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两节《加法的估算》,在不同的课堂,同样的教学内容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第一位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牢牢锁定在既有的框子里,数学课堂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教学预设”。而笫二位老师改变了问题的的呈现方式,与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智慧地设计课堂学习活动,课堂将多了一份精彩。那么,怎样有效地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1.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为学生的需求激发提供服务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富有思维价值的材料往往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思维。第一位老师要求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多少钱?”,在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后,学生形成了非常熟练的估算方法。整个学习过程,没有感受到为什么要进行估算。第二位老师把教材中“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改为“带300元钱够不够?”这样,创造性地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使得学习材料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性、挑战性,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中。数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
2.引导智慧的对话互动,为学生感悟算法提供服务
估算教学,许多老师认为只要在学生做估算题的时候,能非常熟练地找到估算的结果,这便完成了估算教学的目际。忽视了估算方法的感悟与估算意识的培养,使估算被动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里。第一节课,大多数学生想出了用竖式汁算的方法,个别学生想到了用估算的方法,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估算的方法,把其中的两个数看成整百数,但为什么要看成整百数?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机械地照着前面的样子完成习题。估算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非学生的主动需求。整个课堂上,我们看不到学生的个性。第二节课,老师在教学中充当了一名引领者,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对话,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由此,学生想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分为两类:精确计算和估算。在师生、生生互动之中,感受到估算的作用,认识到生活中当我们需要一个大概的结果时,可以通过估算,把估算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学生经历了数据简化的过程,体验到了其中的简化思想,自然地就产生了估算的需求。
3.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建构数学提供服务
本课教学前学生已有了估算方面的生活经验,这为学生发展估算意识提供了基础。因此,设计本课时以此为切入点,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两节课都是从生活情景出发,而前一节课只是单一的呈现教材中的情景,引出估算的方法。这位老师用所谓的“生活化”冲淡了“数学独有的味道”,整个过程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指令在进行估算,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第二位老师却独具匠心,选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一一“五星电器”搞促销活动,作为学习背景,引出“老师想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带300元够不够呢?”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一系列有效的追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最欣赏哪一种呢?”“有时在生活中,不需要很精确地计算,只要估算就能很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了。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要精确计算的方法呢?”,学生回答:“不是的,在解决大约需要带多少钱的问题时,可以估算;但是在解决应该付多少钱的时候,就要用到精确计算的方法了。”事实上,估算和精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却有着独自适合的场景,学生能學会选择,是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强的体现。为了避免思维定势,老师又一次追问:“如果老师带500元钱,能买回哪两样东西?”当学生说能买一部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时,于是有学生反对:“比500元多了1元,钱不够。”这时又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只多1元,我们买东西不都可以还价吗?”学生和教师在多边互动与对话中,学生很自然把估算、精确计算以及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了。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来自教室不同的声音汇成了一首思想交响曲,思维得到碰撞,智慧得到启迪。学生建构的不再是呆板的数学,而是充满灵性的数学。
为学生服务不在于老师辨解多么出色,而在于学生是否有大量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也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千方百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知识的渴望。根据学生创造性地来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趣味的自我建构过程,这才是“真正为学生服务”,这才是一种“大气”的数学,一种“发展孩子”的数学。这,就是我们服务的目标;这,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外国语学校)
1.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为学生的需求激发提供服务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富有思维价值的材料往往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思维。第一位老师要求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多少钱?”,在进行了大量的练习后,学生形成了非常熟练的估算方法。整个学习过程,没有感受到为什么要进行估算。第二位老师把教材中“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改为“带300元钱够不够?”这样,创造性地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使得学习材料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性、挑战性,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中。数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
2.引导智慧的对话互动,为学生感悟算法提供服务
估算教学,许多老师认为只要在学生做估算题的时候,能非常熟练地找到估算的结果,这便完成了估算教学的目际。忽视了估算方法的感悟与估算意识的培养,使估算被动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里。第一节课,大多数学生想出了用竖式汁算的方法,个别学生想到了用估算的方法,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估算的方法,把其中的两个数看成整百数,但为什么要看成整百数?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机械地照着前面的样子完成习题。估算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非学生的主动需求。整个课堂上,我们看不到学生的个性。第二节课,老师在教学中充当了一名引领者,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对话,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由此,学生想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分为两类:精确计算和估算。在师生、生生互动之中,感受到估算的作用,认识到生活中当我们需要一个大概的结果时,可以通过估算,把估算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学生经历了数据简化的过程,体验到了其中的简化思想,自然地就产生了估算的需求。
3.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建构数学提供服务
本课教学前学生已有了估算方面的生活经验,这为学生发展估算意识提供了基础。因此,设计本课时以此为切入点,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两节课都是从生活情景出发,而前一节课只是单一的呈现教材中的情景,引出估算的方法。这位老师用所谓的“生活化”冲淡了“数学独有的味道”,整个过程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指令在进行估算,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第二位老师却独具匠心,选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一一“五星电器”搞促销活动,作为学习背景,引出“老师想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带300元够不够呢?”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一系列有效的追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最欣赏哪一种呢?”“有时在生活中,不需要很精确地计算,只要估算就能很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了。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要精确计算的方法呢?”,学生回答:“不是的,在解决大约需要带多少钱的问题时,可以估算;但是在解决应该付多少钱的时候,就要用到精确计算的方法了。”事实上,估算和精算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却有着独自适合的场景,学生能學会选择,是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强的体现。为了避免思维定势,老师又一次追问:“如果老师带500元钱,能买回哪两样东西?”当学生说能买一部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时,于是有学生反对:“比500元多了1元,钱不够。”这时又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只多1元,我们买东西不都可以还价吗?”学生和教师在多边互动与对话中,学生很自然把估算、精确计算以及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了。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来自教室不同的声音汇成了一首思想交响曲,思维得到碰撞,智慧得到启迪。学生建构的不再是呆板的数学,而是充满灵性的数学。
为学生服务不在于老师辨解多么出色,而在于学生是否有大量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也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千方百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知识的渴望。根据学生创造性地来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趣味的自我建构过程,这才是“真正为学生服务”,这才是一种“大气”的数学,一种“发展孩子”的数学。这,就是我们服务的目标;这,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