰刀斧头”,说明当时红军军旗都规定为镰刀斧头旗。由此,可以推断毛泽东词中描述的军旗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虽然没有明确统一的旗帜与徽标,但在保存不多的建党初期使用过的旗帜、徽标实物上,仍能清楚地看到具有鲜明共产党特征的标识。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场上,悬挂着共产国际的统一徽记“镰刀锤头”,表明国际布尔什维克是以工人、农民为主力军组织的无产阶段先锋队。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决定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共产国际。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旗帜上,相继出现了“锤头镰刀”和“五角星”标记。1922年10月,河北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时打出的旗号图案,就是由劳动工具“轮镐”“铁锤”的实物形态组成的。
在此后10多年时间,党旗党徽上的图案一直处在变动的、不规范的状态中,党的会议多是党旗和军旗混用,而且旗帜标准不一、形态各异。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一些重要会议和正式场合,多使用“镰刀锤头”图案。据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副馆长罗业永介绍:“有关资料显示,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使用的印信标志,多为‘镰刀锤头’图案。在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发行的纸币上,也出现过‘镰刀锤头’图案。”而闽西、湘鄂西、鄂湘皖、川陕等革命根据地,则大部分使用“镰刀斧头”图案。
194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样式作出决定:“中共党旗样式长阔为三与二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随即在延安诞生,当时制作的标准党旗长120厘米、宽80厘米,左上角的中间(全旗四分之一处)为黄色斧头镰刀,直径30厘米。
然而,在党的七大上,主席台中间第一次悬挂的党旗,主要部分却是由“镰刀锤头”图案组成的。在党的七大会场和在此前后各抗日根据地所出现的党徽党旗图案,基本上统一为“镰刀锤头”。
195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拟定了党旗制作方案,明确“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有黄色镰刀斧头,旗杆套白色”。195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党旗问题的批复》指出:“党旗上只有锤头镰刀,并无五星(苏联国旗上有五星),此点请注意。”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明确党徽使用“镰刀锤头”图案。
湖南红色档案馆珍藏的怀表形党徽印章,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见证了中国革命走过的光辉历程,见证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特别是湖南历史和重要党史人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年后的1930年8月23日,红一方面军在浏阳永和镇李家大屋成立,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多年以后,人们在李家大屋发现了一枚党徽印章,印章的图案是“镰刀与锤头”。这枚印章藏于一块金色怀表形金属盒中,现由湖南红色档案馆珍藏,印盒直径55毫米,党徽直径24.5毫米。印盒内印泥已经发干,印钮可以折叠。这种设计十分精巧,既便于携带,又便于隐蔽。现印章已残缺一角,但党徽图案完整。湖南红色档案馆馆长傅伯瑜介绍说:“1999年,我用一幅毛主席丝绣像与河北西柏坡的一位红色收藏家交换得来了这枚印章。据李家大屋的住户李由说,这是毛主席亲自用过的。后来,不少专家来考证过,大多数认为,这是党内使用的第一枚党徽印章。”
见到这枚印章,人们不禁心存疑虑,毛泽东在词中描述的军旗图案(党徽),为何与湖南红色档案馆珍藏的党徽印章图案有出入?是毛泽东创作《西江月·秋收起义》时误写还是另有缘由?
据考证,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竖起属于自己的旗帜——镰刀斧头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珍藏着一枚南昌起义参加者钟步全戴过的银质帽徽。这个帽徽为五角形,主体就是“镰刀斧头”图案。从1927年到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所用旗帜上的图案大多为镰刀斧头。1927年10月15日,《中共广东省委通告(第14号)南方局、省委联席会议通过的最近工作纲领》称:“一律废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红旗,以斧、镰为标志。” 明确说明红旗上的图案是镰刀斧头。1930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发出的《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的通知》称:“各级军旗一律用五角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所谓“国际徽”,指共产国际的徽记和苏共的党徽,即镰刀锤头,但《通知》将“镰刀锤头”改为了“镰刀斧头”,说明当时红军军旗都规定为镰刀斧头旗。由此,可以推断毛泽东词中描述的军旗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虽然没有明确统一的旗帜与徽标,但在保存不多的建党初期使用过的旗帜、徽标实物上,仍能清楚地看到具有鲜明共产党特征的标识。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场上,悬挂着共产国际的统一徽记“镰刀锤头”,表明国际布尔什维克是以工人、农民为主力军组织的无产阶段先锋队。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决定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共产国际。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旗帜上,相继出现了“锤头镰刀”和“五角星”标记。1922年10月,河北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时打出的旗号图案,就是由劳动工具“轮镐”“铁锤”的实物形态组成的。
在此后10多年时间,党旗党徽上的图案一直处在变动的、不规范的状态中,党的会议多是党旗和军旗混用,而且旗帜标准不一、形态各异。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一些重要会议和正式场合,多使用“镰刀锤头”图案。据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副馆长罗业永介绍:“有关资料显示,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使用的印信标志,多为‘镰刀锤头’图案。在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发行的纸币上,也出现过‘镰刀锤头’图案。”而闽西、湘鄂西、鄂湘皖、川陕等革命根据地,则大部分使用“镰刀斧头”图案。
194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样式作出决定:“中共党旗样式长阔为三与二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随即在延安诞生,当时制作的标准党旗长120厘米、宽80厘米,左上角的中间(全旗四分之一处)为黄色斧头镰刀,直径30厘米。
然而,在党的七大上,主席台中间第一次悬挂的党旗,主要部分却是由“镰刀锤头”图案组成的。在党的七大会场和在此前后各抗日根据地所出现的党徽党旗图案,基本上统一为“镰刀锤头”。
195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拟定了党旗制作方案,明确“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有黄色镰刀斧头,旗杆套白色”。195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党旗问题的批复》指出:“党旗上只有锤头镰刀,并无五星(苏联国旗上有五星),此点请注意。”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明确党徽使用“镰刀锤头”图案。
湖南红色档案馆珍藏的怀表形党徽印章,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见证了中国革命走过的光辉历程,见证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特别是湖南历史和重要党史人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