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部分欧洲华人除了做生意走出新的路向一些中文传媒也在欧洲各大城市不断出现这是欧洲华人转型的第三个特征
据亚洲周刊报道,欧洲华人正在谱写一部21世纪的传奇。今天居住欧洲的华人已经超过200万,这支来自亚洲的大军,从巴黎、里斯本到米兰、波图等欧洲城市寻找新的商机,部分人则逐渐脱离开餐馆、跑单帮的行列,开始创造自己的品牌,或是从事IT、产品设计的专业,展示华人的巨大能量。
欧洲华人正在谱写一部21世纪的传奇。估计今天居住欧洲的华人,已经超过200万。这支从亚洲出发的大军,凭借中国内地开放人口移出,以及中国经济在全球崛起,加上物流全球通、欧盟无国界等优厚条件,在欧洲纵横商场,跨进创意专业,展示了巨大的震撼力量。
法国学者毕卡尔(Pierre Picquart)将海外华人世界称之为“中华帝国”,中国移民大量涌进欧洲,根据他的统计,2007年光是法国就有100万华人,其中包含难以计算的非法居留者。如此推算,欧洲华人总数应超过200万。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新来的华人特指主要集中在巴黎、罗马、马德里和里斯本做生意的温州人,那么,他们现在的商业战场已经拓展到巴黎市郊的欧柏利威耶市、意大利的普拉多、米兰、西班牙艾尔切、还有葡萄牙的波图;如果说,以往这些生意人只懂埋头打工或跑单帮,那么,他们今天除了是促进中欧贸易的主角外,也在不同行业发挥所长,包括办报纸、做设计、当法律顾问;如果说,以往到欧洲做生意绝大部分是温州人,那么,今天飘洋过海的也包括不少东北人、山东人、北京人、天津人……
走在巴黎第十三区,到处可见金边粿条、港式烧鸭,数十年来,老华侨在欧洲打造了一个个中国城——唐人街风格的中国城。近年来,欧洲华人出现了新的面貌,他们打造的不再是中国城,而是“温州村”。法国社会学者白夏(译音)多年来一直研究温州移民问题,他说巴黎十九区有个“温州村”,镇上除了老小,几乎全部到了法国,居然能将一个村镇“搬到”巴黎,温州人的集体性与乡亲家族的关系网确实绵密。从事装修业的张先生在法国非法居留了近10年,1997年,联合左派执政后,因“身份合法化”政策取得居留权。此后,张先生七兄妹及妻子,还有妻家的兄弟姐妹们,也陆续到了法国。张先生的妹妹在巴黎十一区经营成衣批发,其他兄弟也开店当老板。温州人个个立志当老板,一旦有了居留权,迫不及待开店当老板,开不了服装店就改卖皮包、百货,或开起餐厅外卖店。若在巴黎附近开店成本提高,就往其他省份走,短短几年,他们在法国各地的商业中心开起皮包店、快餐店、百货店。
巴黎是中国移民踏上欧洲大陆第一个驿站,而后,如种子四处飘散,哪里有生机、有商机,便往哪里去,落地开花。除了法国各地,记者走访的意大利普拉多、米兰、葡萄牙的波图等城市,也遇到不少从巴黎转出去的温州人,这就是欧洲华人转型的第一个特征:从中心点、大城市辐射至邻国、城郊、小城与乡镇。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普拉多(Plato),是意大利传统的纺织工业城,十多年前,温州人将巴黎地下成衣厂的作业方式带到普拉多,商机带来人气,另一个温州村迅速兴起。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波图(Porto)市郊的Vila De Conde,是一个新兴的批发大卖场,三年前,那还是个印度人集中做买卖的地方,今天,记者走访可见,站在大批发商场前的,都是中国老板。经营服装批发多年、“巴黎服装公司”的老板吴正光向亚洲周刊记者说:“这里部分老板以前是在波图开店的,但是开店的利润有限,所以搬到Vila De Conde,干脆做起大批发。”在Vila De Conde的华人不仅做贸易生意,由于生意越做越大,与当地政府或其他商家的法律纠纷也日渐增加,一家由华人开设的法律顾问公司应运而生,已于今年初开张。半途出家、在欧洲二十多年、熟悉葡语的“葡萄牙天寿事务所”老板王天寿说:“希望中国人能多了解葡国法律,有了争议时,都有法可据。”
在西班牙,也可看到华商的威力。近年,华人在西班牙做得最出色的行业是制鞋与皮件业,这原是西班牙人的骄傲,却在短短几年内,被温州移民进占。2003年,西班牙制鞋公会统计,从中国进口的皮鞋总数超过600万双,占了进口的一半,之后每年成长飞速。西班牙东北部著名的鞋城艾尔切(Elche)几乎成了中国进口鞋城了。南欧之外,东欧也是温州人发展的另一条路线。他们从北京至俄罗斯,先在莫斯科待一阵子,再到匈牙利,一开始做杂货批发,后来也经营成衣。近几年又有一批到罗马尼亚发展。
欧洲新华人根本无国界观念,或者可说颠覆国界定义,加上欧盟国家已取消陆路关卡,对“人走到哪里,生意做到哪里”的温州人来说,简直是开了一道方便大门。至于北欧国家,目前还是华人较少开发的地区,一则因北欧商贸结构不同,且目前尚毋须跑那么远发展,也许将来有一天,时机到了,华人会从德国往北,先至丹麦,再往更寒冷的斯堪的纳维亚北上。
传统认为,到欧洲的华人多以开餐馆、跑单帮为主,但今天,在欧洲不同城市看到,一些华人或因经营贸易而顺势开发自己的品牌,更有在资讯科技业中展现专长,这就是欧洲华人转型的第二特征。
近年来,欧洲的中国餐馆多次发生严重的卫生及黑工问题,被当地政府严加检查,加上媒体广泛报道,餐馆生意一落千丈,店铺纷纷倒闭,欧洲部分城市更出现“反华”情绪,不少华商转行经营成本较低的零售及百货业。
2004年9月16日,法国电视第二台《特派员》节目播出的《饺子事件》,连续报道中国餐馆卫生不良、食品过期、制作烧麦水饺的地方有蟑螂、布巾发霉、虾仁在布满污渍的浴缸解冻、蒸笼厚厚一层垢,画面令观众倒尽胃口,使中餐厅的生意一夕之间跌入谷底,事隔3年,法国中餐业者至今余悸犹存。
在葡萄牙,2006年3月30日,当地食品卫生单位突击检查全国的中餐馆,将冷冻库里的食品全部销毁,以卫生清洁不符规定为由开出许多罚单,还有一些中餐厅被勒令停业。葡萄牙警方这项“东方行动”经媒体反覆报道,发挥极大效果,几个月内,葡国1000多家中餐馆只剩下400家左右,波图(Porto)几家老字号仍然苦撑。位于波图市中心、原本门庭若市的北海饭店,过去客人排队等着用餐,葡萄牙人也喜欢到这里举行宴会,饭店雇用多名葡萄牙人担任服务生,但“东方行动”受到媒体过度渲染,“北海”生意减了大半,目前只剩一个葡人跑堂与老板娘在外场服务。
华人为主的电脑一条街
在餐饮业败下来的、想更上层楼的、拥有专业技能的新生代,已逐渐在欧洲大陆找到新的出路。在多个欧洲城市中,华人已经深入不同行业,并且取得不错成绩。像在巴黎十二区、里昂火车站附近,便有“电脑一条街”,主要由来自中国内地的年轻人经营,凭借对电脑技术的熟悉,从中国进口资讯产品的管道与优惠价格,使他们在价格与维修服务方面更具竞争力,因此打败法国同行,深深掳获巴黎人心。同样,巴黎北边郊区欧柏利威耶市(Aubervilier),也成为法国新兴的大批发市场。浙江移民能够平地起高楼,法国华人进出口商会会长夏尚忠坦言:“拜中国经济起飞之赐”,中国是世界的工厂,玩具、成衣、建材、汽车零件至高科技产品,在中国可找到所有的商品。夏尚忠从事光学产品进口,“这种精密科技工业中国已经发达了,而我们又熟悉欧洲的物流通路,还有谁比我们更合适呢?”
面对零售商业日渐增加,少数早年经营百货零售业的老板,便转型投资大批发公司,放眼更大利润。除了葡萄牙波图这个大批发市场外,还有人不甘于纯作买卖,开始创造自己的品牌,为转型升级迎接更大的挑战。以米兰市郊AB.M大批发公司老板毛爱彬为例,他们每年从义乌、广州与欧洲其他城市购入大量的百货用品,请专人为这些价廉、“无个性”的产品重新设计吸引西方顾客的外包装,印上自己的品牌标识,毛爱彬的概念提高产品价值,已成功打进意大利本地的百货公司。他说:“我们在这里做生意,要了解意大利人的文化、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惯,才能生产出符合他们口味的产品。毛爱彬和太太夏丽敏胼手胝足经营的AB.M,今天已经是年营业额1000万欧元的大公司。巴黎第三区的黄老板,才35岁,便创立了高档皮包皮鞋品牌Kesslord,先在巴黎设计师聚集的马海区开专门店,建立创意设计形象后,巴黎时装界将Kesslord定义为高档品牌,黄老板夫妇便顺利在老佛爷百货设立专柜,跻身名牌行列,如今产品销至欧洲各国,打破大家对温州人只看蝇头小利或只会做仿冒品的主观印象。
今天部分欧洲华人除了在做生意方面走出新的路向,因应需求,一些中文传媒也在欧洲各大城市不断出现。这是欧洲华人转型的第三个特征。当华人群体在欧洲的影响越来越大时,需要媒介替他们代言,以及透过媒体加强与当地人的接触,甚至成为当地人认识新的华人生活的桥梁。在巴黎、米兰、阿姆斯特丹、波图,记者走访了一些年轻媒体人,阿姆斯特丹的广播电台“城市之声”,已经办了10年以上,但由于近年华人人口急速增加,电台除了增加广播时间,最近开始摄录节目,以声音、影像,用英语向当地人介绍华人动态。然而,我们所见到的中文媒体中,大部分尚不能发挥与当地直接交流的功能,目前意大利华文媒体最大功能是:提供华侨当地资讯、国内新闻与抒发乡情,较用心的媒体提供适应当地规范的生活小百科,读者呢?或如米兰《欧洲侨报》总编辑吴杰说:“他们只喜欢暴力流血新闻。”中文媒体要融入当地社会,以宏观角度分析报道,而不仅站在华人角度看问题,恐怕还有一段漫长的路。但平心而论,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奠定令人乐观的基础。
巴黎的中文报纸历史悠久,《欧洲日报》创刊近30年,早期以印支半岛华侨为主要读者群,来自中国内地移民增加后,又多了《欧洲时报》,之后还有《华商报》等,只要在华人区便能买到多份中文报纸,除了华人资讯外,以法国时事新闻与国际新闻为主,因此能满足读者对各种资讯的需求。此外,德国与英国近年中文媒体蓬勃发展,华文读者剧增,使来自中国内地的文化人找到发展志业的空间,德国《华商报》即为好例子。
巴黎陈氏兄弟公司经营进口与超商生意有成,目前极力扩展传媒领域,除了拥有长城平台发行14个华语电视台节目外,也向法国视讯委员会申请成立电台,希望能提供华人社会更多资讯,毕竟巴黎是欧洲华人的重镇,数十万甚至近百万人生活在那里,希望移民世世代代,都能用普通话彼此交谈,都能将他乡视为故乡。
年轻女孩纵横意大利
在欧洲多个城市也生活着不少年轻、有理想的人,其中一位是在米兰AB.M公司当产品设计总监的夏钒。夏钒来自杭州,今年才27岁,前年在佛罗伦萨的艺术学院毕业,年纪轻轻,已散发出女企业家的气质。她每年到中国内地4次,负责采购产品,现在已经是公司的灵魂人物。今年复活节,她除了设计产品包装,还设计产品,她笑咪咪说:“我今年设计的复活蛋在意大利很受欢迎”。除了这位年轻女孩,记者在阿姆斯特丹也碰到矢志从政,希望在议会为华人争取权益的吴远强,和“城市之声”创办人吴汉唐。
华人在欧洲开疆辟土,扩展商业版图,成就非凡。但同时,两种不同的文明也在交汇时产生碰撞,甚至擦出烫人的火花。对欧洲人来说,原本的宁静小街,突然变成清一色的批发街,到处都是华人面孔仿佛自己住到了租界,难受难忍,冲突便生。其实,身为华人移民,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住哪个国家,总要试着与当地人相处,学习当地语言,了解人家的生活习俗,关心当地政治社会事件,关怀弱势团体,以新的视野看待欧洲的历史文化,将移民视为淘金梦土的欧洲,转变为第二个故乡。
2007年欧洲主要国家华人人口
法国 400000
意大利 145000
荷兰 45000
葡萄牙 15000
西班牙 99000
德国 150000
匈牙利 20000
奥地利 30000
丹麦 6000
比利时 30000
英国 250000
注:以上数字从欧洲各地华人媒体收集,主要为官方数字,不包括非法居留人士
注:丹麦、比利时的估计年份是1997年,英国的估计年份是2005年,资料来源均为台湾侨务委员会
据亚洲周刊报道,欧洲华人正在谱写一部21世纪的传奇。今天居住欧洲的华人已经超过200万,这支来自亚洲的大军,从巴黎、里斯本到米兰、波图等欧洲城市寻找新的商机,部分人则逐渐脱离开餐馆、跑单帮的行列,开始创造自己的品牌,或是从事IT、产品设计的专业,展示华人的巨大能量。
欧洲华人正在谱写一部21世纪的传奇。估计今天居住欧洲的华人,已经超过200万。这支从亚洲出发的大军,凭借中国内地开放人口移出,以及中国经济在全球崛起,加上物流全球通、欧盟无国界等优厚条件,在欧洲纵横商场,跨进创意专业,展示了巨大的震撼力量。
法国学者毕卡尔(Pierre Picquart)将海外华人世界称之为“中华帝国”,中国移民大量涌进欧洲,根据他的统计,2007年光是法国就有100万华人,其中包含难以计算的非法居留者。如此推算,欧洲华人总数应超过200万。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新来的华人特指主要集中在巴黎、罗马、马德里和里斯本做生意的温州人,那么,他们现在的商业战场已经拓展到巴黎市郊的欧柏利威耶市、意大利的普拉多、米兰、西班牙艾尔切、还有葡萄牙的波图;如果说,以往这些生意人只懂埋头打工或跑单帮,那么,他们今天除了是促进中欧贸易的主角外,也在不同行业发挥所长,包括办报纸、做设计、当法律顾问;如果说,以往到欧洲做生意绝大部分是温州人,那么,今天飘洋过海的也包括不少东北人、山东人、北京人、天津人……
走在巴黎第十三区,到处可见金边粿条、港式烧鸭,数十年来,老华侨在欧洲打造了一个个中国城——唐人街风格的中国城。近年来,欧洲华人出现了新的面貌,他们打造的不再是中国城,而是“温州村”。法国社会学者白夏(译音)多年来一直研究温州移民问题,他说巴黎十九区有个“温州村”,镇上除了老小,几乎全部到了法国,居然能将一个村镇“搬到”巴黎,温州人的集体性与乡亲家族的关系网确实绵密。从事装修业的张先生在法国非法居留了近10年,1997年,联合左派执政后,因“身份合法化”政策取得居留权。此后,张先生七兄妹及妻子,还有妻家的兄弟姐妹们,也陆续到了法国。张先生的妹妹在巴黎十一区经营成衣批发,其他兄弟也开店当老板。温州人个个立志当老板,一旦有了居留权,迫不及待开店当老板,开不了服装店就改卖皮包、百货,或开起餐厅外卖店。若在巴黎附近开店成本提高,就往其他省份走,短短几年,他们在法国各地的商业中心开起皮包店、快餐店、百货店。
巴黎是中国移民踏上欧洲大陆第一个驿站,而后,如种子四处飘散,哪里有生机、有商机,便往哪里去,落地开花。除了法国各地,记者走访的意大利普拉多、米兰、葡萄牙的波图等城市,也遇到不少从巴黎转出去的温州人,这就是欧洲华人转型的第一个特征:从中心点、大城市辐射至邻国、城郊、小城与乡镇。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普拉多(Plato),是意大利传统的纺织工业城,十多年前,温州人将巴黎地下成衣厂的作业方式带到普拉多,商机带来人气,另一个温州村迅速兴起。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波图(Porto)市郊的Vila De Conde,是一个新兴的批发大卖场,三年前,那还是个印度人集中做买卖的地方,今天,记者走访可见,站在大批发商场前的,都是中国老板。经营服装批发多年、“巴黎服装公司”的老板吴正光向亚洲周刊记者说:“这里部分老板以前是在波图开店的,但是开店的利润有限,所以搬到Vila De Conde,干脆做起大批发。”在Vila De Conde的华人不仅做贸易生意,由于生意越做越大,与当地政府或其他商家的法律纠纷也日渐增加,一家由华人开设的法律顾问公司应运而生,已于今年初开张。半途出家、在欧洲二十多年、熟悉葡语的“葡萄牙天寿事务所”老板王天寿说:“希望中国人能多了解葡国法律,有了争议时,都有法可据。”
在西班牙,也可看到华商的威力。近年,华人在西班牙做得最出色的行业是制鞋与皮件业,这原是西班牙人的骄傲,却在短短几年内,被温州移民进占。2003年,西班牙制鞋公会统计,从中国进口的皮鞋总数超过600万双,占了进口的一半,之后每年成长飞速。西班牙东北部著名的鞋城艾尔切(Elche)几乎成了中国进口鞋城了。南欧之外,东欧也是温州人发展的另一条路线。他们从北京至俄罗斯,先在莫斯科待一阵子,再到匈牙利,一开始做杂货批发,后来也经营成衣。近几年又有一批到罗马尼亚发展。
欧洲新华人根本无国界观念,或者可说颠覆国界定义,加上欧盟国家已取消陆路关卡,对“人走到哪里,生意做到哪里”的温州人来说,简直是开了一道方便大门。至于北欧国家,目前还是华人较少开发的地区,一则因北欧商贸结构不同,且目前尚毋须跑那么远发展,也许将来有一天,时机到了,华人会从德国往北,先至丹麦,再往更寒冷的斯堪的纳维亚北上。
传统认为,到欧洲的华人多以开餐馆、跑单帮为主,但今天,在欧洲不同城市看到,一些华人或因经营贸易而顺势开发自己的品牌,更有在资讯科技业中展现专长,这就是欧洲华人转型的第二特征。
近年来,欧洲的中国餐馆多次发生严重的卫生及黑工问题,被当地政府严加检查,加上媒体广泛报道,餐馆生意一落千丈,店铺纷纷倒闭,欧洲部分城市更出现“反华”情绪,不少华商转行经营成本较低的零售及百货业。
2004年9月16日,法国电视第二台《特派员》节目播出的《饺子事件》,连续报道中国餐馆卫生不良、食品过期、制作烧麦水饺的地方有蟑螂、布巾发霉、虾仁在布满污渍的浴缸解冻、蒸笼厚厚一层垢,画面令观众倒尽胃口,使中餐厅的生意一夕之间跌入谷底,事隔3年,法国中餐业者至今余悸犹存。
在葡萄牙,2006年3月30日,当地食品卫生单位突击检查全国的中餐馆,将冷冻库里的食品全部销毁,以卫生清洁不符规定为由开出许多罚单,还有一些中餐厅被勒令停业。葡萄牙警方这项“东方行动”经媒体反覆报道,发挥极大效果,几个月内,葡国1000多家中餐馆只剩下400家左右,波图(Porto)几家老字号仍然苦撑。位于波图市中心、原本门庭若市的北海饭店,过去客人排队等着用餐,葡萄牙人也喜欢到这里举行宴会,饭店雇用多名葡萄牙人担任服务生,但“东方行动”受到媒体过度渲染,“北海”生意减了大半,目前只剩一个葡人跑堂与老板娘在外场服务。
华人为主的电脑一条街
在餐饮业败下来的、想更上层楼的、拥有专业技能的新生代,已逐渐在欧洲大陆找到新的出路。在多个欧洲城市中,华人已经深入不同行业,并且取得不错成绩。像在巴黎十二区、里昂火车站附近,便有“电脑一条街”,主要由来自中国内地的年轻人经营,凭借对电脑技术的熟悉,从中国进口资讯产品的管道与优惠价格,使他们在价格与维修服务方面更具竞争力,因此打败法国同行,深深掳获巴黎人心。同样,巴黎北边郊区欧柏利威耶市(Aubervilier),也成为法国新兴的大批发市场。浙江移民能够平地起高楼,法国华人进出口商会会长夏尚忠坦言:“拜中国经济起飞之赐”,中国是世界的工厂,玩具、成衣、建材、汽车零件至高科技产品,在中国可找到所有的商品。夏尚忠从事光学产品进口,“这种精密科技工业中国已经发达了,而我们又熟悉欧洲的物流通路,还有谁比我们更合适呢?”
面对零售商业日渐增加,少数早年经营百货零售业的老板,便转型投资大批发公司,放眼更大利润。除了葡萄牙波图这个大批发市场外,还有人不甘于纯作买卖,开始创造自己的品牌,为转型升级迎接更大的挑战。以米兰市郊AB.M大批发公司老板毛爱彬为例,他们每年从义乌、广州与欧洲其他城市购入大量的百货用品,请专人为这些价廉、“无个性”的产品重新设计吸引西方顾客的外包装,印上自己的品牌标识,毛爱彬的概念提高产品价值,已成功打进意大利本地的百货公司。他说:“我们在这里做生意,要了解意大利人的文化、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惯,才能生产出符合他们口味的产品。毛爱彬和太太夏丽敏胼手胝足经营的AB.M,今天已经是年营业额1000万欧元的大公司。巴黎第三区的黄老板,才35岁,便创立了高档皮包皮鞋品牌Kesslord,先在巴黎设计师聚集的马海区开专门店,建立创意设计形象后,巴黎时装界将Kesslord定义为高档品牌,黄老板夫妇便顺利在老佛爷百货设立专柜,跻身名牌行列,如今产品销至欧洲各国,打破大家对温州人只看蝇头小利或只会做仿冒品的主观印象。
今天部分欧洲华人除了在做生意方面走出新的路向,因应需求,一些中文传媒也在欧洲各大城市不断出现。这是欧洲华人转型的第三个特征。当华人群体在欧洲的影响越来越大时,需要媒介替他们代言,以及透过媒体加强与当地人的接触,甚至成为当地人认识新的华人生活的桥梁。在巴黎、米兰、阿姆斯特丹、波图,记者走访了一些年轻媒体人,阿姆斯特丹的广播电台“城市之声”,已经办了10年以上,但由于近年华人人口急速增加,电台除了增加广播时间,最近开始摄录节目,以声音、影像,用英语向当地人介绍华人动态。然而,我们所见到的中文媒体中,大部分尚不能发挥与当地直接交流的功能,目前意大利华文媒体最大功能是:提供华侨当地资讯、国内新闻与抒发乡情,较用心的媒体提供适应当地规范的生活小百科,读者呢?或如米兰《欧洲侨报》总编辑吴杰说:“他们只喜欢暴力流血新闻。”中文媒体要融入当地社会,以宏观角度分析报道,而不仅站在华人角度看问题,恐怕还有一段漫长的路。但平心而论,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奠定令人乐观的基础。
巴黎的中文报纸历史悠久,《欧洲日报》创刊近30年,早期以印支半岛华侨为主要读者群,来自中国内地移民增加后,又多了《欧洲时报》,之后还有《华商报》等,只要在华人区便能买到多份中文报纸,除了华人资讯外,以法国时事新闻与国际新闻为主,因此能满足读者对各种资讯的需求。此外,德国与英国近年中文媒体蓬勃发展,华文读者剧增,使来自中国内地的文化人找到发展志业的空间,德国《华商报》即为好例子。
巴黎陈氏兄弟公司经营进口与超商生意有成,目前极力扩展传媒领域,除了拥有长城平台发行14个华语电视台节目外,也向法国视讯委员会申请成立电台,希望能提供华人社会更多资讯,毕竟巴黎是欧洲华人的重镇,数十万甚至近百万人生活在那里,希望移民世世代代,都能用普通话彼此交谈,都能将他乡视为故乡。
年轻女孩纵横意大利
在欧洲多个城市也生活着不少年轻、有理想的人,其中一位是在米兰AB.M公司当产品设计总监的夏钒。夏钒来自杭州,今年才27岁,前年在佛罗伦萨的艺术学院毕业,年纪轻轻,已散发出女企业家的气质。她每年到中国内地4次,负责采购产品,现在已经是公司的灵魂人物。今年复活节,她除了设计产品包装,还设计产品,她笑咪咪说:“我今年设计的复活蛋在意大利很受欢迎”。除了这位年轻女孩,记者在阿姆斯特丹也碰到矢志从政,希望在议会为华人争取权益的吴远强,和“城市之声”创办人吴汉唐。
华人在欧洲开疆辟土,扩展商业版图,成就非凡。但同时,两种不同的文明也在交汇时产生碰撞,甚至擦出烫人的火花。对欧洲人来说,原本的宁静小街,突然变成清一色的批发街,到处都是华人面孔仿佛自己住到了租界,难受难忍,冲突便生。其实,身为华人移民,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住哪个国家,总要试着与当地人相处,学习当地语言,了解人家的生活习俗,关心当地政治社会事件,关怀弱势团体,以新的视野看待欧洲的历史文化,将移民视为淘金梦土的欧洲,转变为第二个故乡。
2007年欧洲主要国家华人人口
法国 400000
意大利 145000
荷兰 45000
葡萄牙 15000
西班牙 99000
德国 150000
匈牙利 20000
奥地利 30000
丹麦 6000
比利时 30000
英国 250000
注:以上数字从欧洲各地华人媒体收集,主要为官方数字,不包括非法居留人士
注:丹麦、比利时的估计年份是1997年,英国的估计年份是2005年,资料来源均为台湾侨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