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庞大而极具开发潜力的中国清洁能源市场不仅构成了中国政府实现未来减排目标的核心高地,而且招徕了美国与欧盟等经济强体的合作开发诉求。因此,在中国清洁能源市场上,如今不仅演绎着国家层面携手合作的精彩大戏,各种民间商业联手活动也风生水起。
丰腴的中国市场
出于对低碳经济的美好憧憬,全球各国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正成燎原之势。据美国智库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09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超过了1620亿美元的基础上,2010年全球清洁能源的投资将再创新高,达到1750亿元。而在世界各国中,2009年中国以346亿美元跃居全球清洁能源的投资榜首。据此,美国商务部预测,2020年中国清洁能源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
中国清洁能源市场的快速扩张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为减排所作出的目标承诺以及由此强力推行的各种激励与约束政策。按照中国的新能源规划,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15%来自非化石能源,单位GDP的能耗要降低40%~45%,由此所产生的巨大商业空间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风电:2009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38.3吉瓦,其中中国新增13.8吉瓦,占全球总量的36%,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规模最大的国家。目前,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8吉瓦,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即使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上网问题限制,预计2010年和2011年的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分别为13吉瓦和15吉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增长50%和39%。
核电:在中国目前的电源结构中,核电仅占1.9%,与全球核电占总发电量17%的比例相去甚远。而按照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5%的目标,预计中国需要核电装机8700万千瓦,按1.5万元/千瓦的造价计算,核电建设投资将高达1.3万亿,其中,用于设备和燃料采购的投资占到50%,相关设备和材料制造商将分享巨大的核电蛋糕。
光伏:目前中国约有900万户、2800万人口由于居住分散且偏远在10年甚至20内都不可能用上常规电力,只能依靠光伏发电才能解决用电问题;不仅如此,我国大片的沙漠、沙漠化土地和潜在沙漠化土地总计约105万平方公里,按照1平方公里土地可以安装100MWp太阳电池计算,1%的荒漠即可安装1000GWp,是我国当前电力装机的2倍,而这一地带目前的光伏发电应用仅占全国市场的0.2%。而按照2020年中国能源的构成要求,若一次能源消耗总量为46亿吨标准煤,光伏发电装机需要从目前的14万千瓦增长到2000万千瓦。
页岩气:中国具有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据预测,中国低渗透天然气(包括致密砂岩气)资源量可达10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0万亿立方米,页岩气资源量可达100万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20%,但天然气生产增长速度仅为12.2%。为了缓解未来天然气的需求压力,中国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已提到议事日程。
其它:中国计划于2015年建成近零排放燃煤电厂,这就使得以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为基础的清洁煤市场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张;另外,到201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须占车辆总产量的5%,约50万辆,使得电动汽车市场及相关产业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而在建筑节能方面,未来20年仅城市商品房和写字楼两项,中国新建的建筑就相当于目前美国的全部建筑总量,清洁能源在建筑市场也大有用武之地。
国家联手的棋局
与清洁能源流光溢彩的市场背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除在电动汽车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外,其它清洁能源技术却是系统性短缺。据联合国北京办事处的低碳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需要60多项核心技术来实现其降低电力、交通、建筑、钢铁、化学等主要工业领域碳浓度的目标,然而,这60多项核心技术有70%不为中国人所掌握。如此技术生态无疑给在核心技术上完全占据上风的美国与欧盟留下了势在必夺的商业空间。特别在与中方的清洁能源合作上,双方既没有人民币汇率调整那样的鲜明分歧,也不像知识产权谈判那样的棘手,更不会产生如同反倾销和反补贴那样的不满与对立。也正是如此,在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方面,美国和欧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亢奋与主动。
在《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之下于2009年7月成立的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可以看作是双方清洁能源合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资料显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在未来5年里将获得1.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其中中美两国各出资7500万美元。
奥巴马对中国的首访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应当看作是中美清洁能源市场合作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联合声明》在第一次明确敲定建筑能效、清洁煤和清洁汽车等中美三大合作方向的同时,也启动了中美电动汽车倡议,并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
围绕着清洁能源合作的中美政府间协议也川流不息的出台。在过去几年双方已经陆续签署《中美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议定书》、《中美关于在页岩气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8项协议的基础上,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再次签署了《中美关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实施谅解备忘录》等三项协议。中美关于清洁能源合作的政策框架日渐清晰和成熟。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成为了中美两国清洁能源合作的壮观场景。今年4月,美国贸易发展署正式启动了中美合作伙伴开发清洁能源的150万美元的捐助计划,而且第一个数目为83.2万美元的捐助款早已打到中国电力工程集团公司的帐号,用作该公司与美国GE能源公司合作开发设计80万千瓦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厂项目。而在奥巴马访华时,GE能源公司已经与神华集团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明确双方将共同推进整体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与GE能源公司依托着政府背景进入中国市场不同,许多美国企业与中方企业的自我商业来往也精彩纷呈。其中沈阳能源集团和美国天空风能有限公司签署的总额达15亿美元的风能合作投资协议创造了迄今为止中美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合作金额最高的记录;与此同时,美国爱依斯和深圳东江环保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行的煤炭乏风瓦斯项目也已经进入紧张的施工之中。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将清洁能源的岗位中心转移到中国。如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应用材料公司在西安市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太阳能研发中心,而美国常青太阳能集团目前也准备将太阳能电池板的组装厂从美国迁往中国中部中心城市武汉。
与美国相比,欧盟进入中国清洁能源市场的动作也并不迟缓。早在5年前,欧洲投资银行就与中国财政部签署了中国气候变化框架贷款协议,并承诺将向中国提供5亿欧元的贷款。特别在最近一年中,从开展“中欧能源对话”到签署《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从达成《启动近零排放碳项目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到成立中欧清洁能源中心,从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的揭牌到中欧清洁能源联合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欧盟进入中国清洁能源市场的脚步在不断提速,中欧政府高层的合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围绕清洁能源的合作开发与利用,中欧之间展开了多方商业活动。通过中欧清洁能源联合指导委员会的协调,中欧双方共同承担的碳捕集与封存项目以及中英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合作计划今年已经率先启动;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注册资本为167.4亿元人民币的中法合资项目——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是目前国内电力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而且采用欧洲先进压水堆技术建设的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2台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两台机组将分别在2013年底和2014年10月投入商业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美国而言,欧盟在向中国转让清洁能源的相关技术方面要显得大方与慷慨,西门子、大众汽车等实行的技术商业化转让模式更令中国企业认可和接受。另外,从目前来看,美欧与中国的清洁能源合作各有侧重,美国比较关注中国市场的核电和清洁煤的开发与利用,欧盟则对中国的风电市场感兴趣,但这种产品的市场分工界限迟早会打破,美欧之间在中国清洁能源市场所展开的竞争将不可避免。
多赢的战略效果
以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作为动力的人类经济增长遭遇到了空前的扼制和极大的挑战。这里且不论化石能源供给的有限性和未来存在着可能枯竭的危险,仅其排放的二氧化碳对人类产生的危害和灾难将不可估量。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能源行业占84%,如果按照当前的模式发展而不采取新的措施,全球能源行业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将增加到400亿吨,这将远远背离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对此,国际能源机构呼吁,为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内,全球能源行业需要采取许多非常规手段,比如在2030年前大规模关停火电项目,相应的全球60%的电力应来源于核能和装备碳捕捉技术。此外,在交通领域,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需要从当前的1%提高到60%。
应当说,遏止石化能源的消费危机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单方面努力所能奏效,但作为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且碳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80%的中美欧三大经济体所承担的责任却不言而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欧共同推进清洁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十分相近的战略利益。当然,中美欧三方的清洁能源合作除了凸显出全球性意义之外,更多的价值将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合作者各自的国家利益上。
对于美欧而言,中美清洁能源合作所存在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构造出美欧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加速器。目前,美欧产业结构中金融服务业占绝大比例,这种依赖于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所存在的风险已经被金融危机所佐证。正是如此,奥巴马政府提出了打造“绿色能源”新动力的设想,英国新组建的卡梅伦政府提出要打造低碳经济体的战略。而如果美欧能够利用技术优势,加大对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与设备出口,无疑可以使其获得经济新引擎的外部催生力量,强化内生经济机制的生成速度。
——寻找到中国与美欧贸易的平衡器。美欧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长期存在着贸易逆差主要源于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而按照专家估计,未来15年中国高科技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0%~40%,如果美国放宽相关政策,其相关产品对华出口额可能达到600亿美元,将有效缓解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锻造出美欧国内就业市场的扩容器。受金融危机影响,庞大的失业率已经成为美欧的最大心病,谋求通过出口的增加已经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由于中国清洁能源市场存在这巨大的投资空间,如果美欧企业能够争取到足够的商业机遇,势必带来美国就业市场的扩容。如一台风力发电机,有8000个组成部分,需要200吨钢材建造,13吨玻璃纤维,如果美欧能够与风力发电最盛的中国达成项目合作协议,就有可能成为这些部件的产地,从而创造出巨大的就业空间。
对于中国而言,中美清洁能源合作除了能够推动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和锻造经济成长新的内生动力之外,还特别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通过技术引进和吸收利用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并进而缩短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周期。中国是煤炭大国,能源需求的2/3和发电量的80%要依靠煤炭,而且在短期内不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未来中国降碳的外部压力会越来越大;更加关键的问题在于,与对风电、核电等各种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受到技术约束一样,中国也面临着对传统化石能源进行改造和替代的技术瓶颈。与此相反,美欧却把持和掌握着绿色能源的高端技术,如果中国能够加快技术的引进吸收无疑可以推进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节奏。
另一方面,清洁能源合作可以使中国最大程度地规避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目前,碳关税在许多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甚嚣尘上。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并且该法案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与此同时,欧盟也在紧锣密鼓地为推动碳关税做技术方面的准备,其针对国外进口企业的碳关税之剑迟早会落下。在这种趋势下,中国企业如果通过与美欧企业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对方的技术之长,加强自己的碳排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标准和竞争能力,从而规避新的市场风险。
然而,尽管与传统领域的合作相比,中美欧在清洁能源市场的合作少了许多的龃龉,但这并不等于合作的进程会一帆风顺,合作成果会立竿见影。尤其是美欧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有可能极大地约束彼此清洁能源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美国为例,自2007年以来的美国出口管制清单修订中,中国都被单独列出,包括航空发动机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均受到严密管制。不仅如此,目前美国还把中国与朝鲜、伊朗这些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列在一个单子上。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口中,美国产品占比为18.3%,而2008年这一数字不到7%。尽管美国也认识到了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有点损人而不利己,甚至开始迈开了出口管制改革的步伐,但只要美方对向中国出口技术会强化中方的军事实力或者民用技术军用化的顾虑不消除,美国自然不会根本性的改变对中国的出口态度;即便是美国从数量上增加了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但决不会在核心技术方面向中方敞开大门。显然,中美欧清洁能源的合作只有在避免了单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赢的结果。
中国企业的进与发
就在美欧国家向中国政府频抛合作“绣球”、国外资本在清洁能源攻城略地之时,依托着本土优势和国内宽松政策的激励和扶持,中国企业展开了抢占清洁能源市场的凌厉之势,并形成了一道道引人注目的景观。
景观一:合围核电。资料显示,除中核集团等专业性集团进行国内核电项目开发外,国内的许多电力企业都以参股的形式涌入到了核电领域。其中华电集团与中核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福建军福清核电项目;华能集团大比例参股的海南昌江核电项目已正式开工,华能负责开发的山东石岛湾核电站示范工程也将获得国家核准;国电集团与中核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完成了漳州核电可行性研究,并开展了江西、河南、安徽等地选址工作;大唐集团也与中广核合作参股了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期工程44%的股份。
景观二:分食风电。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3.65亿元建成了我国首座也是亚洲第一座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10.2万千瓦;神华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建的国华东台风电场项目已正式开工,该项目发电能力达20万千瓦。紧追该项目的市场机遇,上海电气集团将投资15亿元以生产2兆瓦陆上风机和3.6兆瓦海上风机。无独有偶,金风科技集团在江苏成立的大丰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将形成年产300台兆瓦机组机舱、轮毂的生产能力,同时引进产业链配套供应商,建设关键零配件制造项目。另外,长征电气与中广核中电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合资开发的30万千瓦国家级海上实验风电场项目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届时双方将在江苏射阳投资20亿元建立风电机组生产基地。
景观三:抢夺光伏。在今年初已经完成了500兆瓦硅片项目的基础上,江苏中能集团年内计划将自己的产能扩展到2000兆瓦。在保定已经形成600兆瓦单晶硅项目产能的天威英利准备再扩产300兆瓦,加上在建的海南100兆瓦产能,天威英利总产能将在今年年底达到1000兆瓦。与此同时,分别在美国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上市的江苏林洋和江苏天合目前均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向整个产业链延伸的进程。其中天合公司将斥巨资建设年产500MW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产品生产基地。另外,中国电力投资公司投资14.99亿元形成的年产能可达1250吨的青海多晶硅项目将于今年底投料试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包括无锡尚德、天威英利、赛维LDK等行业内最主要的13家光伏企业前不久共同发布《洛阳宣言》,重申在2012年实现光伏发电上网价格1元/度的目标,给市场添加了又一份厚重的期待。
景观四:争搭新能源汽车。伴随着中央对新能源汽车补贴优惠政策的出台,除上汽集团、比亚迪、奇瑞等汽车制造企业纷纷进入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外,作为配套设施的充电站,电网、石油等能源企业也都紧锣密鼓地加快布局。其中国家电网计划今年在全国建设75座充电站和6209个交流充电桩,中海油已与中国普天成立合资公司专门运营电动汽车能源供给网络。除此之外,全国各地配套上马工程也相继铺展开来。其中上海市今年初步计划建设7~10座以上的充(放)电站、约400个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吉林省首座大型电动汽车充电站已正式开工建设,江西省第一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工程也在宜春市启动。
然而,中国企业在参与本土清洁能源开发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自身的软肋。一方面,核心技术的匮乏有可能使中国的清洁能源领域沦为外资的加工基地。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风电技术主要来源于欧洲,光伏电池必须向美国、瑞士、日本等国家购买整条生产线,而核电技术特别是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完全依赖于美国;另一方面,盲目上马和产能过剩构成了清洁能源产业的深层危机。以风电设备为例,2004年我国风电设备生产厂家还不足40家,但到2009年已有80多家,不到5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0%,风电装备产能业超过2000万千瓦,而未来每年需求仅有1200至1500万千瓦。同样,我国电力汽车市场尚未形成,但作为配套的电动车充电站的建设却已进入超速轨道。研究表明,一个成熟的电动车市场发展需要至少三到五年,但一个充电站的建立只需要5~12个月的时间。显然,这种不加预测的投资布局将增大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未来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不应该只满足于各种巨大装机容量的扩张,而应该向自主知识产权方向努力,为此,应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攻关上。与此同时,还要制定明确的清洁能源产业的进入标准,对明显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项目进行及时的遏制和淘汰。■
(作者:本刊资深特约撰稿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
丰腴的中国市场
出于对低碳经济的美好憧憬,全球各国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正成燎原之势。据美国智库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09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超过了1620亿美元的基础上,2010年全球清洁能源的投资将再创新高,达到1750亿元。而在世界各国中,2009年中国以346亿美元跃居全球清洁能源的投资榜首。据此,美国商务部预测,2020年中国清洁能源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
中国清洁能源市场的快速扩张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为减排所作出的目标承诺以及由此强力推行的各种激励与约束政策。按照中国的新能源规划,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15%来自非化石能源,单位GDP的能耗要降低40%~45%,由此所产生的巨大商业空间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风电:2009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38.3吉瓦,其中中国新增13.8吉瓦,占全球总量的36%,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规模最大的国家。目前,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8吉瓦,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即使考虑到基数效应以及上网问题限制,预计2010年和2011年的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分别为13吉瓦和15吉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增长50%和39%。
核电:在中国目前的电源结构中,核电仅占1.9%,与全球核电占总发电量17%的比例相去甚远。而按照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5%的目标,预计中国需要核电装机8700万千瓦,按1.5万元/千瓦的造价计算,核电建设投资将高达1.3万亿,其中,用于设备和燃料采购的投资占到50%,相关设备和材料制造商将分享巨大的核电蛋糕。
光伏:目前中国约有900万户、2800万人口由于居住分散且偏远在10年甚至20内都不可能用上常规电力,只能依靠光伏发电才能解决用电问题;不仅如此,我国大片的沙漠、沙漠化土地和潜在沙漠化土地总计约105万平方公里,按照1平方公里土地可以安装100MWp太阳电池计算,1%的荒漠即可安装1000GWp,是我国当前电力装机的2倍,而这一地带目前的光伏发电应用仅占全国市场的0.2%。而按照2020年中国能源的构成要求,若一次能源消耗总量为46亿吨标准煤,光伏发电装机需要从目前的14万千瓦增长到2000万千瓦。
页岩气:中国具有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据预测,中国低渗透天然气(包括致密砂岩气)资源量可达10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0万亿立方米,页岩气资源量可达100万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20%,但天然气生产增长速度仅为12.2%。为了缓解未来天然气的需求压力,中国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已提到议事日程。
其它:中国计划于2015年建成近零排放燃煤电厂,这就使得以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为基础的清洁煤市场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张;另外,到201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须占车辆总产量的5%,约50万辆,使得电动汽车市场及相关产业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而在建筑节能方面,未来20年仅城市商品房和写字楼两项,中国新建的建筑就相当于目前美国的全部建筑总量,清洁能源在建筑市场也大有用武之地。
国家联手的棋局
与清洁能源流光溢彩的市场背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除在电动汽车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外,其它清洁能源技术却是系统性短缺。据联合国北京办事处的低碳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需要60多项核心技术来实现其降低电力、交通、建筑、钢铁、化学等主要工业领域碳浓度的目标,然而,这60多项核心技术有70%不为中国人所掌握。如此技术生态无疑给在核心技术上完全占据上风的美国与欧盟留下了势在必夺的商业空间。特别在与中方的清洁能源合作上,双方既没有人民币汇率调整那样的鲜明分歧,也不像知识产权谈判那样的棘手,更不会产生如同反倾销和反补贴那样的不满与对立。也正是如此,在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方面,美国和欧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亢奋与主动。
在《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之下于2009年7月成立的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可以看作是双方清洁能源合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资料显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在未来5年里将获得1.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其中中美两国各出资7500万美元。
奥巴马对中国的首访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应当看作是中美清洁能源市场合作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联合声明》在第一次明确敲定建筑能效、清洁煤和清洁汽车等中美三大合作方向的同时,也启动了中美电动汽车倡议,并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
围绕着清洁能源合作的中美政府间协议也川流不息的出台。在过去几年双方已经陆续签署《中美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议定书》、《中美关于在页岩气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8项协议的基础上,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再次签署了《中美关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实施谅解备忘录》等三项协议。中美关于清洁能源合作的政策框架日渐清晰和成熟。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成为了中美两国清洁能源合作的壮观场景。今年4月,美国贸易发展署正式启动了中美合作伙伴开发清洁能源的150万美元的捐助计划,而且第一个数目为83.2万美元的捐助款早已打到中国电力工程集团公司的帐号,用作该公司与美国GE能源公司合作开发设计80万千瓦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厂项目。而在奥巴马访华时,GE能源公司已经与神华集团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明确双方将共同推进整体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与GE能源公司依托着政府背景进入中国市场不同,许多美国企业与中方企业的自我商业来往也精彩纷呈。其中沈阳能源集团和美国天空风能有限公司签署的总额达15亿美元的风能合作投资协议创造了迄今为止中美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合作金额最高的记录;与此同时,美国爱依斯和深圳东江环保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行的煤炭乏风瓦斯项目也已经进入紧张的施工之中。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将清洁能源的岗位中心转移到中国。如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应用材料公司在西安市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太阳能研发中心,而美国常青太阳能集团目前也准备将太阳能电池板的组装厂从美国迁往中国中部中心城市武汉。
与美国相比,欧盟进入中国清洁能源市场的动作也并不迟缓。早在5年前,欧洲投资银行就与中国财政部签署了中国气候变化框架贷款协议,并承诺将向中国提供5亿欧元的贷款。特别在最近一年中,从开展“中欧能源对话”到签署《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从达成《启动近零排放碳项目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到成立中欧清洁能源中心,从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的揭牌到中欧清洁能源联合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欧盟进入中国清洁能源市场的脚步在不断提速,中欧政府高层的合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围绕清洁能源的合作开发与利用,中欧之间展开了多方商业活动。通过中欧清洁能源联合指导委员会的协调,中欧双方共同承担的碳捕集与封存项目以及中英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合作计划今年已经率先启动;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注册资本为167.4亿元人民币的中法合资项目——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是目前国内电力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而且采用欧洲先进压水堆技术建设的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2台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两台机组将分别在2013年底和2014年10月投入商业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美国而言,欧盟在向中国转让清洁能源的相关技术方面要显得大方与慷慨,西门子、大众汽车等实行的技术商业化转让模式更令中国企业认可和接受。另外,从目前来看,美欧与中国的清洁能源合作各有侧重,美国比较关注中国市场的核电和清洁煤的开发与利用,欧盟则对中国的风电市场感兴趣,但这种产品的市场分工界限迟早会打破,美欧之间在中国清洁能源市场所展开的竞争将不可避免。
多赢的战略效果
以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作为动力的人类经济增长遭遇到了空前的扼制和极大的挑战。这里且不论化石能源供给的有限性和未来存在着可能枯竭的危险,仅其排放的二氧化碳对人类产生的危害和灾难将不可估量。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能源行业占84%,如果按照当前的模式发展而不采取新的措施,全球能源行业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将增加到400亿吨,这将远远背离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对此,国际能源机构呼吁,为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内,全球能源行业需要采取许多非常规手段,比如在2030年前大规模关停火电项目,相应的全球60%的电力应来源于核能和装备碳捕捉技术。此外,在交通领域,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需要从当前的1%提高到60%。
应当说,遏止石化能源的消费危机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单方面努力所能奏效,但作为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且碳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80%的中美欧三大经济体所承担的责任却不言而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欧共同推进清洁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十分相近的战略利益。当然,中美欧三方的清洁能源合作除了凸显出全球性意义之外,更多的价值将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合作者各自的国家利益上。
对于美欧而言,中美清洁能源合作所存在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构造出美欧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加速器。目前,美欧产业结构中金融服务业占绝大比例,这种依赖于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所存在的风险已经被金融危机所佐证。正是如此,奥巴马政府提出了打造“绿色能源”新动力的设想,英国新组建的卡梅伦政府提出要打造低碳经济体的战略。而如果美欧能够利用技术优势,加大对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与设备出口,无疑可以使其获得经济新引擎的外部催生力量,强化内生经济机制的生成速度。
——寻找到中国与美欧贸易的平衡器。美欧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长期存在着贸易逆差主要源于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而按照专家估计,未来15年中国高科技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0%~40%,如果美国放宽相关政策,其相关产品对华出口额可能达到600亿美元,将有效缓解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锻造出美欧国内就业市场的扩容器。受金融危机影响,庞大的失业率已经成为美欧的最大心病,谋求通过出口的增加已经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由于中国清洁能源市场存在这巨大的投资空间,如果美欧企业能够争取到足够的商业机遇,势必带来美国就业市场的扩容。如一台风力发电机,有8000个组成部分,需要200吨钢材建造,13吨玻璃纤维,如果美欧能够与风力发电最盛的中国达成项目合作协议,就有可能成为这些部件的产地,从而创造出巨大的就业空间。
对于中国而言,中美清洁能源合作除了能够推动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和锻造经济成长新的内生动力之外,还特别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通过技术引进和吸收利用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并进而缩短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周期。中国是煤炭大国,能源需求的2/3和发电量的80%要依靠煤炭,而且在短期内不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未来中国降碳的外部压力会越来越大;更加关键的问题在于,与对风电、核电等各种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受到技术约束一样,中国也面临着对传统化石能源进行改造和替代的技术瓶颈。与此相反,美欧却把持和掌握着绿色能源的高端技术,如果中国能够加快技术的引进吸收无疑可以推进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节奏。
另一方面,清洁能源合作可以使中国最大程度地规避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目前,碳关税在许多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甚嚣尘上。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并且该法案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与此同时,欧盟也在紧锣密鼓地为推动碳关税做技术方面的准备,其针对国外进口企业的碳关税之剑迟早会落下。在这种趋势下,中国企业如果通过与美欧企业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对方的技术之长,加强自己的碳排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标准和竞争能力,从而规避新的市场风险。
然而,尽管与传统领域的合作相比,中美欧在清洁能源市场的合作少了许多的龃龉,但这并不等于合作的进程会一帆风顺,合作成果会立竿见影。尤其是美欧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有可能极大地约束彼此清洁能源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美国为例,自2007年以来的美国出口管制清单修订中,中国都被单独列出,包括航空发动机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均受到严密管制。不仅如此,目前美国还把中国与朝鲜、伊朗这些所谓的“邪恶轴心国”列在一个单子上。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口中,美国产品占比为18.3%,而2008年这一数字不到7%。尽管美国也认识到了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有点损人而不利己,甚至开始迈开了出口管制改革的步伐,但只要美方对向中国出口技术会强化中方的军事实力或者民用技术军用化的顾虑不消除,美国自然不会根本性的改变对中国的出口态度;即便是美国从数量上增加了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但决不会在核心技术方面向中方敞开大门。显然,中美欧清洁能源的合作只有在避免了单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赢的结果。
中国企业的进与发
就在美欧国家向中国政府频抛合作“绣球”、国外资本在清洁能源攻城略地之时,依托着本土优势和国内宽松政策的激励和扶持,中国企业展开了抢占清洁能源市场的凌厉之势,并形成了一道道引人注目的景观。
景观一:合围核电。资料显示,除中核集团等专业性集团进行国内核电项目开发外,国内的许多电力企业都以参股的形式涌入到了核电领域。其中华电集团与中核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福建军福清核电项目;华能集团大比例参股的海南昌江核电项目已正式开工,华能负责开发的山东石岛湾核电站示范工程也将获得国家核准;国电集团与中核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完成了漳州核电可行性研究,并开展了江西、河南、安徽等地选址工作;大唐集团也与中广核合作参股了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期工程44%的股份。
景观二:分食风电。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3.65亿元建成了我国首座也是亚洲第一座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10.2万千瓦;神华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建的国华东台风电场项目已正式开工,该项目发电能力达20万千瓦。紧追该项目的市场机遇,上海电气集团将投资15亿元以生产2兆瓦陆上风机和3.6兆瓦海上风机。无独有偶,金风科技集团在江苏成立的大丰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将形成年产300台兆瓦机组机舱、轮毂的生产能力,同时引进产业链配套供应商,建设关键零配件制造项目。另外,长征电气与中广核中电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合资开发的30万千瓦国家级海上实验风电场项目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届时双方将在江苏射阳投资20亿元建立风电机组生产基地。
景观三:抢夺光伏。在今年初已经完成了500兆瓦硅片项目的基础上,江苏中能集团年内计划将自己的产能扩展到2000兆瓦。在保定已经形成600兆瓦单晶硅项目产能的天威英利准备再扩产300兆瓦,加上在建的海南100兆瓦产能,天威英利总产能将在今年年底达到1000兆瓦。与此同时,分别在美国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上市的江苏林洋和江苏天合目前均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向整个产业链延伸的进程。其中天合公司将斥巨资建设年产500MW光伏产业垂直一体化产品生产基地。另外,中国电力投资公司投资14.99亿元形成的年产能可达1250吨的青海多晶硅项目将于今年底投料试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包括无锡尚德、天威英利、赛维LDK等行业内最主要的13家光伏企业前不久共同发布《洛阳宣言》,重申在2012年实现光伏发电上网价格1元/度的目标,给市场添加了又一份厚重的期待。
景观四:争搭新能源汽车。伴随着中央对新能源汽车补贴优惠政策的出台,除上汽集团、比亚迪、奇瑞等汽车制造企业纷纷进入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外,作为配套设施的充电站,电网、石油等能源企业也都紧锣密鼓地加快布局。其中国家电网计划今年在全国建设75座充电站和6209个交流充电桩,中海油已与中国普天成立合资公司专门运营电动汽车能源供给网络。除此之外,全国各地配套上马工程也相继铺展开来。其中上海市今年初步计划建设7~10座以上的充(放)电站、约400个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吉林省首座大型电动汽车充电站已正式开工建设,江西省第一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工程也在宜春市启动。
然而,中国企业在参与本土清洁能源开发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自身的软肋。一方面,核心技术的匮乏有可能使中国的清洁能源领域沦为外资的加工基地。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风电技术主要来源于欧洲,光伏电池必须向美国、瑞士、日本等国家购买整条生产线,而核电技术特别是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完全依赖于美国;另一方面,盲目上马和产能过剩构成了清洁能源产业的深层危机。以风电设备为例,2004年我国风电设备生产厂家还不足40家,但到2009年已有80多家,不到5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0%,风电装备产能业超过2000万千瓦,而未来每年需求仅有1200至1500万千瓦。同样,我国电力汽车市场尚未形成,但作为配套的电动车充电站的建设却已进入超速轨道。研究表明,一个成熟的电动车市场发展需要至少三到五年,但一个充电站的建立只需要5~12个月的时间。显然,这种不加预测的投资布局将增大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未来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不应该只满足于各种巨大装机容量的扩张,而应该向自主知识产权方向努力,为此,应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攻关上。与此同时,还要制定明确的清洁能源产业的进入标准,对明显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项目进行及时的遏制和淘汰。■
(作者:本刊资深特约撰稿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