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如何使音乐在教学中回归其本来的艺术特性,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和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99-01
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发展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一系列新的音乐教育教学价值观。如何使音乐在教学中回归其本来的艺术特性,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和审美乐趣,从而热爱音乐艺术,提高审美情致。教学中利用这一审美客体来培养审美主体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
1 情感体验与音乐审美
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认识主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途径。它虽然是具体的心里的活动内容,但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积极参与到各种心理活动中,对丰富感性认识和积累、对提高理性认识与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情感体验是亲身性的,其感受具有“真实材料”的性质,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融入人的本质力量。
音乐教学是情感体验的美化和升华,但要把这种审美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要“进入角色”,要设身处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才能赋予音乐作品以感人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作品情感体验越深刻、越丰富,音乐艺术表现就越富有艺术感染力,才能真正获得艺术美的愉悦和熏陶。只有通过音乐作品的内涵去领略情感真谛,充分重视通过情感的体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才能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和掌握。情感体验是感受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提升情感体验,领略真情实感,净化心灵,陶冶性格。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活动上综合的动态过程,可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其中,音乐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是贯穿审美过程的心理活动线索。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而情感共鸣是审美升华的极限。因此,音乐审美活动的实质就是情感活动,是以情感体验为形式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器乐作品或声乐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链。在教学实践和日常音乐生活中,我们不乏有这样的经历,某班的合唱队演唱,尽管音准、节奏十分准确,无懈可击,但给人的总体感觉却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引不起听者的情感共鸣。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没有很好的解决在演唱中的情感表现问题。也就是说歌唱者缺少情感体验,或情感体验比较肤浅,而导致艺术感染力贫乏。音乐教学就是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教育学生。如果仅仅强调音准节奏等技能训练和培养,忽视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所演唱的作品肯定是苍白无力。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基础上,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因此,让学生了解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
2 情感体验与人的发展
音乐的美育功能是为了丰富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健全完美人格的发展。艺术审美活动是最能体现活动主体的主体性,又是最需要活动主体发挥其主体性的活动。艺术审美活动也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音乐教学活动是心理反映的过程,它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与联想、理解认识,使学生理解层次逐步提高。不断的直接接受音乐艺术的感染,使学生感到听懂和领会音乐作品。古曲《春江花月夜》,为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风格等资料提供给学生,“皓月凝波,浮云淡雾,寒烟飘渺,忽闻江楼钟鼓,疑仙乐,涛音袅袅,晚风微拂江水,起层层水水涟漪”。……《春江花月夜》的情景,它以清雅、流畅,惟有用阳春白雪四字方能概括。同学们深深的体会到那纤指抚过琴弦而产生的美妙,把学生带入一个浮云淡雾,寒烟漂渺的世界,而古曲《渔阳鼙鼓动起来》以进行曲的风格,歌词描绘起伏跌宕,蕴含着激愤的因素在内心;作品在音乐表现,力度的变化,调性的变化等方面突出的刻画了士兵们对君主“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昏庸状态的不满,愤慨的情绪,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音乐与文学绘画多元文化结合起来,抒发激荡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赋予了他们展现情感的空间。让审美主体在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全面参与。在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与形象思维是极为密切关系的。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引发联想与想象,从而进入作品特定的思想意境。让联想与想象插上音乐的翅膀,心驰神往,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运用不同的手段,启发、鼓励学生创造性与发散性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如《红旗颂》有的同学联想到战火纷飞年代、奥运赛场、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虽说思维定向、联想与想象不尽相同,但都很出色。因此,在主体的情感体验本质上就要求主体全身心主动的参与和投入,以最大的限度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3 情感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归属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绪,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要求,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教学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密切关系。通过音乐教育教学,使人的思想情感丰富起来,身心得以健全健康的发展。一是通过媒体、音像资料了解更多的艺术珍品,这些作品较好的诠释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二是词曲作者对现实生活仔细观察,表现生活的艺术珍品,反映了作者的态度、情感与立场。三是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每一个作品都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如《在太行山上》就生动的刻画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形象,而《春天的故事》讴歌了改革开放祖国一派充满生机的景象。音乐教育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的感性本质和多维感,音乐的多维度有音乐的物质及自身结构的方面,如高音、强弱等;有情绪、情感方面的如快乐的、抒情的等;有体裁形式方面的如声乐、器乐的不同体裁和形式;有时代风格方面的如古典的、现代的等;有音乐内容与形象方面的各音乐要素等,通过上述诸多方面的感知能力的培养,由此进入音乐王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努力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才能让他们全身心的徜徉于缪斯殿堂,充分享受音乐艺术特有的美妙感觉,使情操得到陶冶,精审随之升华。
音乐的情感性特征决定了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贯穿整个审美活动。音乐是最长于抒发情感的艺术门类,是没有国界的人类通用语言——心灵之声是表现人类感情的最高形式。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用抒发的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晓之以理,使学生获得愉快、兴奋而产生共鸣与情感交流的目的,激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并使之爆发出火花。以情动人的音乐教育规律,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愿望,引导和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蔡梦.以音乐情感带动思想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4.1.
关键词: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99-01
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发展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一系列新的音乐教育教学价值观。如何使音乐在教学中回归其本来的艺术特性,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和审美乐趣,从而热爱音乐艺术,提高审美情致。教学中利用这一审美客体来培养审美主体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
1 情感体验与音乐审美
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认识主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途径。它虽然是具体的心里的活动内容,但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积极参与到各种心理活动中,对丰富感性认识和积累、对提高理性认识与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情感体验是亲身性的,其感受具有“真实材料”的性质,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融入人的本质力量。
音乐教学是情感体验的美化和升华,但要把这种审美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要“进入角色”,要设身处地体验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才能赋予音乐作品以感人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作品情感体验越深刻、越丰富,音乐艺术表现就越富有艺术感染力,才能真正获得艺术美的愉悦和熏陶。只有通过音乐作品的内涵去领略情感真谛,充分重视通过情感的体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才能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和掌握。情感体验是感受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提升情感体验,领略真情实感,净化心灵,陶冶性格。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活动上综合的动态过程,可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其中,音乐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是贯穿审美过程的心理活动线索。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而情感共鸣是审美升华的极限。因此,音乐审美活动的实质就是情感活动,是以情感体验为形式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器乐作品或声乐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链。在教学实践和日常音乐生活中,我们不乏有这样的经历,某班的合唱队演唱,尽管音准、节奏十分准确,无懈可击,但给人的总体感觉却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引不起听者的情感共鸣。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没有很好的解决在演唱中的情感表现问题。也就是说歌唱者缺少情感体验,或情感体验比较肤浅,而导致艺术感染力贫乏。音乐教学就是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教育学生。如果仅仅强调音准节奏等技能训练和培养,忽视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所演唱的作品肯定是苍白无力。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基础上,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因此,让学生了解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
2 情感体验与人的发展
音乐的美育功能是为了丰富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健全完美人格的发展。艺术审美活动是最能体现活动主体的主体性,又是最需要活动主体发挥其主体性的活动。艺术审美活动也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音乐教学活动是心理反映的过程,它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与联想、理解认识,使学生理解层次逐步提高。不断的直接接受音乐艺术的感染,使学生感到听懂和领会音乐作品。古曲《春江花月夜》,为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风格等资料提供给学生,“皓月凝波,浮云淡雾,寒烟飘渺,忽闻江楼钟鼓,疑仙乐,涛音袅袅,晚风微拂江水,起层层水水涟漪”。……《春江花月夜》的情景,它以清雅、流畅,惟有用阳春白雪四字方能概括。同学们深深的体会到那纤指抚过琴弦而产生的美妙,把学生带入一个浮云淡雾,寒烟漂渺的世界,而古曲《渔阳鼙鼓动起来》以进行曲的风格,歌词描绘起伏跌宕,蕴含着激愤的因素在内心;作品在音乐表现,力度的变化,调性的变化等方面突出的刻画了士兵们对君主“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昏庸状态的不满,愤慨的情绪,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音乐与文学绘画多元文化结合起来,抒发激荡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赋予了他们展现情感的空间。让审美主体在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全面参与。在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与形象思维是极为密切关系的。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引发联想与想象,从而进入作品特定的思想意境。让联想与想象插上音乐的翅膀,心驰神往,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运用不同的手段,启发、鼓励学生创造性与发散性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如《红旗颂》有的同学联想到战火纷飞年代、奥运赛场、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虽说思维定向、联想与想象不尽相同,但都很出色。因此,在主体的情感体验本质上就要求主体全身心主动的参与和投入,以最大的限度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3 情感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归属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绪,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要求,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教学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密切关系。通过音乐教育教学,使人的思想情感丰富起来,身心得以健全健康的发展。一是通过媒体、音像资料了解更多的艺术珍品,这些作品较好的诠释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二是词曲作者对现实生活仔细观察,表现生活的艺术珍品,反映了作者的态度、情感与立场。三是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每一个作品都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如《在太行山上》就生动的刻画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形象,而《春天的故事》讴歌了改革开放祖国一派充满生机的景象。音乐教育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的感性本质和多维感,音乐的多维度有音乐的物质及自身结构的方面,如高音、强弱等;有情绪、情感方面的如快乐的、抒情的等;有体裁形式方面的如声乐、器乐的不同体裁和形式;有时代风格方面的如古典的、现代的等;有音乐内容与形象方面的各音乐要素等,通过上述诸多方面的感知能力的培养,由此进入音乐王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努力提高学生感悟的能力,才能让他们全身心的徜徉于缪斯殿堂,充分享受音乐艺术特有的美妙感觉,使情操得到陶冶,精审随之升华。
音乐的情感性特征决定了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贯穿整个审美活动。音乐是最长于抒发情感的艺术门类,是没有国界的人类通用语言——心灵之声是表现人类感情的最高形式。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用抒发的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晓之以理,使学生获得愉快、兴奋而产生共鸣与情感交流的目的,激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并使之爆发出火花。以情动人的音乐教育规律,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愿望,引导和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蔡梦.以音乐情感带动思想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