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了解自己,就要首先看清别人。纵观巴西、墨西哥、法国、挪威四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改革侧重点、发展模式均不相同,但却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看清自己的机会,即所谓镜鉴。
在《海外油企国家队的市场化样板》中,详细介绍了各国油企的市场化过程,但他们各自改革的背景及对中国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2014年6月20日,《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专访了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师于鹏,他认为上文中四国的改革由于其出发点不尽相同,所以各具特色。中国的石油市场化改革也没有捷径可走。
四国各具特色
《中国经济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很多国家都进行了石油体制改革,那么推动石油体制改革的动因有哪些呢?
于鹏:如果把世界石油发展史以OPEC成立作为界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殖民主义开发、资源民族主义和后OPEC时代(海湾战争后)。也是由于这三个时期的不同发展特点直接导致了全球石油产业的发展和变革,是目前各国石油改革的最直接动因之一,直接推动了新老石油公司的诞生和重组。
另外随着全球石油开采难度的增大,全球对非常规油气、枯竭油气资源改良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也是石油行业重组改革的重要动因。
《中国经济信息》:巴西、墨西哥、法国、挪威等国石油改革路径皆不同,是否可以认为是由其各自不同的油气资源条件、政治及经济环境决定的?
于鹏:是的。巴西是陆上贫油国、但是深海油气资源丰富。因此巴西石油的改革是推动各种所有制投资向自己无力开采的深海油气资源,从而实现能源自给与能源出口。墨西哥则是油气资源面临枯竭、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因此提升效率、油气资源再开发、改良成为墨西哥引进多种所有制进入石油行业的主要原因。法国则是在欧盟的大框架背景下,完全市场化运作,全球化开发。挪威与法国的不同在于同为发达国家,但是挪威的石油是自有资源,通过石油基金作为其国家持股的代表。
市场化无捷径
《中国经济信息》: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过一次石油体制改革,当时是否吸取了国外的经验?
于鹏:我国第一次石油体制改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是石油输出国,同时也考虑到很快我国的石油就会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当时我国石油开采的技术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因此当时的石油改革既吸取了资源民族主义国有控股的优点,又引入了市场竞争的概念,形成了如今石油行业三大国有央企、八大石油进口公司、十大民营油服、几十家央企、地方国有、民营炼厂的格局。
《中国经济信息》:对于国外的石油改革经验,中国是否可以将其完全照搬过来?
于鹏:没有一条路是可以简单复制的!随着国内常规油气资源的枯竭,和国民经济增长需求的矛盾,我国的石油行业发展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矛盾的不同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汲取营养。重新建立起石油行业的行政监管体系;市场化运作、交易、开发、融资、科研体系;明晰的市场化价格波动机制;股权机制,从而推动中国石油行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经济信息》:国外石油公司改革经历过哪些挫折,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于鹏:上述四国在石油改革中都遇到过挫折,巴西石油改革反反复复三四次有时候还开倒车,改革中还附带政党纷争;墨西哥石油改革历经10多年,到去年才开始全面向民资开放;法国石油开发体系是基于法国全球西方式外交与前殖民宗主关系;挪威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导致挪威石油行业患上“荷兰病”(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衰落)等等。
因此,我们要遵循自上而下改革的规律,一方面,要捋清哪些应该由行政承担,哪些是应该由市场承担,责权明晰。另一方面,我们要变鞭策驱赶策略为吸引策略,让改革的对象看到自己未来宏大远景,自愿参与。让适合的主体去干自己能干的事,先易后难,积小胜为大胜,有策略地推动改革发展。
在《海外油企国家队的市场化样板》中,详细介绍了各国油企的市场化过程,但他们各自改革的背景及对中国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2014年6月20日,《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专访了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师于鹏,他认为上文中四国的改革由于其出发点不尽相同,所以各具特色。中国的石油市场化改革也没有捷径可走。
四国各具特色
《中国经济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很多国家都进行了石油体制改革,那么推动石油体制改革的动因有哪些呢?
于鹏:如果把世界石油发展史以OPEC成立作为界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殖民主义开发、资源民族主义和后OPEC时代(海湾战争后)。也是由于这三个时期的不同发展特点直接导致了全球石油产业的发展和变革,是目前各国石油改革的最直接动因之一,直接推动了新老石油公司的诞生和重组。
另外随着全球石油开采难度的增大,全球对非常规油气、枯竭油气资源改良的需求显著增加,这也是石油行业重组改革的重要动因。
《中国经济信息》:巴西、墨西哥、法国、挪威等国石油改革路径皆不同,是否可以认为是由其各自不同的油气资源条件、政治及经济环境决定的?
于鹏:是的。巴西是陆上贫油国、但是深海油气资源丰富。因此巴西石油的改革是推动各种所有制投资向自己无力开采的深海油气资源,从而实现能源自给与能源出口。墨西哥则是油气资源面临枯竭、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因此提升效率、油气资源再开发、改良成为墨西哥引进多种所有制进入石油行业的主要原因。法国则是在欧盟的大框架背景下,完全市场化运作,全球化开发。挪威与法国的不同在于同为发达国家,但是挪威的石油是自有资源,通过石油基金作为其国家持股的代表。
市场化无捷径
《中国经济信息》: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过一次石油体制改革,当时是否吸取了国外的经验?
于鹏:我国第一次石油体制改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是石油输出国,同时也考虑到很快我国的石油就会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当时我国石油开采的技术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因此当时的石油改革既吸取了资源民族主义国有控股的优点,又引入了市场竞争的概念,形成了如今石油行业三大国有央企、八大石油进口公司、十大民营油服、几十家央企、地方国有、民营炼厂的格局。
《中国经济信息》:对于国外的石油改革经验,中国是否可以将其完全照搬过来?
于鹏:没有一条路是可以简单复制的!随着国内常规油气资源的枯竭,和国民经济增长需求的矛盾,我国的石油行业发展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矛盾的不同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汲取营养。重新建立起石油行业的行政监管体系;市场化运作、交易、开发、融资、科研体系;明晰的市场化价格波动机制;股权机制,从而推动中国石油行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经济信息》:国外石油公司改革经历过哪些挫折,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于鹏:上述四国在石油改革中都遇到过挫折,巴西石油改革反反复复三四次有时候还开倒车,改革中还附带政党纷争;墨西哥石油改革历经10多年,到去年才开始全面向民资开放;法国石油开发体系是基于法国全球西方式外交与前殖民宗主关系;挪威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导致挪威石油行业患上“荷兰病”(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衰落)等等。
因此,我们要遵循自上而下改革的规律,一方面,要捋清哪些应该由行政承担,哪些是应该由市场承担,责权明晰。另一方面,我们要变鞭策驱赶策略为吸引策略,让改革的对象看到自己未来宏大远景,自愿参与。让适合的主体去干自己能干的事,先易后难,积小胜为大胜,有策略地推动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