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建起一座现代化、高科技并无比奢华的城市,使阿布扎比成为“奇迹之都”的代名词。而随着举世瞩目的阿布扎比卢浮宫的开幕和文化中心萨迪亚特岛的日趋完善,阿布扎比近十年来倾力打造的“文化绿洲”也将让世人惊叹。
奢华的内在是传统
关于阿布扎比,有这样一则趣闻。一位电台主持人曾在节目里跟听众说:“如果你到皇宫酒店,一定要去它的洗手间看看。那是我见过世上最奢华的厕所!”
“镶金的厕所”不仅仅是引人捧腹的笑料,也是以阿布扎比和迪拜为代表的阿联酋的独特标签之一。高调的生活方式、神秘的宗教色彩加上媒体的渲染,使这个身处石油经济背景下的国家给人留下的不过是“富得流油”“豪车遍地”“挥金如土”之类的印象。而我对阿布扎比的印象依旧停留在初次看到扎伊德大清真寺( Sheikh Zayed GrandMosque)的那片洁白和民俗村海滩上的那抹湛蓝。
扎伊德大清真寺是已逝“阿联酋国父”——谢赫·扎伊德·苏尔坦·纳哈扬( SheikhZayed bin Sultan Al Nahyan)在世时下令建造的,他希望将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清真寺,作为传达伊斯兰教义中和平、宽容和多样性的信使,强调维系人类的共同价值,促进一种宽容的文化。这是世界上少数向非穆斯林公众开放的清真寺之一,且免收门票费。经典的现代伊斯兰建筑风格,外部一千多根柱子由汉白玉大理石打造,上面的花纹由工匠大师以源白16世纪意大利的马赛克工艺,采用青金石、红玛瑙、紫水晶等珍贵宝石手工镶嵌;七盏Faustig水晶吊灯分布于主礼拜厅和其他门厅入口处,其中位于主礼拜厅最重的一盏达12吨;主礼拜厅的单张手工编织地毯面积达5,700平方米,由1,200名工匠耗时两年编织而成……数以吨计的黄金、水晶、汉白玉,我却不甘用“奢华”来形容这种恢弘和纯净。
2018年是“国父”扎伊德诞辰100周年,是阿联酋人的“扎伊德年”。他对于阿联酋和其人民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他团结建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他的思想和愿景更是指导其子民前进的明灯——正如他们的贝都因先辈们,即便在茫茫大漠中总能准确无误地摸清方向。英国探险家、摄影师和作家威福瑞·赛西格爵士(WilfredThesiger)在20世纪40年代曾两次在贝都因向导下穿越阿拉伯沙漠。后来他在著作《阿拉伯的沙》(Aiabian Sands)中,也表露了对贝都因人这种天性的钦佩:对沙漠的了解、通过骆驼的脚印深浅寻踪、探路的能力是他们能够活着走出沙漠的关键,而在贝都因人当中,他更多地以“被眷顾的伦敦人”( Mubarak bin London)而为人所知。
赛西格将在阿拉伯世界生活的日子称为“生命中最快乐的五年”,他在1 948年与当时年轻的“国父”扎伊德相遇,并受到热情款待。他们相遇的地点即是如今距离阿布扎比两小时车程的阿莱茵( Al Ain)。这是阿布扎比乃至阿联酋民俗、历史和文化的根源之地,更好地保持着传统和风俗。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长居遗迹之一,阿莱茵绿洲( Al Ain Oasis)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展示了可追溯至铁器时代的传统灌溉系统“法拉吉”( Falaj)——一种结合水井和地下水渠、利用地势高低将水源输送到各地的复杂水利技术。正是因为拥有这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技术,阿联酋人得以在干燥酷旱的沙漠环境中开辟出一片绿洲。
打造“义化绿洲”进行时
在阿莱茵,你能找到一切跟阿联首相关的根源。站在Jebel Hafeet山顶,你能将整座古老的城市尽收眼底;阿莱茵宫殿博物馆( Al AinPalace Museum)带你探寻“国父”扎伊德国王居住过的房间;阿莱茵博物馆展示在这片土地上发现的重要考古文物。Al Qattara集市(Souq)重现了古代贝都因人的生活习俗。阿拉伯语中的“Souq”可理解为集市,在古代阿拉伯人生活中相当于购物中心或购物街,常常按商品类别区分,如香料集市、香水集市、黄金集市、手工集市等。我到访时,适逢Al Qattara集市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手工节,阿联酋男子身着白袍,就着音乐表演传统的棍舞,带着面罩的阿拉伯女人坐在手工店地面上用晒干的棕榈树叶子编织成篮子、罩子等家用品,还有猎隼表演、阿拉伯咖啡和美食品尝等,吸引众多阿拉伯人带着全家人一起前来“赶集”。混迹在一片黑袍和白袍中,我是唯一一张东方面孔,感觉有点儿奇妙,却也不觉得陌生或拘束,这大概跟他们由来已久的待客文化有关吧。
由贝都因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的阿联酋,建国至今区区四十多年,其文化和历史自然不及其他中东国家,如埃及、伊拉克、伊朗那么丰饶。政府也深刻意识到认清历史和文化对自己人民和未来的重要性,因此也亟待在这片“文化的荒漠”中建立一个绿洲。作为首都的阿布扎比(其最早的人类居住遗迹可追溯至七千年前)正致力于整合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发展考古历史遗址,建立世界级博物馆、美术馆,传播来自阿拉伯半岛的文明。 2007年,阿布扎比政府与法国政府达成协议,借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名称,建立阿布扎比卢浮宫。十年后,阿布扎比卢浮宫面世。这座独立悬浮于萨迪亚特岛( Saadiyat Island)海面上的圆形穹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这座充满未来感和几何感的建筑由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 Jean Nouvel)设计。他将阿布扎比卢浮宫作为对阿拉伯城市的致敬之作:“这座城市的几何和光线特点里充满了诗意,它将在大穹顶下唤醒在人类生活中留下重要印迹的那些时日。”
圆形穹顶是阿拉伯建筑的一大标志。这座巨型的穹顶直径为180米,以沙特阿拉伯的城市麦地那( Medina)为灵感设计。麦地那在阿拉伯语中表示“散发着光芒的城市”,是继伊斯兰教徒朝圣地麦加之后的第二大圣地,也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埋葬地。光影在阿拉伯世界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古时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以星光作为其行进的指引。努维尔通过光影的交错记录阳光的轨迹,重现古时阿拉伯人对光的追随。穹顶以阿拉伯传统建筑风格中采用的窗花雕刻图案(Mashirabbiya)为元素,由八个钢结构层经过精密计算后以特定的角度旋轉叠加而成。穿过这些繁复、密集的孔洞,斑驳的阳光洒落在馆内空间里,形成“光雨”( Rain Of-Light),带领阿联酋人重温先辈在层叠交错的棕榈树荫下步过的时光。在揭幕之前,这神奇的“光雨”已经在社交媒体上赚足谈资。当我真正走在这片光雨下时,却发现文字甚至图片都无法描绘那种跨越时空、虚实交错的恍惚感。想象,想必是创作过程中最艰难的一部分了吧!我无法想象,十年前,当努维尔站在这当时还是一片荒土的戈壁上时,是如何打破时空的壁垒,将古代贝都因人的日常点滴重现。 法国诗人及哲学家夏尔‘贝玑( Charles Peguy)以“记录悠久而可见的人类故事发展”来描述普世性博物馆的重要特性。位居东西方文化的中心,阿布扎比卢浮宫专注于突出“普世性博物馆”的主题,特摈弃传统博物馆的产地分区展出方式,而是沿时间顺序以12个章节铺叙从史前到现代的人类文明史。除了白收购的和来自法国13个博物馆艺术馆借出的藏品外,阿布扎比卢浮宫还展出了借自其他阿拉伯世界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的28件重要作品,包括来自拉斯海马国家博物馆的公元前2000-前1800年的吊坠、出土于阿布扎比的新石器时代带彩绘花瓶;由阿曼国家博物馆借出的四百多枚迪拉姆银质硬币收藏;来自约旦文物局的、源自八千年前的艾因·加扎勒雕像( Ain CJhazal)等。
对于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文化的印象散落在地球各个角落。在阿提哈德古董艺术廊( Etihad Antique CJalleiy),我看到了世界其他地區对阿拉伯世界以及东方的有趣解读。这座隐干阿布扎比城中心民居中的两层小楼,典藏着店主(一位阿联酋本地藏家和一位伊拉克籍商人)从世界各地收集、拍卖而来的艺术品、钢琴、花瓶、家具、珠宝、兵器,按类别满满当当陈列于大厅以及四个房间里。这里除了展示世界各地艺术家就其对伊斯兰文明的解读而创作的作品(像是上身赤裸的阿拉伯男人雕像),还有很大一部分源白本地区的藏品,如镌刻有古波斯语诗句的木门,奥托曼时代的地毯和刀剑,古兰经手抄真迹,源自19世纪、带有阿拉伯风格雕花的珍珠贝母木柜等,俨然一座小型博物馆。“事实上,现在陈列的不过是我们收藏品的十分之一不到。”艺术廊经理穆罕默德从事艺术品拍卖业十多载,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这间古董艺术廊的历史和藏品。“本地人对艺术和文化的认识还处在探索阶段,但能注意到的是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在日益上涨,包括众多新的艺术项目,如卢浮宫、古根海姆等的落成。我们也计划扩展这个艺术廊和旁边现代画廊的面积。”但是可以看出的是,店主对收藏的兴趣远远大于销售收益的兴趣——在网上搜索这家古董艺术廊,得出的也不过零星几条搜索结果。
在阿布扎比市中心的Jack Lee Art Galleiy,中国画家李永刚正在耐心地给他的学生讲解油画颜料的用法。这位“皇家画师”旅居阿布扎比14年,为当地皇室家族人物制作肖像画,更以英文名Jack为人熟知。他还是一名美术老师,学生也包括来自皇室家族的成员。即使生活多年,阿拉伯文化对他还是颇具神秘感。因此,他通过描绘阿拉伯人的背影来体现那种神秘感。“看到背影,人们自然会想要看到正面。就像这里的文化一样,让人感觉神秘又好奇。”站在他的画作前,一位阿拉伯女士不禁发出“Mashaala”的赞叹声。在伊斯兰教义中,人们相信如果赞美一件事物,可能会招致嫉妒的恶能量( Nazar),因此他们在赞叹所有人或事物时都会加上“Mashaala”,以化解可能带来的恶能量。
在李永刚看来,阿联酋入很重视和珍惜自己的根源与文化,新一代的年轻人也更注重跨文化的交流。在迪拜至阿布扎比靠近Al Raha Beach的公路边,一幅长达600米的巨型壁画令人印象深刻。来自墨西哥、美国、瑞士等国的艺术家以现代的笔触画出了传统手工创作、猎隼、阿拉伯咖啡、骆驼等阿联酋特色元素,收获着来自满世界的“Mashaala”。
奢华的内在是传统
关于阿布扎比,有这样一则趣闻。一位电台主持人曾在节目里跟听众说:“如果你到皇宫酒店,一定要去它的洗手间看看。那是我见过世上最奢华的厕所!”
“镶金的厕所”不仅仅是引人捧腹的笑料,也是以阿布扎比和迪拜为代表的阿联酋的独特标签之一。高调的生活方式、神秘的宗教色彩加上媒体的渲染,使这个身处石油经济背景下的国家给人留下的不过是“富得流油”“豪车遍地”“挥金如土”之类的印象。而我对阿布扎比的印象依旧停留在初次看到扎伊德大清真寺( Sheikh Zayed GrandMosque)的那片洁白和民俗村海滩上的那抹湛蓝。
扎伊德大清真寺是已逝“阿联酋国父”——谢赫·扎伊德·苏尔坦·纳哈扬( SheikhZayed bin Sultan Al Nahyan)在世时下令建造的,他希望将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清真寺,作为传达伊斯兰教义中和平、宽容和多样性的信使,强调维系人类的共同价值,促进一种宽容的文化。这是世界上少数向非穆斯林公众开放的清真寺之一,且免收门票费。经典的现代伊斯兰建筑风格,外部一千多根柱子由汉白玉大理石打造,上面的花纹由工匠大师以源白16世纪意大利的马赛克工艺,采用青金石、红玛瑙、紫水晶等珍贵宝石手工镶嵌;七盏Faustig水晶吊灯分布于主礼拜厅和其他门厅入口处,其中位于主礼拜厅最重的一盏达12吨;主礼拜厅的单张手工编织地毯面积达5,700平方米,由1,200名工匠耗时两年编织而成……数以吨计的黄金、水晶、汉白玉,我却不甘用“奢华”来形容这种恢弘和纯净。
2018年是“国父”扎伊德诞辰100周年,是阿联酋人的“扎伊德年”。他对于阿联酋和其人民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他团结建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他的思想和愿景更是指导其子民前进的明灯——正如他们的贝都因先辈们,即便在茫茫大漠中总能准确无误地摸清方向。英国探险家、摄影师和作家威福瑞·赛西格爵士(WilfredThesiger)在20世纪40年代曾两次在贝都因向导下穿越阿拉伯沙漠。后来他在著作《阿拉伯的沙》(Aiabian Sands)中,也表露了对贝都因人这种天性的钦佩:对沙漠的了解、通过骆驼的脚印深浅寻踪、探路的能力是他们能够活着走出沙漠的关键,而在贝都因人当中,他更多地以“被眷顾的伦敦人”( Mubarak bin London)而为人所知。
赛西格将在阿拉伯世界生活的日子称为“生命中最快乐的五年”,他在1 948年与当时年轻的“国父”扎伊德相遇,并受到热情款待。他们相遇的地点即是如今距离阿布扎比两小时车程的阿莱茵( Al Ain)。这是阿布扎比乃至阿联酋民俗、历史和文化的根源之地,更好地保持着传统和风俗。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长居遗迹之一,阿莱茵绿洲( Al Ain Oasis)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展示了可追溯至铁器时代的传统灌溉系统“法拉吉”( Falaj)——一种结合水井和地下水渠、利用地势高低将水源输送到各地的复杂水利技术。正是因为拥有这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技术,阿联酋人得以在干燥酷旱的沙漠环境中开辟出一片绿洲。
打造“义化绿洲”进行时
在阿莱茵,你能找到一切跟阿联首相关的根源。站在Jebel Hafeet山顶,你能将整座古老的城市尽收眼底;阿莱茵宫殿博物馆( Al AinPalace Museum)带你探寻“国父”扎伊德国王居住过的房间;阿莱茵博物馆展示在这片土地上发现的重要考古文物。Al Qattara集市(Souq)重现了古代贝都因人的生活习俗。阿拉伯语中的“Souq”可理解为集市,在古代阿拉伯人生活中相当于购物中心或购物街,常常按商品类别区分,如香料集市、香水集市、黄金集市、手工集市等。我到访时,适逢Al Qattara集市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手工节,阿联酋男子身着白袍,就着音乐表演传统的棍舞,带着面罩的阿拉伯女人坐在手工店地面上用晒干的棕榈树叶子编织成篮子、罩子等家用品,还有猎隼表演、阿拉伯咖啡和美食品尝等,吸引众多阿拉伯人带着全家人一起前来“赶集”。混迹在一片黑袍和白袍中,我是唯一一张东方面孔,感觉有点儿奇妙,却也不觉得陌生或拘束,这大概跟他们由来已久的待客文化有关吧。
由贝都因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的阿联酋,建国至今区区四十多年,其文化和历史自然不及其他中东国家,如埃及、伊拉克、伊朗那么丰饶。政府也深刻意识到认清历史和文化对自己人民和未来的重要性,因此也亟待在这片“文化的荒漠”中建立一个绿洲。作为首都的阿布扎比(其最早的人类居住遗迹可追溯至七千年前)正致力于整合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发展考古历史遗址,建立世界级博物馆、美术馆,传播来自阿拉伯半岛的文明。 2007年,阿布扎比政府与法国政府达成协议,借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名称,建立阿布扎比卢浮宫。十年后,阿布扎比卢浮宫面世。这座独立悬浮于萨迪亚特岛( Saadiyat Island)海面上的圆形穹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这座充满未来感和几何感的建筑由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 Jean Nouvel)设计。他将阿布扎比卢浮宫作为对阿拉伯城市的致敬之作:“这座城市的几何和光线特点里充满了诗意,它将在大穹顶下唤醒在人类生活中留下重要印迹的那些时日。”
圆形穹顶是阿拉伯建筑的一大标志。这座巨型的穹顶直径为180米,以沙特阿拉伯的城市麦地那( Medina)为灵感设计。麦地那在阿拉伯语中表示“散发着光芒的城市”,是继伊斯兰教徒朝圣地麦加之后的第二大圣地,也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埋葬地。光影在阿拉伯世界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古时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以星光作为其行进的指引。努维尔通过光影的交错记录阳光的轨迹,重现古时阿拉伯人对光的追随。穹顶以阿拉伯传统建筑风格中采用的窗花雕刻图案(Mashirabbiya)为元素,由八个钢结构层经过精密计算后以特定的角度旋轉叠加而成。穿过这些繁复、密集的孔洞,斑驳的阳光洒落在馆内空间里,形成“光雨”( Rain Of-Light),带领阿联酋人重温先辈在层叠交错的棕榈树荫下步过的时光。在揭幕之前,这神奇的“光雨”已经在社交媒体上赚足谈资。当我真正走在这片光雨下时,却发现文字甚至图片都无法描绘那种跨越时空、虚实交错的恍惚感。想象,想必是创作过程中最艰难的一部分了吧!我无法想象,十年前,当努维尔站在这当时还是一片荒土的戈壁上时,是如何打破时空的壁垒,将古代贝都因人的日常点滴重现。 法国诗人及哲学家夏尔‘贝玑( Charles Peguy)以“记录悠久而可见的人类故事发展”来描述普世性博物馆的重要特性。位居东西方文化的中心,阿布扎比卢浮宫专注于突出“普世性博物馆”的主题,特摈弃传统博物馆的产地分区展出方式,而是沿时间顺序以12个章节铺叙从史前到现代的人类文明史。除了白收购的和来自法国13个博物馆艺术馆借出的藏品外,阿布扎比卢浮宫还展出了借自其他阿拉伯世界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的28件重要作品,包括来自拉斯海马国家博物馆的公元前2000-前1800年的吊坠、出土于阿布扎比的新石器时代带彩绘花瓶;由阿曼国家博物馆借出的四百多枚迪拉姆银质硬币收藏;来自约旦文物局的、源自八千年前的艾因·加扎勒雕像( Ain CJhazal)等。
对于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文化的印象散落在地球各个角落。在阿提哈德古董艺术廊( Etihad Antique CJalleiy),我看到了世界其他地區对阿拉伯世界以及东方的有趣解读。这座隐干阿布扎比城中心民居中的两层小楼,典藏着店主(一位阿联酋本地藏家和一位伊拉克籍商人)从世界各地收集、拍卖而来的艺术品、钢琴、花瓶、家具、珠宝、兵器,按类别满满当当陈列于大厅以及四个房间里。这里除了展示世界各地艺术家就其对伊斯兰文明的解读而创作的作品(像是上身赤裸的阿拉伯男人雕像),还有很大一部分源白本地区的藏品,如镌刻有古波斯语诗句的木门,奥托曼时代的地毯和刀剑,古兰经手抄真迹,源自19世纪、带有阿拉伯风格雕花的珍珠贝母木柜等,俨然一座小型博物馆。“事实上,现在陈列的不过是我们收藏品的十分之一不到。”艺术廊经理穆罕默德从事艺术品拍卖业十多载,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这间古董艺术廊的历史和藏品。“本地人对艺术和文化的认识还处在探索阶段,但能注意到的是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在日益上涨,包括众多新的艺术项目,如卢浮宫、古根海姆等的落成。我们也计划扩展这个艺术廊和旁边现代画廊的面积。”但是可以看出的是,店主对收藏的兴趣远远大于销售收益的兴趣——在网上搜索这家古董艺术廊,得出的也不过零星几条搜索结果。
在阿布扎比市中心的Jack Lee Art Galleiy,中国画家李永刚正在耐心地给他的学生讲解油画颜料的用法。这位“皇家画师”旅居阿布扎比14年,为当地皇室家族人物制作肖像画,更以英文名Jack为人熟知。他还是一名美术老师,学生也包括来自皇室家族的成员。即使生活多年,阿拉伯文化对他还是颇具神秘感。因此,他通过描绘阿拉伯人的背影来体现那种神秘感。“看到背影,人们自然会想要看到正面。就像这里的文化一样,让人感觉神秘又好奇。”站在他的画作前,一位阿拉伯女士不禁发出“Mashaala”的赞叹声。在伊斯兰教义中,人们相信如果赞美一件事物,可能会招致嫉妒的恶能量( Nazar),因此他们在赞叹所有人或事物时都会加上“Mashaala”,以化解可能带来的恶能量。
在李永刚看来,阿联酋入很重视和珍惜自己的根源与文化,新一代的年轻人也更注重跨文化的交流。在迪拜至阿布扎比靠近Al Raha Beach的公路边,一幅长达600米的巨型壁画令人印象深刻。来自墨西哥、美国、瑞士等国的艺术家以现代的笔触画出了传统手工创作、猎隼、阿拉伯咖啡、骆驼等阿联酋特色元素,收获着来自满世界的“Mashaala”。