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走入了这么一个误区,就是教师用自己或者教学参考书中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被扼杀了。新课程改革给了我们语文教学一次“拨乱反正”的机会,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彰显个性,张扬自我,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放飞思想,创造独特、新颖的新形象,进行富有个性的阅读。
【关键词】阅读
个性化体会创造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不能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致出现偏差,使个性化阅读走入一个误区,个性化阅读不是自由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得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那么,如何是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呢?
1 让学生自主读——个性化来自于独立
阅读活动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资助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老师应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时间、自主的阅读机会和自主的阅读权利,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并把原有知识为底座,独立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台阶似的前进,进而完成全程阅读。当然,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活动主导权。在阅读活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引导、点拨,是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如指导学生学习《鸟的天堂》一文,让学生反复地通过不同目地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练习。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地要求,纷纷找到长句子练习朗读,这样很快克服了朗读难点。在“二读”时,学生有找准了“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理解难点,相互讨论,解决并读懂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只能让鸟幸福生活的地方,因此没有加引号。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的剖能读得津津有味,渐渐也就进入“熟读”,这一环节。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样,把自主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2 让学生自主悟——个性化来自独立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丰富的内涵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就是同一篇文章,学生读后也会有不同的体会,也就是说同一篇文章,它的中心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老师如能“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问,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比如教学《麻雀》一文,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作专题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讲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里的——心急如焚;有评用词的——简练、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通过阅读,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的入木三分。
当学生独特体验得到尊重后,学生就会饱尝个性思维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的调动自己的自主意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3 让学生自主想——个性化来自果敢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习课文。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意识。个性化阅读活动中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批评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二是敢于批评教师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流和讨论。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性的设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问、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培養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惊弓之鸟》一课是说明射箭能手更赢善于观察、分析,可有的学生提出:更赢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应为在孩子的眼里,小鸟受伤,应该帮他包扎,再送飞蓝天,离群的小鸟多么孤单、痛苦啊!他不但没有这么做,还去伤害她,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落花生》一课赞美了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学生认为花生的品质值得学习,但也有的学生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有竞争意识,要善于展现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所以,桃子、苹果、石榴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允许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见仁见智,承认答案的丰富多彩,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创设一个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拥有一个展现个性的宽松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脑、动手、动情,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个性化阅读充满智慧灵光而魅力四射。个性和创造总是相伴而生的,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自然能开发出来。
4 让学生自主评——个性化来自宽容
教学离不开评价。评价的功能不应该只是一个标签,评价更在于调整、推动学生的学习。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进行自主、个性的阅读外,要把评价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评论首先让学生说。对于学生不同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都要给予宽容与理解,教师还应对学生作出形成性评价,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容许更多不同见解的存在,鼓励更多不同观点的提出,赞赏更多不同风格的展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如此才有利于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评价,这势必会扼杀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
学习《四个太阳》一课后,一名学生拿起画笔画了秋天的 果园,树上结了蓝色的桃子、红色的梨…一怎么会给水果涂这种颜色呢?该怎样评价?教师应采用延时评价,让学生用“看法+原因”的评价语式,自己评价。这一评价不仅让学生讲清楚己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的展示思维过程。只见这位学生有模有样的向大家介绍:“这是水果公司的最新产品,不仅颜色鲜,味道更甜,欢迎大家品尝。”他又解释说:“小时候,我吃过得梨是黄色的,去年我吃过一种梨是灰色的,奶奶说那是鼠梨,今年我吃过一种绿色的梨,我想以后肯定会有红色的梨、蓝色桃子…一”你们听孩子的创造意识多强,幸亏老师没有过早地对孩子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否则势必扼杀孩子创新与发散思维火花。
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自主评价的:“谁有把握读好漓江的水?”有位学生重读了静、清、绿这三个词,他读得很认真、也很自信该“你有评价朗读的优先权,评价一下自己吧!”老师这样引导,学生这样评价:“我把漓江的水的特點读出来了,还加重了语气。”“真好,你真会体会。不过,又是轻读也能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不信,你试一试。”学生开始试读,教师请他体会。学生感到拉长并轻读更能读出漓江水的特点,读的太响漓江水就要咆哮了。在这个朗读评价过程中,教师始终让学生自己当评委,教师仅在引导、点拨,教师在和学生做平等的交流。在这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学生是自己的老师,评价的功能不是定性,而是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手段之一。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多解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决定的,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资质悟性不同,他们对文本的领悟也就不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理解,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总之,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行为为基础,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阅读。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组织引导作用,是积极的援助者,教师应善于为凸现学生个性铺设一片绿地,让学生进行个性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
2 小学语文教师
【关键词】阅读
个性化体会创造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不能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致出现偏差,使个性化阅读走入一个误区,个性化阅读不是自由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得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那么,如何是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呢?
1 让学生自主读——个性化来自于独立
阅读活动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资助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老师应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时间、自主的阅读机会和自主的阅读权利,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并把原有知识为底座,独立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台阶似的前进,进而完成全程阅读。当然,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活动主导权。在阅读活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引导、点拨,是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如指导学生学习《鸟的天堂》一文,让学生反复地通过不同目地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练习。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地要求,纷纷找到长句子练习朗读,这样很快克服了朗读难点。在“二读”时,学生有找准了“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理解难点,相互讨论,解决并读懂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只能让鸟幸福生活的地方,因此没有加引号。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的剖能读得津津有味,渐渐也就进入“熟读”,这一环节。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样,把自主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2 让学生自主悟——个性化来自独立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丰富的内涵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就是同一篇文章,学生读后也会有不同的体会,也就是说同一篇文章,它的中心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老师如能“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问,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比如教学《麻雀》一文,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作专题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讲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里的——心急如焚;有评用词的——简练、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通过阅读,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的入木三分。
当学生独特体验得到尊重后,学生就会饱尝个性思维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的调动自己的自主意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3 让学生自主想——个性化来自果敢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习课文。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意识。个性化阅读活动中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批评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二是敢于批评教师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流和讨论。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性的设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问、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培養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惊弓之鸟》一课是说明射箭能手更赢善于观察、分析,可有的学生提出:更赢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应为在孩子的眼里,小鸟受伤,应该帮他包扎,再送飞蓝天,离群的小鸟多么孤单、痛苦啊!他不但没有这么做,还去伤害她,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落花生》一课赞美了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学生认为花生的品质值得学习,但也有的学生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有竞争意识,要善于展现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所以,桃子、苹果、石榴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允许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见仁见智,承认答案的丰富多彩,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创设一个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拥有一个展现个性的宽松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脑、动手、动情,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个性化阅读充满智慧灵光而魅力四射。个性和创造总是相伴而生的,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自然能开发出来。
4 让学生自主评——个性化来自宽容
教学离不开评价。评价的功能不应该只是一个标签,评价更在于调整、推动学生的学习。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进行自主、个性的阅读外,要把评价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评论首先让学生说。对于学生不同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都要给予宽容与理解,教师还应对学生作出形成性评价,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容许更多不同见解的存在,鼓励更多不同观点的提出,赞赏更多不同风格的展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如此才有利于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评价,这势必会扼杀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
学习《四个太阳》一课后,一名学生拿起画笔画了秋天的 果园,树上结了蓝色的桃子、红色的梨…一怎么会给水果涂这种颜色呢?该怎样评价?教师应采用延时评价,让学生用“看法+原因”的评价语式,自己评价。这一评价不仅让学生讲清楚己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的展示思维过程。只见这位学生有模有样的向大家介绍:“这是水果公司的最新产品,不仅颜色鲜,味道更甜,欢迎大家品尝。”他又解释说:“小时候,我吃过得梨是黄色的,去年我吃过一种梨是灰色的,奶奶说那是鼠梨,今年我吃过一种绿色的梨,我想以后肯定会有红色的梨、蓝色桃子…一”你们听孩子的创造意识多强,幸亏老师没有过早地对孩子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否则势必扼杀孩子创新与发散思维火花。
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自主评价的:“谁有把握读好漓江的水?”有位学生重读了静、清、绿这三个词,他读得很认真、也很自信该“你有评价朗读的优先权,评价一下自己吧!”老师这样引导,学生这样评价:“我把漓江的水的特點读出来了,还加重了语气。”“真好,你真会体会。不过,又是轻读也能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不信,你试一试。”学生开始试读,教师请他体会。学生感到拉长并轻读更能读出漓江水的特点,读的太响漓江水就要咆哮了。在这个朗读评价过程中,教师始终让学生自己当评委,教师仅在引导、点拨,教师在和学生做平等的交流。在这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学生是自己的老师,评价的功能不是定性,而是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手段之一。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多解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决定的,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资质悟性不同,他们对文本的领悟也就不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理解,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总之,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行为为基础,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阅读。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组织引导作用,是积极的援助者,教师应善于为凸现学生个性铺设一片绿地,让学生进行个性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
2 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