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的历史》的作者纪志刚谈到:“数学赋予它所发现的真理以生命;它唤起心神,澄清智慧;它给我们的内心思想增添光辉;它涤尽我们有生以来的蒙昧与无知。”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历史、发展与前景是一部励志书籍,激发爱国情感;它的开创者、传承者与发扬者是一盏盏明灯,引领学生成长;它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一把万能钥匙,开启生活之门;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是一次攀岩之旅,成就金色梦想。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员吕红日博士在解读2011版课程标准期间谈到了本次修订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各学科的教育契机,渗透德育教育”,修订以后的变化之一为“着重突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于是,我们不难发现,“以人为本,品德成长”已经成为现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如何在实践中遵循这一原则,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谈谈一些做法。
一、数学故事激发爱国情感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它的起源、发展和崛起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数学家们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所以,数学本身有学的功能亦有育的功效。众所周知,中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利用数学课堂笔者会让学生触摸中国古代数学的神韵。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圆》时,我们要谈祖冲之与圆周率,这位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得出的“祖率”,直到16世纪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才又重新推算出这个数值;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们必须谈它的历史: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然而中国古代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远在大禹治水的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并且在我国现存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均有论述……一段历史,一个发现,在学生平静的心中激起了波澜,学生的内心燃起了爱国的热情,升起了民族的自豪感。但是,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也看到,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在众多世界级奖项的名单上,未曾刻入一位中国籍公民的名字。因此,我们也有一种民族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了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到实际生活、学习以及探究的行动之中去。
二、数学人物引领学生成长
数学辉煌成就的取得,是众多伟大的数学家们付出的辛勤努力,借助他们的生平事迹,引领我们的学生成长。学期伊始,笔者与学生们一起走近中国数坛巨匠华罗庚的生活,华罗庚在艰难曲折的求学经历中,在孜孜不倦的治学生涯中,在辉煌杰出的数学成就中,完美地诠释了他的一生—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借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引领学生向更高处、向更远处迈进。除此以外,在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学习材料上,笔者会提供不同人物的生平或成就,通过春雨润物的学习模式,塑造一种数学品质,培养一种数学精神。
三、數学知识渗透辩证思想
纵观初中数学,里面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如一个点与一对有序实数对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一个点是一个基本图形,属于形的范畴;一对有序实数则是两个数字,属于数的范畴。然而,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又如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一条直线,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在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理解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要让学生知道现实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四、数学活动培养良好品德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通过上述故事的说服、榜样的引领、思想的渗透,学生品德的学习逐步向深入发展,继而通过数学活动,经历“赋值过程”,即在稳定的价值观念下,持久地指导实际行动,这样,学生品德的学习开始向稳定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准备培养生活习惯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一生。良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生,于是笔者便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生活习惯。如课本的摆放,要求课前三分钟准备课本、工具、自备本等,并放在桌角的相应位置;讲义的整理,要求课后及时地将讲义分门别类整理好。这些要求,意在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将生活有条不紊地安排妥当,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了一种规矩,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问题解决形成严谨品质
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方面,在完成这一目标时,不妨兼顾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品质。初中数学不乏互逆运算,如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解方程与方程的解的判断等,不仅培养学生从上往下的计算本领,而且对学生渗透自下而上的验算意识,使其逐步形成做事严密谨慎的作风(外在的)、思考问题细致入微的品质(内在的);在初中数学中,分类讨论的思想至关重要,这种不重复、不遗漏的分类方式对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呈现了一种全面地、发展地、客观地看问题的思维模式,体现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即思路广泛、条理清晰、心思缜密的严谨的品质。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刚开始学生解题会不完整,但是随着心智的成熟、品质的成形,他们分析问题会更加细致,解决问题会更加全面;这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起初学生会粗枝大叶,丢三落四,但是随着心智的成熟、品质的成形,他们看待问题会更加深入,解决问题会更加顾全大局。
3.合作交流产生协作意识
在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在处理“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时,我们可以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这样起到扬长避短、互相推进的作用。
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曾经说过:“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作为数学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该努力参透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充分挖掘初中数学的真正内涵,大力发挥数学的功效,将教书与育人有效地融合起来,将才智与美德完美地展现出来!
一、数学故事激发爱国情感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它的起源、发展和崛起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数学家们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所以,数学本身有学的功能亦有育的功效。众所周知,中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利用数学课堂笔者会让学生触摸中国古代数学的神韵。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圆》时,我们要谈祖冲之与圆周率,这位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得出的“祖率”,直到16世纪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才又重新推算出这个数值;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们必须谈它的历史: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然而中国古代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远在大禹治水的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并且在我国现存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均有论述……一段历史,一个发现,在学生平静的心中激起了波澜,学生的内心燃起了爱国的热情,升起了民族的自豪感。但是,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也看到,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在众多世界级奖项的名单上,未曾刻入一位中国籍公民的名字。因此,我们也有一种民族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了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到实际生活、学习以及探究的行动之中去。
二、数学人物引领学生成长
数学辉煌成就的取得,是众多伟大的数学家们付出的辛勤努力,借助他们的生平事迹,引领我们的学生成长。学期伊始,笔者与学生们一起走近中国数坛巨匠华罗庚的生活,华罗庚在艰难曲折的求学经历中,在孜孜不倦的治学生涯中,在辉煌杰出的数学成就中,完美地诠释了他的一生—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借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引领学生向更高处、向更远处迈进。除此以外,在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学习材料上,笔者会提供不同人物的生平或成就,通过春雨润物的学习模式,塑造一种数学品质,培养一种数学精神。
三、數学知识渗透辩证思想
纵观初中数学,里面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如一个点与一对有序实数对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一个点是一个基本图形,属于形的范畴;一对有序实数则是两个数字,属于数的范畴。然而,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又如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一条直线,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在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理解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要让学生知道现实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四、数学活动培养良好品德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通过上述故事的说服、榜样的引领、思想的渗透,学生品德的学习逐步向深入发展,继而通过数学活动,经历“赋值过程”,即在稳定的价值观念下,持久地指导实际行动,这样,学生品德的学习开始向稳定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准备培养生活习惯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一生。良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生,于是笔者便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生活习惯。如课本的摆放,要求课前三分钟准备课本、工具、自备本等,并放在桌角的相应位置;讲义的整理,要求课后及时地将讲义分门别类整理好。这些要求,意在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将生活有条不紊地安排妥当,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了一种规矩,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问题解决形成严谨品质
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方面,在完成这一目标时,不妨兼顾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品质。初中数学不乏互逆运算,如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解方程与方程的解的判断等,不仅培养学生从上往下的计算本领,而且对学生渗透自下而上的验算意识,使其逐步形成做事严密谨慎的作风(外在的)、思考问题细致入微的品质(内在的);在初中数学中,分类讨论的思想至关重要,这种不重复、不遗漏的分类方式对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呈现了一种全面地、发展地、客观地看问题的思维模式,体现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即思路广泛、条理清晰、心思缜密的严谨的品质。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刚开始学生解题会不完整,但是随着心智的成熟、品质的成形,他们分析问题会更加细致,解决问题会更加全面;这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起初学生会粗枝大叶,丢三落四,但是随着心智的成熟、品质的成形,他们看待问题会更加深入,解决问题会更加顾全大局。
3.合作交流产生协作意识
在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在处理“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时,我们可以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这样起到扬长避短、互相推进的作用。
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曾经说过:“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作为数学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该努力参透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充分挖掘初中数学的真正内涵,大力发挥数学的功效,将教书与育人有效地融合起来,将才智与美德完美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