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将湿地保护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2018年,恰是杭州高质量推进全城“拥江发展”的开局之年。湿地保护、修复生态,成为“拥江发展”的重中之重。
杭州境内湿地类型多、面积大,湿地景观资源极为丰富,在全省湿地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调查,杭州市共有5大类21种湿地类型,现有8公顷以上的湿地面积1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5%。这些湿地既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湿地的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关系到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明确保护目标 厘清管理职责
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划定湿地保护红线。杭州因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导而出名,是浙江湿地类型较为丰富的地市之一。杭州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意见》,开展了《县级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2015年9月底,全市各地完成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划定湿地保护红线159万亩,90%以上的湿地划入湿地保护红线。各地完成湿地名录的确认公布,积极申报省重要湿地名录工作。富春江咕噜咕噜岛、桐庐南堡湿地和萝卜洲湿地先后被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湿地公园。
建立健全法规,依法保护湿地。2011年12月,《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该《条例》是全国首部也是唯一一部针对单一湿地公园立法的法案,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撑。《条例》共分7章71条,从保护到管理西溪湿地的各个环节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操作性,对推动中国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依法保护湿地资源,是建设美丽杭州的根本所在,为湿地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完善湿地保护机构,促进保护工作规范进行。杭州市成立了绿化与湿地委员会,工作制度和部门职责均已明确。接下来,杭州将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健全工作制度,各部门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工作职能。推动市、县(市、区)抓紧研究设立湿地保护机构,通过内部挖潜、增挂牌子、增加编制等方式,充实配强湿地保护管理队伍。在湿地保护委员会的框架下,研究建立联合巡查、执法的机制,共同打击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
推进工程建设 促进保护修复
建设系列工程,打造美丽杭州。西溪综保工程被誉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该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建成了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成功打造“三堤十景”湿地景观,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路子,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赢。运河综保工程通过实施水体治理、文化旅游、绿化景观等工程,构筑点线结合、串珠成链的绿色景观长廊,并形成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运河旅游体系,在改善生态环境、延续城市文脉、拓展旅游空间、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钱塘江江堤加固工程,既起到防洪作用,又修复了钱塘江河口湿地,为城市东扩,“沿江发展”“跨江发展”和“拥江发展”,夯实了城市基础,从而使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入了钱塘江时代,开启了钱塘江时代的新篇章。通过富春江、钱塘江、千岛湖“两江一湖”湿地生态修复,以及沿江沿湖的景观改造,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多姿多彩的独特湿地风景。湿地为物种栖息创造了良好环境,成为生物多样性集聚地,是串联杭州东西的美丽风景线。大江东江海湿地、杭州北部的湿地等成为美丽杭州、全景杭州总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强化监测监管,保护湿地资源。2010年以来,杭州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连续实施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通过对西溪湿地内植物植被、鸟类、昆虫、兽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持续监测,获得生物多样性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研究,以及生态保护的绩效评价和建设、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制定出台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为国家湿地公园监测提供了标准和方法。同时,加强对重要湿地的监测监管力度,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监测监管,发现违规情况,及时整改,促进杭州湿地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湿地科学研究,加快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湿地数据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建立生态河道、生态养殖、生态景区等示范基地,不断提高湿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科技含量,为湿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保护修复,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实行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实行严格管控,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将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确保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减少。建立实施退化湿地修复制度,对近年来湿地被侵占的情况进行认真排查,并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排水退化湿地恢复等措施,恢复原有湿地,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各级林业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编制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规划,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加快钱塘江沿江的湿地公园建设,是杭州“拥江发展”、生态保护优先的重要切入点,也是重要的节点和载体。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研究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同時,要研究湿地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发展。2018年重点推进大江东、建德新安江等湿地公园建设,发挥湿地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此外,杭州将进一步加大重要湿地保护力度。继续开展市、县级湿地保护名录确认公布和省重要湿地名录申报工作,总的要求是将需要实施抢救性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域列入保护名录,对已列入省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加强湿地保护力度,根据省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建立市级湿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制定补偿标准和办法。初步设想将省、市、县级重要湿地保护名录中的湿地规划到图、落实到地,纳入湿地生态补偿范围。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保护意识
普及湿地宣传教育,目的就是唤醒大众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意识,切实提高保护意识、生态意识、守法意识。建设美丽杭州离不开宣传教育,宣传是建设美丽杭州的第一道工序,是保护湿地事业的主战场。2015年2月2日,杭州承办了全国“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以中国湿地博物馆为平台,发挥湿地博物馆集收藏、研究、交流、宣传、教育、休闲于一体的优势,将湿地博物馆作为一个展示中国湿地保护成果、普及湿地科普知识的重要场所。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4月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等节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采取展览展示、合作论坛等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保护湿地的意义和作用,交流保护湿地的做法和经验,让更多的人认识湿地、走近湿地、保护湿地。这些湿地保护宣传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保护湿地的意识,还提高了杭州的知名度,使湿地保护的理念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
杭州境内湿地类型多、面积大,湿地景观资源极为丰富,在全省湿地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调查,杭州市共有5大类21种湿地类型,现有8公顷以上的湿地面积1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5%。这些湿地既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湿地的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关系到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明确保护目标 厘清管理职责
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划定湿地保护红线。杭州因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导而出名,是浙江湿地类型较为丰富的地市之一。杭州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意见》,开展了《县级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2015年9月底,全市各地完成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划定湿地保护红线159万亩,90%以上的湿地划入湿地保护红线。各地完成湿地名录的确认公布,积极申报省重要湿地名录工作。富春江咕噜咕噜岛、桐庐南堡湿地和萝卜洲湿地先后被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湿地公园。
建立健全法规,依法保护湿地。2011年12月,《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该《条例》是全国首部也是唯一一部针对单一湿地公园立法的法案,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撑。《条例》共分7章71条,从保护到管理西溪湿地的各个环节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操作性,对推动中国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依法保护湿地资源,是建设美丽杭州的根本所在,为湿地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完善湿地保护机构,促进保护工作规范进行。杭州市成立了绿化与湿地委员会,工作制度和部门职责均已明确。接下来,杭州将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健全工作制度,各部门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工作职能。推动市、县(市、区)抓紧研究设立湿地保护机构,通过内部挖潜、增挂牌子、增加编制等方式,充实配强湿地保护管理队伍。在湿地保护委员会的框架下,研究建立联合巡查、执法的机制,共同打击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
推进工程建设 促进保护修复
建设系列工程,打造美丽杭州。西溪综保工程被誉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该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建成了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成功打造“三堤十景”湿地景观,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路子,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赢。运河综保工程通过实施水体治理、文化旅游、绿化景观等工程,构筑点线结合、串珠成链的绿色景观长廊,并形成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运河旅游体系,在改善生态环境、延续城市文脉、拓展旅游空间、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钱塘江江堤加固工程,既起到防洪作用,又修复了钱塘江河口湿地,为城市东扩,“沿江发展”“跨江发展”和“拥江发展”,夯实了城市基础,从而使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入了钱塘江时代,开启了钱塘江时代的新篇章。通过富春江、钱塘江、千岛湖“两江一湖”湿地生态修复,以及沿江沿湖的景观改造,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多姿多彩的独特湿地风景。湿地为物种栖息创造了良好环境,成为生物多样性集聚地,是串联杭州东西的美丽风景线。大江东江海湿地、杭州北部的湿地等成为美丽杭州、全景杭州总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强化监测监管,保护湿地资源。2010年以来,杭州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连续实施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通过对西溪湿地内植物植被、鸟类、昆虫、兽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持续监测,获得生物多样性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研究,以及生态保护的绩效评价和建设、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制定出台了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为国家湿地公园监测提供了标准和方法。同时,加强对重要湿地的监测监管力度,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监测监管,发现违规情况,及时整改,促进杭州湿地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湿地科学研究,加快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湿地数据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建立生态河道、生态养殖、生态景区等示范基地,不断提高湿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科技含量,为湿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保护修复,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实行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实行严格管控,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将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确保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减少。建立实施退化湿地修复制度,对近年来湿地被侵占的情况进行认真排查,并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排水退化湿地恢复等措施,恢复原有湿地,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各级林业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编制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规划,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加快钱塘江沿江的湿地公园建设,是杭州“拥江发展”、生态保护优先的重要切入点,也是重要的节点和载体。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研究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同時,要研究湿地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发展。2018年重点推进大江东、建德新安江等湿地公园建设,发挥湿地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此外,杭州将进一步加大重要湿地保护力度。继续开展市、县级湿地保护名录确认公布和省重要湿地名录申报工作,总的要求是将需要实施抢救性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域列入保护名录,对已列入省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加强湿地保护力度,根据省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建立市级湿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制定补偿标准和办法。初步设想将省、市、县级重要湿地保护名录中的湿地规划到图、落实到地,纳入湿地生态补偿范围。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保护意识
普及湿地宣传教育,目的就是唤醒大众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意识,切实提高保护意识、生态意识、守法意识。建设美丽杭州离不开宣传教育,宣传是建设美丽杭州的第一道工序,是保护湿地事业的主战场。2015年2月2日,杭州承办了全国“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以中国湿地博物馆为平台,发挥湿地博物馆集收藏、研究、交流、宣传、教育、休闲于一体的优势,将湿地博物馆作为一个展示中国湿地保护成果、普及湿地科普知识的重要场所。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4月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等节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采取展览展示、合作论坛等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保护湿地的意义和作用,交流保护湿地的做法和经验,让更多的人认识湿地、走近湿地、保护湿地。这些湿地保护宣传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保护湿地的意识,还提高了杭州的知名度,使湿地保护的理念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