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考林与当当成功IPO后,概念多于内容的中国电子商务的商对客模式将迎来的是爆发式的增长还是即将破灭的泡沫?
中国B2C企业的IPO元年,终于定格在2010。先是10月26日麦考林正式登陆纳斯达克,首日以大涨56.91%的成绩完美收官,随后是当当网于12月8日于纽交所挂牌,首日大涨87%,估值高达10亿到60亿美元。
两家中国B2C公司在海外受到热捧,一定程度上也给布局IPO之路的中国其他同类企业确立了一个风向标。包括京东商城、凡客诚品在内的跟进者,亦开始紧锣密鼓地落子IPO路径。
难以避免的价格战
B2C是英文Business-to-Consumer的缩写,中译为商家对客户。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重要模式,因为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的便利,这种在线零售业务备受中国网民推崇。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B2C的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涌现出了包括京东商城、当当网等在内的行业明星。
2010年的刘强东更多是以一个公敌的身份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经过数年年均增长200%以上的京东商城,在他的掌舵下正改变着市场的格局。但与此同时,其地位也频频受到竞争对手的挑战。
最初挑战京东权威的是占据电器连锁行业前两把交椅的国美和苏宁。因为在电器、数码领域的市场被京东商城不断蚕食,两个电器连锁领域的大佬如坐针毡。为了遏制京东快速扩张的模式,国美、苏宁曾试图向供应商施压以使其减少对京东供货,联手封杀京东,同时亦通过总部与供应商签署年度大单的模式来保持采购价格的优势。而当“封杀”与控制成本的策略效果并不明显之后,国美与苏宁选择自己开设B2C网站,前者上线“酷巴网”,后者上线“易购网”,进而凭借强大的实体店的基础狙杀京东。
一定程度上,与其说国美、苏宁与京东之战是为争夺市场的被迫之举,毋宁说是两种商业模式的短兵相接,在中国B2C发展风生水起的阶段,促使前者都不得不寻求某种程度的妥协与改变。
京东的第二个挑战者是主营图书业务的当当网,这一次首先发难者是京东商城自己。2010年12月14日京东商城全面启动图书价格战。是日,京东商城宣布“所有图书产品要比竞争对手便宜20%”的活动,两天后当当网打破沉默,宣布将斥资4000万元进行数码3C、百货、图书等产品的大幅降价促销活动,在开启了“图书市场保卫战”的同时,亦将战火烧向京东商城赖以起家的数码3C领域。
一时,“三英战京东”的噱头被媒体炒得不亦乐乎。作为旁观者的卓越亚马逊也迅速加入战团,从2010年12月15日到2011年1月5日的20天里,卓越亚马逊连续推出四轮让利促销,号称总价值高达1亿元。
鹬蚌相争,却无得利之渔翁。尽管三家网站并没有透露价格战的详细数额,但根据媒体估计,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三家网站所付出的促销成本少则数千万,多则上亿。
客观而言,京东商城掀起的图书大战根本不足以威胁当当和卓越亚马逊的地位,当当图书保卫战的杀手锏是与出版社及图书公司的包销协议,很多大的出版社都是当当网的超级战略合作伙伴,这类合作伙伴的图书往往由当当独家包销,具有排他性。
分析人士称刘强东此举更可能只是想告诉消费者,京东开始卖书了。根据本刊记者调查得知,京东商城的图书无论是在品类上,还是图书配送服务上,都远较当当逊色。相比于当当的让利促销,京东更多的是赔本赚吆喝。
B2C市场的混战,亦凸显电子商务的困局。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曾透露,由于国内图书市场盗版猖獗等因素,致使图书销售行业利润率极低,有时甚至不足以抵消经营成本。正因如此,刘强东曾信誓旦旦地称五年之内不涉足图书领域。
三家B2C龙头从图书领域肇始的价格战,背后蕴含的是各自的渠道革命。借此时机,当当利用因上市融资获得的充足现金流布局百货化,而京东商城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主要目的则是从过去略显单一的数码3C向纵深领域拓展。本刊记者调查获悉,京东商城图书产品线高级采购经理便曾经供职于当当网,京东布局图书频道与其后叫板当当的内在关联不言自明。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主任胡延平分析,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领域大多数企业皆处于亏损状态,不仅毛利率过低,而且进货时没有议价优势。因此,堪为“二流的市场竞争手法”的价格战,最不应该发生在利润率过低的中国B2C企业。
胡延平的分析,也佐证了现阶段中国B2C在规模与利润上难以得兼的现实。因为,赴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无论是连年亏损的优酷网还是B2C领域的当当网和麦考林,凭借的皆是渠道、流量、用户堆积起的资源优势。
不赚钱的“投资圣地”
京东想做图书,卓越亚马逊和当当想做百货,数年时间里风投扎堆投资B2C直接导致同质竞争的激烈程度。而这种骑虎难下的竞争格局,更致使各自利润率低下的客观现实。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B2C网站短期内赚不赚钱不重要,能否圈钱才重要。可想而知,因价格战而起的市场争夺,只是B2C发展中的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则是凭借渠道资源完成圈钱之路的一枚棋子。
从1999年创办当当网到实现艰难的盈利,李国庆、俞渝夫妇用了10年之久。根据上市前披露的当当财报,2009年当当首次实现盈利,净利润为1692万元人民币,此前的两年尚分别亏损7050万元、8180万元。“i美股”的研究报告称,当当网盈利水平还很脆弱,依据是其运营利润率过低和盈利中主营业务占比很低且不稳定等原因。据统计,当当网201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中仅有10%是来自主营业务,一次性的所得税收益占到了将近70%,其余部分来自非主营业务的利息收入。而在李国庆声称全年盈利的2009年,其营收已高达14.5亿,借此推算当当网利润率仅过1%。
而2004年亚马逊斥资7500万美元收购的卓越网,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其业绩尚不如山寨亚马逊的当当。
唯一实现持续盈利的,可能是有着B2C第一股称号的麦考林,在上市前的三年(2007—2009),其净利润分别为411万美元、355万美元和721万美元;2008年麦考林营业收入达到1.08亿美元,净利润为355万美元。但即使是目前为止利润最高的年份,也未触及1000万美元的门槛。
中国最大的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网购专业平台京东商城,从1998年创始至今仍没有实现盈利。
要么不盈利,要么利润率过低,这是中国B2C企业的共同困境。但是,这都阻挡不住风险投资的趋之若鹜。
2007年,中国B2C的规模领袖京东商城获得今日资本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09年再获今日资本、雄牛资本以及亚洲投资银行家梁伯韬的私人公司投资2100万美元,2010年京东商城获得第三轮投资,根据刘强东对媒体透露的消息称,第三轮融资已到账金额超过3亿美元,总金额将超过5亿美元。
分析人士称,如此巨额的融资皆源于未来的IPO预期。据统计,麦考林上市之后,其控股股东红杉资本沈南鹏账面增值逾6亿美元,而随着当当网于去年12月纽交所之后,早期的美国IDG集团、老虎基金、日本软银等风投均赚得盆满钵满。
随着京东商城、凡客成品IPO步伐的逐渐临近,风投资本成倍增长的神话看似并不渺茫,这也被认为是一股接一股投资B2C热潮的直接刺激。
美国IPO与中国的差异也可以解释为何中国B2C在利润低下和不盈利的前提下仍然备获青睐。在中国,连续3年亏损的企业根本没有IPO资格,而实行注册制度的美国则不然。京东商城、当当等企业之所以斥巨資铺渠道、扩规模而不计收益,概源于此。
規模为王时代
2009年,一部以雷曼兄弟的破产为契机反思美国如何在决策上给华尔街以及投行过去的十年所酿造的苦酒的书《Too?Big?To?Fail》(太大而不能倒)出版,作者索尔金(Andrew?Ross?Sorkin)在书中探讨了规模与效益,存在与代价等伴生的经济价值判断。如果忽略掉B2C为消费者带来的便利,仅仅从企业角度来衡量中国B2C企业的规模与效益的判断,相信索尔金一定认为如京东商城一般的网站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即使如破产前的雷曼兄弟,其数据也是相当的好看。但是看似过时的规模为王的理念,在中国B2C领域却被炒作得风生水起。
3C之王京东商城2007年销售额3.6亿元,2008年13.2亿元,2009年近40亿元,2010年102亿元,每年3-5倍的增长率,无异是一条聚变之路。在刘强东眼里,规模正是其成存之本,他将京东商城的安全线划定在年销售500亿元的目标上,而他为京东设定的参照对象是像沃尔玛那样的规模巨头。
速度神话并不局限于京东商城。凡客诚品CEO陈年于去年十月就表示,2010年凡客诚品的销售额有望达到20亿元人民币;2010年上市之前的麦考林营业额也突破了10亿,首席执行官顾备春更是喊出了向百亿冲刺的宏伟目标;继麦考林之后上市的当当网仅2010年前三季度就已经实现近16亿的销售额。
然而,在这些华丽的数字背后,却是B2C网站难掩的尴尬。不论是已经完成IPO的麦考林和当当网,还是宣传规模制胜的京东商城,其盈利能力都不可谓强大。上市后,麦考林频遭集体诉讼,当当网更是被指有做家长之嫌,而京东商城尽管年销售额已经超过百亿,但仍望盈利而不可及。
泡沫何时灭?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的风险投资就不下20亿美元。在麦考林、当当网相继上市之后,投资B2C的热潮更是有增无减。投资者看重的,一方面是中国未来网购的巨大空间,另一方面则是IPO路径下的资本增值的可能神话。
根据艾瑞咨询最近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4980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同时,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8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达30.8%。艾瑞咨询分析,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竞争阵地已经从C2C向B2C领域转移,未来B2C企业将在广告资源、用户资源、上游货源、人才资源等方面展开竞争。艾瑞咨询到2014年,中国B2C交易规模将从2010年的630亿元升至2500亿元。
一方面是B2C预期的广阔市场空间,一方面是在上市预期引导下的投资狂潮推动的同质竞争愈演愈烈。
2010年末,凡客诚品完成1亿美元的第五轮融资;好乐买宣布完成第二轮融资,金额1700万美元;同时,梦芭莎完成总额接近6000万美元的第三轮融资,而京东商城5亿美元的C轮融资理所当然地成为冠军。2011年初,乐淘网又宣布第三轮融资到账,总金额2亿元……
当过度的投资竞逐于中国B2C重镇之时,有关其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也随之而起。分析人士称,互联网投资往往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根据规律,当一个细分领域真正爆发后,过三至五年有90%会死掉,存活的仅剩10%,而能真正做大的不到1%。来自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预测称,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B2C电子商务投资的泡沫将会在一两年内破裂。马云甚至认为:“这次B2C的投资泡沫不亚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
对于上一次互联网泡沫,如今仍然让很多经历过的人记忆犹新、谈虎色变。彼时的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飙升至5132.52时到达顶峰,也意味着从1995年开始的过度投机导致的互联网泡沫无以为继,到2001年,泡沫终于全速消退,结果是大多数网络公司在把风投资金烧光后停止了交易,许多甚至都没有盈利过。那些在泡沫破灭中失败的网络公司,被投资者称为“炸弹(Bomb)”或“堆肥(Ompost)”。
有意思的是,B2C的先行者亚马逊就是先于竞争对手在网络泡沫破灭前完成IPO,最终凭借充足的现金流躲过一劫。
纵向对比上一次网络投资热潮和时下中国B2C,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充足的货币和盲目的投资热情,美好愿景支撑的资本竞逐,让中国B2C领域成为公认的淘金圣地,一时跟风者甚众。
资本角逐的时代,总是让人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果诚如马云预测的那样互联网泡沫即将破灭,那么在当当、京东等成长的背后,必然将以一批批同质网站的覆灭为代价。
来自市场的消息显示,京东商城、红孩子、凡客诚品等风投青睐的网站均表示将在一两年内完成上市计划。可以预见,未来数年将是B2C企业上市的高峰期。
大多数风投对赌的,正是投资对象上市预期所蕴藏的巨大收益,以及谁能成为幸存且做大的那1%的渺茫概率。
中国B2C企业的IPO元年,终于定格在2010。先是10月26日麦考林正式登陆纳斯达克,首日以大涨56.91%的成绩完美收官,随后是当当网于12月8日于纽交所挂牌,首日大涨87%,估值高达10亿到60亿美元。
两家中国B2C公司在海外受到热捧,一定程度上也给布局IPO之路的中国其他同类企业确立了一个风向标。包括京东商城、凡客诚品在内的跟进者,亦开始紧锣密鼓地落子IPO路径。
难以避免的价格战
B2C是英文Business-to-Consumer的缩写,中译为商家对客户。作为电子商务的一种重要模式,因为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的便利,这种在线零售业务备受中国网民推崇。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B2C的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涌现出了包括京东商城、当当网等在内的行业明星。
2010年的刘强东更多是以一个公敌的身份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经过数年年均增长200%以上的京东商城,在他的掌舵下正改变着市场的格局。但与此同时,其地位也频频受到竞争对手的挑战。
最初挑战京东权威的是占据电器连锁行业前两把交椅的国美和苏宁。因为在电器、数码领域的市场被京东商城不断蚕食,两个电器连锁领域的大佬如坐针毡。为了遏制京东快速扩张的模式,国美、苏宁曾试图向供应商施压以使其减少对京东供货,联手封杀京东,同时亦通过总部与供应商签署年度大单的模式来保持采购价格的优势。而当“封杀”与控制成本的策略效果并不明显之后,国美与苏宁选择自己开设B2C网站,前者上线“酷巴网”,后者上线“易购网”,进而凭借强大的实体店的基础狙杀京东。
一定程度上,与其说国美、苏宁与京东之战是为争夺市场的被迫之举,毋宁说是两种商业模式的短兵相接,在中国B2C发展风生水起的阶段,促使前者都不得不寻求某种程度的妥协与改变。
京东的第二个挑战者是主营图书业务的当当网,这一次首先发难者是京东商城自己。2010年12月14日京东商城全面启动图书价格战。是日,京东商城宣布“所有图书产品要比竞争对手便宜20%”的活动,两天后当当网打破沉默,宣布将斥资4000万元进行数码3C、百货、图书等产品的大幅降价促销活动,在开启了“图书市场保卫战”的同时,亦将战火烧向京东商城赖以起家的数码3C领域。
一时,“三英战京东”的噱头被媒体炒得不亦乐乎。作为旁观者的卓越亚马逊也迅速加入战团,从2010年12月15日到2011年1月5日的20天里,卓越亚马逊连续推出四轮让利促销,号称总价值高达1亿元。
鹬蚌相争,却无得利之渔翁。尽管三家网站并没有透露价格战的详细数额,但根据媒体估计,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三家网站所付出的促销成本少则数千万,多则上亿。
客观而言,京东商城掀起的图书大战根本不足以威胁当当和卓越亚马逊的地位,当当图书保卫战的杀手锏是与出版社及图书公司的包销协议,很多大的出版社都是当当网的超级战略合作伙伴,这类合作伙伴的图书往往由当当独家包销,具有排他性。
分析人士称刘强东此举更可能只是想告诉消费者,京东开始卖书了。根据本刊记者调查得知,京东商城的图书无论是在品类上,还是图书配送服务上,都远较当当逊色。相比于当当的让利促销,京东更多的是赔本赚吆喝。
B2C市场的混战,亦凸显电子商务的困局。京东商城CEO刘强东曾透露,由于国内图书市场盗版猖獗等因素,致使图书销售行业利润率极低,有时甚至不足以抵消经营成本。正因如此,刘强东曾信誓旦旦地称五年之内不涉足图书领域。
三家B2C龙头从图书领域肇始的价格战,背后蕴含的是各自的渠道革命。借此时机,当当利用因上市融资获得的充足现金流布局百货化,而京东商城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主要目的则是从过去略显单一的数码3C向纵深领域拓展。本刊记者调查获悉,京东商城图书产品线高级采购经理便曾经供职于当当网,京东布局图书频道与其后叫板当当的内在关联不言自明。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主任胡延平分析,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领域大多数企业皆处于亏损状态,不仅毛利率过低,而且进货时没有议价优势。因此,堪为“二流的市场竞争手法”的价格战,最不应该发生在利润率过低的中国B2C企业。
胡延平的分析,也佐证了现阶段中国B2C在规模与利润上难以得兼的现实。因为,赴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无论是连年亏损的优酷网还是B2C领域的当当网和麦考林,凭借的皆是渠道、流量、用户堆积起的资源优势。
不赚钱的“投资圣地”
京东想做图书,卓越亚马逊和当当想做百货,数年时间里风投扎堆投资B2C直接导致同质竞争的激烈程度。而这种骑虎难下的竞争格局,更致使各自利润率低下的客观现实。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B2C网站短期内赚不赚钱不重要,能否圈钱才重要。可想而知,因价格战而起的市场争夺,只是B2C发展中的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则是凭借渠道资源完成圈钱之路的一枚棋子。
从1999年创办当当网到实现艰难的盈利,李国庆、俞渝夫妇用了10年之久。根据上市前披露的当当财报,2009年当当首次实现盈利,净利润为1692万元人民币,此前的两年尚分别亏损7050万元、8180万元。“i美股”的研究报告称,当当网盈利水平还很脆弱,依据是其运营利润率过低和盈利中主营业务占比很低且不稳定等原因。据统计,当当网201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中仅有10%是来自主营业务,一次性的所得税收益占到了将近70%,其余部分来自非主营业务的利息收入。而在李国庆声称全年盈利的2009年,其营收已高达14.5亿,借此推算当当网利润率仅过1%。
而2004年亚马逊斥资7500万美元收购的卓越网,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其业绩尚不如山寨亚马逊的当当。
唯一实现持续盈利的,可能是有着B2C第一股称号的麦考林,在上市前的三年(2007—2009),其净利润分别为411万美元、355万美元和721万美元;2008年麦考林营业收入达到1.08亿美元,净利润为355万美元。但即使是目前为止利润最高的年份,也未触及1000万美元的门槛。
中国最大的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网购专业平台京东商城,从1998年创始至今仍没有实现盈利。
要么不盈利,要么利润率过低,这是中国B2C企业的共同困境。但是,这都阻挡不住风险投资的趋之若鹜。
2007年,中国B2C的规模领袖京东商城获得今日资本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09年再获今日资本、雄牛资本以及亚洲投资银行家梁伯韬的私人公司投资2100万美元,2010年京东商城获得第三轮投资,根据刘强东对媒体透露的消息称,第三轮融资已到账金额超过3亿美元,总金额将超过5亿美元。
分析人士称,如此巨额的融资皆源于未来的IPO预期。据统计,麦考林上市之后,其控股股东红杉资本沈南鹏账面增值逾6亿美元,而随着当当网于去年12月纽交所之后,早期的美国IDG集团、老虎基金、日本软银等风投均赚得盆满钵满。
随着京东商城、凡客成品IPO步伐的逐渐临近,风投资本成倍增长的神话看似并不渺茫,这也被认为是一股接一股投资B2C热潮的直接刺激。
美国IPO与中国的差异也可以解释为何中国B2C在利润低下和不盈利的前提下仍然备获青睐。在中国,连续3年亏损的企业根本没有IPO资格,而实行注册制度的美国则不然。京东商城、当当等企业之所以斥巨資铺渠道、扩规模而不计收益,概源于此。
規模为王时代
2009年,一部以雷曼兄弟的破产为契机反思美国如何在决策上给华尔街以及投行过去的十年所酿造的苦酒的书《Too?Big?To?Fail》(太大而不能倒)出版,作者索尔金(Andrew?Ross?Sorkin)在书中探讨了规模与效益,存在与代价等伴生的经济价值判断。如果忽略掉B2C为消费者带来的便利,仅仅从企业角度来衡量中国B2C企业的规模与效益的判断,相信索尔金一定认为如京东商城一般的网站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即使如破产前的雷曼兄弟,其数据也是相当的好看。但是看似过时的规模为王的理念,在中国B2C领域却被炒作得风生水起。
3C之王京东商城2007年销售额3.6亿元,2008年13.2亿元,2009年近40亿元,2010年102亿元,每年3-5倍的增长率,无异是一条聚变之路。在刘强东眼里,规模正是其成存之本,他将京东商城的安全线划定在年销售500亿元的目标上,而他为京东设定的参照对象是像沃尔玛那样的规模巨头。
速度神话并不局限于京东商城。凡客诚品CEO陈年于去年十月就表示,2010年凡客诚品的销售额有望达到20亿元人民币;2010年上市之前的麦考林营业额也突破了10亿,首席执行官顾备春更是喊出了向百亿冲刺的宏伟目标;继麦考林之后上市的当当网仅2010年前三季度就已经实现近16亿的销售额。
然而,在这些华丽的数字背后,却是B2C网站难掩的尴尬。不论是已经完成IPO的麦考林和当当网,还是宣传规模制胜的京东商城,其盈利能力都不可谓强大。上市后,麦考林频遭集体诉讼,当当网更是被指有做家长之嫌,而京东商城尽管年销售额已经超过百亿,但仍望盈利而不可及。
泡沫何时灭?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的风险投资就不下20亿美元。在麦考林、当当网相继上市之后,投资B2C的热潮更是有增无减。投资者看重的,一方面是中国未来网购的巨大空间,另一方面则是IPO路径下的资本增值的可能神话。
根据艾瑞咨询最近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4980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同时,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8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达30.8%。艾瑞咨询分析,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竞争阵地已经从C2C向B2C领域转移,未来B2C企业将在广告资源、用户资源、上游货源、人才资源等方面展开竞争。艾瑞咨询到2014年,中国B2C交易规模将从2010年的630亿元升至2500亿元。
一方面是B2C预期的广阔市场空间,一方面是在上市预期引导下的投资狂潮推动的同质竞争愈演愈烈。
2010年末,凡客诚品完成1亿美元的第五轮融资;好乐买宣布完成第二轮融资,金额1700万美元;同时,梦芭莎完成总额接近6000万美元的第三轮融资,而京东商城5亿美元的C轮融资理所当然地成为冠军。2011年初,乐淘网又宣布第三轮融资到账,总金额2亿元……
当过度的投资竞逐于中国B2C重镇之时,有关其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也随之而起。分析人士称,互联网投资往往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根据规律,当一个细分领域真正爆发后,过三至五年有90%会死掉,存活的仅剩10%,而能真正做大的不到1%。来自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预测称,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B2C电子商务投资的泡沫将会在一两年内破裂。马云甚至认为:“这次B2C的投资泡沫不亚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
对于上一次互联网泡沫,如今仍然让很多经历过的人记忆犹新、谈虎色变。彼时的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飙升至5132.52时到达顶峰,也意味着从1995年开始的过度投机导致的互联网泡沫无以为继,到2001年,泡沫终于全速消退,结果是大多数网络公司在把风投资金烧光后停止了交易,许多甚至都没有盈利过。那些在泡沫破灭中失败的网络公司,被投资者称为“炸弹(Bomb)”或“堆肥(Ompost)”。
有意思的是,B2C的先行者亚马逊就是先于竞争对手在网络泡沫破灭前完成IPO,最终凭借充足的现金流躲过一劫。
纵向对比上一次网络投资热潮和时下中国B2C,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充足的货币和盲目的投资热情,美好愿景支撑的资本竞逐,让中国B2C领域成为公认的淘金圣地,一时跟风者甚众。
资本角逐的时代,总是让人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果诚如马云预测的那样互联网泡沫即将破灭,那么在当当、京东等成长的背后,必然将以一批批同质网站的覆灭为代价。
来自市场的消息显示,京东商城、红孩子、凡客诚品等风投青睐的网站均表示将在一两年内完成上市计划。可以预见,未来数年将是B2C企业上市的高峰期。
大多数风投对赌的,正是投资对象上市预期所蕴藏的巨大收益,以及谁能成为幸存且做大的那1%的渺茫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