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tl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走入了这么一个误区,就是教师用自己或者教学参考书中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被扼杀了。新课程改革给了我们语文教学一次“拨乱反正”的机会,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彰显个性,张扬自我,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放飞思想,创造独特、新颖的新形象,进行富有个性的阅读。
  【关键词】阅读
  个性化体会创造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不能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以致出现偏差,使个性化阅读走入一个误区,个性化阅读不是自由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得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那么,如何是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呢?
  1 让学生自主读——个性化来自于独立
  阅读活动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资助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老师应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时间、自主的阅读机会和自主的阅读权利,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并把原有知识为底座,独立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台阶似的前进,进而完成全程阅读。当然,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活动主导权。在阅读活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引导、点拨,是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如指导学生学习《鸟的天堂》一文,让学生反复地通过不同目地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练习。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地要求,纷纷找到长句子练习朗读,这样很快克服了朗读难点。在“二读”时,学生有找准了“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理解难点,相互讨论,解决并读懂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只能让鸟幸福生活的地方,因此没有加引号。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的剖能读得津津有味,渐渐也就进入“熟读”,这一环节。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样,把自主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2 让学生自主悟——个性化来自独立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丰富的内涵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就是同一篇文章,学生读后也会有不同的体会,也就是说同一篇文章,它的中心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老师如能“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带着个人情感去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问,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比如教学《麻雀》一文,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作专题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讲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里的——心急如焚;有评用词的——简练、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通过阅读,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的入木三分。
  当学生独特体验得到尊重后,学生就会饱尝个性思维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的调动自己的自主意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3 让学生自主想——个性化来自果敢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习课文。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意识。个性化阅读活动中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批评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二是敢于批评教师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流和讨论。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经常性的设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问、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培養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惊弓之鸟》一课是说明射箭能手更赢善于观察、分析,可有的学生提出:更赢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应为在孩子的眼里,小鸟受伤,应该帮他包扎,再送飞蓝天,离群的小鸟多么孤单、痛苦啊!他不但没有这么做,还去伤害她,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落花生》一课赞美了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学生认为花生的品质值得学习,但也有的学生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有竞争意识,要善于展现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所以,桃子、苹果、石榴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允许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见仁见智,承认答案的丰富多彩,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创设一个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拥有一个展现个性的宽松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脑、动手、动情,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个性化阅读充满智慧灵光而魅力四射。个性和创造总是相伴而生的,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自然能开发出来。
  4 让学生自主评——个性化来自宽容
  教学离不开评价。评价的功能不应该只是一个标签,评价更在于调整、推动学生的学习。在阅读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进行自主、个性的阅读外,要把评价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评论首先让学生说。对于学生不同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都要给予宽容与理解,教师还应对学生作出形成性评价,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容许更多不同见解的存在,鼓励更多不同观点的提出,赞赏更多不同风格的展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如此才有利于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评价,这势必会扼杀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
  学习《四个太阳》一课后,一名学生拿起画笔画了秋天的 果园,树上结了蓝色的桃子、红色的梨…一怎么会给水果涂这种颜色呢?该怎样评价?教师应采用延时评价,让学生用“看法+原因”的评价语式,自己评价。这一评价不仅让学生讲清楚己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的展示思维过程。只见这位学生有模有样的向大家介绍:“这是水果公司的最新产品,不仅颜色鲜,味道更甜,欢迎大家品尝。”他又解释说:“小时候,我吃过得梨是黄色的,去年我吃过一种梨是灰色的,奶奶说那是鼠梨,今年我吃过一种绿色的梨,我想以后肯定会有红色的梨、蓝色桃子…一”你们听孩子的创造意识多强,幸亏老师没有过早地对孩子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否则势必扼杀孩子创新与发散思维火花。
  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自主评价的:“谁有把握读好漓江的水?”有位学生重读了静、清、绿这三个词,他读得很认真、也很自信该“你有评价朗读的优先权,评价一下自己吧!”老师这样引导,学生这样评价:“我把漓江的水的特點读出来了,还加重了语气。”“真好,你真会体会。不过,又是轻读也能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不信,你试一试。”学生开始试读,教师请他体会。学生感到拉长并轻读更能读出漓江水的特点,读的太响漓江水就要咆哮了。在这个朗读评价过程中,教师始终让学生自己当评委,教师仅在引导、点拨,教师在和学生做平等的交流。在这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学生是自己的老师,评价的功能不是定性,而是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手段之一。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多解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决定的,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资质悟性不同,他们对文本的领悟也就不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理解,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总之,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行为为基础,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阅读。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组织引导作用,是积极的援助者,教师应善于为凸现学生个性铺设一片绿地,让学生进行个性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
  2 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普阅读习惯,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拓宽思维的渠道,提供想象的典范,促使儿童具有创新的意识,并促使儿童产生对未来的向往。  【关键词】激发促进指导  阅读  长期以来,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学校科学教学缺乏对学生的阅读系统指导,学生阅读习惯差,阅读不能有效地进行。在平时的科学学习中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会运用科学术语表达科学观点,对当前的科技大事和科技发展
期刊
记得曾经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阅读的种子,应该是一本本适合孩子的优秀图画书,《小学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儿童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孩子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将儿童文学活动的功能定位于“德育”,而弱化或忽略了文学活动的本体功能——审美,即文学作品用来提高人的思想,美化人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精神是意识及观念。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及追求;不因陈守旧,有锐意改革的意识;自我价值的取向即自我认识;灵活有序的思维;及个人的意志毅力等等方面。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抓住各要素,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牢固的意识及观念,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
期刊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鼓励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平等,使师生相处融洽,学生能在活跃的气氛中轻松学习知识,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更优秀的美术作品。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
期刊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和心理素质,必须是充满活力、充满竞争意识和拥有创造力的新人,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提倡自主、竞争、创新的意识。小学语文教育呼唤着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显得尤为重要。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是产生创造力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期刊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而小组合作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上,更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  现在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讨论时,随着教师一声开始,班里立刻出现了热闹的学习现象,可仔细一听孩子们讲的与学习主题并不贴近;有的小组大家都抢着说,不善于认真倾听,为不同意见在小组里争执不休;有的小组总是那么一两个学生说,其余的同学
期刊
孩子的良好发言习惯,是小学中年级阶段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小学生发言习惯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①学生的“发言”是被动的,脱离生活实际;②学生在课堂发言中不懂得谦让,学生的发言被少数学生所垄断;③发言面较窄,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直到高年级,还有很多学生缺乏一种良好的发言习惯。存在说话结巴、断断续续,语言句子不完整,意思表达不清楚等情况。且由于对教学的看重,导致
期刊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魔力,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兴趣是行动的不竭之源。心理学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学习中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学习数学对自己成才的重要作用,还要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本身的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既是教学的关键,又是训练基础。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勇于探究、善于质疑,解决问题。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使学生在读书中享受快乐,张扬个性、体验成功,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广开信息资源,拓展知识范围。  【关键词】主体培养问题意识读书能力  想像能力  信息获取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
期刊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也已不少时日,它带来了不少变革,不少争议和不少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的向前发展。在这种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教师的教学需要什么?我们学生的学习需要什么?以下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兴趣——不可或缺的动力  什么样的学生最喜欢学习数学?什么样的学生数学学得最好?当然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勇于表现,课后他们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乐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